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市农村社区人群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其预后

    作者:邢海英;高惠珍;谭秀革;范常锋;高山;孙永安;张华;钟鲜华;刘惠君;黄一宁

    目的 探讨北京市远郊农村40岁以上人群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率、卒中发病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抽样调查北京市远郊农村40岁以上人群1337例,经颅多普勒检查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89例.在平均16.7个月时对所有人群进行电话及入户随访,调查卒中发病情况.结果 1337例调查对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6.6%.其中颅内动脉狭窄5.8%、颅外动脉狭窄0.4%、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0.4%.平均16.7个月随访期内,无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的脑梗死、脑出血发病密度分别为410.6、351.9/10万人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3303.7/10万人年,无发生脑出血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与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之间脑梗死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OR=6.593,95%CI:1.712~25.390,P<0.01)、吸烟(OR=8.437,95%CI:2.327~30.598,P<0.01)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3303.7/10万人年,明确无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密度为2799.6/10万人年,颅内外动脉狭窄、吸烟史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脑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镇;韩娟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41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影像学分为以下几型: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皮质型分水岭梗死、后循环分水岭梗死、混合型分水岭梗死.分析各型分水岭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41例CWI,其中8例为皮质型分水岭梗死,25例为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6例为混合型分水岭梗死,2例后循环分水岭梗死.结论:CWI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明显狭窄者达85.4%.皮质下型CWI脑血管狭窄所占比例高于皮质型CWI.皮质前型分水岭梗死以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多见,而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和皮质后型分水岭脑梗死以MCA狭窄为主.皮质后型分水岭梗死可合并后循环血管狭窄.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既有颈内动脉狭窄,同时存在颅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后循环分水岭梗死均有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

  • 颅内外动脉多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羚入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多支架置入与单支架置入术,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5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根据支架置入枚数分组,进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5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穿刺点渗血及淤斑8.6%、穿刺部位局部血肿17.2%、假性动脉瘤8.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6%、脑梗死6.9%、脑出血1.7%、静脉血栓形成1.7%.置入不同数目的 颅内外动脉支架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多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与支架植入数目多少无关.正确认识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是颅内外动脉多支架置入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及随访期间血浆炎性因子表达与意义

    作者:高连波;刘一娜

    目的 观察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及随访期间血浆炎性因子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选择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颈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54例为支架治疗组,分别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另有32例同期住院未接受支架术治疗的同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及随访期间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样时间A期代表造影或导管插入前1 d,B期代表术后6 h(支架治疗组)或诊断性造影后6 h(对照组),C~I期分别代表支架治疗组支架置入后12 h、24 h、48 h、72 h、1个月和6个月或对照组造影后相同时段.结果 两组患者A期hs-CRP和IL-6水平分布接近(均 P>0.05),支架治疗组B~I期采样时间点血浆hs-CRP和IL-6水平均高于A期和对照组同期(P<0.05~0.01).支架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发生再狭窄患者21例(38.89%),其血浆hs-CRP和IL-6水平分布A~F期与支架术后无再狭窄患者接近(均 P>0.05),但G期和I期均高于后者(均 P<0.05~0.01).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血浆IL-6和hs-CRP水平增高,而且上述指标随访期间高表达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 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利勇;华扬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青壮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增高,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发生率高;而中、老年人以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大[1].本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老年患者围术期急性脑梗死一例

    作者:黄兵;杨宁;左明章

    患者男性,66岁,体质量83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级.因右侧肢体麻木无力6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陈旧性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律失常,拟行颈动脉及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半年前外院诊断为颅内外动脉狭窄,行改善脑供血及抗血小板治疗,曾分别单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利维)75 mg/d,并在两者合用10 d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多普勒血管超声提示双侧颈总、颈内外、椎动脉粥样硬化,伴随混合斑形成(10.0 mm×3.9 mm),左侧颈总动脉80%狭窄,右侧椎动脉闭塞.

  • 青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式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作者:高宗恩;缪中荣;凌锋

    目的 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选择药物治疗39例,血管内治疗23例.采集患者既往史(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病等)、个人史(包括吸烟、饮酒等)、血管病家族史及血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复发或死亡)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35±19)个月.结果 DSA结果 显示,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17例(27.4%),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52例(83.9%,P=0.000,其中7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卒中复发6例,死亡3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5%.复发或死亡发生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8例(8/39,20.5%)、血管内治疗患者1例(1/23,4.3%,P=0.170).两种治疗方式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管内治疗有优于药物治疗的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2.107,P=0.005)和治疗方式(OR=0.069,P=0.026)是终点事件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尤其M1段)远高于颅外动脉.对有中、重度动脉狭窄的青年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是积极的选择.

  • 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关系

    作者:唐天萍;高宗恩;陈晓辉;钟孟飞;吕在刚;李海停

    目的 探讨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25例经全脑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脑血管病常规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指标.根据DSA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组(狭窄组,273例)和无狭窄组(15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以合并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依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和高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8例、单纯高血压组86例、单纯高Hcy组92例和H型高血压组209例,比较H型高血压组与其余3组之间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差异.结果 (1)与无狭窄组比较,狭窄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H型高血压、高Hcy患者比率更高,Hcy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危险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OR=2.769,95%CI:1.071~7.158)、糖尿病(OR=2.360,95%CI:1.441~3.867)、吸烟(OR=1.605,95%CI:1.056~2.439)是发生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3)H型高血压组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4.6%(156/209),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57.0%(49/86)]、正常组[55.3%(21/38)]及单纯高Hcy组[51.1%(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H型高血压较高血压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更高.

  • 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研究

    作者:李晓青;马宁;莫大鹏;高峰;孙瑄;徐晓彤;刘恋;宋立刚;赵性泉;缪中荣

    目的探索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住的因颅内外动脉狭窄拟行支架治疗且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患者2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结果、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共发现≥70%的狭窄或闭塞病变54处,动脉瘤30枚(非同流域16枚,狭窄后7枚,狭窄处3枚,狭窄前4枚)。26例患者中21例实施了狭窄病变的支架置入术,共干预25个狭窄/闭塞病变,技术成功率100%。选择个体化的动脉瘤干预措施:16例患者的17枚动脉瘤(非同流域、直径<5 mm、夹层)建议随访观察;2例患者的2枚动脉瘤(直径>5 mm、形状不规则)择期行栓塞术;5例患者的6枚动脉瘤(狭窄后、狭窄处、多发性、直径>5 mm、后交通段)同期行栓塞术或支架覆盖;3例患者的5枚动脉瘤(狭窄后、分叶状、多发性、直径>5 mm)建议介入治疗但因家属拒绝手术等原因选择随访观察。术后发生脑室出血1例。临床随访10~21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仅发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1例。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时根据动脉瘤与狭窄病变的位置关系,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给予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邱利君;经屏

    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认知功能下降.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本文对前循环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谢俏;覃浩强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抽血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等相关指标;并行头、颈部CE-MRA检查颅内外动脉血管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8.19±6.23) 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1.23±5.46)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亚组.三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增加,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个亚组进行两两比较,重度狭窄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狭窄程度成正相关(r=0.68,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狭窄高度相关,应及时预防及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避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分析

    作者:祝腊香;陈观保

    目的 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及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脑供血不足患者和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50例进行颈动脉系统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测量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0 mm占24%,颈动脉狭窄率为24%,颅内血流异常率81.48%,颅内血管狭窄率为29.62%;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0%,6.00%,9.67%,6.45%.脑梗死对照组分别为50.00%,44.00%,88.88%,48.14%.对照组与脑供血不足组和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兆.

  • 脑梗塞颅内外动脉狭窄56例特点分析

    作者:陈秀

    我院于2006年5月~2007年11月收治56例脑梗塞患者,现对这些脑梗塞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作以下分析.

  •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作者:陈凤梅;林永娟;肖苏晨;李雪莲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指导等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结果5例颅外动脉狭窄率由术前平均的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3例颅内动脉狭窄由术前平均的76.7%下降至术后平均15.6%,术后均随访6个月,8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无TIA及中风发生,3例颅内动脉狭窄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对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进行积极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和良好保障。

  • 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贾莉华;刘一宁;赵仁亮

    目的:探讨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入院的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进展性卒中组和非进展性卒中组,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史(P<0.01)、入院72 h后及1周后SSS评分(P<0.01)、入院时体温增高、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增高(P<0.05)、椎动脉颅内颅外段狭窄/闭塞、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的程度(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hs-CRP、纤维蛋白原、椎动脉狭窄/闭塞、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是后循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预测指标。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48 h内的纤维蛋白原及hs-CRP水平、糖尿病史可能是后循环进展性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由3.0T MRA显示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程度能有效预测后循环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 1例无脉症血管内支架成型术的护理

    作者:杨贺

    血管内支架成型术(PTAS)是通过介入技术把特殊材料的支架植入动脉狭窄部位,以消除狭窄,恢复血流畅通,彻底消除因狭窄和硬化斑块脱落致脑梗死的危险.是目前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直接、先进、有效的方法,是一种微创、安全、易于推广的治疗手段.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无脉症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型术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支架成形术并用通心络胶囊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作者:邓志高;任翠剑;高素芹;张唯;赵小妹;刘福兴;郭艳敏;刘永刚;魏书艳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种疾病,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75%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同时并用通心络胶囊,可有效地防止术中脑血管痉挛,可降低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已被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先后开展了28例支架成形术并用通心络胶囊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成型术后再狭窄的病因研究进展

    作者:王嗣欣;周丽红;赵亮;高燕军;米艳娟;陈启东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术后近期再狭窄是介入医学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认为,血管中层平滑肌迁移和增殖是导致内膜增生及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发病机制,而炎性反应和炎症因子在其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病因以及发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作者:刘福兴;任翠剑;魏书艳;张唯;赵小妹;贾战斗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谷月玲

    脑血管病是目前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1].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术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目前脑血管病治疗的趋势[2].

5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