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 背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解涛;肖红雨;李萌;戈含笑;郭雪园;贾子善

    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被定义为疼痛和功能障碍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且找不到确切组织病理结构改变的下背痛的总称[1]. NLBP与社会工业化高度相关,可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2]. 其病因还不明确,可能与年龄、职业、体重等因素有关. 随着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下背痛的发生与脊柱的稳定性下降以及腹部前侧深层肌肉的激活水平下降存在相关性,尤其是与腹横肌的激活水平下降有关[3-4].

  •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观察

    作者:赵锋;曹东波;袁宜勤;罗坚;温雁云;王玥;郁洁

    目的:比较龙虎交战针法与平补平泻针法、中频理疗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龙虎交战针法组、平补平泻针法组和中频理疗组,各30例.龙虎交战针法组施以龙虎交战针法,平补1平泻针法组采用平补平泻针法,均穴取①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②气海俞、关元俞、昆仑、腰阳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中频理疗组于腰部疼痛部位采用中频理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龙虎交战针法组治疗后以上指标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龙虎交战针法组、平补平泻针法组和中频理疗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0.0%(9/30)、23.3%(7/30)、16.7%(5/30),各组综合临床疗效比较,龙虎交战针法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较平补平泻针法、中频理疗效果更好,是较好的镇痛针法之一.

  • 数字医疗康复技术在悬吊运动治疗(SET)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任君;李志辉;韦玉玲;葛俊胜;曾珂;林晋锐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运用数字医疗康复技术构建健康人标准多裂肌数据库与虚拟模型。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采用相同的悬吊运动疗法。对照组治疗时遵循无痛原则,治疗组用超声波成像采集多裂肌横切面积等数据,将数据导入软件建立患者腰部多裂肌虚拟模型,对照健康人标准数据与虚拟模型,调整悬吊运动治疗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多裂肌横切面积与虚拟模型接近健康人快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数字医疗康复技术能规范悬吊运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量,避免在治疗部位和治疗强度上的盲目性,提高悬吊运动的疗效。

  •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非特异性下背痛康复中的疗效

    作者:陈争一;龚剑秋;张芳

    目的 通过对核心稳定训练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下背痛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模式,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训练,2组患者治疗均持续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T1)、疗程结束时(T2)、疗程结束后3个月(T3)背部疼痛VAS评分、躯干各方位活动范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背伸肌肌力,疗程结束时(T2)、疗程结束后3个月(T3)患者康复训练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背伸肌肌力明显增强(均P<0.05),躯干各方位活动范围均明显扩大(均P<0.05),ODI评分明显下降(均P<0.05),康复训练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相比常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背伸肌肌力,明显增大躯干活动范围,对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十分有效,每一位患者都感到满意.

  • 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丽爽;王瑾;郄淑燕

    目的 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应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诊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治疗,对照组仅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治疗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计算治疗2个月后有效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ODI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或P<0.01);治疗2个月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42%)(P<0.05);治疗结束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应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治疗可明显减轻腰部疼痛,增强腰椎功能,且安全、疗效稳定.

  • 数字医疗康复技术在悬吊运动治疗(SET)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中的应用

    作者:王陶黎;唐一鸣;解骏;许嘉宁;黄龙珠;仲荣洲

    目的:探讨数字医疗康复技术在悬吊运动治疗(SET)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悬吊运动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字医疗康复技术调整悬吊运动治疗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多裂肌横切面积、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L4和L5节段多裂肌横切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L4、L5节段多裂肌横切面积增加得更快(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第2周和第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得更优(P<0.05).结论:数字医疗康复技术在悬吊运动治疗(SET)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背痛症状,促进其功能恢复,在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中值得推广应用.

  • 针灸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肌肉力量和疼痛的影响

    作者:许世波;王连成;李平

    目的:观察8周针灸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60例男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传统的主动运动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传统的主动运动治疗,均为每周5次(共40次)。8周前后使用脊柱功能测试系统(Tergumed)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部神经肌肉功能评价和视觉疼痛评分(VAS)疼痛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躯干肌力量、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躯干肌力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躯干肌力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屈伸肌力量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灸治疗能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提高躯干肌力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主动运动疗法。

  • 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躯干肌等长肌力研究

    作者:王连成;许世波;章礼勤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躯干肌等长肌力及屈伸力量比的变化。方法选择下背痛患者30例,年龄18~39岁,排除骨折、风湿、骨质疏松、畸形、椎间盘突出等特异性原因导致的下背痛,为NLBP组;另选30名身体健康、无下背痛的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40岁。应用德国Proxomed Tergumed脊柱功能测试评估训练系统(Tergumed)测试2组躯干屈肌、伸肌、左屈肌、右屈肌、左旋肌、右旋肌等长收缩值及屈伸肌力量比,并对2组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NLBP组躯干屈肌、伸肌、左屈肌、右屈肌、左旋肌、右旋肌等长收缩肌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躯干肌屈伸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NLBP患者伴有躯干肌肌力下降,且以伸肌降低明显,屈伸肌比例失衡可能是导致NLBP的危险因素。

  •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作者:孙红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穴位中药注射、中频理疗、局部熏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疗法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两组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明显减轻下背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 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云芳;姜贵云;王泽熙;范飞;孙丽楠;刘旭东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被定义腰骶部的急、慢性疼痛,通常包括肋骨下缘至臀下皱褶以上的疼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1].近年来,慢性下背痛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增加了人群致残率和医疗成本.研究表明,人群中下背痛的终生患病率高达85%[2].LBP通常被分为特异性、神经根性与非特异性.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被认为是一种无法用某种特异性病理因素(例如感染、外伤、肿瘤、脊柱畸形、神经根压迫等)解释的下背痛.有研究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NLBP均与腰腹部肌肉疲劳、收缩能力的下降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但其具体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明确.

  • 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红外热像图的影响

    作者:曹东波;袁宜勤;赵锋;罗坚;温雁云;王玥;赵艳

    目的:分析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红外热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红外热像技术对龙虎交战针法、平补平泻针法和中频理疗治疗前后下背部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后各组下背部皮肤温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高温度、低温度、平均温度、双侧温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龙虎交战针法组与平补平泻针法和中频理疗两组双侧温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外热像图是一种简便易行、反应灵敏的疼痛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龙虎交战针法组改善红外热像图优于平补平泻针法组和理疗组,是较好的镇痛方法.

  • 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

    作者:温雁云;袁宜勤;赵锋;曹东波;罗坚

    目的 观察龙虎交战针法对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血浆P物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将9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龙虎交战针法组(A组)、平补平泻针法组(B组)和中频理疗组(C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检测3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浆P物质的含量.结果 治疗后临床疗效A组与B、C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血浆P物质含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后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血浆P物质含量的影响,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结论 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有效的镇痛针法之一,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中P物质有关.

  • 按摩联合中频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分析

    作者:王建华;周晓勐;高胜男;付英杰;郑宝财;张彩芳

    目的:分析单独按摩、中频和二者联合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27例患者随机分为按摩组、中频组和联合组各109例,分别给予单独按摩、中频和二者联合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使用VAS量表和ODI量表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三组之间,联合组无论是VAS评分还是ODI评分,均在治疗2周后显著低于按摩组和中频组(P<0.05);VAS量表中,联合组在治疗1周后,其评分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2周治疗后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各组内在经过2周治疗后,各项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按摩联合中频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独按摩或中频,并具有起效快的作用特点,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首选方法之一。

  •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红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中药注射、中频理疗、局部熏蒸治疗;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下背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可以有效减轻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 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基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康复治疗

    作者:刘娜

    目的:总结对中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康复治疗中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及该治疗在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55例20~50岁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配合核心稳定性康复治疗训练,康复训练包括拉伸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使患者逐步达到身体柔韧,肌肉有力的状态,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结果:评分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患者功能和疼痛评分逐步下降,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用于中青年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其缓解疼痛及恢复功能效果显著,而且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疗效保持良好.本课题首先进行拉伸训练,增强机体的柔韧性,训练难度适中,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再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增加肌肉力量,指导患者主动康复锻炼,提高机体内在稳定性,起到缓解疼痛增强功能的作用.

  • 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

    作者:蒋鸣

    目的 对照分析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共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进行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VAS、ODI评价评估结果都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小针刀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范红霞;张国辉;倪爱荣;张英杰;刘元梅;唐树杰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NLBP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小针刀疗法,观察组同时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6周时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定患者生活质量;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统计两组复发率.结果:治疗2周、6周后,两组患者VAS、SF-36评分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AS、SF-36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VAS、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观察组复发4例,复发率8.70%;对照组复发13例,复发率2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可迅速缓解NLBP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结合CSE训练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观察

    作者:张庆波;龚一博

    目的对悬吊运动疗法治疗临床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取2014-10至2015-10我院治疗的非特异性下背痛痛例66例,随机抽取33例选择一般治疗手段,将治疗情况作为参照组,剩余33例为探究组,结合参照组加以悬吊运动疗法,对比临床成效.结果探究组患者干预后疼痛、功能障碍评分均优于参照组,使探究组取得治疗满意人数明显优于参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存在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患者,在传统治疗上加以悬吊运动疗法配合开展治疗,能提高治疗满意度,缓解患者病情,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