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5在CD8+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状况与重度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作者:徐哲;王心;尚丽新;王晶;霍晓溪;吴楠

    目的 探讨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在CD8+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状况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2010年3月至10月行剖宫产分娩产妇40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20例,正常产妇组2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双色荧光抗体染色的正常组和对照组产妇胎盘组织及外周血中HLA-G5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胎盘组织中CD8+-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59.91±19.6)%]显著低于正常产妇组[(81.91±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2.64±2.64)%]与正常产妇组[(1.91±1.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外周血中CD8+-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59.12±12.11)%]与正常产妇组[(64.94±7.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27.39±8.34)%]与正常产妇组[(22.60±6.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HLA-G5在胎盘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 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朱洪;巫翠萍;李永莉

    目的 探讨尘螨过敏性哮喘(简称螨性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7 例螨性哮喘患者和15 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IL-10 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病理分级哮喘患者血清IL-10 含量.结果 螨性哮喘组血清IL-10 含量为(11.32 ±4.07)ng/L,正常对照组为(19.33 ±9.3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08,P =0.001);Ⅰ、Ⅱ、Ⅲ、Ⅳ级螨性哮喘患者IL-10 检测值依次为(15.60 ±6.35)ng/L、(11.36 ±2.98)ng/L、(10.38 ±3.48)ng/L、(9.21 ±3.90)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3.424,P =0.025).结论 螨性哮喘患者IL-10 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且似随病理分级程度增加而降低,说明其可能具有变应性炎症中抗炎抗过敏作用.

  • IL-10、TGFβ1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

    作者:彭勇;田云鸿;张健;胡韬;马海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共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情况。方法将IL-10和TGFβ1修饰的imDC在肝移植前输注入受体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的肝功能、IL-12水平,排斥反应情况等。结果联合转染组术后3 d和7 d血清IL-12水平低,显著低于mDC组和对照组(P<0.01);术后3、7、10 d联合转染组汇管区细胞凋亡明显,其次为IL-10转染组和TGFβ1转染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mDC组、imDC组(P<0.01);联合转染组的急性排斥反应轻,其次为TGFβ1转染组和IL-10转染组,mDC组和对照组严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3、7、10 d,mDC组和对照组的肝功能差,联合转染组的肝功能好,其次为IL-10转染组和TGFβ1转染组。结论采用IL-10和TGFβ1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基因修饰,能够诱导大鼠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

  • 骨内注射骨内膜细胞和其他注射骨髓细胞方法诱导同种异体皮片存活的比较

    作者:陈晨;陈建武;苏映军;杨阳;郭树忠

    目的比较骨内注射骨内膜骨髓细胞( EBMCs )和注射中央冲出骨髓细胞( CBMCs )(骨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两种方法)对诱导同种异体皮片存活时间的差异,比较细胞移植前后CMBC及EBMC的表达的变化及两者的差异。方法通过联合低剂量的照射(4.8 Gy)、早期使用雷帕霉素( Rapa)预处理受体小鼠(C57BL/6)后,以骨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的方法输注供体来源(Balb/c)的不同组群(EBMCs或者CBMCs)的细胞,4周后给予受体异体全厚皮片移植,并观察皮片存活情况,绘制皮片存活曲线;从移植前后不同的细胞组群(EBMCs或者CBMCs)中提取mRNA,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与造血干细胞迁移(CXCL-12等)和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Foxp3,IL-10,TGF-β等)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骨内注射EBMCs平均存活21.5 d,较静脉注射和骨内注射CBMCs(分别平均存活18 d和15 d)可以更好地诱导同种异体皮片的存活;荧光定量PCR显示未处理小鼠骨髓中EBMC较CBMC中CXCL-12及调节性T细胞相关因子( IL-10, Foxp3等)明显升高;经过放射及骨内注射预处理4周后,CBMC和EBMC的IL-10表达较预处理前均升高, CBMC中Foxp3表达增高,EBMC中CXCL-12、Foxp3及N-cadherin表达均降低。结论骨内注射EBMCs可以较骨内注射及静脉注射CBMCs更好地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

  • 低剂量西罗莫司协同CD4+CD25+ T-reg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江卫;刘紫麟;叶鹏程;罗雅军;符致明;魏寿江

    目的:我们通过体外诱导、扩增并分选出CD4+CD25+ T-reg回输入受体大鼠,并协同低剂量西罗莫司去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探讨CD4+CD25+ T-reg细胞亚群在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急性排斥组(DA→LEW)、免疫耐受组(LEW→DA)、低剂量西罗莫司(0.1 mg·kg-1·d-1)和CD4+CD25+ T-reg协同作用组(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各组肝移植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应用HE染色法观察移植肝术后7 d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CD4+CD25+Foxp3+ T-reg细胞亚群在各组大鼠移植肝脏、外周血总单核细胞数中所占的百分比。RT-PCR检测术后7 d移植肝脏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对比排斥组,能够长期存活,获得免疫耐受(P<0.05)。实验组移植肝脏中CD4+CD25+Foxp3+ T-reg细胞亚群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排斥组(P<0.001),且在移植肝脏中,实验组Foxp3 mRNA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01)。实验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水平高于排斥组(P<0.001)。结论我们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体外扩增诱导成熟的受体大鼠CD4+CD25+T-reg细胞分离收集,然后回输受体协同低剂量的西罗莫司能够成功地诱导了长期肝移植免疫耐受。从而为临床应用CD4+CD25+ T-reg细胞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理论实验依据。

  • 受体血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探讨

    作者:王凤山;张佳林;杨蕾;程颖;邵自功;刘永锋

    目的 将受体血预先经门静脉输入供体,探讨肝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变化.方法 将LEW大鼠和ACI大鼠作为受体和供体.移植前7 d将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移植后检测移植肝内供体源性树突状细胞,检测移植肝组织内IFN-γ mRNA的表达,检测移植肝内浸润细胞的凋亡.结果 移植前7 d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供体组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为(33.7±2.6)d,无处置组为(10.1±0.7)d.移植肝组织内IFN-γ mRNA有明显表达,移植肝内检测到大量供体源性树突状细胞.移植肝的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显著多于无处置组.结论 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抑制了肝移植排斥反应.

  • 胃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55例分析

    作者:龚晓成;曾辉;韩伟

    临床上,胃癌是我国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已有不少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检测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于探讨胃癌的发病机制(如免疫逃逸)和寻求新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在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CD4+辅助性T细胞是其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4种类型的免疫细胞: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近年来,发挥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功能的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群(regulatory T cells,Tregs)成为了肿瘤学者的热门对象[1-4],其中Foxp3是转录因子P亚家族的成员,其表达情况与CD4+CD25+Tregs发育和功能状态的关系十分密切[5].

  •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超;柴艳芬;寿松涛

    脓毒症是感染诱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内外科及烧伤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系临床危重症患者主要的死因之一。脓毒症中免疫功能紊乱贯穿于病理过程的始终,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炎症反应的预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调节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细胞之一。而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DCreg)作为一类具有负向调节免疫功能的未成熟DC亚型,在保持机体免疫平衡或免疫耐受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免疫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就DCreg在脓毒症中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阐述其与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 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形成稳定的嵌合体并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

    作者:邓为民;韩钦;尤胜国;张伟;葛薇;李长虹;邓鸿业;赵春华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中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雌性C57BL/6小鼠致死量照射后,移植同基因骨髓细胞和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150 d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及脾脏的T细胞嵌合状态;以H3-TdR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刀豆蛋白A(ConA)诱导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细胞和有丝分裂原的反应性;以皮肤移植实验观测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组织器官移植物的反应性.结果在细胞移植组小鼠脾脏中检测到供者来源T细胞占受者脾细胞5.97%;MLR反应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的平均刺激指数(SI)为1.79,未处理组小鼠的平均SI为7.28;在ConA诱导增殖实验中,细胞移植组小鼠的平均SI为31.92,未处理组小鼠的平均SI为34.99.细胞移植组小鼠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90 d,未处理组平均为8 d.结论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形成稳定嵌合体,并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产生,使供者来源的皮肤移植物长期存活.

  • CO+4CD+25Clow/127-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熹;马麟麟;田野

    CO+4CD+25Clow127-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因素,也可通过相同的机制削弱机体的抗肿瘤效应.

  • HBV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状态的研究

    作者:刘光泽;贾彦征;熊一力;王洪敏;张宜俊

    目的研究HBV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状态机制.方法以正常ICR小鼠为对照,检测转基因小鼠脾树突状细胞(DC)表面Ia(MHC-Ⅱ)和CD80(B7)表达水平及其免疫功能;脾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8和CD28及肝细胞膜上MHC-Ⅰ和腹腔巨噬细胞MHC-Ⅱ抗原表达情况.结果发现HBV转基因小鼠DC表面MHC-Ⅱ及CD80表达水平(13.34±1.11及12.24±1.31)明显低于对照组(20.47±1.78及15.83±1.52,P<0.05);其DC体外诱发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6409.67±445.71cpm)明显低于对照组(13870.67±1706.9cpm,P<0.01);而脾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CD8及CD28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测定其MHC-Ⅰ抗原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腹腔巨噬细胞表面MHC-Ⅱ抗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HBV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状态并非免疫系统单一环节障碍,在抗原提呈细胞、靶细胞抗原标志,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等方面均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及调节、识别障碍,其中DC功能低下,在免疫耐受状态中有重要作用.

  • 71例血清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临床与肝脏病理特征

    作者:李嘉;游绍莉;邢汉前;辛绍杰;朱理珉

    目的 了解血清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及肝脏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71例血清ALT正常,且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脏病理改变等.结果 本组病例中<30岁者61例(85.92%),≥30岁者10例(14.08%).45.07%感染者母亲HBsAg阳性,所有感染者血清HBVDNA为高水平复制,>107copies/ml者占78.87%.95.77%感染者肝脏有轻度炎症反应,43.66%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未发现肝硬化.结论 血清ALT正常、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期,肝组织病理损害轻微,但部分患者肝脏有一定程度纤维化,显示ALT虽然正常,肝损伤可能在隐匿中进展.因此,对ALT正常的HBV感染者及早进行肝脏病理检查,有利于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 肝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表达和脱颗粒特点

    作者:金磊;福军亮;付宝云;王福生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表达和脱颗粒特点及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52例肝癌患者、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表达百分比;以抗CD3单抗刺激后CD107a表达量代表CD8+T淋巴细胞脱颗粒的数量.结果 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表达量(32.3%±17.4%)与健康对照(31.8%±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抗CD3单抗刺激5h后CD8+T淋巴细胞CDl07a表达量(6.8%±4.2%)低于健康对照(15.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脱颗粒能力明显下降.

  • 干扰素、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抗乙型肝炎病毒临床观察

    作者:张彤;张永宏;陈新月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宿主免疫耐受,同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cccDNA高度耐药,使抗病毒不易彻底清除.为进一步解决此难题,可通过2个途径解决:①免疫疗法,提高宿主免疫功能;②减少复制,同时阻断新病毒再次感染肝细胞,从而达到减少cccDNA目的.因此,我们根据我院汪俊韬教授临床经验,采用干扰素、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四联疗法联合抗病毒治疗,经临床实践收到较好效果,特汇报如下.

  • 抗HBV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治疗

    作者:斯崇文

    目前认为对慢性乙型肝炎应采取综合治疗: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治疗.而抗HBV治疗是关键.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各种原因,如HBV变异、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等,使HBV不能被清除,呈HBV持续感染,同时人体免疫功能对HBV感染的肝细胞呈持续性免疫损伤所致.HBV不仅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发生的启动因子,而它的持续存在,是病变持续发展的主要病因.因此,HBV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发展中起主要的作用.抗HBV治疗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能否治愈的关键.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T细胞CD28表达与免疫耐受

    作者:安萍;尹波;曹艳雪;吕丹;王月丽;卞丽;吴星

    本文目的为探讨肝组织细胞的表达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免疫耐受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临床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7~59岁,HBsAg阳性持续超过半年以上,HBV DNA均为阳性.排除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对照组5例,为外科非肝病患者.标本全部来自肝穿刺取出的肝组织,对照组肝组织来源于开腹手术.肝组织病理按肝脏炎症分级G0-4,纤维化分期S0-4.

  • 慢性乙肝与HBV阳性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检测

    作者:王健;苏安英;柴锡庆;门金娥;田珂;张向阳;郑海萍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与HBV阳性肝癌患者DC的表型和功能及其与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者25例、HBV阳性肝癌患者11例及正常人15名,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细胞贴壁法富集DC,流式细胞术测定DC HLAⅡ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同位素掺入法测定DC的抗原提呈能力,ELISA方法测定抗原提呈过程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慢性HBV感染者与HBV阳性肝癌患者HLAⅡ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抗原提呈能力和Th1类细胞因子的水平均低于正常(P<0.05)其中肝癌患者尤为明显,而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正常相似(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与HBV阳性肝癌患者免疫耐受与DC的缺陷有关.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邢汉前;辛绍杰;张欣;陈黎明;赵景民;游绍莉;赵军;王岩

    目的:了解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HBV感染不同时期380例患者的年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途径、乙肝家族史、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状况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16岁以下占61.8%,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占55.0%,有乙肝家族史患者占46.6%,免疫耐受期患者89例肝组织内HBcAg阳性表达率78.7%,均明显高于免疫活动期及感染非活动状态患者(χ2=38.73,49.08,17.2,31.69,P<0.01).免疫耐受期16岁以下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及HBcAg阳性表达率高,分别占64.3%(45/75)和72.9%(5l/79),显著高于免疫活动期和非活动HBV携带状态患者(χ2=17.51,31.17,P<0.001).免疫耐受期16岁以上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及HBcAg阳性表达率低,分别占35.7%(25/75)和27.1%(19/70),显著低于免疫活动期和非活动HBV携带状态患者(x2=17.51,χ2=31.17,P<0.001).结论: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中16岁以下者,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及乙肝家族史者所占比例明显高;HBV在肝组织复制表达以免疫耐受期患者多,且16岁以下的患者占多数.

  • 补脾清肠活血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董文毅;胡刚正;郑长青

    目的:探讨补脾清肠活血汤、复合灌肠液及环孢素A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是否通过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或细胞因子表达谱来实现.方法:体外培养中用植物凝集素刺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组加入一定剂量的补脾清肠活血汤、复合灌肠液、环孢素A及空白对照剂,检测增殖程度及细胞因子表达谱.结果:复合灌肠液和环孢素A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IL-2、IL-4及IFN-γ的分泌,同时也抑制了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而补脾清肠活血汤抑制增殖及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较弱,但能促进IL-10的分泌.结论:补脾清肠活血汤、复合灌肠液及环孢素A均可通过影响T细胞来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其作用的具体途径有差别,这些途径很可能产生协同作用.

  • 同种异体大鼠骨髓移植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傅锦波;王效民;黄小进;罗琪;尹震宇;卢明珠;余德

    目的:建立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及肝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探讨骨髓移植诱导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Wistar大鼠(♀)分成三组:Ⅰ、Ⅱ组和Ⅲ组,Ⅱ组Wistar大鼠(♀)TBI(11 Gy),4惦输入SD大鼠(♂)BMC(8×107),Ⅲ组wistar大鼠(♀)TBI(7 Gy),4 h后输入SD大鼠(♂)BMc(8×107),2 d后CTX(50 mg/kg)腹腔注射,三组均于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分别于BMT后10、20 d通过PCR方法检测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体内的SD大鼠源性Y染色体特异性片段.并比较三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 wk生存率、生存状况、生存时间,以及移植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Ⅱ组和Ⅲ组大鼠外周血均检测出SD大鼠源性嵌合体.DTH检查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大鼠对SD大鼠产生免疫耐受,Ⅱ组和Ⅲ组DTH足掌厚度差值较Ⅰ组小(0.22±0.028mm,0.23±0.032 mm vs 0.71±0.026 mm,均P<0.01).肝移植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对SD大鼠肝移植的存活时间较Ⅰ组大鼠肝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8.14±2.53 d,8.33±2.11 d vs 3.79±0.83 d.均P<0.01).依据Banff方案病理评分,Ⅱ组和Ⅲ组为轻度(Ⅰ级),Ⅰ组为重度(Ⅲ级).结论:应用7 Gy TBI+CTXI+供体BMT可成功建立同种异体大鼠嵌合体模型,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可提高肝移植术后大鼠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

1833 条记录 6/92 页 « 12345678...919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