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分裂症78例冲动行为调查及护理干预

    作者:王桂花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特点,提出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对1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护士观察量表(NOSIE)6项与激惹有关的项目中,有5个项目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护士进行有效的专科护理知识教育与接待患者技巧的培训,能够预见患者的冲动行为,并加强精神科监护.

  • 男性酒精依赖者冲动行为与执行功能

    作者:郑华;马建东;王新权;杜建军

    目的 探讨男性酒精依赖者冲动行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Barratt-11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IS-11)和威斯康星(WCST)卡片分类测验,对60例男性酒精依赖者进行测试,并与60例正常人作对照研究.结果 ①依赖组BIS-11总分和各因子分(认知因子、冲动因子、无计划因子)高于正常对照组(t=8.31,10.16,7.046,7.316;P<0.001);②在WCST评分中,依赖组在完成第一类分类所需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总应答数、持续应答数中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751,13.254,8.370,7.578,6.159;P<0.05),而在完成分类数中的得分低于对照组(t=-6.322,P<0.001);③BIS总分与完成第一分类需要数、WCST的持续应答数与动机性冲动、无计划性冲动呈显著性正相关(r=0.260,0.30,0.253;P<0.05)结论 酒精依赖者冲动行为较强烈而执行功能受到抑制.

  •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行为、拖延行为的相关性

    作者:史桂蓉;金胜姬;徐鑫鑫;李海涛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冲动行为、拖延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手机依赖量表(M PAI)、冲动行为量表(BIS -11)中文版、拖延行为量表(GPS )为测量工具对南京9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手机依赖者占217.%;手机依赖在年级和专业方面( F=29.29,23.90;P<00.5)存在差异;手机依赖组冲动行为得分与拖延行为得分明显高于非手机依赖组( P<00.0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行为、拖延行为存在正相关性( r=04.01,03.39;P<00.1)。冲动行为和拖延行为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其预测量为176.%。结论:手机依赖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冲动行为水平越高、拖延行为较明显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 小学生冲动行为干预研究报告

    作者:邓志祥;徐学俊

    为探讨儿童冲动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干预方法,采用"W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结合自编"小学生冲动行为观察指标同伴提名问卷",在187名有冲动倾向的学生中随机抽出20名,分别设立辅导组和对照组,对辅导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小组辅导.结果表明,辅导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矫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辅导后的儿童冲动倾向有了明显转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小学生冲动行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倾向、显著的情绪色彩、意志力薄弱和品行问题等特点,且与儿童年龄、性格特征有显著的相关性.

  • 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冲动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

    作者:王长虹;苏林雁;李晏;耿耀国;徐该玲;从恩朝;聂慧瑶

    目的:探讨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二者共病儿童的冲动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以15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以157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DSM-Ⅳ)的ODD、ADHD、ODD合并ADHD,且Barratt冲动量表平均量表分≥正常组均值1.5个标准差的儿童为病例组,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FAD)、3~7岁儿童气质问卷(BSQ)、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CTQ)、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自尊调查量表(SEI)及Conners教师问卷(TRS)进行测查.结果:病例组EMBU父母情感温暖及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惩罚及严厉、拒绝及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FAD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功能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气质问卷的活动水平、节律性、反应强度、心境特征、持久性、注意分散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气质类型为麻烦型及中间近麻烦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SEI总分低于对照组,Conners教师问卷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集中-被动及多动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 <0.05).回归分析显示,夫妻关系差(0R=4.69)、父亲对儿童缺乏情感温暖及理解的养育方式(OR=1.06)、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OR =2.60)、对新刺激的反应阈值低(OR=2.75)及注意不集中(OR =3.60)可能是儿童发生冲动行为的危险因素;母亲的否认及拒绝少(OR =0.90)、运动冲动性弱(OR=0.83)、活动水平低(OR =0.19)、反应强度弱(OR=0.38)、多动指数低(OR =0.15)、问题解决好(OR =0.38)和情感介入少(OR=0.20)可能是儿童冲动行为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研究提示有冲动行为的ODD、ADHD儿童可能存在自尊程度较低、父母养育方式不良及家庭功能紊乱等社会心理因素.

  •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

    作者:付凤珍;刘琳;詹来英

    目的 预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以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应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中的激惹因子,测评2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激惹因子评分高低将患者分为冲动组和非冲动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发生率.结果 冲动组患者不耐烦、容易生气、不如意便心情烦躁、易激动发牢骚及容易发怒5个项目评分均高于非冲动组(P<0.01),而拒绝做日常事务项目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冲动组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为85.54%,高于非冲动组的7.69%(P<0.01).结论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NOSIE中的激惹因子测定,有助于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激惹情绪,预测其冲动行为,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 在校护生手机依赖与冲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史桂蓉;金胜姬;徐鑫鑫;李海涛

    目的:探讨在校护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其与冲动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4年5—11月以手机依赖量表( MPAI)、冲动行为量表( BIS-11中文版)为调查工具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13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护生手机依赖与冲动行为的相关性。结果213名学生中,手机依赖者占18.3%(39/213)。手机依赖组的冲动行为总分为(62.05±7.18)分,各维度中注意力冲动、运动性冲动和无计划冲动总分分别为(15.62±2.22),(20.92±3.55),(23.21±3.87)分,均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学生的冲动行为总分以及注意力冲动、运动性冲动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计划冲动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护生手机依赖与冲动行为、注意力冲动、运动性冲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8,0.493,0.210;P<0.01);冲动行为能够有效预测护生手机依赖,其预测量为10.3%。结论手机依赖在护生中较为普遍,冲动行为水平较高的护生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 氯氮平合并碳酸锂与氯氮平治疗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红兵;李华

    目的:探讨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65例病人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氯氮平合并碳酸锂组,治疗8周,采用PANSS量表及TESS副反应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第2、4周末,氯氮平合并碳酸锂组的PANSS量表的减分与氯氮平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时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ESS评分两组相比在许多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氯氮平合并碳酸锂组治疗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起效快,副反应少,其总的疗效与氯氮平组相仿.

  •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潘继英;全传升

    目的::探讨奥氮平与丙戊酸钠合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有兴奋、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奥氮平联和丙戊酸钠片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奥氮平治疗。治疗6周后,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 MOA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研究组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MOAS 评分在2、4、6周末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或P<0.01)。在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评分,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治疗6周结束,两组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氮平组,且起效快,不良反应相当。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肖慧莉;裴梅香;张冬红;罗欣;毛美凤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冲动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严重影响正常的医疗护理秩序,日益受到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重视.近年来屡见文献报道,有学者[1~3]应用各种方法来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行为,如用攻击行为量表、护士观察量表观察患者的冲动行为较常见,但这些研究中,往往是根据量表评分结果,人为地分为有攻击行为组和无攻击行为组,再进行相关资料分析.

  •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

    作者:于侠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本次共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研究对象,采用激惹因子评分评估,依据所得分值高低,按冲动组(n =30)与非冲动组(n=50)划分,预测患者冲动行为,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除拒做日常事物激惹因子两组患者评分无明显差异外(P>0.05),相较非冲动组患者,冲动组患者容易发怒、不耐烦、易激动发牢骚、易生气、不如意即烦躁评分均居较高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冲动组患者冲动行为率为86.7%,明显高于非冲动组的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并行针对性护理,可降低冲动事件率,保障临床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与住院环境因素的关系调查分析

    作者:高玉娟

    目的:探讨住院环境因素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之间是否关联.方法:对本院2007年至2012年期间,因医院搬迁前后住院环境改变,造成住院患者之间、护患之间发生冲突的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环境因素对住院精神科患者情绪的影响.结果:搬迁后住院环境狭小、设施简陋、住院面积减少率为53.3%;环境因素对患者情绪的影响明显,其导致的冲动行为的增长率为350%.结论:精神病医院一方面要积极改善患者住院环境,增加住院患者人均占用空间,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大护理工作力度,这样有利于减少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因此改善精神科患者住院环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精神病患者80例冲动行为的心理护理效果

    作者:朱庆翠

    目的:观察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以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针对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护理后的心理应激方面、暴力因子的NO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因子的NO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心理护理有助于稳定精神病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

  •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干预

    作者:毛淑满;黄平;徐丽萍

    精神病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强迫住院治疗.命令性幻听、议论性幻听、被害妄想、幻视、被控制感、紧张兴奋和意志行为障碍是造成冲动行为的主要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都缺乏自知力,因此拒绝就医,更不能接受住院治疗,多数患者是由家属哄骗而住院的,再加上不适应陌生的住院环境,当家属强迫住院时,就对家属和医务人员甚至病区的病友产生不满和敌对情绪,如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发生攻击或暴力行为.预测发生暴力行为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疑有暴力行为者要善于发现、及时制止.现就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干预谈几点体会:

  • 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

    作者:周玲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有冲动行为史的流浪精神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因毁物入院28例,因冲动伤人入院17例,因影响公共秩序人院12例,因纵火入院2例,因自残入院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发生冲动行为22例,其中冲门19例,伤人1例,毁物1例,砸玻璃1例.干预组发生冲动行为5例,其中冲门4例,毁物1例.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行为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提前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冲动行为.

  • 浅谈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及防范措施

    作者:周慧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支配下,突然发生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的规定,精神病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1].现总结暴力行为发生的常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

  • 精神科门急诊患者冲动行为护理对策

    作者:单正凤

    对精神科门急诊中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兴奋、躁动、情绪失控、幻觉、妄想状态及处置不当等可能原因与护理对策.

  • 男性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的相关分析

    作者:杜玉琢;詹瑞华;倪花;徐天忠;顾跃华

    目的:了解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生冲动行为的患者逐一登记,了解其一般个人资料及冲动方式、诱因、对象等情况.结果:79例患者中,年轻、文化程度低、住院时间短者较多见,而冲动行为以对人攻击为主,攻击对象多为女性,冲动诱因多见于精神症状支配.结论:冲动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住院时间及与医护人员合作程度均有一定相关.

  • 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观察

    作者:白潇潇

    目的:对12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护理进行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冲动行为2例(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20.00%),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进行护理干预对策预防,可有效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 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

    作者:张劲松;金星明;沈晓明

    目的探讨我国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特点. 方法以18~36个月和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早期行为问卷(ECBQ)和儿童行为问卷(CBQ)分别评价不同年龄儿童的注意集中、努力控制和冲动性.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价儿童的总体的行为问题. 结果 18~36个月儿童114人,3~6岁儿童443人纳入统计.(1)18~36个月和3~6岁儿童,努力控制中的注意集中的内部一致性Alpha值分别为0.89和0.75,抑制性控制的Alpha值分别为0.74和0.78,自我调控发展的Alpha值分别为0.84和0.94.(2)18~36个月儿童的努力控制和自我调控发展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岁儿童,女孩努力控制的得分高于男孩,女孩自我调控发展除调控动机各因子和总分均高于男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6岁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注意集中和抑制性控制与自我调控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64(P<0.001).(5)3~6岁儿童冲动性、行为问题得分与注意集中、抑制性控制及自我调控发展总分呈较低水平的负相关. 结论自我调控能力有性别差异,但在3岁以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调控动机外,女孩的自我调控能力高于男孩.儿童自我调控能力随年龄而增加.自我调控能力越低,冲动和行为问题越高,但为低水平相关.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