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作者:汪群英;徐芸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及CD4+CD25+T细胞和CD4+CD28-T细胞的数量,探讨其在PBC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4+CD25+和CD4+CD-28T细胞的数量.结果 59例急性期PBC患者的CD4+CD+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CD4/CD8和CD4+CD28-T细胞显著高于正常组(P<均0.05);PBC治疗后的CD4+CD25+T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CD4+CD28-T细胞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CD4+/CD8+无显著变化.结论 随治疗后症状改善,PBS患者外周血CD+CD+T细胞数量明显上升,CD4+CD28-T细胞明显下降,提示PBC的发病和发展与该群细胞数量密切相关.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佳丽;张福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终可发生肝硬化和(或)门脉高压.目前,肝脏活检是对PBC进行组织学分期的"金标准",组织学分期较高者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的疗效降低,病死率增加.但是,由于肝脏活检属于创伤性操作,难以反复多次进行,并且存在取样误差、不同病理阅片者判断的个体差异等缺点[1],所以,研究无创性指标或手段辅助诊断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PBC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瑞霞

    小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所致.患儿常以腹胀、频繁而剧烈的胆汁性呕吐为主要表现,如不能及时处理,将危及患儿的生命.所以护士加强病情观察给早期确诊提供依据,以便不失时机地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我科自1990年2月至1999年12月,收治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23例,总结如下:

  •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张文忠;姚萍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方法:156例PBC患者,分为ACA阳性组46例,ACA阴性组110例,比较2组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结果:ACA阳性组患者乏力、黄疸发生率低于ACA阴性组(P<0.05).2组肝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IgM水平和CD4+水平较ACA阴性组高(P<0.05).结论:ACA阳性PBC患者临床表现隐匿,易漏诊.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杨晋辉;尤丽英;尧颖;陈学平;徐智媛;杨婧;杨黎宏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1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有肝功能酶谱的不同程度升高,血清IgG和IgM升高,4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2,AMA-2)阳性,其中3例抗核抗体(antinuelear antibody,ANA)阳性,1例核心蛋白gp210抗体 (gp210)阳性.10例肝穿刺活检示均有小胆管损害,肝细胞炎症活动度从中度到重度,纤维化程度从S2到S4.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患者中女性多见,在临床及病理组织学上兼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双重特点,临床工作中需结合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情况及时作出准确诊断.

  • 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病机制及其诊治进展

    作者:

    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是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反流到胃内,又称为胆汁反流、碱性反流.一定程度的DGR有助于缓冲胃内酸度,但是如果反流量过多过长,则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胆酸和溶血卵磷脂)可破坏胃乃至食管黏膜屏障,表现为上腹痛、反酸、烧心、恶心、胆汁性呕吐等症状.

  • 3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清免疫学变化特征

    作者:郭梅梅;邹群招;郑燕平;张岖

    目的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同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3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女性33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7.8±2.2岁.症状以黄疽为多见(76.3%),其次为皮肤瘙痒(44.7%)和乏力(42.1%),14例患者(36.8%)合并腹水,9例患者(23.7%)食道静脉曲张,8例患者(21.1%)伴随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5例干燥综合征,3例Graves病.所有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523.1±72.6 u/L、759.0±47.1 u/L和290.0±50.8 μmol/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分别为101.6±27.1 u/L及197.8±39.6 u/L.患者血清IgM升高(3.9±0.4 g/L),行线粒体抗体检查者76.5%(26/34)阳性.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累及中年女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血清IgM升高有助于诊断本病.肝活检病理学检杳有助于本病的进一步确诊及组织学分期.

  • 胃结肠韧带裂孔疝一例报道

    作者:姚春祥;张延忠;杨伟民

    患者:男,29岁.职业:搬运工人.因腹痛、腹胀,伴多次呕吐1 d入院.入院前24 h,在搬运重物时,突然上腹痛,呈持续性加重,阵发性绞痛,伴频繁呕吐,含胆汁性食物,排气、排便1次.于外院用654-2 10 mg肌注,症状无缓解.体格检查:体温37.3℃,脉搏96次/min,血压120/82 mmHg.上腹部膨隆,伴压痛,下腹部平软,肠鸣音5次/min,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腹部透视:右上腹部可见2处较大液气平面.实验室检查:WBC 13.0×109/L,Gran 0.83,血淀粉酶80 u/dl.行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治疗.8 h后症状加重,胃肠减压引出咖啡色液体故决定手术探查.

  •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远期效果观察

    作者:张福奎;张影;李雪;张俊勇;贾继东;王宝恩

    目的 观察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15例接受了肝移植的终末期PBC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0个月(38~86个月),记录并总结随访期间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的预后、新发疾病以及术后远期存活率.结果 15例PBC患者共接受原位肝移植16例次,其中1例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进行了2次肝移植.术后患者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部分患者使用了熊去氧胆酸.术后2周时,患者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乏力、皮肤瘙痒及黄疸等症状缓解,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新发疾病(26.7%),1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为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为结肠癌,经治疗后2例好转,2例治疗无效死亡.肝移植术后,患者无PBC复发,1、2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和86.7%.结论 肝移植可提高终末期PB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率,但一些少见的新发疾病对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影响较大.

  • 肝移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包虫病

    作者:李波;严律南;卢实春;文天夫;曾勇;胡伟明;田伯乐;赵继春;贾乾斌;周勇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的广泛肝内胆管结石和不能手术治疗的肝包虫病的效果.方法对2例广泛肝内胆管结石伴胆汁性肝硬化和4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包虫病(泡球蚴病)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术后定期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2例胆管结石患者已存活2年多;4例肝包虫病患者,除1例术后3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外,其余3例已分别存活9个月、15个月及2年;存活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肝移植可作为治疗广泛肝内胆管结石和不能手术治疗的肝包虫病的有效手段.

  • 低龄儿童十二指肠滞留异物一例

    作者:冯东川;魏建民;马同胜

    患儿:男,2岁.因反复呕吐1.5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患儿出生后半年左右出现呕吐,约1~2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1~3 d,每日数次,偶含胆汁性液.无腹胀,大便基本每日均有.曾诊治,均以胃肠炎、消化不良等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缓解.

  • 结肠闭锁伴发先天性巨结肠一例

    作者:赵瑞;郑珊

    患儿:女,3 d.因呕吐2 d入院.第1胎第1产,出生时体重2.9 kg,Apgar评分9分.生后第2天排胎粪,量少,色灰白,伴呕吐,初为奶汁后转为胆汁性.检查: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及压痛、肌卫、反跳痛及包块,肠鸣音2次/min,肛指未及异常,退出手指无气粪排出.

  • 腹腔内多发畸形合并泄殖腔残留1例

    作者:张峰;李苏伊;史丽萍

    患儿:女,5天.足月顺产,生后未排眙便,因生后即出现进行性腹胀伴胆汁性呕吐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脱水貌,反应尚可.腹膨隆,腹壁水肿,浅静脉清晰,左侧腹部可见宽大肠型.外阴部只有一个开口.

  • 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作者:邢福中;鲁巍;伍兴;曾承;余雷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较为常见的新生儿及小婴儿外科疾病之一,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出生后2~8周出现非胆汁性呕吐,高峰时间为3~5周[1].自1912年以来,开腹Ramstedt[2]手术一直是其治疗的金标准.随着小儿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内外关于三孔法及两孔法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已有较多的报道.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在此基础上对手术切口的选择加以适当改进,采用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30例,现将我们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 肠液分泌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对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意义

    作者:魏明发

    肠梗阻的早期典型症状是胆汁性呕吐、便闭和肛门不排气以及腹胀,晚期临床上表现出血容量降低,全身有中毒性苍白,心动过速及肌张力减退,此期如不及时治疗,后出现休克.

  • 空肠十二指肠逆行套叠一例

    作者:李曙光;吴可新

    患儿:男,14岁.因持续性上腹痛57小时伴频繁呕吐、发热,于1982年11月1日16时入院.发病前曾进食山芋2只(约500g),食后1小时出现持续性上腹痛,24小时后伴有频繁恶心呕吐,先是食物渣,继而为胆汁性胃液.入院前10小时解黄色成形大便一次.在公社医院予以补液、解痉治疗,未见好转而转入我院.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致肝脏病损的临床分析及转归

    作者:吴晔明;余世耀;徐明山;施诚仁;宋家其;张忠德

    为了对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BD)导致肝脏病损的有关临床因素及其转归进行分析,对收治的37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按肝脏病理改变的程度分成三组:肝硬变组15例,肝硬变前期组20例及正常肝细胞组2例.结果:肝硬变组年龄明显小于肝硬变前期组,前者平均年龄17.37个月,后者为70.25个月(P<0.001).肝硬变组患儿均有持续性黄疸史,肝硬变前期组有持续性黄疸史的仅3例.肝硬变组囊肿直径平均值为7.8 cm,肝硬变前期组囊肿直径平均值为4.7cm(P<0.05).肝硬变组9例获术后长期随访,8例恢复满意.结论:①CBD患儿出现症状越早,肝硬变机会越大.②胆道梗阻是CBD导致肝脏病损的主要原因.③CBD Ⅰ型患儿囊肿越大,对胆流动力学影响越大,对肝脏的影响也越大.④对已出现严重肝硬变的CBD患儿仍应持积极态度,胆道梗阻解除后肝硬变仍有逆转的可能.

  • 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0例

    作者:何学敏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保肝、支持治疗4周,同时给予异甘草酸镁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d,熊去氧胆酸胶囊13~15 mg·kg-1,分2次服用;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同时仅用熊去氧胆酸 4周.两组均不用其他退黄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4周分别查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清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结果 治疗组显效9例(30.0%),有效15例(50.0%),无效6例(20.0%),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显效6例(20.0%),有效10例(33.3%),无效14例(46.7%),总有效率5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生化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生化学指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 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鲁松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进行性炎症损伤为特征,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1].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全身瘙痒、黄疸、色素沉着和黄色瘤.也可以腹痛、恶心、呕吐、水肿、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表现[2].PBC发病女性居多,50~60岁是高发年龄,该病在北欧和北美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美国普通人群患病率约15/10万,而妇女可高达40/10万,女性与男性比例高达10:1[3].1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汉族,于2011年7月5日步行收入本科,2006年8月于某医院化验"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观察患者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全身可见散在分布的黄素瘤,以背部、颜面、颈部及前胸为多,自诉瘙痒严重.经本院严格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好转出院.此病并不常见,临床现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这一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6例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张?;张宁;宫嫚;吴欣;孙永强;刘红虹;罗生强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PBC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各项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特点.[结果]206例PBC患者中女性占86%(177/206),主要症状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和纳差,主要体征是黄疸、脾大和肝大.大部分患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无症状期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症状期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患者(97%)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阳性.31例行肝脏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Ⅰ期和Ⅱ期(72%).[结论]PBC主要累及中老年女性,ALP、γ-GT水平升高以及AMA和(或)AMA-M2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血清ALB和TBIL水平可能与疾病进展,甚至判断预后有关.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447 条记录 16/23 页 « 12...13141516171819...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