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王梦莉;莫茵;沈进;孙学进;赵卫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精神障碍性疾病,据文献[1]报道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负担障碍疾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第2位. 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已成为精神科学特别是抑郁症的研究热点,它打破了对抑郁症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其临床症状描述、心理精神分析和评估上的局面,为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疗效观察提供了功能结构指导.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况红妹;龚洪翰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一种特殊亚型,过去认为其是导致外伤患者严重致死致残或植物存活的主要原因[1]。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超高场(3T)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包括结构成像技术[如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fiber tractography, FT)]和功能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血氧水平依赖性 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及动脉自旋标记( 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灌注成像]的进步和应用,提高了CT及常规MRI检查显示微小病灶和微结构损伤的检出率,可以发现传统成像技术难以显示的功能改变;不仅提高了对DAI疾病的诊断率(特别是增加轻中度 DAI 患者的检出),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对DAI患者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现笔者就较常见的此几种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DAI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

  •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弥散张量研究进展

    作者:方东;赵卫;孙学进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可能是由于脑白质结构异常而导致的一种功能障碍性疾病。国内外文献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各脑区白质结构异常均有报道,然而很多研究所得到的白质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脑区却不统一。本文就近几年内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DTI )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焱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20例帕金森疾病患者作为Ⅰ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人群作为Ⅱ组,均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技术,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壳核及苍白球指标比较没有差异(P>0.05);Ⅰ组受检者丘脑、尾状核头、黑质指标均低于Ⅱ组受检者(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具有无辐射、可重复、安全性高的特点,其黑质、尾壮核头部、丘脑FA可作为诊断帕金森病的重要依据.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大鼠C6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香营;蒋锡丽;杨光;陈建强;战跃福;唐少虎;韩向君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大鼠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7只雌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57只,对照组10只,所有成活大鼠分别在接种后第1~2周(22只)和3~4周(35只)行3.0T DTI检查,获得瘤体FA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57只荷瘤大鼠,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8只,高级别胶质瘤39只,DTI显示高级别胶质瘤瘤体FA值(0.167 ± 0.035)高于低级别胶质瘤(0.147 ± 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 P<0.05).结论 DTI参数FA值可以为术前胶质瘤分级提供准确可靠、无创的影像学信息.

  • 1H-MRS与DTI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强;李海涛;谢延风;石全红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表现特点与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将41例脑胶质瘤患者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TI及1H-MRS检查,测量患侧占位核心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胆碱复合物(Cho)、N-乙酰天冬氨酸(NAA)和肌酐(Cr)。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ADC值和 FA值与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的ADC值和FA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NAA/Cr、Cho/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NAA/Cr、NAA/Ch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低级别胶质瘤1H-MRS和DTI存在明显差异。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诊断脑震荡的价值探讨

    作者:李元斌;姚小刚;郑小华;赵明;刘军;陈淳;邓发斌;周宇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诊断脑震荡的价值.方法:应用CT、常规磁共振扫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88例头部轻微伤临床诊断为脑震荡的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所有图像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capsula interna)和外囊(capsula externa)、额叶、枕叶和颞下回部的FA值.将对照组的DTI值经过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常模.将观察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有65例(73.86%)的ROI的FA值下降,另23例(26.13%)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位、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断脑震荡提供客观依据.

  • 首发精神分裂症胼胝体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作者:李元;刘文;隋毓秀;吴婷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胼胝体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60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按规定序列作头颅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测定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FA值,并在入院当天进行PANSS量表评定.结果 病例组胼胝体体部FA值(0.33±0.10)较对照组(0.40±0.11)小,两组比较有差异(F=4.22,P=0.046);病例组男性胼胝体膝部FA值(0.51±0.08)较对照组(0.63±0.10)小,两组比较有差异(F=6.79,P=0.02);病例组女性胼胝体体部FA值(0.33±0.11)较对照组(0.46±0.08)小,两组比较有差异(F=7.08,P=0.014);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与胼胝体体部FA值无相关,而阴性因子分与胼胝体压部FA值(r=-0.38,P=0.04)则显著负相关.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胼胝体FA值减小,提示白质神经纤维的连续性中断,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理基础之一.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灵辉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我院颈椎管内肿瘤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5例设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行DTI扫描检查,对比两组不同脊髓水平向异性指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术后随访3个月,分析FA、ADC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头区、肿瘤区、肿瘤尾区ADC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Cormick各等级FA、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A值高于预后较差组,ADC值低于预后较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扫描参数FA、ADC值应用于颈椎管内肿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反映预后情况,但与McCormic脊髓功能分级不存在相关性.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边缘系统白质纤维束定量DTI改变

    作者:周福庆;Chi-Shing Zee;龚洪翰;Mark Shiroishi

    目的 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患者边缘系统白质纤维束定量弥散张量的改变.方法 RRMS患者24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例为对照进行MRI扫描,获取常规MRI图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经GE工作站处理后进行测量分析,比较2组边缘系统主要纤维束(扣带束、穹窿束和终纹束)不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和平均弥散系数(MD)值的变化.结果 在考虑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后.RRMS组患者穹窿柬(F=15.605,P=0.000135)、右侧穹窿/终纹束(F=15.772,P=0.000127)、左侧穹窿/终纹束(F=8.53,P=0.004)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 RRMS组患者穹窿束(F=13.28,P=0.0004)、右侧终纹柬(F=10.943,P= 0.002)、右侧穹窿/终纹束(F= 7.326,P=0.008)的MD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RRMS组患者左/右侧的前、后扣带束、右侧终纹束(F= 0.986, P=0.326)、左侧终纹束的FA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RRMS组患者左/右侧的前、后扣带束、左侧终纹束、左侧穹窿/终纹束的MD值较健康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作为反映RRMS边缘系统纤维束病理性改变的较敏感的检测方法.

  •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评估脑肿瘤白质纤维束变化中的价值

    作者:郭岗;马国林;成启华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评估脑肿瘤中脑白质纤维束变化的价值.方法 运用DTT技术分别评价胶母细胞瘤、脑膜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结果 脑肿瘤旁脑白质纤维束在DTT可有以下3种表现:(1)中断,(2)移位,(3)浸润.其中,在胶母细胞瘤中,可见脑白质纤维束中断, 其终止纤维可通过胼胝体;在脑膜瘤中,可见肿瘤压迫引起的脑白质纤维移位以及残存、被分离的纤维束;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DTT表现为肿瘤原发部位脑白质纤维束中断以及肿瘤对轴突的浸润.结论 DTT的异常表现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 酒精成瘾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郭灵红

    酒精成瘾是一种以失去控制地应用酒精为特征的慢性脑疾病.WHO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4亿酒精成瘾者,且酒精的过量服用是导致15~59岁男性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饮酒人口的增加,酒精滥用与成瘾已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无创地观察大脑宏观体积、微观纤维束、代谢及接受各种刺激时神经活动水平的变化,近年来该类成像技术已被广泛用于酒精滥用和成瘾研究.目前被应用于酒精成瘾研究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有: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 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小轲;吴仁华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发展和深化,是当前惟一的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目前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白质束的观察、追踪,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脑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脑部手术的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本文就DTI技术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正常人颈髓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韩博;杨广夫;何滨;闫新成;李金柱;刘晖;姚晓群;杨小军;富宪民;张文奎;张保其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正常人颈髓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SS-SE-EPI)序列对30例MR检查的正常人行颈髓DTI成像,在C2~3、C4~5、C6~7节段测量颈髓平均扩散系数值(Dcavg)及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 (1) 正常人颈髓在Dcavg图及FA图上为较均匀的等信号及高信号,在彩色Dcavg图及FA图上为深蓝色及红色信号. (2) C2~3、C4~5、C6~7节段Dcavg值(1×10-3mm/s)分别为0.882±0.034、0.811±0.042 、0.717±0.068,FA值分别为 0.719±0.038、0.618±0.051、0.537±0.034.(3)C2~3、C4~5、C6~7节段的Dcavg值及FA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SE-EPI序列能够获得满意的颈髓DTI图像.颈髓的平均Dcavg值为(0.803±0.082)×10-3mm/s,FA值为0.624±0.091.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轻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

    作者:朱弘子;朱少毅

    弥漫性轴索损伤在轻度颅脑损伤(MTBI)患者及脑震荡后综合征(PCS)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传统影像学技术相比,能更灵敏地检测出多种类型的大脑白质轴索损伤,为MTBI及PCS的司法鉴定提供客观的医学诊断依据,现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波谱成像对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福勇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现弥散系数值(ADC)和分数各向异性(FA)值以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早期诊断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白质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6例出生胎龄为31~35周的早产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所有早产儿在出生后2周内给予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MRS)扫描,根据MRI诊断有无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对照组为足月儿无围产期窒息史,且常规磁共振序列显示为正常。同时,分别用DTI和MRS测量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感兴趣区(ROI)弥散系数(ADC)值和FA值以及不同代谢物峰值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①随着胎龄增加,ADC值逐渐下降,FA值逐渐增加;②胆碱(Cho)、乳酸(Lac)、Cho/Cr及Cho/NAA指标随着脑白质损伤程度的加重而上升的,而NAA、NAA/Cho、NAA/Cr与脑白质损伤程度成明显的负相关。结论:早产儿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患儿脑内水的弥散、FA及代谢物的改变。DTI及MRS技术联合应用,能够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缺血缺氧以及对脑白质的损伤。

  • 采用DT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脑部微结构损伤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阮晓慧;陈维亮;王锦波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脑部微结构的改变,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4至2016-12就诊于解放军371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的T2DM患者30例为T2DM组,同时选取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序列扫描,并完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采用基于体素分析法(voxel-basedanalysis,VBA)对两组全脑白质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进行比较,寻找FA值有显著性差异的脑白质区域,并评估T2DM组有显著差异脑区脑白质的FA值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双侧额叶白质及半卵中心的FA值下降.T2DM组双侧额叶的FA值与MoCA总分呈明显正相关(左侧额叶:r=0.735,P<0.001;右侧额叶:r=0.837,P<0.001,半卵圆中心的FA值与MoCA评分不具有相关性(左侧半卵圆:r=0.335,P=0.070;右侧半卵中心:r=0.299,P=0.109).结论T2DM患者脑内存在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导致认知损害的原因,为临床2型糖尿病微结构的诊断提供依据.

  • 正常人颈髓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丛慧;魏梁锋;薛亮;戴伟;马明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定量分析不同年龄健康人群颈髓的参数值,研究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招募46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使用Siemens 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颈椎MR常规序列及颈髓矢状位DTI检查,测定各颈髓水平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重建白质纤维束.结果 不同年龄组全颈髓FA、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颈髓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622,P<0.001),正常颈髓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561,P<0.001).结论 DTI参数值可以反映脊髓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可能有助于评估颈髓的病理生理改变.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李论;戴金龙;胡硕;牛广伟;许在华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9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测量并比较肿瘤实质和正常脑组织的各向异性分数值.结果 挤压型、浸润型、破坏型肿瘤各向异性分数值分别为(0.40±0.01)、(0.22±0.01)、(0.12±0.01),均低于正常脑组织的(0.66±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有助于肿瘤实质和正常脑组织的鉴别.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 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李天光

    目的:探究脑梗死诊治过程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联合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128例脑梗死患者参与,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颅脑磁共振(MRI)检查,以及DTI与DTT联合检查,对比MRI、DTI联合DTT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TI联合DTT对脑梗死诊出率显著高于MRI,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行DTI联合DTT诊断效果显著,与金标准诊断率无显著差异,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120 条记录 6/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