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探测胰岛淀粉样多肽的研究趋势

    作者:殷蜀梅;李春英

    胰岛淀粉样多肽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为了研究胰岛淀粉样多肽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应用范围,本文拟通过文本挖掘技术来对胰岛淀粉样多肽生化用专业试剂和试剂盒检测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探测.

  • 人胎儿结肠及直肠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及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的研究

    作者:洪艳;梁文妹

    目的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人胎结肠、直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1例9~27周人胎结肠及直肠中IAPP免疫反应(IR)细胞和5-羟色胺(5-HT)-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人胎9周结肠内已可见较多的5-HT-IR细胞,而IAP-IR细胞于18周出现,直肠内5-HT-IR细胞和IAPP-IR细胞均于11周出现.随胎龄增长,5-HT-IR细胞由少至多,20周达到高峰,21周后逐渐减少;而IAPP-IR细胞在整个胎期始终分散存在,数量较少.经邻片比较观察发现,IAPP-IR细胞与部分5-HT-IR细胞定位一致.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显示有的细胞内IAPP与5-HT共存.结论胎儿期结肠及直肠的内分泌细胞已开始合成IAPP,并在部分细胞内IAPP和5-HT有共存.

  • 人胎小肠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及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作者:王琳;梁文妹

    目的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细胞(EC细胞)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IAPP与5-HT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胎期小肠内IAPP-IR细胞仅见于十二指肠.16周开始,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可见单个散在的IAPP-IR细胞;22~27周,其细胞数量则逐渐增多,主要分布于肠腺中.EC细胞可见于胎期小肠各段,并随着胎龄增长,其细胞密度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1周,在小肠3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已可见该种细胞;17~21周,数量达多,主要分布于绒毛根部和肠腺的上皮细胞间;22周后,EC细胞呈渐少趋势.免疫组织化学邻片单染比较,未见IAPP和5-HT在同一细胞内有共存现象.结论IAPP、5-HT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IAPP-IR细胞及EC细胞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发生不同变化.

  • 海洛因依赖对大鼠胰岛β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的影响

    作者:梁文妹;刘霞;李占淳;韩晶;潘贵书;张伟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对胰岛β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的影响及引起表达变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 正常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及海洛因依赖组.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分别于第10、17、24、31、38天取胰尾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形态计量法进行研究. 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胰岛β细胞IAPP的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定位于胞质.Glut2的免疫染色见于胞膜.2.与正常组和盐水组比较,海洛因依赖组大鼠胰岛IAPP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明显增强;24d以后细胞面数密度加大,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图像分析显示,海洛因依赖组IAPP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降低(P<0.05),以38d时间点低.3.海洛因依赖组大鼠Glut2阳性细胞免疫反应也明显增强;图像分析显示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胰岛Glut2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下降,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也以38d时间点低. 结论 在海洛因依赖期间,胰岛β细胞通过增加细胞数以及合成增多的方式,使IAPP和Glut2的表达增多,并参与了大鼠海洛因依赖期间机体代谢以及糖代谢的调节过程.

  • 胚胎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生长抑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作者:梁文妹;石爱荣

    为探讨胚胎期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和生长抑素(SS)IR细胞,观察了IAPP与SS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第15d胚胎,胃肠道内未见IAPP-和SS-IR细胞.第17d胚胎,IAPP-与SS-IR细胞均很少,免疫染色较弱,着色较浅,免疫反应性细胞散布于分化未完全的肠上皮细胞间.胚胎19d,IAPP-和SS-IR细胞出现于胃和小肠,以十二指肠为多.胚胎第21d及新生期,胃肠道各段均可见到IAPP-和SS-IR细胞.经邻片比较证明,胚胎第19d始至新生期,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部分IAPP-IR细胞与部分SS-IR细胞的定位相同,表明IAPP与SS在十二指肠和空肠D细胞中有共存.胃、回肠、结肠和直肠未见到IAPP与SS有细胞内共存的现象.本文对上述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 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D细胞的胰岛淀粉样多肽和生长抑素的表达

    作者:郭双平;石爱荣;王先荣;翟宇强;黄岩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胰岛D细胞的表达.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AP邻片单染法. 结果从生后1d至成年大鼠胰岛内均有部分IAPP-IR细胞和SS-IR细胞形态相似、定位一致;外分泌部腺泡间散在分布的部分IAPP-IR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性. 结论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胰岛部分D细胞同时表达IAPP和SS,即两者共存于胰岛D细胞内.

  •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人胎胃的定位研究

    作者:梁文妹;王琳

    目的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人胎胃的表达和定位.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12例11~20周人胎胃体部IAPP免疫反应(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 结果人胎11周,胃黏膜中已有IAPP-IR细胞,主要定位于胃底腺.14~20周,胃黏膜中IAPP-IR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免疫反应显色也逐渐加深.经与HE染色的邻片比较,部分IAPP-IR细胞与壁细胞定位一致. 结论 IAPP-IR细胞在人胎儿期已存在于胃体部.

  • 胰岛淀粉样多肽、葡萄糖转运蛋白2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大鼠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韩晶;梁文妹;洪艳;夏白娟;胡赟;李一欣

    目的 探讨在大鼠海洛因戒断、脱毒治疗和复吸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在胰岛β细胞内表达的变化.方法 正常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8),实验组又分为海洛因依赖戒断组、美沙酮脱毒治疗组和海洛因复吸组.各组大鼠取胰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海洛因戒断时IAPP和GLUT2阳性细胞免疫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变深,平均灰度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IAPP面数密度增大(P<0.05);美沙酮脱毒期间,IAPP和GLUT2免疫阳性细胞染色变浅,平均灰度值较戒断时升高,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PP面数密度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海洛因复吸期间,IAPP和GLUT2阳性细胞免疫染色又加深,平均灰度值降低(P<0.05),IAPP面数密度再次增大(P<0.05).结论 在海洛因戒断和复吸期间,表达于大鼠胰岛β细胞的IAPP和GLUT2合成增加,美沙酮脱毒期间合成减少,两者变化规律一致,提示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过程中,两者的合成同步,可能参与调节海洛因戒断,美沙酮脱毒治疗及复吸大鼠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与调节大鼠摄食、体重及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有关.

  • 胰岛淀粉样多肽、葡萄糖转运蛋白2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大鼠胰岛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韩晶;梁文妹;洪艳;夏白娟;胡赟;李一欣

    目的 探讨在大鼠海洛因戒断、脱毒治疗和复吸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和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在胰岛β细胞内表达的变化.方法 正常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8),实验组又分为海洛因依赖戒断组、美沙酮脱毒治疗组和海洛因复吸组.各组大鼠取胰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海洛因戒断时IAPP和GLUT2阳性细胞免疫染色较正常对照组变深,平均灰度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IAPP面数密度增大(P<0.05);美沙酮脱毒期间,IAPP和GLUT2免疫阳性细胞染色变浅,平均灰度值较戒断时升高,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PP面数密度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海洛因复吸期间,IAPP和GLUT2阳性细胞免疫染色又加深,平均灰度值降低(P<0.05),IAPP面数密度再次增大(P<0.05).结论 在海洛因戒断和复吸期间,表达于大鼠胰岛β细胞的IAPP和GLUT2合成增加,美沙酮脱毒期间合成减少,两者变化规律一致,提示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过程中,两者的合成同步,可能参与调节海洛因戒断,美沙酮脱毒治疗及复吸大鼠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与调节大鼠摄食、体重及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有关.

  • 人胰腺导管上皮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

    作者:黄岩;董静霞;李枫;石爱荣

    目的观察人胰腺导管上皮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分布. 方法 4例正常成人胰腺组织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显示IAPP-IR细胞,Mayer苏木素复染. 结果发现胰腺小叶间导管、小叶内导管、闰管上皮细胞至泡心细胞均呈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性,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核上方及两侧. 结论本研究证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推测其可能与胰腺的自我保护和胰液中碳酸氢盐的分泌有关.

  • 人胎阑尾IAPP-、SS-及5-HT免疫反应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梁文妹;石爱荣;何素云

    为了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人胎阑尾中的个体发生及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36例12~38周人胎阑尾中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生长抑素(SS)-IR细胞和5-羟色胺(5-HT)-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胎12周,阑尾上皮中已可见到SS-IR细胞,而IAPP-及5-HT-IR细胞于14周才见到.在整个胎期,阑尾中的IAPP-及SS-IR细胞始终分散存在,数量较少;而5-HT-IR细胞数量随胎龄增长而发生变化,胎15~21周为高峰期.经邻片比较观察,未见到IAPP与SS或5-HT在同一细胞有共存现象.本研究表明,胎期阑尾的内分泌细胞已可合成IAPP、SS及5-HT.

  • 胃肠胰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定位和表达

    作者:石爱荣;梁文妹;黄岩

    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rmyloid polypeptide,IAPP)是1986年瑞典学者Westermarket al[1,2 ]从胰岛素瘤患者的瘤组织,糖尿病猫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淀粉样沉积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几乎在同时,英国生物化学家Cooper et al[3,4]也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淀粉样沉积物中分离出该肽.IAPP又称为amylin.对IAPP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和生理作用等已有许多报道[5].近年来,在IAPP定位、表达及胃肠胰IAPP免疫反应(immunoreactive,IR)细胞定位、发生、发育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探讨IAPP的生理作用及疾病状态下的改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现综述如下.

  •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生后发育期间家兔十二指肠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胡赟;梁文妹

    目的:观察家兔生后发育期间十二指肠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方法:家兔60只,分为生后5、15、25、35、60、90 d共6组,每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IAPP在十二指肠的表达及分布特点.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家兔十二指肠中均有IAPP的表达,阳性产物呈棕黄色,存在于胞质.生后5、15 d.IAPPFa性细胞散在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细胞数量少且染色浅淡;25-90d,IAP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细胞染色深,主要分布于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少量分散存在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图像分析结果表明,IAPP阳性细胞的数量从第35天开始逐渐增多(F=24.19,P=0.0001),平均灰度值从第15天开始逐渐下降(F=72.42,P=0.004).结论:IAPP作为一种营养因子,可能对生后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 胰岛淀粉样纤维对体外胰岛细胞膜的毒性作用

    作者:沈洁;薛耀明;关美萍;张倩;谢翠华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也称胰淀素Amylin)的纤维状态胰岛淀粉样纤维(IAf)对胰岛细胞膜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比较用可溶性IAPP和IAf孵化培养的胰岛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并在黏附细胞仪570记录各组[Ca2+]i的动态变化;以10μmol/L IAf组为对照组,分别比较Ca2+通道阻断剂组、无Ca2+培养液组、胆固醇干预组[Ca2+]i的动态变化,了解[Ca2+]i变化与钙离子通道的关系.结果 细胞膜流动性和[Ca2+]i在IAf组中呈剂量依赖性升高,与可溶性IAPP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可溶性IAPP组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2+通道阻断剂预处理组加10μmol/L IAf刺激后[Ca2+]i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Ca2+培养液组和胆固醇预处理组加10μmol/L IAf 刺激后[Ca2+]i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IAf可能通过改变胰岛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内钙超载而导致细胞损伤,钙超载是由于外钙内流所致,其途径可能并非经过钙离子通道,可能与"淀粉样通道"形成有关.胆固醇具有拮抗此毒性的作用.

  • 人胰岛淀粉样多肽对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作者:夏广昊;靳育静;肖金凤;李晓通;朱铁虹

    目的 研究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对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细胞)自噬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hIAPP孵育大鼠INS-1细胞后,采用电镜观察细胞自噬体数量的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DA)法检测细胞活性氧族(ROS),蛋白质印迹检测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以及自噬标志物p62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变化.结果 hIAPP组INS-1细胞自噬体的数量和LC3-Ⅱ/LC3-Ⅰ的表达明显增加(P值均<0.05).hIAPP组细胞ROS水平为对照组的1.76倍(P<0.01).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抑制hIAPP所诱导的INS-1细胞ROS增加和抑制磷酸化AMPK及LC3-Ⅱ/LC3-Ⅰ表达升高(P值均<0.05).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C预处理INS-1细胞可抑制hIAPP和AMPK激动剂5-氨基咪唑-4-甲酰胺-1-β-D-呋喃核糖苷(AICAR)所诱导的LC3-Ⅱ/LC3-1和磷酸化AMPK增加(P值均<0.05).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和compound C加重hIAPP所诱导的INS-1细胞死亡和ROS升高(P值均<0.05).AICAR可明显缓解hIAPP的细胞毒性作用(P<0.05).结论 AMPK通路相关自噬减轻hIAPP对INS-1细胞的毒性作用和氧化损伤.

  • 白细胞介素1在介导人胰岛淀粉样多肽对胰岛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靳育静;孙晓薇;李晓通;李代清;朱铁虹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在人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损伤胰岛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Wistar大鼠胰岛,鉴定细胞的活力并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iAPP 10μmol/L孵育组(B组)、10μmol/L iAPP与10 mg/L IL-1受体阻滞剂(IL-1Ra)孵育组(C组),各组均孵育24 h.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V/PI)荧光染色法检测胰岛细胞的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mRNA的表达以及凋亡相关因子Bax和Bcl-2 mRNA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3组以上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检验.结果 (1)各组凋亡比率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荧光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B组高于A、C组[(16.8±4.7)%比(1.2±0.4)%、(4.4±2.1)%,t=5.72、4.17,均P<0.05].RT-PCR结果与荧光结果一致显示,B组Bax mRNA表达量增加,而Bcl-2 mRNA表达量减少,分别为A组的(2.28±0.46)与(0.42±0.18)倍(t=4.27、3.10,均P<0.05);C组Bax mRNA表达量下降,而Bcl-2 mRNA表达量增加,分别为B组的(0.48±0.17)与(1.93±0.25)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3.23,均P<0.05).(2)各组炎症因子的表达:B组IL-1β和TNF mRNA表达量增加,分别是A组的(4.25±1.64)与(3.19±1.04)倍(t=3.39、3.49,均P<0.05);C组中两者表达量均下降,分别是B组的(0.32±0.11)与(0.28±0.11)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3.65,均P<0.05).结论 iAPP造成的胰岛细胞凋亡与炎症损伤有关,IL-1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胰淀素与2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

    作者:裴海成;祝婷婷

    胰淀素(amylin)亦称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发现于1987年,由Carth Cooper等在英国剑桥大学从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腺中提取出来,并报道了其全部氨基酸序列[1].胰淀素是同胰岛素一起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属神经内分泌激素,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在骨代谢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糖尿病所引起的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很受关注,而骨质疏松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通常不受重视[2].由糖尿病所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以给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并且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迄今为止,我国在骨质疏松领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不断探索,就诊断而言,目前还没有中国人的骨密度正常值,其标准还是以西方人的数值为参考.因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地治疗糖尿病,从而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质量.

  • 胰岛淀粉样多肽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新认识

    作者:曾玉琴;黄贵心

    2型糖尿病(T2DM)是以进行性的B细胞功能受损、高血糖症和胰岛淀粉样变性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胰岛淀粉样变性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8 PDX-1转染的肠上皮细胞在肾小囊中可分泌胰岛素(ADA 2001年会,23-OR)

    作者:

    PDX-1在胰腺发育早期具有重要的作用.近的研究表明PDX-1可使非β细胞表达β细胞特异性基因.日本的研究者将PDX-1基因平稳地转染至大鼠未分化肠上皮细胞系IEC-6后该细胞可表达不同的β细胞特异性基因,如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葡萄糖激酶及NKx6.1(这些在原代IEC-6细胞中却检测不到),却不能表达胰岛素.将PDX-1(+)IEC-6细胞形成的细胞聚集物移植入成年雄性SD大鼠的肾小囊.14 d后,免疫组化分析显示PDX-1(+)IEC-6细胞聚集物中有胰岛素分泌,而经过同样处理的PDX-1(-)IEC细胞聚集物却无此变化.体外应用betacellulin(BTC) 治疗也获得相似的结果,而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α则未发现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BTC可促β细胞分化,同时肠上皮细胞可作为糖尿病基因/细胞治疗的工具,也阐明了胰腺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的不同作用.

  • 胰岛淀粉样多肽与妊娠期糖尿病

    作者:于宁;牛秀敏

    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是由胰岛β细胞产生,并与胰岛素协同分泌的一种激素.近年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血清IAPP水平明显升高,可形成淀粉样纤维,在胰岛中沉积使胰岛发生淀粉样变,并对β细胞有毒性作用,可致β细胞凋亡增加,在2型糖尿病、GDM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