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BV感染后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春;秦波

    免疫耐受是HB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本文阐述了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缺陷、CTL低应答、Th1/Th2细胞失衡、Treg的负性调节、HBV基因型及遗传因素在慢性乙肝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T否决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的研究

    作者:李凤;段连宁;纪树荃

    否决效应是一种能特异性抑制识别否决细胞自身表面抗原的细胞毒性T细胞前体细胞(CTL-p)的攻击,而CTL-p对识别第三方抗原无抑制作用.具有否决效应的细胞称为否决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D8+ CTL)是现知否决活性强的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输注供者源的CD8+ CTL否决细胞清除宿主同种异体反应细胞可以促进供者干细胞的植入.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D8+ CTL否决效应的机制、GVH效应、抗肿瘤效应、活体内的应用及与药物和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廖联明;韩钦;赵春华

    近年来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体外扩增的能力及其多向分化的潜能已经被广泛认识.同时,间充质干细胞还具备低免疫原性以及免疫调节活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细胞治疗.目前对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了解.本文综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阻断共刺激信号途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致敏受者免疫耐受排斥的影响

    作者:叶启翔;翁文俊;许吕宏;方建培

    本研究旨在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分别阻断致敏小鼠的B7/CD28及CD40/CD154共刺激信号途径,探讨其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SC)植入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致敏受者免疫排斥提供实验基础.实验将BALB/c小鼠分为4组:①移植前7d致敏组;②移植前7d致敏同时应用CTLA4Ig+anti-CD154组;③正常小鼠应用CTLA4Ig及anti-CD154的鼠源性对照抗体;④正常小鼠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于移植当天给小鼠8 Gy照射,然后将荧光标记的C57BL/6小鼠骨髓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小鼠体内进行移植,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或器官组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细胞归巢,同时记录生存状况,监测其造血重建水平.结果表明,与致敏鼠相比,CTLA4Ig+ anti-CD154能促进异基因HSC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诱导免疫耐受,延长其生存期并在28 d内完成造血重建.结论:应用CTLA4Ig及anti-CDl5能诱导致敏受者对异基因HSC的免疫耐受,促进其植入,并完成造血重建.

  • 非清髓性骨髓移植诱导异基因受者小鼠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宝安;毕延智;丁家华;张琰;高冲;孙耘玉;赵钢;王骏;程坚;孙雪梅;Michael Schmitt;Hartmut D(o)hner

    本研究通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建立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模型,并探讨其诱导耐受的机理.受鼠为雌性C57BL/6(H-2b,B6)小鼠,于第0天接受60Co γ线全身照射(TBI),4小时内输注雄性BALB/c(H-2d)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BMC),2天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通过皮肤移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耐受状态,并通过体外过继转移实验、IL-2逆转实验等探讨免疫耐受的机制.结果显示,经骨髓移植的B6小鼠对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150天,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骨髓移植后第90天,受鼠(黑色)表型开始呈现供鼠(白色)颜色特征.MLR结果证明,B6小鼠获得供体特异性耐受,该耐受可以被IL-2逆转且可被过继转移;所有受鼠均未出现GVHD表现.结论:非清髓预处理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诱导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克隆无能、抑制细胞存在及嵌合体产生均参与耐受的形成.

  • rhG-CSF体内诱导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

    作者:常英军;赵翔宇;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rhG-CSF体内应用诱导健康供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对15例病人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供者rh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T细胞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树突状细胞(DC)亚群以及CD8+CD28-抑制性T细胞的变化进行了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中CD3+CD28+细胞的相对数显著升高(P<0.01),CD28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CD8+CD28+细胞的相对数也显著升高(P<0.01).但在T细胞上CD28总体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无变化(P>0.05).动员前外周血中DC2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骨髓(P<0.01),动员后采集物中DC2的数量较动员前和正常骨髓均有显著增加(P<0.01),DC的数量也显著增加(P<0.01),DC1/DC2比值倒置(P<0.01),而DC1在动员前后无变化(P>0.05).CD8+CD28-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rhG-CSF体内应用后,采集物中DC2和CD8+CD28-抑制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外周血T细胞免疫耐受产生的重要机制.

  • 人Stro-1+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芳;许雯;李晓武;张翼鷟

    本研究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Stro-1 +MSC亚群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作用.从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培养MSC,并筛选Stro-1+ MSC.建立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C57BL/6小鼠,获取皮片,移植给受体雌性BALB/c小鼠.动物分为4组:①Stro-1+ 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106 Stro-1+ MSC;②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 ×106 MSC;③照射对照组:受鼠照射后直接进行皮肤移植;④同系对照组:BALB/c小鼠照射后接受同系小鼠皮肤移植.检测项目包括:移植皮片存活时间,HE染色观察移植皮片病理改变,ELISA检测移植前后受鼠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2.13±3.34)d,较照射对照组(11.38±1.01)d未见明显延长(P>0.05);Stro-1+ 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30.68±5.89)d,较照射对照组及MSC组明显延长(P<0.05),移植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皮片结构清晰.在同系对照组和照射对照组,移植前后受鼠血浆中TGF-β1浓度无显著变化,而在MSC组和Stro-1+MSC组移植后TGF-β1浓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结论:Stro-1+ MSC较未分选的MSC具有更强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功能,在体内可显著延长小鼠皮片的存活时间,而这种作用似与TGF-β1的表达无关.

  • 1,25(OH)2维生素D3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介导免疫耐受的影响

    作者:彭静;曹祥山;邱国强;孙冠星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 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 VitD31 nmol/L培养9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因子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用MTT法评估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DC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CD1a高于对照组(P<0.05);CD80、CD83、CD86、CDla表达率分别为(40.43±9.83)%、(20.04±4.73)%、(14.45±5.38)%,(58.48±10.72)%;对照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29.36±13.34)%、(35.91±10.19)%、(27.15±11.64)、(72.20±12.79)%.实验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受到抑制;DC表达IDO蛋白上调.结论:1,25 (OH)2Vit D3抑制DC的成熟,通过上调DC的IDO蛋白表达抑制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免疫耐受.

  • 小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袁媛;范华骅;任亚娜;杨洁;聂晓绚;赵丽华;林俊杰

    本研究探讨小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分泌的外泌体(regulatory exosomes,rDex)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并与正常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外泌体(immature exosomes,iDex)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进行比较.取C57BL/6(H-2b)小鼠骨髓细胞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TGF-β1联合IL-10诱导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DC的表型.采用超速离心结合膜超滤的方法分别提取rDex和iDex.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以C57BL/6小鼠为供者,以BALB/c(H-2d)小鼠为受者,按对受者处理的不同实验分3组,iDex组术前7、3天受者经尾静脉注射10μg供者的iDex,rDex组术前7、3天受者经尾静脉注射10 μg供者的rDex,另设PBS对照组,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通过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供者及非亲缘异基因供者DBA/2对同种异基因小鼠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TGF-β1、IL-10可下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移植皮片平均存活时间(MST),在对照组为7.8天,iDex组为10.7天,rDex组为18.8天;iDex组的移植皮片MS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rDex组的移植皮片MST明显长于iDex组(p<0.01).MLR结果证明iDex组和rDex组B/C小鼠均对C57小鼠的脾细胞产生特异性耐受,尤其是rDex组;对非亲缘异基因DBA供者的脾细胞两组仍表现出强烈的免疫应答.结论:iDex和rDex均有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且rDex作用较iDex作用好.

  • 细胞膜表达的HLA-G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产生

    作者:周浩;黎纬明;张敏;刘峥嵘;邹萍

    为了探讨体外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产生的方法及其机制,利用人HLA-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并与DC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6、ILT3和ILT4分子表达情况,同时采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DC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表达的HLA-G1分子与树突状细胞作用后,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下调,而抑制性分子ILT3、ILT4表达上调.HLA-G1作用后DC异基因抗原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明显下降.结论:HLA-G1分子可以在体外条件下,下调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水平,促进LIT3、ILT4表达,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产生.

  • 抗CD47单克隆抗体(B6H12)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其功能的影响

    作者:俞静;林茂芳

    为阐明可溶性的抗CD47单克隆抗体(B6H12)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分子机理,联合应用rhGM-CSF、IL-4、细菌脂多糖(LPS)在体外诱导扩增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并在培养体系中添加抗CD47单克隆抗体(B6H12);采用透射电镜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膜表面分子的表达;ELISA法检测DC释放的IL-12P70水平;BrdU-ELISA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型淋巴细胞增殖,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检测NF-κB结合活性变化.结果发现:①经抗CD47单克隆抗体(B6H2)处理的DC,膜表面标记(CD80、CD86、CD1a、CD83、DR)的表达显著地低于未加B6H12单克隆抗体DC组(P<0.05);其释放IL-12P70蛋白质的能力及刺激同种异型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与未加B6H12单克隆抗体DC组相比,B6H12单克隆抗体处理DC组的NF-κB活性显著降低(P<0.05),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单克隆抗体浓度增大而增强.结论:可溶性的抗CD47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NF-κB的结合活性,影响着DC向成熟发育及功能.

  • MHC不相合的双份鼠胎血移植后受体鼠混合嵌合体形成

    作者:沈柏均;刘星霞;鞠秀丽;张丽萍;侯怀水;马秀峰;时庆

    本室已经建立了MHC不相合单份鼠胎血同种移植的小鼠模型.基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临床实践,我们认为脐血移植成功的关键除了选择尽可能相合的供者外,保证移植细胞的数量更为重要.因此,为了提高移植干细胞的数量,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探讨MHC不相合的双份鼠胎血混合移植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移植组40只受鼠中有26只在60天的观察期内存活下来;应用PCR及流式细胞术均检测到受鼠体内有混合嵌合体的形成;此外,皮肤移植试验也发现受鼠已被诱导形成对供鼠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小肠组织的病理切片显示受鼠仅表现出轻度GVHD.结论:MHC不相合的双份鼠胎血能够同时植入,重建受鼠的免疫与造血系统,这为拓宽脐血的临床应用,使更多患者能够有机会接受脐血移植做了有益的尝试.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作者:宁红梅;金建刚;扈江伟;冯凯;陈虎

    为了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防治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排斥反应(HVGR)的可能途径,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其形态的均一性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将MSC分别以8×104(A组)、4×104(B组)和2×104(C组)个细胞/孔分别接种于6孔板,并与经分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7天,以单独培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在培养0、24、72小时和7天测定各组T细胞上CD3、CD4、CD8、CD25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T细胞和MSC共培养组与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A组和B组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T细胞明显增多,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CD3、CD4、CD25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骨髓MSCs在体外可使外周血T细胞表型发生改变,CD4+CD25+免疫调节性T细胞和CD8+T细胞明显增多,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时MSCs的输注数量提供了参考.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再生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金瓯;黎燕;郭乃榄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已广泛开展的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以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BT).它是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其它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后在造血系统恢复的同时,免疫系统也在经历一个重建过程,T细胞再生通过胸腺依赖途径和胸腺非依赖途径.成人由于胸腺功能退化,T细胞再生更多是靠成熟T细胞的外周扩增和胸腺外分化,造成T细胞库多样性受限,T细胞功能缺陷.因此,如何保护残存胸腺功能,促进T细胞胸腺内发育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T细胞活化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的中心环节,通过免疫耐受的诱导使异基因抗原反应性T细胞失活,是预防GVHD的有效措施.

  • 低强度预处理联合移植后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郭智;陈惠仁;刘晓东;杨凯;楼金星;张媛;陈鹏;何学鹏

    目的:研究低强度预处理联合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例SAA患者接受低强度预处理联合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CTX)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由CTX,氟达拉滨、白舒非、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组成,免疫耐受于移植后3d用CTX 50 mg/(kg·d)诱导,采用环孢素A(CsA)、氨甲蝶呤、他克莫司的联合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观察全组患者毒副反应和无病生存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均为100%完全供者造血;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显著增高,并发症死亡3例;中位随访19.8(6-36)个月,全组患者无病生存率为80%.结论:低强度预处理联合移植后环磷酸胺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CTLA4Ig可诱导T淋巴细胞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免疫无反应性

    作者:肖云玲;高海青;刘向群;张建华;张彩

    目的 研究融合蛋白CTLA4Ig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T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作用,探索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新途径.方法 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500IU/ml的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500 IU/ml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培养6 d.取1×106个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的表达,其余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细菌脂多糖(LPS)30 ng/ml(LPS组)、LDL10 μg/ml(LDL组)、ox-LDL 10μg/ml(ox-LDL组)和相同体积的PBS(PBS组),作用48 h,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86和HLA-DR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将各组DC与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以1∶5和1∶10的比例混合进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LR),其中ox-LDL组在1∶5的试验中分为4个亚组,分别给予加入1.25、0.62、0.31 μg/ml的CTLA4Ig和不加CTLA4Ig的处理,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 d,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以刺激指数(SI)表示.结果 细胞培养6 d后CD14的阳性表达率为2.9%,证实已由单核细胞转化为DC.LPS组、ox-LDL组CD86阳性表达率(96.0%±8.8%,97.7%±11.4%)和HLA-DR阳性表达率(90.3%±8.8%,90.9%±7.0%)均明显高于LDL组(90.0%±10.2%,84.4%±9.6%)和PBS组(87.3%±8.4%,83.6%±7.0%)(均P<0.05),ox-LDL组CD86MFI(73.4±6.6)和HLA-DR MFI(87.0±7.1)均明显高于LDL组(40.0±7.4,55.0±7.7,均P<0.01)和PBS组(54.6±8.2,P<0.01;70.2±6.7,P<0.05).在MLR中,DC∶T细胞=1∶5和1∶10两种条件下,LPS组、ox-LDL组SI均明显高于LDL组和PBS组(均P<0.05).在ox-LDL组的MLR中,以1.25、0.62、0.31和0 μg/ml的CTLA4Ig处理的各亚组SI分别为0.96±0.30,1.12±0.33,1.29±0.28和1.64±0.37,CTLA4Ig浓度为1.25μg/ml时,ox-LDL激发的同种异体MLR已被完全抑制.结论 ox-LDL可作为抗原被DC递呈,激发同种异体MLR;CTLA4 Ig能明显抑制该作用,诱导T细胞对ox-LDL的免疫无反应.这一结果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研究提示了新的思路.

  • Toll样受体在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杜亚梅;张国军;马瑞敏;杨晓梅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是累及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脱髓鞘和炎性浸润。临床上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以迅速进展的肢体无力、腱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为特征,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急性弛缓性瘫痪的常见病因。目前多认为是由感染等因素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保守抗原分子,如脂多糖、肽聚糖等。Toll 样受体信号的过度活化可打破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 Toll 样受体家族(TLRs )在 GBS 发病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 TLRs 及其信号通路在 GBS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重点介绍 TLR2,4,9在GBS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人树突状细胞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抗病毒作用

    作者:邢利和;王福生;朱传琳

    目的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Cs )经表面抗原(HBsAg)刺激、体外诱导自身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后,对2.2.15细胞中HBeAg和HBsAg的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方法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分化、诱导人外周血PBMC中的DCs,在DCs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将成熟后的DCs体外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同时不加HBsAg刺激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T细胞加纯的HBsAg 共培养以及单纯T细胞作对照,5 d后收集T细胞,分组加入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收集第1天、3天、5天和7天的培养上清液,检测其HBeAg和HBsAg的分泌情况.结果经抗原刺激后的DCs可以有效提呈病毒抗原,正常人与慢性乙肝患者负载抗原后的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cpm分别为(46 700±7 850)和(38 628±5 427)]明显高于未负载抗原的DCs[cpm分别为(40 450±4 645和33 924±4 498)]及对照组PBMC[cpm分别为(5 947±476)和(5 089±233)],P<0.01.负载抗原的DCs有强烈的免疫应答活性,并且其免疫刺激能力似乎与负载的抗原量成正比;经抗原刺激激活的T细胞可以有效地抑制HBeAg的表达,但对HBsAg未发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DCs可有效地提呈病毒抗原,并可进一步激活T细胞产生,同时能显著地抑制2.2.15细胞上清中HBeAg的表达,可望为DC疫苗的制备打下基础.

  • HBV慢性感染者免疫耐受相关临床与病理探讨

    作者:游绍莉;邢汉前;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辛绍杰

    目的 了解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相关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诊断.方法 对135例既往未出现过肝功异常的HBV慢性感染患者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及肝脏病理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22.61±8.95)岁,大部分肝脏损害轻微(99/135),病理损害轻微组(G≤1和S≤1)与病理损害明显组(G≥2或S≥2)在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性别等无明显差异,但在ALT≥30及ALT<30两组患者中,高水平的ALT组病理损害明显的患者更多见(20/41及16/94);血清HBVDNA≥107拷贝/ml与血清HBVDNA<107拷贝/ml两组患者比较,低水平的HBVDNA组病理损害明显的患者更多见(7/13及29/108).结论 HBV慢性感染HBVDNA、HBeAg阳性、既往肝功一直正常的患者,一般病理损害轻微,但尚有部分患者肝脏损害较明显,说明这部分人群不是都处于免疫耐受期,监测肝功及HBV DNA水平有助于免疫耐受的判断,特别是肝组织活体穿刺是指导诊治的有效办法.

  • 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组织内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

    作者:杨玉英;郎振为;兰孟东;石晓红;马沛卿;沈冰;王培之;徐道振

    目的 观察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肝组织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例免疫耐受期及12例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oxP3的表达,6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 FoxP3阳性信号位于淋巴细胞胞核内,阳性细胞主要聚集在汇管区,肝窦内亦可见散在单个淋巴细胞呈阳性.在免疫耐受期及免疫清除期患者肝组织中FoxP3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加(P<0.01),免疫清除期患者肝组织内Fox P3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患者(P<0.01).免疫清除期患者肝组织中FoxP3阳性标记指数与ALT、HBeAg及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免疫耐受期与免疫清除期两组相比,在年龄、ALT、TBIL、PTA、HBeAg及HBV-DNA水平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组织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慢性化和抑制免疫,控制肝脏炎症反应方面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1833 条记录 3/92 页 « 12345678...919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