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疏肝调神针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海马CA1及CA3区神经编码时空模式的影响

    作者:赵中亭;张奥;张彦峰;朱田田;赵怡坤;刘安国;严兴科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区异常神经编码时空模式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抓取组、西药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以复合应激法造模同时对应组分别以盐酸帕罗西汀、“疏肝调神”针法干预和抓取固定治疗.在体多通道记录海马CA1、CA3区神经元集群电活动,分析放电频率和波形幅值,留取图谱.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抓取组CA1、CA3区放电频率缩短,集中分布频带降低,呈阵发性;放电波稀疏、凌乱,波形变窄,波形幅值减小(P<0.01).与抓取组相比,西药组和针刺组CA1、CA3区放电频率延长,集中分布频带升高,呈断续性;放电波规则、整齐,波形幅值增大(P<0.01);两组CA1区波形增宽,但CA3区仅针刺组增宽.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CA3区波形幅值较宽,平均波形幅值较高(P<0.05).结论:复合应激法可使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编码时空模式异常改变,相关治疗均可显著调节部分异常改变,但“疏肝调神”针法整体效应更明显,这可能是针刺干预PTSD的重要中枢机制.

  • 丹参酮B钠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不同亚区NMDAR1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蔡青;黄淑芸;谭俊珍;周涛;李春深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不同亚区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蛋白表达变化规律及丹参酮B钠盐对其的影响,探讨丹参酮治疗脑缺血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B钠盐低、中、高剂量组.参照Zea Longa EL的5级评分标准对其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侧NMDAR1通道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丹参酮B钠盐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CA1区,模型组、丹参酮B钠盐低剂量组、中剂量组NMDAR1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丹参酮B钠盐高剂量组NMDAR1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丹参酮B钠盐低剂量组(P<0.01)和丹参酮B钠盐中剂量组(P<0.05).在CA3区,模型组、丹参酮B钠盐低剂量组NMDAR1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1),丹参酮B钠盐中、高剂量组NMDAR1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丹参酮B钠盐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丹参酮B钠盐通过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减少NMDAR1通道蛋白表达而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作者:王殿仕;吕顺艳;洪桢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2~3周发育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21d发育成熟;而基树突要到生后56~70d才发育成熟.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结论细胞内染色技术可更完整地显示神经元的形态.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继续发育,且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 电刺激海马CA1区诱导癫痫样电活动的跨半球扩布

    作者:覃星奎;韩丹

    目的 急性强直电刺激海马CA1区诱导癫痫样电活动跨大脑半球扩布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强直电刺激(60Hz,2s,0.4~0.6mA)大鼠右后背HPC CA1基树突区,每隔10min刺激一次,施加10个刺激串.结果 (1)双侧CA1区出现原发性单位后放电(同侧36.7%,对侧25.7%);(2)调制双侧CA1区神经元出现爆发式放电(同侧23.3%,对侧8.6%);(3)诱导双侧CA1区深部电图出现原发性网络后放电.结论 电刺激诱导的CA1神经元的癫痫相关性电活动与海马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海马癫痫跨半球癫痫网络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 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作者:杨光田;曹建忠;刘书山;钟强;邓普珍

    目的观察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采用Pulsinelli 4 VO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Fas、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结果①脑缺血10 min再灌注6 h,海马CA1区有少量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再灌注12 h后增多.②脑缺血10 min再灌注3 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增多;再灌注12 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达高峰,后下降.③神经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④给予葛根素治疗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葛根素脑复苏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或延迟脑缺血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p53的表达.

  • 海马CA1锥体神经元NMDA及非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生后变化

    作者:王殿仕;李继硕

    应用盲法脑片膜片钳记录方法,研究了幼年大鼠(生后6~21 d)及成年大鼠(生后56~70 d)离体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及非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的生后发育变化.为阻断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突触活动,灌注液中常规应用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50μmol/L).局部刺激海马辐射层(0.05~0.1 Hz)可引起EPSCs.结果显示NMDA受体拮抗剂AP5可减小EPSCs的幅值,减小的程度以幼年大鼠为显著.进一步灌注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噁唑-4-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CNQX(20 μmol/L)可完全阻断残余EPSCs.分析给予AP5前、后EPSCs幅值的大小,可得到NMDA及非NMDA受体介导的EPSCs,显示非NMDA受体介导的EPSCs随着发育明显增加,而NMDA成分则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海马CA1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活动是由NMDA及非NMDA受体介导的,并且在生后一周内以NMDA成分为主,因此在发育的早期NMDA受体可能更多参与对发育的调节作用.

  • SDF-1α促进BMSC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玉兰;李爱娜;张世春;刘志安;高殿帅

    目的 观察基质衍生因子1α(SDF-1α)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细胞培养BMSCs,传至第3代时以BrdU标记;以"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MSCs组和SDF-1α+BMSCs组.后2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BMSCs或SDF-1α+ BMSCs,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分别存活1、3、7天和1个月,灌注固定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并计数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损伤表现.结果 各组CA1区的形态异常细胞数高峰均出现于第3天,以后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但在各时间点内,BMSCs组和SDF-1α+BMSCs组CA1区形态异常细胞数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且SDF-1α+BMSCs组显著低于BMS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CA1区的细胞损伤,且SDF-1α对这种保护有促进作用.

  • 用基因枪法将bar基因导入杜氏盐藻及转基因藻株的检测

    作者:吕玉民;谢华;牛向丽;姜国忠;薛乐勋

    目的:探讨基因枪转化方法不同轰击条件和启动子的选择对转化杜氏盐藻的影响.方法:以抗除草剂(bar)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杜氏盐藻.通过草丁膦筛选培养获得转化藻株,对转化藻株进行分析.结果:在氦气压力为100 L/min条件下,微弹轰击2次比微弹轰击1次或3次的效果都好;杜氏盐藻碳酸酐酶(CA1)基因启动子可驱动bar基因在杜氏盐藻中瞬时表达,而双拷贝碳酸酐酶(DCA1)基因启动子可驱动bar基因在杜氏盐藻中稳定表达.结论:在氦气压力为100 L/min条件下微弹轰击2次,可能是基因枪法转化杜氏盐藻的较好转化条件.在转基因杜氏盐藻研究中,DCA1基因启动子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启动子类型.

  • 芎麻滴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瑛;滕厚军;祖莹;王巍;李丹

    目的:研究芎麻滴丸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大鼠模型,穿梭箱法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和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锥体细胞形态和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下降,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稀疏,胞核固缩,正常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芎麻滴丸中、低剂量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提高,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损伤减轻,正常神经元数量增加.结论:芎麻滴丸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损伤有关.

  • 抑郁症大鼠海马CA1区及齿状回毛细血管的体视学研究

    作者:谭川雪;王飞飞;陈林木;黄春霞;高原;蒋林;张毅;周春妮;晁凤蕾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ally unpredicted stress,CUS)所致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CA1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体积及毛细血管的改变.方法:选取Sprague Dawley(SD)大鼠,经筛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模型组采取慢性不可预见刺激建立抑郁症模型,共给予应激35 d,对照组不给予应激.利用糖水偏好实验和开场实验检测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建模成功后,分别从模型组和对照组中各随机选取5只SD大鼠,运用体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海马CA1区和DG毛细血管进行定量研究,剩余5只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在体质量[(314.81±31.52)g,(349.18±28.23)g,t=2.569,P=0.019]、糖水偏好实验[(82.37±8.44)%,(89.33±3.97)%,t=2.359,P=0.03]、开场实验结果[(48.30±39.49)分,(87.70±38.32)分,u=-1.988,P=0.047]具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海马总体积[(88.84±7.51) mm3,(99.89±12.55) mm3,t=2.388,P=0.028]、海马CA1区[(27.78±1.84) mm3,(32.38±3.69) mm3,t=3.522,P=0.004]和DG[(21.02±2.61) mm3,(24.20±3.33) mm3,t=2.377,P=0.029]体积明显减少,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毛细血管总长度[(8.454±1.010)m,(11.012±1.642)m,t=2.967,P=0.018]、总体积[(0.104±0.019) mm3,(0.151±0.021)mm3,t=3.720,P=0.006]、总表面积[(1.025±0.113) cm2,(1.589±0.313) cm2,t=3.794,P=0.013]、平均直径[(3.884±0.458) μm,(4.580±0.419) μm,t=2.509,P=0.036]下降以及DG毛细血管的总体积[(0.078±0.021) mm3,(0.117±0.024) mm3,t=2.716,P=0.026]、总表面积[(0.838±0.184) cm2,(1.133±0.074) cm2,t=3.32,P=0.011]、平均直径[(3.611±0.493) μm,(4.630±0.635) μm,t=2.834,P=0.022]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大脑海马萎缩,CA1区、DG毛细血管改变,海马结构与毛细血管的改变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雌激素替代治疗对中老年卵巢切除大鼠海马CA1区有髓神经纤维的影响

    作者:肖倩;吕福林;罗艳敏;何琦;晁凤蕾;黄春霞;张琪娟;肖晓秋;唐勇

    目的 研究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对中老年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大鼠海马CA1区有髓神经纤维的影响.方法 选取10月龄SD雌性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1个月将大鼠随机分为雌激素替代治疗组(OVX+ E2组)(10只)和安慰剂组(OVX+ Veh组)(9只).其中OVX+ E2组给予连续4周的17β-雌二醇皮下注射,OVX+ Veh组给予连续4周的安慰剂(芝麻油)皮下注射.应用Morris水迷宫对其空间记忆能力进行测试.应用冰冻切片技术、电镜技术及体视学方法对海马及其CA1区体积,有髓神经纤维总长度、总体积、髓鞘总体积、轴突总体积以及平均直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OVX+ E2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的寻台潜伏期明显较OVX+ Veh组短(P<0.05),但两组大鼠的海马及CA1区的平均体积没有显著性改变(P=0.100,P=0.366).OVX +E2组有髓神经纤维总体积及髓鞘总体积均较OVX+ Veh组显著增加(P=0.016,P=0.009).结论 雌激素替代治疗对中老年卵巢切除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有髓神经纤维及其髓鞘结构均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 消退训练对大鼠条件性恐惧行为及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丽丽;李培培;李敏;韦美;彭李

    目的 研究消退训练对大鼠条件性恐惧行为和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简单随机抽样分为正常组(n=8)、消退对照组(n=16)和消退组(n=16).在训练后不同时间(消退后7、21 d,恐惧建立后8、22 d)进行恐惧行为测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结果 ①在消退后7d和21 d,消退组的消退保持成绩显著高于消退对照组(P<0.05,P<0.01),而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消退训练后7d,消退组海马突触数密度显著高于消退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消退训练后21 d,3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消退训练后7d和21 d,消退组海马突触间隙宽度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0.01),并且在消退训练后21 d,消退组突触间隙宽度显著低于消退对照组(P<0.05).④与正常组相比,消退训练后7d和21 d,消退组PSD厚度均显著升高(P<0.01);且在消退训练后21 d,消退组PSD厚度显著高于消退对照组(P<0.05).⑤各组之间活性区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恐惧建立后24h进行消退训练能够部分改变条件性恐惧引起的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减轻条件性恐惧大鼠的僵立行为.

  • 催产素对低氧大鼠海马脑片CA1区LTP的影响

    作者:罗峻;隋建峰;林建雄;李希成

    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作为学习记忆的电生理指标已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 催产素 低氧 CA1 LTP
  • 双脉冲低频刺激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依赖性长时程压抑

    作者:王新凤;杨予白;谢雯;张莉

    目的:研究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LTD)的有效刺激参数及其受体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断头取脑制作海马脑薄片,采用细胞外场电位记录技术,用不同刺激参数刺激海马CA1区Schaffer传入纤维,记录海马CA1区LTD,寻找有效探讨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LTD的刺激参数及其受体机制.结果:双脉冲间隔(paired-pulse interval,PPI)为200 ms,频率1 Hz,900对双脉冲为1组,共2组,组间隔10 min的双脉冲低频刺激(paired-pulse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PP-LFS)能够有效诱导海马CA1区LTD,60 min和120 min测定其细胞外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斜率,结果分别为前对照的(72.33±3.19)%和(69.11±2.80)%;与PP-LFS相同、仅仅刺激强度增加1倍的高强度的双脉冲低频刺激(high-intensity paired-pulse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HI-PP-LFS)也能有效诱导海马CA1区LTD,60 min和120m in测定其细胞外场兴奋性突角后电位(fEPSP)斜率,结果分别为前对照的(50.75±2.10)%和(50.90±5.52)%;NMDA受体拮抗剂APV能有效阻断PP-LFS和HI-PP-LFS诱导的LTD.结论:PP-LFS可有效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I区LTD,HI-PP-LFS可诱导产生更大幅度的LTD,且这种LTD是NMDAR依赖性的.

  • SDF-1α/CXCR7促进BMSCs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迁移

    作者:张世春;何晓梅;刘志安;高殿帅;徐铁军;王玉兰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factor-1α,SDF-1α)及其受体CXCR7在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大鼠脑缺血区迁移的作用.方法:BMSCs的原代培养、四血管阻断脑缺血模型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侧脑室移植组(培养基干预组、BMSCs组和CXCR7抗体预处理BMSCs组)、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的SDF-1α免疫阳性产物,主要表达在细胞胞质中,CXCR7蛋白则主要表达在胞核和胞膜中;与假手术组比较,BMSCs组和CXCR7抗体预处理BMSCs组SDF-1α和CXCR7的表达均升高(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BMSCs并移植48 h后,BMSCs组、CXCR7抗体预处理BMSCs组海马CA1区均有不同程度荧光标记的阳性细胞;与BMSCs组比较,CXCR7抗体预处理BMSCs组阳性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进了SDF-1α及CXCR7阳性产物的表达;同时SDF-1 α/CXCR7能够促进BMSCs向损伤区域的迁移.

  • 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内钙离子释放与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作者:周苏娅;夏强

    为分析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内钙离子释放与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以及长时程抑制的关系,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和细胞内钙成像技术,观察了不同参数的突触前刺激引起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内钙离子释放的状况.结果为:100 Hz、50 Hz、20 Hz频率,分别用50、25、15、10、5脉冲的突触前刺激均可引起锥体细胞内钙的释放,10脉冲以上的刺激引起细胞内钙释放的成功率为100%,而5脉冲的刺激引起细胞内钙的释放率为57%.100 Hz 3脉冲的刺激可引起少数锥体细胞内钙释放,而5 Hz各脉冲的刺激均不能引起锥体细胞内钙的释放.结果提示,长时程抑制时细胞内钙的升高并非来自于细胞内钙库的钙释放;引起长时程增强的刺激参数与引起锥体细胞内钙释放的参数相似.本文又分析了两者的异同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