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生后锰接触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毒性影响

    作者:贺新红;张德兴;陈伟强;黄绍明

    目的 研究大鼠出生后锰接触对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发育的毒性影响.方法采用Morris 水迷宫试验检测仔鼠的肌力变化;荧光分光度计法检测仔鼠尾状核脑匀浆DA含量的变化;酪氨酸氢氧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ABC法)与图象分析相结合法检测黑质DA神经元和尾状核DA纤维的免疫反应强度和平均相对密度.结果 (1)随着染锰浓度的增高,仔鼠的肌力呈现明显的衰退;(2)尾状核脑匀浆的DA含量,随染锰浓度的升高而降低;(3)黑质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尾状核TH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反应强度、以及相应的TH阳性产物的平均相对密度,均随着染锰浓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结论大鼠生后锰接触,对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有明显的毒性损害,其损害程度随染锰的剂量升高而增加.

  • 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蛋白在金黄地鼠视网膜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张艳;于恩华;刘猛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蛋白在金黄地鼠视网膜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方法 STAT3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结果生后发育早期整个视网膜神经层均有STAT3阳性产物分布,以视网膜节细胞层(GCL)、内网层(IPL)和成神经细胞层(NBL)的内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程,其阳性产物逐渐局限于视网膜节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蛋白半定量结果显示,生后1周内STAT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之后逐渐降低,成年后低. 结论 STAT3蛋白的表达及变化可能与视网膜生后早期发育密切相关.

  • 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作者:王殿仕;吕顺艳;洪桢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树突分支的生后发育. 方法应用biocytin细胞内染色方法. 结果 CA1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在生后第2~3周发育快.顶树突的分支和长度在生后21d发育成熟;而基树突要到生后56~70d才发育成熟.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结论细胞内染色技术可更完整地显示神经元的形态.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继续发育,且基树突的发育较顶树突慢.

  • 水通道蛋白1在生后小鼠精囊腺与前列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与分布

    作者:吕丹瑜;李英;毕振伍;于和鸣;李学军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雄性小鼠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精囊腺和前列腺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应用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出生后15d、35d、70d 小鼠精囊腺、前列腺AQP1 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定位.结果 RT-PCR与免疫印迹结果均显示,出生后70d小鼠精囊腺、前列腺AQP1 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出生后15d显著增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QP1蛋白仅表达于出生后15d、35d小鼠精囊腺平滑肌细胞、前列腺腺泡上皮细胞基膜及间质细胞,而此时期精囊腺上皮细胞AQP1蛋白表达呈阴性;出生后70d,AQP1蛋白强烈表达于精囊腺和前列腺上皮细胞.结论 AQP1 mRNA及蛋白在雄性小鼠精囊腺、前列腺的表达与分布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此变化可能与雄性附属性腺发育相关.

  •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D细胞的胰岛淀粉样多肽和生长抑素的表达

    作者:郭双平;石爱荣;王先荣;翟宇强;黄岩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胰岛D细胞的表达.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AP邻片单染法. 结果从生后1d至成年大鼠胰岛内均有部分IAPP-IR细胞和SS-IR细胞形态相似、定位一致;外分泌部腺泡间散在分布的部分IAPP-IR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性. 结论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胰岛部分D细胞同时表达IAPP和SS,即两者共存于胰岛D细胞内.

  • 大鼠脊髓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和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生后发育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

    作者:李婧;陈涛;李金莲

    目的 探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GLUT1) 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生后第0天(P0) 至第22天(P22) 大鼠脊髓内的分布情况和表达变化.方法 对生后发育P0~P22大鼠的颈膨大和腰膨大部位,进行VGLUT1和VGLUT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0 ~ P22大鼠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内均可观察到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但未观察到胞体样结构.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互补分布,尤其是以脊髓后角更加明显.其中,VGLUT1阳性纤维和终末在P0主要见于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后角Ⅲ ~Ⅴ层,中间部和前角很微弱.脊髓发育至P3,不仅Ⅲ ~Ⅴ层VGLUT1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且向外侧部扩展,并在后角基底部Ⅵ层和前角的外侧部(Ⅸ层) 也可观察到较强的VGLUT1阳性纤维,呈现一条明显由背内向腹外的带状分布趋势.P7时此带状分布更加明显,并随着发育逐渐向内、外扩展,至P22时已广泛分布于除Ⅱ层之外的整个脊髓.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P0时即密集出现于脊髓后角Ⅰ ~ Ⅱ层以及前角的外侧边缘区域;之后随着发育,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的分布模式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其密度逐渐有所增加,特别是Ⅰ ~ Ⅱ层内VGLUT2阳性产物的表达尤为明显.另外,在脊髓白质后索内可见VGLUT1阳性皮质脊髓后束纤维由颈髓(P3) 逐渐下降至腰髓(P7) 的发育过程.结论 VGLUT1和VGLUT2阳性纤维和终末在脊髓发育过程中呈现明显不同,且表现出互补分布的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理解VGLUT1和VGLUT2在脊髓生后发育过程中不同功能特点可能有意义.

  • IFN-γ、IL-4、TGF-β1在不同发育阶段家兔直肠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洪艳;梁文妹;李一欣;谢莉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家兔直肠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出生后5、15、25、35、60及90 d家兔60只,分成6组,取直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法对IFN-γ、IL-4、TGF-β1在直肠组织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出生后5 d家兔直肠组织内未见IFN-γ、IL-4和TGF-β1的表达.生后15 d家兔直肠内可见IFN-γ、IL-4和TGF-β1日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数量较多.25-35 d,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呈单个散在分布.60 d,IFN-γ、IL-4和TGF-β1日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主要定位于肠腺之间固有层.黏膜表面上皮偶见阳性细胞浸润;90 d IFN-γ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P<0.05).15-35 d,IFN-γ阳性细胞较IL-4阳性细胞数量多,60 d后则以IL-4阳性细胞为多.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家兔直肠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在生后15-25 d增高,在35 d降低(P<0.05),以IFN-γ阳性细胞变化为显著;35 d后平均灰度值显著降低(P<0.05),60 d达到低,且以IL-4阳性细胞改变为明显;90 d IFN-γ和TGF-β1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有所下降(P<0.05).结论:IL-4、IFN-γ和TGF-β1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随家兔直肠黏膜发育出现显著变化,提示3种细胞因子参与家兔直肠黏膜免疫防御功能建立的调节过程.

  •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生后发育期间家兔十二指肠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胡赟;梁文妹

    目的:观察家兔生后发育期间十二指肠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家兔60只,分为生后5、15、25、35、60、90 d共6组,每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IAPP在十二指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家兔十二指肠中均有IAPP的表达,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存在于胞质.生后5、15 d.IAPPFa性细胞散在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细胞数量少且染色浅淡;25-90d,IAP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细胞染色深,主要分布于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少量分散存在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图像分析结果表明,IAPP阳性细胞的数量从第35天开始逐渐增多(F=24.19,P=0.0001),平均灰度值从第15天开始逐渐下降(F=72.42,P=0.004).结论:IAPP作为一种营养因子,可能对生后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 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生后发育

    作者:何斯纯;林兴会;周卓妍;周丽丽;李善民

    目的:探讨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MLR)生后发育模式的异同.方法:在同一批新生SD纯种大鼠连续10周同时观察BAEP和MLR生后发育的变化.结果:BAEP和MLR分别在生后14 d和17 d出现;BAEP各波峰潜伏期(PL)随鼠龄增长而递减,生后3~4周是PL缩短的主要时期,I波PL在生后29 d达成年值,其余各波PL在生后70 d全部达成年值;首次出现的MLR,其Pb和Na两波PL已达成年值,而Pa、Nb和Pb波PL也随鼠龄增长而缩短,但生后20~23 d很快就达成年值;BAEP的I、Ⅲ、Ⅳ波和MLR的Nb、Pb波波幅在生后3~4周期间迅速递增,且峰值明显大于成年值,然后逐渐回降.结论:大鼠MLR和BAEP生后发育的模式基本相同,但MLR各波PL较早达成年值.

  • 生后发育过程中大鼠下丘脑NMDA受体各亚单位mRNA基因表达

    作者:万平;赖小俭;黄诚;孙心德

    中枢NMDA受体通道具有一种独特的门控方式,既受配基门控又受电压门控,而这种独特的门控通道又必须由各种亚单位形成的多样化的异寡聚体才具有一定的活性和功能.从胚胎形成到生后发育,中枢NMDA受体各亚单位及其所组成的异寡聚体具有各自不同的时空特性,其功能以及药理学特性也随发育过程而变化.本研究应用RT-PCR技术,研究在生后发育过程中听觉中枢神经系统下丘NMDA受体NR1、NR2A、NR2B和NR2CmRNA基因的表达,以期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其在生后发育过程中的规律.

  • 生后发育期铅接触对大鼠海马组织的影响

    作者:李鹏;张雪梅;丁颖

    目的观察铅对生后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仔鼠出生后,即给母鼠饲以0.2%醋酸铅,仔鼠通过母乳摄入铅.采用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生后发育期铅接触仔鼠海马组织NGF 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铅染毒仔鼠血铅和海马组织铅含量明显升高(P均<0.001),而海马组织NGFmRNA含量却显著下降(P<0.001).结论铅染毒可使生后发育期仔鼠海马组织NGFmRNA表达量下降.

  • 青少年玻璃体特性分析

    作者:李峰;隋桂琴

    人眼球的发育是一个从胚胎期到出生后数年间持续的过程,眼球终发育达成人大小,其中玻璃体的发育成长占有极大的比重.此文将重点对出生后玻璃体的发育情况,特别是青少年期玻璃体发育的特点及其对人眼终成型的影响做一简要概述.

  • 生长抑素和胰岛淀粉样多肽在生后发育期家兔胃窦黏膜的定位和表达

    作者:夏白娟;梁文妹;洪艳;韩晶;胡赟;李一欣

    目的:观察家兔生后发育期间生长抑素(SS)和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胃窦黏膜中的定位和表达,探讨其与机体消化功能的关系.方法:生后5、15、25、35、60和90 d家兔各10只,处死后取胃窦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制成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法对SS、IAP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定位和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兔胃窦黏膜内均有SS和IAPP的表达.阳性产物呈棕黄色,位于细胞质内.家兔生后5和15 d,SS阳性细胞分散存在于黏膜上皮内,染色较浅,35 d开始逐渐增多,于60 d时数量多(P<0.05),90 d时减少至35 d水平;细胞平均灰度值于35 d时降低,60 d时达到低(P<0.05).IAPP阳性细胞多数定位于胃窦黏膜结缔组织中,家兔从生后5d开始IAPP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尤以60 d增多明显(P<0.05);其平均灰度值于35 d之后降低,低于5、15和25 d组(P<0.05).结论:SS和IAPP在家兔胃窦黏膜中的表达随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二者可能以内分泌、旁分泌的方式参与生后机体的消化活动,并在胃黏膜的生长修复和自我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 1例胼胝体缺如并脑裂畸形

    作者:王淑艳;刘晓荣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主因头痛、头晕半个月于2007年10月15日就诊.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隐痛,伴头晕,无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平素体健,偶有轻微头痛、头部不适,未引起重视;未出现过癫痫、肢体活动障碍、视力和听力障碍等.患者为足月顺产,其母孕期病史不详,家族中无遗传病、传染病史,生后发育较同龄人无明显差异,智力尚正常,初中毕业,只是学习成绩较差.

  • 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

    作者:陈亚敏;王恬;霍宁;魏仑;周莹;李涛;吴靖芳;高福禄

    目的:探讨小鼠肝生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方法:H-E染色观察小鼠生后肝的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观察造血细胞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在肝中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肝小叶生后1周开始出现,2周末分化完成.肝板间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巨核细胞,胞质嗜酸性、多核;血窦内幼稚血细胞成簇,形态似小淋巴细胞,核呈深蓝色.肝内造血细胞数量自P1~P7逐渐增加,P7达到顶峰,与P1、P5、P13、P1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5几乎消失.巨核细胞在P1数量多,随发育逐渐减少,至P15消失;棕黄色SDF-1颗粒分布于肝细胞细胞质,P1~P7平均光密度值(AOD值)逐渐降低,与P14~P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1阳性信号位于血窦内皮细胞胞质,P1~P14AOD值逐渐增大,P28高,与P1~P7相比明显增高.结论:小鼠肝生后2周内还有造血能力,肝小叶和血窦则在2周后发育完善.

  • 大鼠纹状体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分布及发育

    作者:戴维国;朱望东;马常升;马文领;杨天祝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生后不同日龄(1、5、10、15、30、120 d)大鼠纹状体中的分布及形态变化特征.方法: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结果:NOS阳性神经元首先出现于尾壳核前上部,随生长发育逐渐扩展至外侧部、内侧部和苍白球;1~5 d时胞体直径10 μm左右,无突起,或仅1~2个短小突起,10~15 d胞体增大,数量增多,突起明显增多伸长,并有许多膨体,30 d时胞体直径达20~35 μm,突起200 μm以上,并反复分支交织成网状,120 d与30 d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纹状体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变化在生后1~30 d之间,NO可能与运动机能的建立及调控有关.

  • 不同发育阶段大鼠齿状回nNOS的表达

    作者:何玲;窦肇华;高梅;王典瑞;梁兆祥

    目的:研究nNOS在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大鼠齿状回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ABC法及图象分析.结果:nNOS免疫阳性细胞面数密度:2周龄组高,其次为1周龄组,2周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3周龄组和4周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显著.nNOS免疫阳性细胞IOD值:2周龄组高,2周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1周组IOD与3月组相近.结论:不同发育阶段大鼠齿状回的nNOS表达的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提示NO与齿状回的发育及功能具有密切关系.

  • 先天性骶骨发育异常合并骶椎裂一例

    作者:刘宏伟;孔祥玉

    笔者在解剖学实验教学时,发现1例骶骨先天性发育异常,现报道如下.成年女性骶骨,由4块骶椎长合而成,前面观察,只有3对骶前孔,其第1骶椎上缘宽处11.8 cm,第4骶椎下缘宽3.6cm.后面观察,只有3对骶后孔,骶管后壁缺如,完全开放,形成典型的骶椎裂.据有关资料报道,骶骨只由4块骶椎构成者占3.47%.同时合并骶椎裂者则极为罕见.骶骨的形态异常与骨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活体多伴有脊膜膨出,或脊髓发育异常,如能通过影像学技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会对神经系统的生后发育、生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神经源性的运动功能障碍.

  • 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发育研究

    作者:张艳红;倪衡健;田美玲;徐慧君

    目的:研究大鼠生后不同年龄段(1,7,14,21,28d)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方法:运用NADPH-d组织化学法.结果:在生后1d的中脑导水管灰质的背外侧核出现密集深染的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小,有短的突起.随着日龄的增加, NOS神经元经历了胞体由小到大、形态日趋成熟、突起日趋丰富、单位面积中神经元的密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过程.神经元胞体的直径和密度在生后14d前有显著性变化,而在14d后变化渐不明显.结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NOS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发育主要在1~14d之间.

  • 胼胝体及前连合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发育

    作者:侯良芹;沈孝军;熊克仁

    目的研究大鼠胼胝体及前连合内NOS阳性神经元的生后发育规律.方法本实验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大鼠生后第1天胼胝体内已有少量NOS阳性神经元,在生后7天时数量明显增多,至第2周末减少至接近成年时水平,仅少量NOS阳性神经元散在于胼胝体内.前连合内的NOS阳性神经元也有类似的发育规律.结论在大鼠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胼胝体及前连合内NOS阳性神经元有一过性增多,继之降至成年时水平的发育规律.文中还对一过性增多的NOS阳性神经元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