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ALT、HBV DNA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作者:刘丽丽;张国梁;刘永华;窦红漫;武松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病毒学、免疫组化HBsAg、HBcAg检出率及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及对CHB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58例CHB患者,比较不同中医证型与肝功能、HBVDNA水平、免疫组化HBsAg、HBcAg检出率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结果:1)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证(26/58,31%)和湿热中阻证(15/58,30%)出现频次高,其他依次为肝肾阴虚证(7/58,15%),脾肾阳虚证(6/58,12%)和瘀血阻络证(4/58,12%);2)不同中医证型和ALT有明显相关性,各证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和AST、TBIL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中医证型和HBV DNA有明显相关性,各证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和HBsAg、HBeAg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中医证型与免疫组化HBcAg检出率有明显相关性,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与免疫组化HBsAg检出率无相关性,P>0.05;5)CHB患者肝脏炎性反应G及纤维化程度S存在高度相关性,r=0.758,P<0.01;不同中医证型和肝脏炎性反应G有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中医证型和纤维化程度S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CHB患者ALT、HBV DNA、免疫组化HBcAg检出率及肝脏炎性反应G及纤维化程度S检测与中医证型间有显著相关性,对指导CHB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疏肝健脾化瘀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作者:刘中景;宋霆;罗玮敏;顾义海;孙晓慧;史昌河

    目的:临床观察疏肝健脾化瘀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求证其对早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确诊为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常规给予保肝降酶和抗病毒治疗,治疗组拟疏肝健脾化瘀法为复方,对照组以复方鳖甲软肝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变化情况.结果: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2组之间通过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计分比较,也以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疏肝健脾化瘀法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组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补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作者:邢宇锋;童光东;周大桥;贺劲松;魏春山;陈英杰

    目的:观察补肾法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将600例患者随机分为补肾清透组、补肾健脾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分别使用补肾清透方、补肾健脾方和安慰剂治疗,疗程52周,治疗前后进行肝穿检查,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分别采用Kno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HAI)和Ishak纤维化评分评价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结果共得到106例病理样本。补肾清透组、补肾健脾组和对照组治疗后Knodell HAI评分下降≥2分者分别为21、18、6例(P<0.05),Knodell HAI评分上升≥2分者分别为3、2、8例(P<0.05),补肾清透组和补肾健脾组炎症活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治疗组间作用相似(P>0.05)。补肾清透组、补肾健脾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shak纤维化评分下降≥1分者分别为13、12、9例(P>0.05),Ishak纤维化评分上升≥1分者分别为8、3、11例,补肾健脾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肾清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健脾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恶化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补肾法(补肾清透方和补肾健脾方)有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炎症活动和延缓纤维化进展的作用。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周双男;张宁;杨慧银;王立福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46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进行临床诊断分度并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结果 CHB患者临床诊断分度及肝脏病理改变均按中医辨证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的顺序逐渐加重.结论 CHB不同中医症型与临床及病理诊断均有关联,辨证施治有客观依据及科学性.

  • 调肝理脾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调节性T细胞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作者:郭晓霞;李良学;武玉鹏;贾力莉;刘改萍;白崇智

    目的 探讨调肝理脾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治疗组,每组3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应用聚肌胞苷酸腹腔注射(5 mg/kg,2次/周,共24周)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造模同时阳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1g/ (kg·d),治疗组给予调肝理脾方27g/ (kg·d),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共24周.于实验第8、16、24周时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率、外周血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计数、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肝组织细胞角蛋白19 (CK19)表达.结果 除正常组外,第8、16、24周时各组血清AMA-M2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8、16、24周时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在第24周时,阳性组和治疗组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计数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阳性组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在第8、16、24周时肝组织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第8、16、24周时CK19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第24周时CK19表达降低(P<0.05).结论 调肝理脾方能够上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模型小鼠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计数、降低肝组织CK19蛋白表达,从而改善胆小管损伤和肝组织纤维化.

  • 外周血可溶性sH2a在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中的价值

    作者:王磊;金沛桦;瞿欢佳;蒋艳明;王洁;龚玲;陈公英;朱梦飞;施军平

    目的 研究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sH2a用于诊断慢性肝病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 收集67例行肝穿刺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脂肪性肝病或两者合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H2a试剂盒检测外周血中可溶性sH2a的含量,与实验室指标及肝组织病理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并绘制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以评估该血清标志物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患者血清sH2a水平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且无纤维化(S0期)、早期纤维化(S1-S2期)和中晚期纤维化(S3-S4期)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有无纤维化发生时,佳诊断阈值为0.7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80%,AUC为0.772;评估有无明显纤维化发生时,当sH2a为0.77时,AUC为0.806,诊断灵敏度为85.7%,特异性为72.7%.结论 运用sH2a评估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可有效诊断患者肝脏早期纤维化,在区分有无明显纤维化上诊断价值更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重组r-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6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晶;张菁

    目的 观察干扰素(IFN-r)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组织学和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1例,其中试验组46例,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慢性肝炎常规治疗,试验组同时接受重组γ-干扰素注射,对照组不使用重组γ-干扰素.γ-干扰素治疗方案:肌肉注射每日1次1 Mu×1个月,再隔日1次1Mu×5个月,并在治疗前后行肝组织学、血清学比较.结果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在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改善及血清学检查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γ-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确切.

  • 长期肝酶正常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分析

    作者:童庆东;孙家敏;伍通和

    目的 明确长期肝酶正常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长期肝酶正常HBV感染者与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行肝组织病理结果比较,两组结果中各种程度的病理改变占各组的比例行小样本x2检验.结果 两组各种程度的病理改变占各组的比例比较,P>0.05,结果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长期肝酶正常的HBV感染者存在隐匿性肝病进展可能,干预治疗很有必要.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与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辛晓丽;许春;崔丽;王莹;孙建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与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73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肝穿前1周内行肝功能检测.应用SPSS 1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肝脏炎性反应程度的加重有加重的趋势,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血清TBA随肝脏炎性反应程度加重,数值有增高的趋势,CHE随肝脏炎性反应程度加重,数值有下降的趋势,且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③随着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胆碱酯酶活力有下降的趋势,且各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纤维化分级和炎性反应分级有明显的相关性,TBA及CHE在判断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71例血清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临床与肝脏病理特征

    作者:李嘉;游绍莉;邢汉前;辛绍杰;朱理珉

    目的 了解血清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及肝脏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71例血清ALT正常,且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脏病理改变等.结果 本组病例中<30岁者61例(85.92%),≥30岁者10例(14.08%).45.07%感染者母亲HBsAg阳性,所有感染者血清HBVDNA为高水平复制,>107copies/ml者占78.87%.95.77%感染者肝脏有轻度炎症反应,43.66%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未发现肝硬化.结论 血清ALT正常、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期,肝组织病理损害轻微,但部分患者肝脏有一定程度纤维化,显示ALT虽然正常,肝损伤可能在隐匿中进展.因此,对ALT正常的HBV感染者及早进行肝脏病理检查,有利于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T细胞CD28表达与免疫耐受

    作者:安萍;尹波;曹艳雪;吕丹;王月丽;卞丽;吴星

    本文目的为探讨肝组织细胞的表达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免疫耐受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临床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7~59岁,HBsAg阳性持续超过半年以上,HBV DNA均为阳性.排除合并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对照组5例,为外科非肝病患者.标本全部来自肝穿刺取出的肝组织,对照组肝组织来源于开腹手术.肝组织病理按肝脏炎症分级G0-4,纤维化分期S0-4.

  • 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变性的组织学特点

    作者:任星峰;葛娅;杨群;赵甫涛

    目的:了解曼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脂肪变性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652例CHB肝活检组织,就脂肪变性的程度、类型与肝组织炎性活动及纤维化Ishak计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52例CHB肝组织并发肝脂方变性的有125例(19.2%).脂肪变性细胞以肝腺泡Ⅲ带分布为主者占93.6%(117/125).肝脂肪变性轻、中、重度患者,小泡性脂肪变的构成比分别为80.3%(53/66)、71.1%(27/38)、52.4%(11/21),三者差异显著(x2=6.36,P<0.05).肝组织炎性活动及纤维化Ishak计分在肝脂肪变性无、及轻、中、重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F分别为1.61、0.75,P均>0.05),而小泡性患者较大泡性显著升高(t分别为2.48、2.43,P均<0.05).结论:CHB肝脂肪变性发生率近20%,脂肪变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肝腺泡Ⅲ带.脂肪变性类型以小泡性为主小泡性脂肪变可能为大泡性脂肪变的早期表现.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与肝脂肪变性的类型密切相关,而与肝脂肪变性的程度无关.

  • Gilbert综合征9例

    作者:夏菲;王雪莲;李智伟

    目的:总结Gilber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肝组织改变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掌握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7-2011年我科住院的9例患者,排除其他慢性肝病导致肝功异常,经饥饿实验、苯巴比妥试验及肝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Gilbert综合征,对其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尿常规、肝功、肝炎病毒标志物)、肝胆脾彩超及肝组织病理结果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Gilbert综合征患者多于青少年期发病(本研究中占77.8%),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无临床症状及异常体征,血清胆红素水平大多波动于50 μmol/L以下,且肝组织病理改变轻微,无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改变.结论:Gilbert综合征症状及肝组织病理改变轻微,不导致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无需治疗,不影响患者寿命.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给予正确的诊断,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及治疗,减轻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邢汉前;辛绍杰;张欣;陈黎明;赵景民;游绍莉;赵军;王岩

    目的:了解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HBV感染不同时期380例患者的年龄、母婴垂直传播感染途径、乙肝家族史、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状况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16岁以下占61.8%,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占55.0%,有乙肝家族史患者占46.6%,免疫耐受期患者89例肝组织内HBcAg阳性表达率78.7%,均明显高于免疫活动期及感染非活动状态患者(χ2=38.73,49.08,17.2,31.69,P<0.01).免疫耐受期16岁以下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及HBcAg阳性表达率高,分别占64.3%(45/75)和72.9%(5l/79),显著高于免疫活动期和非活动HBV携带状态患者(χ2=17.51,31.17,P<0.001).免疫耐受期16岁以上的患者肝组织内HBsAg及HBcAg阳性表达率低,分别占35.7%(25/75)和27.1%(19/70),显著低于免疫活动期和非活动HBV携带状态患者(x2=17.51,χ2=31.17,P<0.001).结论: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中16岁以下者,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者及乙肝家族史者所占比例明显高;HBV在肝组织复制表达以免疫耐受期患者多,且16岁以下的患者占多数.

  • TGF-β1和smad4mRNA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癌旁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廖丹;罗光汉;吴继周;江建宁;黄钰全

    目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信号转导通路具有重要的细胞调节功能,包括细胞的生长、分化、黏附、转移、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及免疫调节等.通过检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癌旁病理组织TGF-β1和smad4mRNA的表达,探讨TGF-β/smad通路在肝纤维化形成、发展中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对照肝组织10例,肝癌癌旁肝组织1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穿组织70例的TGF-β1蛋白和smad4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TGF-β1和smad4mRNA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度及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阳性率分别为83.3%,87.0%和87.5%,87.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20.0%),差异均有显著性(b3P<0.01,X2=12.3 980;t4P<0.01,X2=14.0 609;和b1p<0.01,X2=14.6 953;b2P<0.01,X2=14.0 609);而癌旁肝组织二者的表达均低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随着肝纤维化的发展TGF-β1和smad4mRNA的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S3期达高峰,S4期有所回落;二者表达呈正相关(X2=4.5 064,P=0.0 336,r=0.2 668);肝组织病理可见TGF-β1和smad4mRNA的阳性细胞在肝组织切片上的分布基本一致,大多集中于汇管区、肝窦及纤维条索周边.结论:TGF-β/smsd信号传导通路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TGF-β1和smad4mRNA的组织定位检测能准确的评价肝纤维化形成状况及发展趋势.

  • 苦参碱对Con A性肝损伤小鼠IFN释放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作者:李常青;刘丽丽;莫传伟;黄玲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刀豆蛋白A(Con A)性肝损伤小鼠IFN-γ和TNF-α释放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NIH小鼠48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苦参碱大剂量组(25 mg/kg),苦参碱小剂量组(12.5 mg/kg)和联苯双酯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于实验首日iv Con A 20 mg/kg,苦参碱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均采用尾iv给药,联苯双酯组按15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3 d,末次给药后4 h,再次iv Con A 20 mg/kg,8 h采血检测血浆IFN-γ和TNF-α含量、ALT活性,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苦参碱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小鼠IFN-γ和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IFN-γ:25.5±6.1 vs 69.3±33.6 ng/L,26.5±2.5 vs 69.3±33.6 ng/L,t=4.0,4.0,P<0.01;TNF-α:49.1±11.9 vs 106.7±64.4 ng/L,52.9±5.2 vs 106.7±64.4 ng/L,t=2.9,2.9,P<0.01),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苦参碱大、小剂量组血浆ALT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1 086.9±675.8 vs 2 477.2±529.9 nkat/L、1 121.9±957.4 vs2 477.2±529.9 nkat/L,t=5.1,3.9,P<0.01),且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对刀豆蛋白A性肝损伤小鼠释放IFN-γ和TNF-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显著减轻肝组织病理改变.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YMDD变异与肝组织病理状况

    作者:郑可飞;杨守平;陈孟峰;黄志贤;胡晚霞;倪炼

  •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度、诊断的一些问题

    作者:周永兴

    0引言慢性肝炎的分度和诊断是临床诊断中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长期以来在临床上慢性肝炎的诊断受De Groote et al[1]的慢性肝炎分类的影响,该分类法以肝组织病理有无界面性炎症(界板破坏,又称碎屑样坏死)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分界线,无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有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认为二者是相互独立的疾病,他的临床过程、治疗和预后也不相同;后来增加了慢性小叶性肝炎(CLH),即肝组织病理仅见小叶内炎症和肝细胞坏死,比CPH病变轻;这一鉴于病理学标准的命名既忽视了病因学不同所致肝炎的特点,又混淆几种特殊类型肝炎的诊断,并由此而影响了治疗.

  • 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标记物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

    作者:陈仕祥;周艳;何维新;江军;熊志远;范平

    目的:了解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异常(1~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特点,以探讨血清HBeAg和HBV DNA定量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ALT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7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 DNA及乙肝血清学标记物检测。结果387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轻度211例(54.5%)、中度83例(21.4%)、重度29例(7.5%),病理无明显改变者58例(15.0%);炎症分级G≥2者118例(30.5%);纤维化分期S≥2者90例(23.3%),肝硬化16例(4.1%)。 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理炎症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2.229),两组的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HBV DNA载量与肝脏炎症分级、肝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结论多数ALT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越高、肝脏炎症分级越高者HBV DNA滴度越低。

  • 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参数与肝组织病理关系的研究

    作者:陈乐无;明朗;吴洁伟;王功遂;姜湘宁;刘梅华;谢秋里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小板参数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用电子阻抗法检测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PLT和MPV,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并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 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结果PLT在G1、G2、G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4与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在S0、S1、S2、S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4与S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PV在G1、G2、G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4与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在S0、S1、S2、S3、S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降低,肝组织炎症活动重,肝纤维化程度高;MPV升高,肝组织炎症活动重,与肝纤维化无明显关系.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