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同型半胱氨酸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钱继臣

    目的:探讨患者完成脑血管狭窄支架术后自身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情况,并且研究同术后再狭窄表现出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狭窄支架术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完成手术后的6 ~12个月,对患者实施疾病复查,主要通过实施血管造影有效完成.针对患者的HCY水平进行检测,并且分析出现血管再狭窄表现出的关系.结果:在手术后3天,与手术前比较,HCY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P<0.05);在手术后的6 ~12个月,对患者实施疾病复查发现,在HCY水平方面,再狭窄组显著高于未狭窄组(P<0.05).结论:对患者完成支架手术后,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升高,患者自身血浆的HCY水平同患者完成支架手术后表现出再狭窄存在一定的关系.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冰华;李方明;黎冠东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TIA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双功能彩色多普勒(CDFI)检测颅外血管,对比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病灶侧颅内外血管无或轻度狭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病灶对侧组,而Ⅲ级狭窄均显著高于病灶对侧组,低回声斑块和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病灶对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和颈动脉低回声及不均质回声斑块有关.

  • 浅谈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在TCD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作者:陈瑜;杨昊

    经颅多普勒超声利用低频脉冲超声和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的血流信号,了解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它具有简便、无创、可重复性、敏感性高等特点,在神经内外科的临床中广泛应用[1]。目前TCD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动脉痉挛评估、颅内脑动脉血管狭窄筛查、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和侧支循环的判断、急性颅内压增高和脑死亡的评估、术中监测、脑血流自动调节评估、脑血流微栓子监测、急性脑梗塞溶栓效果评估、颅内外血管盗血检测、鉴别脑梗塞血栓形成还是动脉动脉栓塞等方面应用较多,特别是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和评估的应用尤其广泛[2]。但是TCD是无二维图像的盲式探查颅内血流,如何正确的判断检测到的血管,除了从深度、血流速度及方向、频谱形态、PI值方面判断外,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是个十分重要的判断手段,特别时在双侧血流速度或搏动指数不对称(颅外段病变),颞窗不穿透时,CCA压迫试验明显提高了TCD的检出率,为正确的判断血流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 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波;郑劼;郭舜源

    目的 探讨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6例无血管狭窄的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狭窄组颅内段狭窄占明显优势(75.61%),其中又以前循环为多(67.74%).两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脏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血压病(OR=4.93,P=0.001),高脂血症(OR=4.46,P=0.004)和吸烟(OR=1.67,P=0.000)是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远高于颅外动脉.应对青年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进行积极防治.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勇

    目的 探讨脂蛋白(a)[Lp(a)]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17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和是否伴有颅内外血管狭窄分为对照组和血管狭窄组,血清Lp(a)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脂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 血管狭窄组血清Lp(a)水平及血脂( HDL、LDL、T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轻度、中度、中重度狭窄组以及血管闭塞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分别为(102.83±55.03) mg/L、(173.97 ±93.10)mg/L、(289.54±154.94)mg/L、(344.55±184.38) mg/L,血清Lp(a)水平为:轻度<中度<中重狭窄组<血管闭塞组,各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清Lp(a)水平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 血清Lp(a)水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血清Lp(a)水平越高.血清Lp(a)水平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

  • 彩色多普勒在分水岭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守莲;王雁;曹文元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在分水岭脑梗死(CW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分析50例经MRI或CT证实的CWI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及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并与非CWI患者比较.结果 CWI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不稳定性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颅内外血管狭窄是 CWI的主要病因,特别是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严重狭窄伴斑块的不稳定性;彩色多普勒在CWI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 血管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几个热点

    作者:王大明;刘加春

    脑卒中紧随缺血性心脏病之后,是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并且是人类致残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告,85%的卒中为缺血性,而颅内外血管狭窄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所以,对血管狭窄的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面.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之后,血管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经逐渐成为又一种有效而且创伤性较小的治疗方法.但它毕竟是一种年轻的治疗方法,对其技术改进、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效果评价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探讨与争论也是近两年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姝瑾;张维法;李青

    目的:分析和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并比较TIA频发与偶发病例的血管狭窄特点。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TIA住院病例2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均采用CT血管成像技术( CTA)进行患者颅脑血管扫描,观察CTA特征。患者根据TIA 24 h内发作次数分组,24 h内发作1次为偶发组(152例),24 h内发作2次及以上者,为频发组(78例),比较两组血管狭窄程度及责任血管数量。结果230例TIA患者的CTA血管狭窄检出率73.0%(168/230)。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血管狭窄者70/88例,占79.5%,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存在血管狭窄者98/142例,占69.0%,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0,P﹥0.05)。CTA检出血管狭窄的168例患者中,频发66例,检出率84.6%;偶发102例,检出率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7,P﹤0.01)。66例频发患者中,轻中度狭窄34例(51.5%),重度狭窄32例(48.5%);102例偶发患者中,轻中度狭窄66例(64.7%),重度狭窄36例(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4,P﹥0.05)。66例频发患者中单支狭窄20例(30.3%),多支狭窄46例(69.7%);102例偶发患者中单支狭窄66例(64.7%),多支狭窄36例(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1,P﹤0.01)。结论 TIA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密切相关,其中椎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大脑前、大脑后动脉狭窄更为多见,24 h内TIA发作超出2次患者多存在多支血管狭窄,危险性高,应提高重视程度。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的分析

    作者:雷晶;杨家民;马建华;张小宁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78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178例 TIA 患者中,124例(69.66%)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40.32%)、后循环为44例(35.48%)、前后循环均有病变为30例(24.1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23.39%),颅外动脉为72例(58.06%),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为23例(18.55%)。发现狭窄血管共237支,其中单支血管病变58例、多支血管病变66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为81支,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多为41支。结论 TIA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狭窄,准确地评价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联探讨

    作者:孙军

    目的 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9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次日,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1周内行DSA检查.结果 本组患者中,31例合并两处以上动脉狭窄;其中轻度、中度狭窄患者发作3次/w以上的患者比例与重度狭窄、动脉闭塞患者相比,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中度狭窄患者发作时间大于60min的患者比例与重度、闭塞患者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面查找TIA病因,并对已知病因进行干预,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在检查上,可采用DAS进行检查,并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在临床观察上,应注意短时程、多频次发作TIA患者的检查.

  • 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

    作者:单百会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研究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126例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均常规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经头颈部CT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溃疡粥样硬化斑块.据ABCD2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级,以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对于责任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高危TIA患者71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6、9、12、18、24、32个月对支架治疗患者采用ABC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支架治疗的71例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术前(P<0.05),另外7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随访期内无TIA复发.结论:高危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多见,狭窄程度更重,累及多支血管,代偿不充分是其发作的主要原因,高危TIA以颅外血管狭窄多见,前循环好发的部位是颈内动脉,后循环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及早行狭窄部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高危TIA发作的有效方法.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特点

    作者:李韧;刘艳萍;周旭

    脑动脉狭窄为缺血性卒中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照影术(DSA)对脑血管的正常解剖显示全面且精细,是目前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文对6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DSA检测,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作者:臧丽娥;隋汝波;张磊;傅德望

    目的 通过与计算机血管成像(CTA)对比,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工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均在发病后7 d内入院,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患者入院后行床边TCD筛查及高分辨率CTA检查.结果 TCD对不同类型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高,敏感性96.19%,特异性98.60%,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1.11%,特异性94.31%,且TCD能够显示某些CTA不能提供的补充信息,如实时脱落的微栓子信号、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及盗血现象.结论 与CTA比较,TCD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方面,尤其是对于颈内动脉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TCD能提供CTA所不具备的实时血流动力学信息.

  • 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和检查方法优化选择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海玉;邢英琦

    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脑血管疾病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约占70%.颅内外动脉狭窄成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2].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存在种族差异.颅内外血管检查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目前无创彩超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研究不同人群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规律,优化选择血管检查方法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 TCD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相关分析

    作者:尹运佳;张雪风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研究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数目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证实了颅内外血管狭窄数目对脑卒中的发病及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全脑血管造影术124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牛丽君;许雯

    1998年8月~2010年8月,我们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24例,经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4例,男73例,女51例;年龄18~74岁,平均46岁.其中颅内动脉瘤25例,脑血管畸形33例,颅内外血管狭窄18例,脑血栓动脉溶栓8例,椎动脉发育不良15例,无明显改变者25例.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均手术成功,术后如期拆除绷带,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 ABCD2评分对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作者:吕凤琼;王世民;陈荣杰;王东;王雅静

    目的 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 (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 <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 (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对重度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影响

    作者:谭泽儒

    目的 分析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对重度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疑似重度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135例,均进行TCD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93.20%、90.63%)高于TCD(79.61%、59.38%)、颈动脉超声(82.52%、6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可提高诊断重度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能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影像学与血流动力学资料.

  • 慢性颅内外血管狭窄-TIA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建梅;田永军;张立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脑梗死的先兆症状和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约1/3的TIA患者在1年内进展为卒中[1].

  • 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研究

    作者:袁毅;李慎茂;朱凤水;支兴龙;吉训民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