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伴远处转移的老年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作者:李静颖;林刚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不仅在欧美呈上升趋势[1],在我国也明显升高[2].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即使能有手术机会,其3年生存率亦极低[3].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化疗耐受性差,因此寻找疗效佳且毒性反应轻的化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次研究评价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治疗伴远处转移的老年AEG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 16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及随访研究

    作者:季一苗;李业云;陈亮;赵成功

    目的:研究和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瘤(AEGJ)外科治疗及分析其随访结果。方法回顾分析16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例,该组162例中,行手术治疗152例,其中137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 Roux-en-Y 吻合,姑息性胃切除术15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4.6%,切除率为:93.8%;其中119例经腹入路、33例胸腹联合入路;保守治疗10例给予化疗。结果总体的5年存活率为37.6%,中位生存期为37月,其中保守治疗的10例,均于18月内死亡,5年存活率为0,在手术的病例中,根治性切除5年存活率为43.5%,姑息性切除5年存活率为3.6%,表明根治性手术优于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优于保守治疗。在手术组中,观察到5年存活率与年龄、性别及手术入路无关,而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管浸润、神经浸润、Siewet 分型、肿瘤的分期有关。结论AEGJ 是目前治疗应以手术为主,对于可以切除的病例应争取做到根治性切除,手术入路尽可能选择经腹切口,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应给予辅助治疗。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1例

    作者:俞庆宪;吴云林

    报道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有助于内镜医师了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特征.

  • 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傅仲学;韩文妙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我国胃癌死亡率为20/10万左右, 而日本胃癌死亡率高达39.29/10万. 胃癌中, 食管胃结合部癌占20%,且预后远不及胃窦部癌的预后好. 由于食管胃结合部癌位置的特殊性, 食管胃结合部癌外科治疗的手术路径、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等问题长期以来各学派意见不一. 但是合理选择手术路径、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对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空肠间置术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

    作者:杨钦;张再重;王烈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通常指食管胃结合部上下5 cm区域内的腺癌,按公认的 Siewert 标准分为Ⅰ、Ⅱ、Ⅲ型,其中亚洲以Ⅱ、Ⅲ型多见。目前,外科手术仍是AEG 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努力提高手术根治效果和术后生存时间的同时,如何大限度保留生理功能、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食管-胃结合部骑跨胸腹腔,连接食管和胃,涉及胸外、胃肠等多个学科,长期以来关于 AEG 尤其是 SiewertⅡ型手术入路、切除范围和重建方式上存在较多争议。我们对SiewertⅡ型 AEG 外科治疗中手术入路、切除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及空肠间置术(Jejunal interposition,JI)的适应证、术式分类进行综述。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珊;张鹏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作为一类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的独立疾病的临床观点,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Siewert分型是目前科学的方法;胃食管反流、Barrett食管和Hp感染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对于Ⅰ型AEG患者多采用经胸手术,经膈肌裂孔食管切除术路径也显示出一定优势;而Ⅱ、Ⅲ型AEG多采用经腹路径手术并推荐行全胃切除.腔镜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新辅助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和理念也在AEG诊治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 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检查

    作者:黄裕宏;吴树春

    目的提高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检出率. 资料与方法应用数字1000mA胃肠机检查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58例,强调检查体位,并按病理分型、局部分区、侵犯粘膜的深浅分别探索检出率. 结果 58例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检出51例,检出率为88%,其中Ⅰ、Ⅲ型检出率为100%,Ⅱa和Ⅱc型分别为89.4%和81.3%.贲门处检出率为80%,胃小弯近贲处为94%,胃底近贲门处为50%.病变浸润粘膜层检出率为75%,粘膜下层为94%.小能检出0.3cm×0.5cm大小病变. 结论数字胃肠机及认真应用体位检查食管胃结合部早期癌显示率很高.

  • 超声内镜与螺旋CT检查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岩;郑国良;郑志超

    目的:通过对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及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检查对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旨在对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理想术前检查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及临床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未行放化疗的14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EUS及MS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来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在T分期中,EUS对SiewertⅡ/Ⅲ型AEG各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MSCT,其中总的准确度为90.34% vs.63.45%,两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χ2=29.52),进一步分析kappa值为0.43,提示两者具有中等的一致性(0.4≤Kappa<0.75)。EUS对T1、T2、T3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MSCT,三组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在T4分期中,EUS未体现统计学意义有时。在T1a和T1b的病例中,EUS的敏感度高于MSCT。2)EUS和MSCT对SiewertⅡ/Ⅲ型AEG淋巴结转移判断,总的准确度分别为75.86%和64.83%,两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4),kappa值为0.37,提示两者之间具有一般的一致性(Kappa0.4)。N0期,EUS未体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优势;EUS对N1、N2期的敏感性显著高于MSCT,为82.14% vs.53.57%、79.24% vs.60.3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N3期中,EUS的敏感度较MSCT低,为61.11% vs.80.56%,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EUS在早期以及T2、T3期SiewertⅡ/Ⅲ型AEG的优势显著大于MSCT;2)EUS较MSCT对N1、N2期转移淋巴结的判断意义更大。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微创外科治疗

    作者:臧潞;李树春;郑民华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位于食管和胃贲门交界区腺癌,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在第11版《日本食管癌处理指南》中指出,AEG的诊断应结合内镜、 消化道钡餐造影和病理学检查等.其分型目前主流观点有两种,分别是Siewert分型和Nishi分型.第8版TNM分期中对AEG分型进行了修订,规定:若肿瘤侵及食管胃结合部(EGJ)、且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的范围内,分期应遵循食管癌标准;如果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以外的范围,则分期应遵循胃癌标准;未侵及EGJ的贲门癌分期应遵循胃癌标准.AEG的手术入路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现有研究建议SiewertⅡ、Ⅲ型患者采用经腹经食管裂孔径路进行手术.就微创外科而言,Ⅰ型AEG可分别行胸腔镜和腹腔镜清扫纵隔和腹腔内淋巴结并制作管状胃后于颈部行消化道重建;Ⅱ型可采用腹腔镜清扫胃周淋巴结并经食管裂孔径路清扫下纵隔淋巴结并行小切口辅助或全腔镜吻合;Ⅲ型淋巴清扫后可采用圆形或直线切割吻合器行全腔镜或小切口辅助吻合.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精进和器械的更新,AEG手术的微创化将会越来越普及.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行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切除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超;高志冬;申占龙;梁斌;姜可伟;沈凯;谢启伟;王杉;叶颖江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行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切除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04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开腹手术20例(开腹组),腹腔镜手术22例(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疗效和长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一致性良好。在短期疗效方面,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10%,P=0.221)。在远期疗效方面,腹腔镜组与开腹组5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89%,P=0.384)。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的短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长期预后与开腹手术相当。

  • Hem-o-lok 结扎夹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唐浩;陈秀峰;张波;陈志新;陈佳平

    目的:比较使用 Hem-o-lok 结扎夹与传统结扎技术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分析结扎夹的优越性。方法随机将20例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需行近端胃切除术的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术中使用 Hem-o-lok 结扎夹闭胃周血管,第二组使用传统结扎技术,比较两组间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第一组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20±1.22)min 和(0.50±0.85)ml,均小于第二组的(24.60±1.50)min 和(2.20±1.48)ml(P ﹤0.05)。结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时,使用 Hem-o-lok 结扎夹在离断胃周血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传统结扎技术。

  • 平滑肌功能调节相关性 G 蛋白偶联受体在人食管下括约肌上的表达

    作者:张珂;贾友超;薛金伟;樊崇利;刘振勇;张宝田;刘俊峰

    人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是位于人食管胃结合部约2-3cm 宽的特殊增厚环形肌。一般认为人 LES 是由胃小弯侧的半环形钩状纤维和大弯侧的斜行套索纤维共同构成,二者与膈肌脚一起,形成了高压带,从而维持 LES 的关闭状态,形成一种类似单向阀门的结构[1]。

  • 介入辅助灌注化疗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临床研究

    作者:曹万弘;柴文晓

    目的 探讨介入辅助灌注化疗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效果.方法 将24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分为A组(12例)和B组(12例),A组采用单纯动脉灌注化疗,B组采用供血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结果 肿块消失:A组1例,占8.33%;B组3例,占2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块缩小:A组2例,占16.67%;B组6例,占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经动脉介入灌注加栓塞化疗,肿块缩小甚至消失,疗效显著.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研究进展

    作者:盖亚;王洪建;杨帆;马亚宇

    1食管胃结合部肿瘤1.1流行病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率明显上升[1-3].我国贺宇彤[4]2006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河北省磁县1988年开始进行恶性肿瘤发病登记,该县近15年来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明显上升[5].

  • 食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作者:柳慧;边媛媛;丁研;李蓉;韩建京

    食管支架应用于临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其应用日趋广泛。本院自1997年1月开始至2014年3月共完成食管腔内支架置入术77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食管支架置入适应症主要包括:①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管管腔狭窄和堵塞,如食管癌、食管胃结合部癌(图1),化学烧伤后的食管狭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常规吻合口狭窄扩张效果不佳)(图2),贲门失弛缓症经球囊扩张不佳等;②食管(食管-气管/支气管)瘘或食管破裂等(图3、4)。常用支架型号为:南京微创MTN-SE- S-20(18)/120(100)、韩国博娜BE-1810、山东德尔曼CZES I型等。术前需根据患者食管病变部位和病变类型综合评估,以选择相应的食管支架进行治疗。

  • 贲门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报道

    作者:张难;张少为;王岩;李保庆

    神经内分泌性肿瘤是一类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在消化道为常见,但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极为少见。现将2例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DLE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食管胃结合部癌变过程的关系

    作者:班志超;周玉玲;张兰;徐颖;李倩

    目的 研究DLEC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和食管胃结合部相关癌变过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取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手段对食管胃结合部相关活组织通过内镜相关治疗之后的甲基化状态,分析结果.结果 癌组织、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甲基化合计率依次是60.7%、58.82%、55.6%以及9.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通过内镜相关治疗之后的甲基化合计率是1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的甲基化合计率和正常组织数值比对明显更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的甲基化合计率对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通过内镜相关治疗之后数值.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通过内镜相关治疗之后甲基化合计率和正常组织数据差异不明显.结论 DLEC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和食管胃结合部相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

  • DLE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食管胃结合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探析

    作者:周玉玲;班志超;李倩

    目的:分析在食管胃结合部癌变发展过程中,DLE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产生的影响.同时研究HGIN经过内镜治疗后组织甲基化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MSP方法对食管胃结合部的21例正常组织结构、26例LGIN组织结构,33例HGIN组织、27例癌组织以及19例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的甲基化情况,从而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食管胃结合部的癌组织甲基化率为59.2%(16/27)、HGIN组织甲基化率为57.6%(19/33),LGIN组织甲基化率为53.8%(14/26),正常组织甲基化率为4.8%(1/21),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甲基化率为5.3%(1/19).结论:DLEC1启动自取甲基化状态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生的相关原因,和病症进展没有联系,DLEC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生显著相关.

  • 食管胃结合部癌变过程与DLE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探讨

    作者:周玉玲;班志超;李倩

    目的:研究在食管胃结合部癌变中DLE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实施内镜室接受普查的食管癌人群作为研究样本,采取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对食管胃结合部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癌组织、HGIN组织、LGIN组织、正常组织的甲基化率分别为60.7%、58.82%、55.6%和9.1%,HGIN经内镜治疗后组织为10%.LGIN组织甲基化率对比正常组织,HGIN组织甲基化率对比内镜治疗后的HGIN组织,统计学有分析意义.结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生中DLEC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是重要的相关因素,和疾病进展之间关系不明显.

39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