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肛瘘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与术中对比研究

    作者:荆彦平;高峥嵘;张俊;骆宾;徐新峰;南晓东;张焱;程敬亮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肛瘘的MRI表现,并与术中结果对比.结果 在35例肛瘘中,应用Parks分类法,分4型,肛管括约肌间型22例,经肛管括约肌型7例,肛管括约肌上型4例,肛管括约肌外型2例;MRI可直接显示瘘管内口、外口及位置,瘘管的走行及其分支,与术中结果对比,诊断符合率为91%.结论 MRI能准确评估肛瘘形态、走行及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是一种无创伤性、高准确性的检查方法,对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拖线疗法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胡奇能;李迁聚;戎放

    目的 探讨拖线疗法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60例肛瘘患者,分为拖线疗法组(T组)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组(L组),各30例.T组予以拖线疗法治疗.L组予以LIFT术治疗.2组患者每日大便后予以"痔外坐液"的治疗方法.治疗结束后及根据随访结果,比较患者术中出血,尿潴留、住院时间、治愈、复发例数、生活质量、随访满意度及术前(T1)、术后24 h(T2)、术后1周(T3)、术后4周(T4)、术后8周(T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尿潴留、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及生活质量和随访满意度等方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L组的术后24 h至8周和T组术后24 h至1周的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与L组比较,T组的T4-5时点IL-6及TNF-α水平下降,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拖线疗法与LIFT均可以高效地治疗肛瘘,而拖线疗法可以下调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有利于患者康复.

  • 康复新液对低位肛瘘创面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作者:李羽西;李春雨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在肛瘘术后开放创面的应用,研究其在创面恢复方面的疗效,探讨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80例肛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康复新液,对照组采用利凡诺,2组均每天换药,观察2组术后创面的疼痛、瘙痒、炎性水肿、肉芽生长、愈合速率等方面的指标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变化情况,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创面炎性水肿、创面分泌物、肉芽生长、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0、15天创面面积减小率、血清 EGF 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创面疼痛、瘙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康复新液对肛瘘术后创面恢复有促进作用,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内源性 EGF 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肛瘘的诊断价值

    作者:肖锦明

    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是一种肛周软组织慢性炎性病变,导致肛管直肠和肛周皮肤的异常沟通,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可导致大便失禁、恶变.肛瘘的内口一般位于肛管齿状线附近或直肠,外口位于肛周皮肤.肛瘘内、外瘘口及瘘管走向的定位、肛瘘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32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进行了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旨在探讨高分辨MRI对肛瘘各种影像征象的诊断价值.

  • 肛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刘铁龙;李志宏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中医称为瘘痔或肛漏.一般由于肛门腺体感染形成直肠周围脓肿,在脓肿破溃或切开后形成的瘘道.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在我国占肛肠病发病人数的1.67%~3.6%,国外约为8%~2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婴幼儿发病亦不少见.男性多余女性,男女之比为5~6:1.

  • 宫体癌并发大出血治验报告

    作者:王莉珍

    宫体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三位.临床以老年妇女居多,90%以上以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为主证,尤其是晚期患者,因出现转移及各种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治外疗法,配用三腔管直肠内紧急压迫止血,成功救治宫体癌并发直肠瘘大出血获效,兹报道如下.

  • 应用介入技术治疗肛瘘

    作者:于学林;崔进国;王晓琪;郝凤伟;徐若华

    肛瘘治疗一直是外科难点手术,手术后的后遗症和复发率较高,近几年已有应用介入技术治疗肛瘘的成功报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加以改进,设计一种新的介入方法,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婴幼儿肛瘘治疗研究

    作者:王龙风;曹永清

    目前国内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婴幼儿肛瘘患儿仍以手术治疗为主.鉴于婴幼儿这一特殊发病群体,如何保护患儿肛门功能是各家高度重视的焦点.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各种治疗婴幼儿肛瘘的方式,明确了各种方式的适应症及操作方法.相关报道均表明,婴幼儿肛瘘治疗的关键在于术中正确处理内口,把握肛瘘根治与保全括约肌功能之间的平衡,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肛周脓肿及肛瘘治疗中虚挂线引流法再思考

    作者:钱海华;曾莉

    虚挂线引流法是高位肛周脓肿和高位肛瘘手术治疗中不切断括约肌的挂线方法.与传统切割挂线法比较,不切断肛周肌肉,仅以橡皮筋引流,刺激创面,可减少肌肉损伤及并发症.研究中发现,橡皮筋穿入肠腔毕竟有一定损伤.改进后的虚挂线法将橡皮筋由肠腔及瘘腔引入,可以进一步减少损伤.

  • 低位直肠癌吻合口漏的预防措施

    作者:金星林;许东哲

    [背景]探讨防止低位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保留肛门术的骶前吻合口漏发生的措施.[病例报告]给4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骶前吻合术时应用了会阴部向盆腔内推顶、吻合完毕后向肛门内注气的技术,术后均未出现便失禁,3例出现盆腔内局部复发,2例出现吻合口漏(4%).[讨论]在低位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保留肛门术中应用会阴部推顶、肛门内注气的技术进行骶前吻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正美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急诊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6年3月间120例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行急诊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右半直肠癌并肠梗阻84例,左半结肠和直肠癌并肠梗阻36例,其中一期切除吻合80例(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62例,左半结肠直肠一期切除吻合18例),Hart mann手术12例,Dixon手术7例,回肠乙状结肠或回肠直肠捷径手术10例,肿瘤近端肠管造口 1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8例(15%),为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和肠瘘死亡1例,119例(99.1%) 痊愈出院.结论:术中经阑尾残端行结肠灌注并一期切除吻合治疗结直肠瘘并发急性肠梗阻 ,是方便可行和安全有效的.

  • 加味苦参汤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观察

    作者:徐照秀;陆坚;吴帅军;蔡力;王宗荣;施根祥;徐速;陈杰

    目的:观察加味苦参汤方对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处理;治疗组术后采用加味苦参汤熏蒸坐浴.治疗14天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后创面的疼痛、渗液及愈合情况.结果:两组均痊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术后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渗波及愈合时间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苦参汤方对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有显著疗效,是一种有效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中药外用洗剂.

  • 骶前疾病经骶手术治疗35例临床观察

    作者:董洪伟;宋学勤

    临床上大肠外科骶前疾病种类很多,一般包括骶前肿瘤、直肠瘘和需经骶前手术切除的直肠肿瘤.我院自1997~2007年收治35例此类患者,经骶旁入路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外伤合并直肠瘘致大面积创面感染一例的救治和护理体会

    作者:许洁

    外伤合并直肠瘘致大面积皮肤、皮下组织感染临床较少见,病情复杂严重,治疗时间长,对患者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我科于2008年11月收治了1例外伤合并直肠瘘致大面积创面贯通、多处溃疡创面形成的患者,围绕水电解质失衡、营养障碍、大面积感染创面等问题进行积极救治.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克罗恩病合并肛瘘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崔然;俞旻皓;陈建军;秦骏;骆洋;秦绍岚;仇伊尔;黄轶洲;钟鸣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中CD合并肛瘘(PFCD)的发生率约为17% ~43%.松线疗法是PFCD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部分新型手术方法对特定类型的PFCD疗效较好,而多数方法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多学科团队(MDT)模式已成为PFCD手术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就PFCD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英夫利西治疗62例克罗恩病疗效观察

    作者:叶玲娜;夏菁菁;曹倩

    目的 评价英夫利西治疗C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使用英夫利西治疗的6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英夫利西治疗后第14周(英夫利西注射3次后)和本研究随访终点(2013年3月)2个观察点.观察英夫利西治疗后第14周的CRP水平、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情况及临床缓解情况.在随访终点,观察英夫利西治疗后的临床缓解情况、肛瘘闭合情况、结肠黏膜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差异.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Wilcoxon非参数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差异.结果 剔除4例注射未满3次的患者、1例失访的患者、9例术后预防复发的患者,共有48例处于活动期的CD患者纳入疗效研究.第14周时,48例患者的CRP为1.9 (0.5,5.4) mg/L,与治疗前的28.9 (6.4,51.1)mg/L相比下降(Z=一5.468,P<0.01);CDAI评分为87.0±35.8,与治疗前(245.1±59.1)相比显著下降(t=18.579,P<0.01).第14周时,46例CD活动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缓解率为95.8%oo.随访终点时,仍有38例患者维持临床缓解,缓解率为79.2%.有26例患者在英夫利西治疗前有活动性肛瘘,7例(26.9%)肛瘘完全闭合,17例(65.4%)部分闭合,2例(7.7%)无反应.15例患者在英夫利西治疗≥6次后肠镜复查,治疗后简化CD内镜评分(SES-CD)为3(0,5),较治疗前[8(7,9)]下降(Z=-3.306,P=0.001).48例CD活动患者中22例采用上阶梯治疗,26例采用下阶梯治疗.第14周时,上阶梯治疗组有20例(90.9%)、下阶梯治疗组有26例(100.0%)进入临床缓解;随访终点时,上阶梯治疗组有14例(63.6%)、下阶梯治疗组有24例(92.3%)维持临床缓解.26例肛瘘患者中2例无反应者均为上阶梯治疗组,完全闭合者7例均为下阶梯治疗组.62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3例为急性输液反应,1例为迟发性输液反应,1例发生贫血.结论 英夫利西在控制CD患者炎性反应活动、诱导临床缓解、促进肛瘘闭合及黏膜愈合方面体现出较好的疗效.对部分高危CD患者使用下阶梯治疗也显现了较好的疗效.

  • 经皮肛周超声与盆腔磁共振评估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冉志华;钱孝先;沈骏;黄美兰;王天蓉

    目的 分析经皮肛周超声(transcutaneous perianal ultrasonography,TPUS)与盆腔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的一致性,评价TPUS诊断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的价值。方法 连续性纳入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102例,采用超声及MRI系统分别诊断克罗恩病患者肛周脓肿和瘘管的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X2检验,以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的起病时间平均为典型症状出现的-0.443年(95%CI:-1.659~0.773年)。使用TPUS和盆腔MRI诊断肛周病变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706,Kappa=0.541)。如以盆腔MRI作为诊断肝周脓肿和瘘管的金标准,则得出TPUS诊断诊断肛周病变的灵敏度为72.73%,特异度为82.61%,Youden指数为0.55,阳性预测值为66.67%,阴性预测值为86.36%。TPUS和盆腔MRI诊断肛周脓肿(P=0.706,Kappa=0.496)及肛周瘘管(P=0.655,Kappa=0.5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肛周病变可以出现在克罗恩病发病的整个病程中,利用TPUS诊断克罗恩病的肛周脓肿和瘘管与盆腔MRI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TPUS可作为诊断及评估克罗恩病的肛周病变的辅助方法。

  • 带蒂全层小肠肠瓣覆盖直肠后壁瘘一例报道

    作者:张浩波;赵任;尹路

    病例:男,37岁,入院前1个月因车祸致腹部外伤(方向盘挤压腹部)在外院行非手术治疗,一周后因腹痛加剧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肠穿孔,行穿孔肠段切除术,术后3周,腹部切口下端流出粪便,同时肛门排便量减少,即来本院治疗.

  • 手术治疗小儿肛瘘48例

    作者:杨光;查鸿博;孙尚颖;潘东;王莉;任洪宁

    小儿肛瘘为多发病、常见病,但小儿肛瘘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是一疑难问题.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一次切开术及一次切开合挂线术,治疗小儿肛瘘4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直肠瘘 外科
  • 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比较

    作者:顾明

    目的 比较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肛周脓肿患者按照其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分剐标记为挂线组、引流组.挂线组50例患者进行切开挂线术治疗,引流组46例患者进行切开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挂线组患者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挂线组患者术后肛瘘形成率为6.25%,脓肿复发率为5.00%,引流组患者术后肛瘘形成率为23.75%,脓肿复发率为22.50%,2组患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相比,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恢复快,减少住院费用,明显降低肛瘘形成及术后脓肿复发的可能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6 条记录 6/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