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钴的神经毒性及耳毒性

    作者:李鹏;丁大连;曾祥丽;Richard Salvi;Jerome A. Roth

    钴是参与维生素B12合成和许多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然而一旦机体细胞内的钴离子含量因职业暴露或因饮食摄取钴过量或因钴合金人工假体内源性释放超过安全标准,则可导致严重的金属沉着疾病,这种金属沉着病的症状主要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视觉缺陷、认知缺陷、心肌病、心衰、甲状腺疾病、皮肤感觉异常等,在上述病症中,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视神经萎缩是明显的钴中毒症状。钴中毒引起的细胞损害机制主要涉及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缺氧性损害以及线粒体损害引起的细胞凋亡。因此,钴中毒引起的细胞损害模型尤其适用于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中因细胞内氧化/抗氧化失衡和细胞缺氧以及线粒体凋亡通路等方面的医学实验研究。

    关键词: 耳毒性 神经毒性
  • 抗癌药紫杉醇的神经毒性和耳毒性

    作者:董杨;施建蓉;RichardSalvi;丁大连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是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47H51NO14.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和沃尔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的太平洋杉的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紫杉醇粗提物,在筛选实验中发现其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

  • 3-羟基犬尿氨酸对白内障发展的影响

    作者:封昌

    3-羟基犬尿氨酸具有神经毒性和致膀胱癌作用,近发现其在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导致对3-羟基犬尿氨酸及其一系列化合物的研究近逐渐盛行。3-羟基犬尿氨酸可以放大氧化应激反应,修饰晶状体蛋白,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其进一步代谢物具有黄色荧光使晶状体染色;同时其形成的紫外线滤过膜可以滤过紫外线保护视网膜,但滤过过程中造成的氧化压力和对晶状体蛋白的修饰与白内障的发病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和前景作扼要综述。

  • 铊中毒与急救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颖;何跃忠

    稀有元素铊对人体的毒性因一系列中毒事件的出现而广受重视.近10年来,铊中毒的作用机制和救治措施成为研究热点.初步研究表明,铊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后,在体内广泛分布,浓度高的是肾脏,其次为唾液腺.以离子状态存在的铊可以取代体内的钾离子,影响钾离子参与的生理功能及神经信号传导,并影响一系列酶的活性,使之失去正常功能.此外,铊还能拮抗钙离子,从而影响心脏功能、与核黄素结合干扰生物氧化等途径.在临床上,铊中毒可见周围神经中毒症状、胃肠道症状、黏膜炎症、毛发脱落和视力受损等.24 h尿液中铊浓度检测为评价铊中毒的佳方法,尿铊>5 μg/L具有诊断意义.当前临床治疗措施主要是减少吸收、加速清除和对症治疗.新研究表明,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已吸收的铊.

  • 生长因子对化疗药物周围神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乔虹

    临床上,抗癌药的剂量限制性副作用主要是化疗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毒性(CIPN).约有40%以上的病人使用化疗药物后产生严重的神经病变.近来发现通过一些治疗可以改善或减轻化疗药物导致的CIPN,一些新的药物被认为是神经保护剂,对预防或治疗CIPN有效.但是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的推论相背.本文介绍了新的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生长因子治疗CIPN的效果.

  • 恶性淋巴瘤化疗所致神经毒性应用谷胱甘肽的预防效果研究

    作者:关贝贝;王慧歌;罗显锋

    目的 分析谷胱甘肽在恶性淋巴瘤化疗所致神经毒性中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长春新碱化疗干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谷胱甘肽作神经毒性预防处理,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评估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神经毒性.结果 观察组运动神经毒性分级为正常者21例,占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毒性分级为0级者22例,占73.3%,与对照组的4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缓解率为90.0%,对照组缓解率为86.7%,2组近期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恶性淋巴瘤化疗所致神经毒性的临床预防中,采用谷胱甘肽干预方案,可显著降低患者神经毒性发生率,同时对化疗效果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

  • Aβ的神经毒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癸荣;高登莲;殷明

    目的探讨Aβ神经毒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10余年的相关文献,从Aβ神经毒性的七个主要方面对主要文献进行综述评价.结果阿尔海默病神经斑主要成分为沉积的Aβ胶股,Aβ在持续性的大脑细胞损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Aβ的神经毒性及其在神经元中沉积对AD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其神经毒性与AD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打破钙平衡和产生氧自由基;能够增强谷氨酸毒性;诱导一氧化氮的产生;导致大脑血管机能障碍;诱导神经元凋亡;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在机体中具有毒性作用.结论 Aβ的神经毒性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关系密切,Aβ的神经毒性及其在神经元中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 紫杉醇致神经毒性不良反应3例

    作者:张彦丽

    紫杉醇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天然抗肿瘤药物,具有稳定细胞微管的独特作用机制.抗瘤谱广,疗效好,但也具有较广泛的毒副作用,主要有过敏反应、神经毒性、造血抑制、胃消化道黏膜炎等.而其中神经毒性常表现为肢体麻木、触觉丧失、伴有疼痛性的感觉异常等,即集中表现在感觉系统,而较少涉及运动神经系统等其他方面.下面3例均在使用紫杉醇后出现了舌肌痉挛、谵妄、失忆等神经精神症状.

  • 奥沙利铂慢性神经毒性对背根神经节尼氏体及P物质的影响

    作者:司马蕾;贾立群;于莉莉;潘琳;郭艳茹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慢性神经毒性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尼氏体及P物质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奥沙利铂组、对照组各15只.奥沙利铂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5%葡萄糖注射液,每周2次,共9次.每次给药后2 h检测50%缩足阈,后一次给药后24h取第5腰椎背根神经节切片、染色.观察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形态以及尼氏体和P物质的形态和积分光密度.结果:奥沙利铂组大鼠50%缩足阈从第3次给药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细胞体、细胞核及核仁面积减小(P<0.05,P<0.01),偏心核与多核仁比例增高(P<0.01);尼氏体、P物质积分光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奥沙利铂引起背根神经节尼氏体及P物质的改变,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

  • 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头孢吡肟出现神经毒性反应

    作者:张雁;朱海英;程红勤;褚燕琦;杨义伟;付强

    目的:调查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头孢吡肟所致神经毒性反应的临床特点,为合理使用头孢吡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至4月应用头孢吡肟治疗后出现神经症状的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单独静脉滴注头孢吡肟2~8 g/d.记录患者神经症状出现时间、临床表现和症状缓解时间,以及用药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pH值、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指标的测定结果.结果: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年龄54~92岁,平均(74±13)岁,在静脉滴注头孢吡肟1~3 d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兴奋躁动、胡言乱语、瞻妄、神志不清、嗜睡,1例出现肢体不自主颤动.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均于3 d内缓解.6例患者用药前后比较,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和血气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静脉滴注头孢吡肟可出现神经毒性反应,肾衰竭患者应用头孢吡肟应加以注意.

  •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者:陈海波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左旋多巴(L-dopa,LD)引入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寿命延长、降低了死亡率.迄今为止,LD特别是复方LD,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在LD使用的过程中发现,2~5年后出现了疗效减低以及远期副作用:运动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冻结现象)和异动症(包括双相异动症和肌张力障碍等).这就引出了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LD是否存在神经毒性以及其他有关药物在使用上的相关问题.本文就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 乙醇使MDMA所致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加重

    作者:张开镐

    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A,迷魂药)为合成的苯丙胺衍生物,作为娱乐消遣物质为青年人广泛滥用.MDMA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能系统,并能引起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可能和羟基自由基的形成有关.MDMA常和乙醇合并滥用.乙醇可促使羟基自由基增多,并使5-羟色胺神经元损伤加重.

  • 阿片的神经毒性机制概述

    作者:张开镐

    阿片滥用能引起依赖和成瘾,并伴有神经损伤.阿片的神经毒性与阿片致脑内神经元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神经元发生有关.了解阿片神经毒性机制有助于改善阿片成瘾的治疗.

  • 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发生阿片处方药滥用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开镐

    慢性非癌症疼痛系指由多种疾病引致与癌症无关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近年,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应用阿片处方药日益增多.阿片处方药滥用现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应用阿片处方药滥用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非阿片类物质的滥用及精神疾病.慢性非癌症疼痛具有非阿片类物质滥用行为或患有精神疾病者易发生阿片处方药滥用.

  • 黄芪注射液防治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崔慧娟;李欧静;谭煌英;李园

    例,Ⅰ级毒性10例,Ⅱ级毒性6例,Ⅲ级毒性2例;试验组中0级毒性14例,Ⅰ级毒性6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30%和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对照组化疗前NGF值分别为:(167±10)和(204±19)ng/ml,化疗后第2天NGF的值分别为(152±8)和(133±12)ng/ml,对照组化疗后第2天与化疗前比较,NGF值下降明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防治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所致神经毒性有一定效果.

  • 褪黑素对大脑皮层细胞一氧化氮含量及其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

    作者:张庆柱;赵明瑞;张均田

    目的:探讨褪黑素(MT)抗衰老作用与神经细胞NO释放之间的联系.方法:连续给予老年小鼠MT,检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NO含量的变化,并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去血清培养后,观察MT对高钾、谷氨酸(Glu)诱发NO释放及硝普钠(SNP)致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MT能明显抑制老年小鼠脑内NO含量的增高,并拮抗KCI与Glu诱发的NO释放及SNP引起的神经毒性,对大脑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结论:MT抑制大脑皮层NO含量增高,可能是其抗衰老作用的机制之一.

  • 6-羟基多巴的细胞毒作用与谷氨酸转运的关系

    作者:孟长虹;丁建花;何海蓉;杨彦玲;顾兵;胡刚

    目的探讨6-羟基多巴(6-OHDA)导致细胞毒性与谷氨酸(glutamate,Glu)递质水平和谷氨酸转运体的相关性.方法大鼠脑黑质内定位注射6-OHDA,制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动物模型;用在体微透析技术收集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D大鼠纹状体和PC12细胞的细胞外液中Glu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和酶标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活性;通过测定L-[3H]-Glu的摄取能力确定谷氨酸转运体的功能.结果 6-OHDA诱导PC12细胞和大鼠损毁侧纹状体释放Glu增加,使PC12细胞凋亡和活性降低,而PC12细胞和突触体上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显著下降.结论 6-OHDA引起的神经毒性与其增加Glu释放和降低谷氨酸转运体功能有关.

  • 自噬对抗肿瘤药物毒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娄小娥;朱怡;何俏军

    自噬是调节真核细胞生长、死亡、能量代谢的重要生物学机制.大量证据表明自噬参与多种抗肿瘤药物所导致的毒性,特别与心脏、肝脏及神经的损伤关系密切,目前对于自噬的调控作用是抗肿瘤药物毒性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自噬对于心脏、肝脏和神经的功能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自噬对抗肿瘤药物毒性的调控作用是极其复杂的.这里作者将介绍自噬的基本概念并总结目前自噬对抗肿瘤药物毒性的调控作用.通过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抗肿瘤药物毒性的基础研究,并为抗肿瘤药物的毒性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

  • 全身麻醉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作者:宋兆莹;张丽妍;于胜波

    自1945年Levy报道3~4岁患儿术后出现短暂情绪后遗症与麻醉密切相关以来[1],人们一直未间断对麻醉与神经认知行为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2].1999年Ikonomidou等[3]发现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能诱导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2003年Jevtovic-Todorovic等[4]研究表明异氟烷复合咪达吟仑能引起出生后7 d大鼠神经元凋亡大范围增加,并损害大鼠远期的学习记忆能力.此后,人们对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迅速增加.本文对全麻药物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小胶质细胞老化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炎性介质释放的研究

    作者:曹丹;任艳;罗晓光;魏玲

    目的 探讨老化小胶质细胞(MI)对损失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功能及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脑MI和传代培养PC12,以佛波酯(PMA)刺激MI发生老化,PC12经鱼藤酮损伤后与老化MI共育,实验分为A组:PC12细胞,未给予任何处理药物;B组:PC12与老化MI共育;C组:鱼藤酮损伤PC12与老化MI共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PC12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PMA刺激MI蓝染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C组FL1的平均荧光强度值/FL2的平均荧光强度值(FL1/FL2)高,B组、C组FL1/FL2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低,B组、C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低于A组.C组细胞DCF荧光强度高,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组细胞ROS水平高,B组、C组细胞ROS水平高于A组.结论 老化MI显著减低了正常PC12和受损PC12的线粒体膜电位并且提高了ROS分泌水平,对PC12细胞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1060 条记录 8/53 页 « 12...567891011...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