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46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宏林;刘中明;杜静;刘仕英;田瑞海;贡云峰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应用SRS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椎间应用CAG(椎间融合器)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46例SRS固定病例中应用CAG融合26例、自体骨植骨融合20例进行平均2.5年的随访。结果椎体滑脱得到骨性愈合,术后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钉、融合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椎体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有效方法,应用椎间融合器及椎体间植骨,术后均达到满意的愈合,两者稳定性无明显差异,经济对比有差异,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情况选择。

  • 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作者:王晓波;汤健;华兴一

    腰、颈椎间疾病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多发病,它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人类对腰颈椎痛的深入研究当中,对其认识更加的深刻和丰富。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腰、颈椎痛多因脊椎退变所致的疾病。初期人们针对椎间盘手术的方法多是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的摘除手术,通过对突出的髓核和纤维环组织进行切除,使得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得到缓解。但这种手术会破坏脊柱构造而导致术后病情复发率很高。后来,人类开始尝试椎间盘摘除后移入脊椎融合的技术,但此技术在研究初期随解决了脊柱不稳,却因此出现了术后的植骨松动、折断的并发症及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现象。

  • 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对椎间盘切除术后的生物力学影响

    作者:孟志斌;张英;付昆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髓核切除前后腰椎间盘承受轴向载荷的形变与植入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后对形变的影响.方法采用20个猪的L3,4、L4,5椎体及所属的椎间盘作为力学实验模型,轴向加压分别测试不同载荷下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椎间盘髓核摘除前、后及植入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后分别测试3组数据,资料采用Paired-Samples t test统计分析.结果椎间盘切除术后椎体前柱的稳定性破坏,较小的压力引起较大的椎间隙高度变化(P<0.001),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脊柱前柱的稳定性获得恢复,由轴向压力引起的前柱不稳定现象消失,椎体间隙的高度变化小(P>0.1).结论初步结果表明,人工珊瑚椎间融合器植入摘除髓核的椎间隙,将有效地防止术后椎间隙狭窄,改善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但仍需做更大规模实验进一步研究.

  • 两种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曹恒聪;李永民;张洪斌;王旭

    目的 讨论两种不同椎间融合器植入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2例,其中A组36例行双侧开窗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改良TLIF),B组36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PLIF).平均随访18.4个月.对2组患者的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好转率及术后硬膜漏、新发神经根性疼痛、感染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融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B组,而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结合双侧开窗技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能很好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一次手术完成360°融合、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脊柱稳定性破坏少及融合可靠等特点.

  •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应用进展

    作者:徐宝山;夏群;胡永成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早在1946年和1947年,Jaslow和Cloward就分别报告了PLIF技术,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2].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椎间融合器、经椎弓根内固定在PLIF中的应用,术后稳定性大幅提高,降低了植骨块移位、塌陷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PLIF仍然存在创伤大,硬膜囊和神经根牵拉严重,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粘连和瘢痕形成等问题[3-6].Blume等[7]报告了经一侧椎间孔外侧行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技术,随后Harms等[8]对其进行了改进和推广,称之为TLIF,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椎间融合器治疗18例腰椎滑脱症

    作者:田勇;刘成

    据统计,腰椎滑脱症占腰腿痛患者确诊疾病的4%~5%[1],其治疗方法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0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及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作者:洪志群;叶薇;林国兵

    目的:探讨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及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采集18组新鲜成人冰冻脊柱标本,其中模拟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为研究组,而正常标本为对照组,两组各9例,两组标本进行编号后经棘突间弹性内植入并用固定器进行固定.结果:研究组于各个植入处在前屈、中心压缩、侧屈及后伸下的应变变化均较对照组小(P均<0.05).于施加大载荷600N下,研究组椎体的角位移与线性位移在左侧屈、左旋转、前屈、后伸状态下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L4/5棘突间植入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改善伤椎的活动度,保留其稳定性,有助于减轻椎间盘应力.

  • 不同内固定方式对颈前路手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康立星;申勇

    目的 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颈前路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融合材料及内固定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临床资料按减压节段、融合内固定方式分为4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对比分析4组病例术后生理曲度(D值)、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以及JOA评分的变化.结果 不同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应该过分强调内固定方式对颈前路植骨融合术临床疗效的影响,充分减压和有效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才是手术的关键.

  • 椎弓根钉固定及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

    作者:夏东升;李华;魏东;王登杰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相邻椎体间椎弓根钉固定及椎间融合器应用的临床经验,提高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治疗水平.方法:2003年5月~2006年9月,我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4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结果:术后随访6~39月,平均16月,疗效判定按macnab标准[1],优良4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0%,无1例出现断钉和松动.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及椎间融合器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围术期护理

    作者:欧小梅

    目的 探讨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30例行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疼痛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11个月~39个月,平均随访25个月.术后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缓解或消失,内固定牢固,29例椎体间融合良好,融合优良率为96.7%.1例发生Cage轻微后脱但无神经症状.结论 后路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并发症少,安全,疗效好;围术期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前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康复.

  • 单侧椎间融合器加SRS系统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围术期护理

    作者:肖小莉

    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我院1998年2月—2008年6月应用Spondylolisthesis Reducation System (SRS)提拉复位系统加单侧椎间融合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5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围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 应用USS系统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王永欣;贾莽

    目的:探讨应用USS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Cage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10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管减压,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用Cage行椎间融合.结果:随访6个月~24个月,患者腰腿痛消失或缓解.腰椎滑脱复位率100%.术后4个月~6个月X线片显示达到椎体间融合,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力强,操作简便,Cage椎间融合率高.

  • 颈椎骨折钛网支撑钢板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吕卫华;杨丽华;张爱玲;崔淑萍;宋彩霞

    近年来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在颈椎外伤的治疗得到普及,但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其手术风险及难度远远大于常规颈椎手术,钛笼(cage)椎间融合器的出现为颈椎疾患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内固定手段.

  • 侧前方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文革;秦国强;李仕臣;赵志远;杨森;刘琦

    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病症,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共确诊8例患者,均行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RF-Ⅱ复位固定加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探讨

    作者:裴晓东;霍洪军;邢文华;钟秀;张昭

    目的:应用RF-Ⅱ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路全椎板减压加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cage的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对49例腰椎滑脱症病人,采用全椎板减压、RF-Ⅱ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住固定,并以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技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定期摄X线片,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4~36 mo,平均20 mo,9例Ⅰ.滑脱和28例Ⅱ.滑脱完全复位,12例Ⅲ.滑脱复位达100%.滑脱椎体均获得骨性融合.37例腰腿疼症状体征消失,11例基本消失,1例无改善,优良率为97.9%.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RF-Ⅱ椎弓根系统和单枚螺纹状cage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具有协同作用.增强腰椎固定后的稳定性,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提高了椎间的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术式.

  • Cage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程宗英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术式.用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治疗,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受限,发生脊柱动力学改变和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1].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念的不断更新,椎弓根螺钉技术和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广泛运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采用Cage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5例,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 置入椎间融合器行腰椎融合后Cage移位的原因

    作者:苗惊雷;张朝跃;詹瑞森;李志跃;刘振东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 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 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

    作者:彭磊;权正学;谭超;欧云生;唐可

    背景: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已被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观察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方法:取成年雄性山羊,切除C3、4椎间盘,清除软骨终板,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植入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颈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术后2,4,8,12 周行X射线检查;术后4,12 周行CT扫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术后2 周,实验组平均椎间高度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4~12 周,两组平均椎间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4 周,实验组融合度评分差于对照组(P < 0.05),术后12 周两组融合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4,12 周,两组均可观察到从成骨细胞集聚、胶原增生到新骨形成的过程.表明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和融合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装置.

  • 颈椎植入性融合器PDLLA Cage的制备及置入山羊颈椎后的体外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李晓辉;宋跃明;段宏

    背景: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方法存在许多弊端.颈椎椎间融合器应用虽然取得满意的效果,但仍有许多潜在问题有待解决.目的:设计制备适合于山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的颈椎间融合器PDLLA Cage,观察PDLLA Cage对山羊颈椎C_(3-4)融合后的即刻稳定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5-06/2006 01在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15只成年(2岁)雌性山羊尸体颈椎C_(3-4)节段,另选27只成年(2岁)雌性山羊[体质量(31.56±2.50)kg]的颈椎C_(3-4)用于生物力学测试.标本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用于解剖参数的测量及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取山羊尸体颈椎C_(3-4)节段,行X射线正侧位检查,根据C_(3-4)平均椎间高度、C_3椎体下缘与前缘夹角、C_3椎体下缘前后距离及椎体中部前后缘距离设计制各PDLLA Cage,并进行力学检测,27只山羊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后(正常对照组),标本未破坏,再随机分为3组,PDLLA Cage组(n=9),钛合金Cage组(n=9),自体髂骨组(n=9).在脊柱功能单位的椎间隙处将前纵韧带切开,摘除髓核后,去除附着肌肉,保留所有韧带,保留骨性终板和软骨下骨.PDLLA Cage组和钛合金Cage组分别置入PDLLA Cage和钛合金Cage,Cage主体空腔内植骨,并通过前方的翼板上下2个固定板以3.5mm螺钉固定于上下椎体:自体髂骨组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入.主要观察指标:采用1,2,3,4 N·m逐级加载纯力矩的方法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的生物力学测定,由此计算出各组平均刚度及活动范围,并行比较.结果:①在1~4N·m逐级加载时,运动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各向量的角位移变化PDLLA Cage组和钛金属Cage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除侧弯4 N·m加载时PDLLA Cage组与自体髂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Cage组与自体髂骨组相比,各向量的角位移均减小(P<0.05),PDLLA Cage组和钛金属Cage组有前方翼板与椎体固定,其后伸稳定性明显优于自体髂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自体髂骨组后伸和侧弯两种向量的角位移均减小(P<0.05).②置入Cage后颈椎刚度显著增大,后伸和旋转加载时PDLLA Cage与钛合金Cage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钛合金Cage存其余各方向上的刚度均大(P<0.05).PDLLA Cage比自体髂骨组的刚度大(P<0.05).结论:PDL.LA Cage置入山羊颈椎能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 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李宏;李淳德;邑晓东;刘洪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生物活性玻璃在骨不连、骨折愈合过程中有较佳的临床疗效,但其在脊柱骨融合过程中的效果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患者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聚醚醚酮材料椎间融合器,其中内填充自体松质骨植骨32例为对照组,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填充36例为实验组。随访观察两组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及伤口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相当,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治疗3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性融合率分别为94%,9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6个月时全部融合。两组随访3,6,12个月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指数均获得良好维持,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413 条记录 7/21 页 « 12...45678910...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