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追踪算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旭峰;宋志坚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由于能够无创地显示神经纤维形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在脑部、心肌纤维、脊髓、肾脏、肌肉和周围神经等部位的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以脑部神经病变的应用为广泛[1-5].DTI有助于多种神经疾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精神分裂及脑肿瘤等,尤在脑神经发育、神经退化及判别脑部结构和功能区的联系(背侧丘脑纹状体和不同纤维束)等方面有独特价值.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32例2岁内婴儿脑白质发育研究

    作者:张晔;谢晓霖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32例2岁内婴儿脑白质发育规律。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的2岁以下患儿32例,经我院神经科检查确定所有患儿神经系统均无异常,按照年龄分为4组,均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测各组FA值。结果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脑白质数值均有差异(t=0.5530,P=0.0000)有统计学意义,FA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结论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够有效反映婴幼儿脑部发育情况。

  • 有无冲动行为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的比较

    作者:魏钦令;韩自力;吴小立;康庄;李雷俊;郑俩荣;国效峰;赵靖平;张晋碚

    目的 分析有、无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完整性的不同.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住院的4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是否有冲动伤人行为分为有冲动行为组(17例)和无冲动行为组(24例),以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测脑白质的完整性,以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两组图像进行预处理并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1)有冲动行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左侧中央前回(MNI:x=-28.00,y=-28.72,z=-54.71;体素集合数=79)、小脑前叶(MNI:x=-22,y=-56,z=-28;体素集合数=130)和枕叶(MNI:x=-6,y=-72,z=6;体素集合数=54)区白质FA值低于无冲动行为组.(2)未发现有冲动行为组脑白质FA值高于无冲动行为组.结论 左侧中央前回、小脑前叶和枕叶脑白质的完整性异常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冲动行为有关.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郝妮娜;田超;靳松;韩彤;崔世民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属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种.DTI描述了水分子在神经纤维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扩散规律,可以准确地将脑白质纤维的形态学特征显示出来,直接反映病变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空间关系,为临床症状的解释和疾病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证据.鉴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对其临床评估、早期干预治疗已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DTI在脑梗死患者的影像诊断技术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总结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DTI基本原理、常用参数及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脑白质损害的评价

    作者:曹岂溱;牛彩虹;齐进冲;魏榕辰;耿左军;张燕;杨冀萍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扫描,并用基于体素的分析(VBA)方法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全脑不同脑区的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进行检测,探讨 DTI对 OSAHS 患者脑白质损害的评价。方法收集 OSAHS 患者26例,以及与 OSAHS 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22例,两组均为男性,行头颅 DTI 扫描。用 DTI Studio 软件和基于 Matlab 平台的 SPM8和 REST 软件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并通过 VBA 方法分析。观察 OSAHS 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相对于正常对照组的变化,得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位置以及簇体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OSAHS 组部分脑区 FA 值显著减低(P<0.001并经过 alphasim 校正),FA 值下降的区域主要位于额叶及顶叶皮质、前、后扣带回、脑干、腹外侧核、胼胝体、背侧丘脑及杏仁核等。结论OSAHS 患者多个脑区 FA 值均较正常志愿者明显减低,证实 OSAHS 患者脑白质存在着广泛的损伤。运用 VBA 方法对 DTI 分析可以评价 OSAHS 患者的脑白质损伤。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临床应用概况

    作者:宋建波;刘起旺

    20世纪80年代中期Le Bihan等第一次提出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概念,其原理是通过使用弥散敏感梯度,突出体素内因弥散而导致的质子自旋失相位,在DWI图像中增加反映弥散强度的信号对比.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良恶性脑膜瘤诊断的初探

    作者:张辉;贺业新;苏晋生;刘起旺;杨晓棠;赵莉;吴爽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脑膜瘤表现弥散系数(ADC)值、FA值和白质纤维走行图,探讨其对良、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良性脑膜瘤,4例恶性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ADC值和FA值,并根据原始图像重建双侧白质纤维走行图.结果①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表现为纤维束受压移位或无明显变化;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均出现较明显的纤维束缺失.结论ADC值和FA值有助于脑膜瘤良、恶性的鉴别;白质纤维走行图能清晰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安星宇;于静红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慢性关节病,其病理学改变包括关节软骨变性破坏,骨质增生;临床症状主要有关节疼痛、肿胀,体征有积液、骨赘、伴骨擦音、活动受限、畸形等。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1]。膝关节作为人体功能重要、结构复杂的关节之一,复杂的软骨结构形成了其独特的机械和影像学特点。膝关节OA常见,其主要核心病变属于关节软骨出现退变。关节软骨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传统影像学检查,如CT及X线片不能充分显示膝关节软骨,需要间接对关节间隙的狭窄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能够诊断的软骨损伤多已发展到不可逆性损伤,终引起关节活动及功能障碍,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其丧失工作能力。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视神经受压性改变的预后评估价值

    作者:郭雄飞;崔刚;于晓燕;刘鹤鹤;牛虎;林艳;张云萍

    临床上球后占位性病变可分为良恶性两种,可位于肌锥内或肌锥外,恶性病变浸润视神经,损伤视神经功能,良性病变主要导致视神经受压改变。常规B 超、C T、磁共振成像(M RI )对于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不能评估视神经功能改变及恢复情况,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 MRI新功能成像技术,对于视神经受压后功能评估具有很高价值,本研究选择30例球后良性占位性病变致视神经受压患者术前、术后及健侧进行 M RI-DTI对照研究,探讨MRI-DTI在受压性视神经病变的预后评估价值。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67例2岁内婴幼儿脑白质发育研究

    作者:何丽;刘斋;任庆云;雷立存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2岁婴幼儿脑白质发育成熟规律.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67例≤2岁婴幼儿,均因神经系统以外疾病就诊,经儿科神经科医生确定无神经系统异常,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取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入组.按月龄分6组,分别磁共振成像(MRI) DTI测量6组大脑半球5个深部脑白质结构(内囊前肢、后肢,胼胝体膝部、压部及视放射)和4个浅部脑白质结构部位(额叶皮质下白质、枕叶皮质下白质、颞叶皮质下白质、半卵圆中心)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 同月龄婴幼儿不同部位脑白质FA值明显不同,深部脑白质FA值高于浅部,≤28 d婴儿深部脑白质以胼胝体压部FA值高,依次为胼胝体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内囊前肢,浅部脑白质以半卵圆中心FA值高,依次为颞叶、额叶、枕叶皮质下脑白质.随月龄增加,各部位脑白质FA值逐渐增加,与月龄呈正相关.同一部位的脑白质FA值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用于定量评价≤2岁婴幼儿脑白质发育情况.

  •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执行功能损害与脑白质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艳红;李玲;吕佩源;王建华;吴杰;吴晶;赵华东;金曼;范鸣玥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执行功能损害、MRI脑白质病变和DTI脑白质的微结构变化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Stroop色词测验(CWT)、连线测验(TMT) 和积木测试(BDT)评价24例SIVD患者和14例认知正常老年人的执行功能,其中SIVD患者分为痴呆(VD)组12例,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12例;依据年龄相关白质改变的评分方法(ARWMCrs) 测量常规MRI上白质病变程度,同时应用DTI分别测定额、颞、顶、枕叶及胼胝体压部白质正常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值,分析各影像学测量指标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D组执行功能三项测验均显著减退,VCIND组BDJ评分降低,TMT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较,VD、VCIND组白质病变评分增高,分别为12.820±3.573、10.500±2.953(P<0.05);胼胝体压部MD值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VD患者双额叶、右颞叶、右枕叶、双顶叶及胼胝体压部FA值下降(P<0.05);VCIND组左额叶、双顶叶白质FA值下降(P<0.05);(3)与SIVD患者执行功能相关的影像学指标有:左额叶、双颞叶、右顶叶白质正常区FA值、胼胝体压部MD值(P<0.05).结论 (1)SIVD患者存在执行功能障碍,与其脑白质病变程度可能有关;(2)DTI可以显示SIVD患者常规MRI无法显示的脑白质选择性微结构损害;(3)SIVD患者的多个脑白质区FA及MD与CWT、TMT和BDT存在相关性,提示白质微结构的损害可能反映执行功能的下降.

  •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涉及锥体束的大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国辉;陈岩;刘兴吉;于洪泉;李蕴博;张喜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T)在研究锥体束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在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对2名正常志愿者(男、女各1例)及20例脑肿瘤患者术前行DTT,据此可准确判定锥体束的结构、走行、移位情况及与临近肿瘤的空间关系.结果 DTT清楚显示出大脑锥体束的正常结构及走行,脑肿瘤所致锥体束的移位、缺如等各种异常改变.在20例脑肿瘤患者中可见6例出现锥体束单纯移位、4例出现锥体束缺如、10 例出现锥体束移位伴缺如.结论 DTT可清楚显示正常大脑锥体束的走行、脑肿瘤所致锥体束的各种异常改变,为优化显微手术方案及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了依据.

  • 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出血预后的评估

    作者:王红;王巍;李岩;陈嘉峰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36例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临床预后与CST受损情况的关系.结果 患侧CST受损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与健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4.375 8,P<0.05);患侧CST受损区FA值降低百分比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值具有相关性(r=0.951 6,P<0.05);不同CST损伤级别组在不同的时期肌力、NIHSS 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后2个月各组间的NIHSS评分转归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02 9).结论 FA值可定量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DTT所示CST中断的患者肌力下降幅度大、神经功能缺损重、预后较差,且中断纤维数量越多上述表现越重.

  • 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连强;钱银峰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老年超急性期或急性期脑梗死Wallerian变性患者89例,全部患者均施行常规MRI、DT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脑梗死,36例)与急性期组(急性期脑梗死,53例),比较两组患者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病灶Exat值较对侧增高,DCavg值较对侧降低,急性期组 Wallerian变性患者病灶 VRA 值、FA值较对侧降低( P<0.05),超急性期组 Wallerian 变性患者 BTCI ROI Exat 值、VRA 值与 FA 值较对侧明显增高, DCavg 值较对侧明显降低( P<0.05)。与超急性期组比较,急性期组 BTCI ROI Exat值、VRA值、FA值明显增高,DCavg值明显降低,DCavg、VRA、FA 相对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磁共振DTI各参数在老年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变化规律,其在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及部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培培;宋晓南

    目的 研究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及其与病程、CAG重复序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例经基因检测证实为SCA2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得出CAG重复次数,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DTI检查,测量感兴趣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两样本参数的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不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部位(阳性部位)的ADC值和FA值与病程及CAG重复次数的相关性;分析CAG重复序列与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1)病例组的延髓、小脑白质、小脑中脚、脑桥、黑质、壳核、苍白球、内囊前肢8个部位的ADC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延髓、小脑白质、小脑中脚、脑桥、壳核、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大脑白质11个部位的FA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CAG重复序列与阳性部位的ADC值无相关性,与小脑白质、壳核的FA值成负相关,与其余阳性部位的FA值无相关性.CAG重复序列与发病年龄成明显负相关.结论 (1)通过对脑组织中的某些部位进行ADC值、FA值测量能够有效的辅助SCA2诊断,其中以延髓、小脑中脚、脑桥处的测量为准确.(2)CAG重复序列与发病年龄明显相关.

  • 浅谈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李百升;罗洪海;祝刚;李雪松;李志平;黄小山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6月因颅脑损伤疑诊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实施头颅CT、传统MR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同一患者阳性发现率的分布差异.结果:初选拟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50例病人中,CT扫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35例(70%),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15例(30%);传统MRI扫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41例(82%),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9例(18%);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48例(96%),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2例(4%).CT、传统MR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探测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敏感性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分别为:1.81,1.99,2.20;Chi-Square统计量=19.538,P=0.000),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敏感性高.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一种敏感性高、理想的影像学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张雪松;陈建强;迟慧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不同诊断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CT诊断,观察组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将两组脑出血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脑出血患者经过检查后诊断符合率92.5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敏感性87.50%和特异性82.5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提高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值得广泛应用.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高博;朱沂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可无创显示和分析白质纤维束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特别是脑卒中的患者.现对DT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方面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观察显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的结构变化

    作者:李继平;刘亚欧;张晓华;王云鹏;张默;陶蔚;李勇杰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序列,观察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后,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三叉神经的微观结构改变。方法9例原发性 TN 患者术前及术后行 DTI 扫描,测算两侧三叉神经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率(AD)、垂直弥散率(RD)和两侧各弥散参数差值比。按手术疗效分为治愈和未治愈两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两侧三叉神经各 DTI 参数及两侧间各弥散参数差值比的变化。结果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2.1岁,平均病程5.1年。于术后第一次复查(平均12.3个月)时行 DTI ,术后疗效随访平均66个月。治愈组6例,均有明显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有受压变形;未治愈组3例,2例有血管压迫,1例患者仅有严重的蛛网膜粘连而无血管压迫。治愈组术前患侧明显下降的 FA 值及明显上升的 MD 、RD 值,术后复查时均恢复。而未治愈组的各弥散参数及差值比则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MVD 术后疼痛消失的患者,患侧三叉神经的脱髓鞘变恢复正常。然而术后疼痛仍然存在的患者,神经的脱髓鞘变依然存在。三叉神经的脱髓鞘变与 TN 关系密切。

  • 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临床研究

    作者:贺小望;康建华;钱颖玲

    目曲 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临床研究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3-01 ~2014-12间我院收治的32例经临床确诊为脑胶质瘤患者,对其展开常规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而后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21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有11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比较,平均弥散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与术后的诊断和评估中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并推广.

120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