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药物与支架治疗脑卒中复发评估

    作者:张广玉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药物与支架治疗脑卒中复发的临床情况,以期寻找佳方法。方法选取2008-05—2014-05我院800例(高盐饮食地区)颅内外动脉狭窄(70%~99%)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312例,予药物治疗,观察组488例,予支架治疗,观察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对两者卒中复发情况和再狭窄情况进行比较,药物组新发卒中生率为23.08%,狭窄血管供血区卒中11.86%,病死率4.49%;支架组新发卒中发生率为14.34%,狭窄血管供血区卒中4.30%,病死率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盐饮食地区颅内外重度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治疗卒中复发可能有效。

  •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穿刺部位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防护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穿刺部位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治疗措施及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穿刺部位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136例,其中4例发生穿刺部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加压器压迫后均临床治愈.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由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多次反复穿刺、高血压、肥胖、使用较粗的8F穿刺鞘、血压控制不理想以及依从性差的患者术后易发生穿刺部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后在超声引导下应用专用压迫器局部压迫取得良好效果.

  • 人血浆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向飞;向春晖;汪逵;周晗

    目的:探讨人血浆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脑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28例;轻度狭窄23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42例。另选择脑动脉正常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酶联链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XCL16浓度。结果与对照组CXCL16浓度[(1.15±0.11)ng/ml]比较,脑血管狭窄组血浆CXCLl6浓度[(3.25±0.24)ng/ml]显著升高(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比较,血浆CXCLl6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脑动脉狭窄组、中度脑动脉狭窄组、重度脑动脉狭窄组CXCLl6浓度分别为[(3.02±0.11)ng/ml],[(3.17±0.07)ng/ml]和[(3.36±0.12)ng/ml],逐渐升高(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血浆CXCL16水平可能与脑血管狭窄有关,对脑动脉狭窄程度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

  • 36例脑梗塞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分析

    作者:苏涛

    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方法:对36例脑梗塞患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程度及斑块的性质.结果:36例患者中14例出现颅外动脉狭窄,22例出现颅内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6例,中度狭窄10例,重度狭窄6例,闭塞4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出现62条动脉狭窄;共有斑块74个.结论:颅内外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塞等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代瑞宁;刘洋;傅佳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163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分为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对照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比较各组γy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对照组与狭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随着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γ谷氨酰转肽酶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63,95% CI:2.583~123.520,P=0.003).结论 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关系密切,且与狭窄严重程度正相关,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无选择性.

  • 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16例

    作者:李英毅;孔咏梅;凌鹏;李晓强;王云池;王云涛;王京满;郭娟;缪中荣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方法 对16例颅内外脑血管狭窄的患者,由多学科参加进行术前评估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症状即刻消失或好转,术后残余狭窄率小于20%.其中1例因血管严重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1例因血压控制欠佳于术后48 h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继发颅内出血,经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持续低血压,经升压及补液对症治疗5 d后血压正常.对15例患者术后随访3~14个月,无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创伤小、疗效好,但风险高,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防治、围手术期监护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癫痫发作的临床报道

    作者:刘乙毅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癫痫发作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6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癫痫发作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均为23例,对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癫痫发作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具有改善作用,降低患者复发率。

  • 头颈部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价值研究

    作者:刘国庆;何泽清;杨秀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患者行CTA检查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North American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对血管狭窄进行分级.以DSA为标准,评价CTA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结果:CTA、DSA分别诊断血管正常418、423支,狭窄或闭塞160、155支,其中轻度狭窄分别为93、104支,中度狭窄48、33支,重度狭窄12、11支,闭塞均为7支.以DSA为标准,CTA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561/578)、96.1%(149/155)、97.4%(412/423)、93.1%(149/160)及98.6%(412/418).CTA和DSA对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65,P=0.483).结论: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可作为动脉狭窄筛查与诊断的常规检查.

  • 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病人的护理

    作者:赵翠松;覃英雪;梁冰;徐曼丹;雷丽华

    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借助经皮穿刺导管技术将支架置入靶血管治疗血管狭窄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作为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已逐渐应用于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1].

  • 阶梯培训法在培养神经介入医师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李敬诚;王建红;张莉莉;杨清武;周瑜;方传勤;高长越;王景周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由于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其在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中的优势.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风险性高,其对专业技术和并发症的评估、处理能力要求非常强,因此,脑血管病介入医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始,本科室参与介入治的医师及进修人员实施阶梯式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0例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作者:张曦;陈安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主要的病因.文献[1.2]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DSA证实约80%存在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若及早诊断颅内外血管病变,适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或脑卒中的再发[3].目前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05-2009-08 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

  •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炎性反应与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登星;梁柯;黄志志;李绍发;班邓荣;杨再职

    目的 研究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炎性反应与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治疗.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行支架成形术的84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长期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长期口服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24 h、4周、12周血清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脑血管造影或者CT血管成像、血管超声检查及神经专科随访,观察主要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再狭窄发生情况和缺血事件生存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L-6、hs-CRP、TC、TG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 w、12w两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均显著升高,血清TC、TG和LDL-C均显著降低,但实验组血清IL-6、hs-CRP、TC、TG和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个月实验组内膜增生体积、内膜增生面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和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 vs 4.76%,(x2=0.000,P=1.000);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出院后24个月内的分别为11例和3例再狭窄病例,实验组的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HR=0.240,95% CI[0.084,0.686],P=0.017);实验组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HR=0.344,95% CI[0.136,0.868],P=0.033).结论 长期口服40 mg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减轻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血脂,减少患者再狭窄发生率以及缺血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1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秀丽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CVD危险因素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160例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发生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5%,中、老年组的中重度狭窄的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内动脉狭窄组,而伴高血脂和吸烟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中;中、重度血管狭窄组的脑梗死和TIA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易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而后者是CV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CVD的发病率升高.

  •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及近期观察研究

    作者:赵雄飞;姚晓峰;霍金莲;王永;迟路湘

    目的 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6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接受支架植入术的2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就术后短期内疗效和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2例患者,13例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2例有3次TIA发作,症状类似术前,余11例均未见有发作;8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内仅有2例出现发作性眩晕,余6例均未出现TIA发作;22例患者于22根血管上放置了22枚支架,随访3~12个月,8/22出现了再狭窄,2/22再狭窄超过了50%,6/22再狭窄介于10%-20%,14/22无再狭窄发生.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尽管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随访期间,症状再次出现的仅4例;所以短期疗效也是有效的.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赵婷;范学文;李芳;马薇;史丽娜;杨丽;于英凡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以及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SA检查所提示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结果进行分组,再依据血管狭窄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分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 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血清Hcy升高水平明显大于无狭窄组(P<0.05);对于不同狭窄部位的各亚组,血清Hcy升高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其对于颅内外动脉的损伤无选择性,血清Hcy水平可能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 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段春苗;王铁军;陈书阁;石富铭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分析比较术后再狭窄与患者性别、年龄、支架直径及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确定其是否为危险因素.结果:在142例患者中共置入支架163枚,其中颈动脉支架72枚(占44.2%),椎动脉开口48枚(占29.4%),椎动脉颅内段11枚(占6.7%),锁骨下动脉近段27枚(占16.6%),基底动脉1枚(占0.6%),大脑中动脉M1段4枚(占2.4%);随访中,17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占12.0%),狭窄支架19枚(占11.7%).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既往脑梗死、支架直径与再狭窄有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吸烟、既往脑梗死、支架直径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3.754,OR=3.411,OR=1.228;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吸烟、既往脑梗死和支架直径相关,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 80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

    作者:李彬;张强;刘成霏;周兢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检查中的诊断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份期间接诊的疑似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80名为研究对象.通过与高分辨CTA检查结果比较分析采用TCD检查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TCD诊断大脑中动脉发生狭窄45例、前动脉狭窄9例、后动脉狭窄15例、颈内动脉系统狭窄25例、椎动脉狭窄21例、基底动脉狭窄17例.TCD对不同部位、程度、类型狭窄的诊断准确性也不同,对颈内动脉系统狭窄诊断的准确性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17%和97.12%;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2%和97.44%;对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48%和92.77%.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可有效改进诊断准确性,适于临床推广.

57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