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因素

    作者:石磊

    目的 分析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医院进行诊治的1400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功能检验过程,总结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并提出对策.结果 1400例患者中,检测结果不合格156例,其中患者个体原因所致66例,采集及运输过程原因所致38例,试剂和仪器检测仪灵敏度原因所致48例,检验人员操作不当原因所致4例.结论 医护人员应针对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因素积极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及对策,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参数变化分析

    作者:罗锦花;田亚平;张竹红

    凝血功能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出血性疾病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测指标.目前不少报道认为恶性肿瘤患者多呈高凝状态,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本文通过对比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查体人群的临床凝血参数及综合指标分析,来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其在肿瘤形成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

  • 两种不同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研究

    作者:陈祺;黄辉;唐长玖;孔菁;张岚

    目的:研究2种不同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本院106例重症监护室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凝血4项等临床资料,对2者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弹力图实验的K值、MA值、α-Angle均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显著相关性(r=-0.62、0.36、0.38,均P<0.01),R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31、0.35,均P<0.01);K值、MA值、α-Angle与纤维蛋白原的Kappa值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34、0.46、0.31,均P<0.05),卡方检验值分别是1.12、1.42、0.14(P=0.28、0.21、0.69);血栓弹力图实验的R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Kap-pa值分别是为0.05、0.07(P =0.88、0.81),卡方检验值分别是19.57、9.07(均P<0.01).结论: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凝血4项呈现显著相关性,但二者一致性较差,两种方法无法相互替代,尚不能评估何种检测手段更能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 临产孕妇开展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与结果研究

    作者:王英

    目的 研究分析临产孕妇开展血凝功能检测各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的临产孕妇80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非妊娠女性80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严格操作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的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结果 观察组纤维蛋白原(4.45±0.79)g/L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3.04±0.61)g/L(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13.08±0.56)s、国际标准化比率(0.98±0.00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3±9.88)s、凝血酶时间(16.1±0.81)s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3.75±0.48)s、国际标准化比率(1.04±0.0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5±23.5)s、凝血酶时间(16.20±0.91)s(P<0.05).结论 临产孕妇开展凝血指标检查,能够了解孕妇的纤溶及凝血功能,为早期预防和治疗做好准备,防止不良妊娠结局、出血、血栓等情况发生.

  • POCT在急诊中的应用

    作者:王梦琴;赵斌

    1概述
      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从英文字面意思来看,包含两方面含义:从空间上理解可翻译为“床旁检验”;从时间上理解可翻译为“即时检验”。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在其制定的“POCT循证文件”草案中,将POCT定义为“在接近患者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临床人员或者患者(自我检测)进行的临床检验。POCT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POCT常用的分析技术为:①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②免疫层析技术。③免疫斑点渗滤技术。④干化学技术。⑤生物和化学传感器技术。⑥生物芯片技术。POCT检测仪器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目前POCT涵盖的检测项目包括:尿液分析、血糖检测、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测、凝血功能检测、血生化检测(包括酶和脂质)、药物滥用检测、妊娠试验、感染性疾病病原与炎症指标检测、心肌标记物检测、心功能标记物检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检测[1]。POCT大的优点是省去了标本的复杂预处理过程,能够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分析,快速得到检验结果,因此适用于急诊科。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急诊科均面临患者过多、就诊等待时间过长、治疗延迟、危急重症患者无法及时给予足够的关注等问题,不仅增加了死亡率,也导致了医患矛盾,因此急诊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及安全的大事[2]。如何解决拥挤问题,加快急诊运行效率无疑是一个好办法,POCT多数在15分钟内即可得出结果,比中心实验室平均快46分钟[3],能够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分级,给予危急重症患者及时的处治,病情平稳患者延后处治,这样可以保证急诊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红梅

    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处于轻度高凝状态,随着孕周的增加该状态也呈持续性增强,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有利于胎儿娩出后达到快速止血.妊娠晚期妇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妊娠晚期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可能与多种产科疾患有关.检测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

  • 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测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爱胜;林丽云;刘小君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确保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5年1-7月某院门诊和住院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而TT做不出或结果非常异常的标本3例,将标本重新离心一次,用贝克曼ACL TOP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重新进行凝血功能4项检测,并与第一次离心后检测结果比较,分析前后2次离心标本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第一次离心后3份标本中PT、APTT及FIB结果分别为10.8、11.5、9.7 s,29.5、32.7、25.2 s及2.49、3.12、2.85 g/L,第二次离心后分别为10.9、11.3、10.0 s,30.4、31.5、25.9 s及2.31、3.28、2.67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7~1.719,P>0.05);3份标本第一次离心的TT结果分别为66.51、127.3和89.62 s,第二次离心后分别为12.2、15.7和13.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43~79.167,P<0.001).结论: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TT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凝血功能其他指标正常,唯独TT做不出或结果非常异常的标本,需要将标本离心后重新检测,确保其结果的准确性,以免造成临床误诊.

  • 手术前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榕生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是临床外科手术前患者止凝血功能检查的常规检测项目[1],特别是近年来全自动血液凝固仪的广泛使用,已成为全血凝同时间(CT)的代替试验.本文对手术前凝血试验结果PT、APTT延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73例凝血功能分析

    作者:游琴秀;傅春花

    目的:分析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的73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B级、C级3组,分别测量各组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结果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积分的增加其凝血四项与D-D水平也有所不同,且APTT、PT、TT与D-D指标水平均有明显上升,而FIB指标水平则呈现逐级下降。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呈低凝状态,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的出凝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增发

    肝脏是机体代谢及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肝硬化患者因大量肝细胞受损导致蛋白质、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常存在凝血机能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1]。本研究对95例肝硬化患者及40名健康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其中,95例肝硬化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并且根据Child-Pugh[2]肝硬化分级法对其进行分级:A级有19例,B级有50例,C级有26例,而40名健康者均为健康的体检者。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处理,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进一步分析A,B,C级肝硬化患者的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指标对于肝硬化及其分级的临床诊断价值。

  • 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凝血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分析

    作者:陈宾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凝血酶原时间(PF)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等项目已作为凝血功能检测的常用指标,可随时了解孕妇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的变化,为临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医学数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本文对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及住院的临产孕妇101例与非妊娠育龄妇女50例进行了APTT、PT、FIB、AT-Ⅲ、D-D、PLT等数据的统计学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 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作者:陆明清;石展鹰;卢丹华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上常用于患者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实验的标准化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做好该项实验的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实验结果十分重要.

  • CA-500型自动血凝仪使用与保养

    作者:耿海燕;纪利伟;冯永青

    随着全自动生化血凝仪在临床实验室的普及,凝血功能检测实现了自动化和批量化,克服了以往手工操作的繁琐和主观判断结果所带来的人为差异,为了使仪器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除按操作指南正确使用外,作者根据几年来使用本仪器的维护经验与体会,做一总结介绍.

  • 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蔡涛;刘芳;何艳

    目前而言,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而腹部闭合性损伤是可导致患者腹腔内出血,出血量多的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文选择我院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观察凝血功能在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中的检测意义,现报告如下.

  •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sICAM-1与凝血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岳炫烨;马存根;王琦;梁丽云;孟波

    为了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我们对2003年1月~2003年8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69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sICAM-1与凝血功能检测,并进行分析研究.

  • 浅谈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肝脏受损程度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聂振汪

    目的:探讨分析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肝脏受损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旨在验证联合检测在凝血四项及总胆汁酸检测中的意义,为更准确地分析凝血四项及总胆汁酸检测结果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之间的联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各型肝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病类型将其分为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并选取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血凝仪及美创原装配套试剂为这100例患者及5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其中PT、APTF、TT均采用凝固比浊法进行测定,FIB采用clauses法进行测定.将这4组受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的结果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急性肝炎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在PT、TT、APT、FIB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患者、慢性肝炎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患者在PT、TT、APT、FIB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受检者肝功能的状况及其肝脏的受损程度,能够为肝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实验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云;唐国建

    肾病综合征(NS)患者初期血粘度明显增加[1],外加激素和利尿剂的使用导致高凝状态[2],进而形成血栓,是难治性肾病的重要原因.

  • 7996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龚帅;樊青霞;陈道云

    目的 许多研究均证实了恶性肿瘤患者经常出现止凝血参数异常,易于发生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本文通过对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观察,探讨此检测结果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德国美创1800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08例食管癌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 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检测结果 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结果 较正常组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PLT结果 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食管癌Ⅰ~Ⅲ期患者与Ⅳ期患者比较,凝血四项及PLT结果 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TT结果 的延长提示了食管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Fib和PLT的增高,提示食管癌患者较正常人群更易发生血栓,且其增高亦有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细胞发生转移.食管癌不同分期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无明显差异.因此,临床监测食管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凝血功能检测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情况评估的价值分析

    作者:邓顺顺;张嘉萱;朱涛;陈琼

    目的 探究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根据与正常值对比的差距进行分组,当有3个以上的指标与正常值差距在30%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的患者为对照组,终得出观察组57例,对照组47例.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抗凝血酶、内皮素-1、血栓调节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在检测结束后对结果 数据进行比对与分析,并结合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来判断凝血功能检测的效果.结果在病情恢复方面,观察组57例中显效+有效例数为52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1.2%;而对照组47例中显效+有效例数为32例,有效率只有68.1%.这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在出院时有更明显的好转,病残和死亡的情况较少;在凝血功能五项指标数据对比方面,观察组在入院24 h后与入院48 h后,在D-二聚体、抗凝血酶、内皮素-1、血栓调节蛋白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五项指标上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检验能够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做到有效评测,对后续的判断和治疗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该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可以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被推广使用,提升医疗质量.

  • 应用抗凝管采集血标本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杨平;刘屹东;宫向欣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是肝炎患者入院后的常规检查项目.如果发生标本凝血或血量采集不足,导致化验结果不准确,将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延误时间,给患者造成痛苦及损失,并易发生护患纠纷.笔者就此问题通过临床实践和观察,对影响抗凝血标本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5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