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对6个月心脏康复运动的依从性及运动疗效,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与家庭关怀度、心理状况的关系.方法: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并无任何并发症的患者,出院后可参加心脏康复运动.护士在患者出院前根据其运动试验结果,给他们制定相应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嘱患者出院后6个月按照各自的处方坚持康复运动,护士要告知患者运动的注意事项.在此期间不予患者特殊干预措施,但患者可来电咨询相关问题.当患者出院6个月后对其回访时,按照达到每周建议运动总时间的80%为患者依从性好的标准,采取方便取样,将对康复运动依从性好的28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依从性不好(没做运动或偶尔做一两次运动,运动不规律)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全部患者(59例)采取的指标评价为无氧阈(VO2AT),使用的评价工具为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家庭APGAR量表)、自评抑郁量表(SDS),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而言无氧阈有显著提高,运动能力及运动耐力明显提高实验组家庭关怀度得分(8.36±1.68)显著高于对照组(5.87±1.71),SDS自评抑郁得分(30.82±5.24)显著低于对照组(41.55±3.98).结论:较好的康复运动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能力以及运动耐力;家庭的关怀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负性的情绪对康复运动依从性将产生负面影响.

  • 长期心脏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危险因素的影响

    作者:吴惠群;李寿霖;郭艳梅;张淑燕

    目的 探讨在医生督导下的长期心脏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危险因素的影响.对象和方法将2004年8月~2007年12月首次接受PCI治疗的112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和普通冠心病知识教育.此外,康复组还需完成4~6周的住院心脏康复和1年督导式家庭心脏康复.两组均在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除舒张压和体重指数改善不明显外,其他危险因素均显著改善( P<0.05~0.01).康复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结论 长期心脏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PCI术后危险因素,是PCI术后一种安全、有效、依从性高的心脏康复治疗模式,但该康复模式在体重控制和舒张压的处理上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 冠心病的康复进展

    作者:孙佩伟;马建新

    心脏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运动处方、心血管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及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服务程序。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运动疗法的心脏康复在改善吸烟、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耐量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获益确切。然而,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介绍冠心病心脏康复的相关概念、发展历史、核心构成、获益和发展现状。

  • 植入式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李之明;张彩举;于钦军

    植入式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作为一种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设备,具有高效、安全、实用的特点,能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猝死的风险和死亡率,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1].

  • 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蔡泽坤(综述);徐琳;邱健(审校)

    简要介绍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及其开发状况,包括可穿戴技术。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过程中,远程心电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心率,计算心率恢复,可评定自主神经功能;通过计算心率-收缩压双乘积,可推测康复过程患者的乳酸无氧阈,确定有氧运动强度。后探讨患者康复发生意外的法律责任问题和与物联网结合等创新意义。

  • 影响护理人员开展心脏康复护理的阻力因素调查

    作者:郭宏;闫嬴

    目的分析影响护理人员开展心脏康复护理的因素.方法对我校两所临床医院134名在循环内科护士进行调查,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阻力因素总平均分数为中等水平.其中包括:无现存的正规临床心脏康复计划;缺乏心脏康复护理知识;缺乏心脏康复仪器设备;缺乏其他医务人员的支持;对心脏康复认识不足等.结论应改进护理临床实践、护理行政管理及护理教育以将阻力因素降低到少.

    关键词: 心脏康复 护理
  • 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制定方法

    作者:吴卫兵

    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适应性,改善冠状动脉的弹性和供血能力,降低心脏病危险因素,提高人体血管调节能力等[1].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心脏病患者康复和重新获得生活、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加拿大心脏康复学会给心脏康复的定义是:"通过个体化康复程序,提高和维持心血管健康,并达到理想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和情绪状态"[2].

  • 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

    作者:刘江生

    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程序指南第三版(1999年)引用1995年美国公共卫生保健部、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所、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出版的<临床实践指导心脏康复>对于心脏康复的定义是:"心脏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脏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用以减轻心脏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硬化过程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职业状态."

    关键词: 心脏康复 心脏病学
  • 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李寿霖;吴学敏;孙启良;何振山;汝磊生;杨丽;彭育红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治疗,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分别评价血脂水平,生存质量(QOL)、状态-特质焦虑(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及体力活动程度,与对照组及康复前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前,两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康复前比较,康复3个月后HDL-C(P<0.01)、TC/HDL-C(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后QOL总分和社会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比康复前明显增加(P均<0.05);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均比康复前明显降低(P均<0.05);康复后体力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能明显改善轻度AMI患者的血脂,改善体力活动程度,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 早期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蔡泽坤;徐琳;马骏;邱健;李国英;黄晓民;许业灏

    目的: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变化,探讨以社区为主的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对AMI患者的心功能影响.方法:根据是否愿意参加心脏康复,将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分为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康复组参与12周的心脏康复程序,进行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在研究开始前、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检查,获得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纵向、径向、周向及面积应变值(LS、RS、CS、AS).结果:经过12周的康复程序后,康复组的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圆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整体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面积应变(global area strain,GAS)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根据左室心肌节段分区法,两组间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各有150节段,左回旋支供血区域各有125节段,右冠脉供血区域各有125节段.经过12周的康复程序后,康复组不同冠脉供血区域的LS、RS、CS、AS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改善经PCI术后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

  • 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倪明科;林琍;宗文霞;张明;李昌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he interval from the peak to the end of the T wave,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取心内科2012年3月—2014年11月住院的ICM患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54例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45例.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Holte)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计算心电图QTd、Tp-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显著提高(82.2%比74.1%,P<0.05),LVEF和FS显著增高[(49.2±6.6)%比(42.5±5.9)%,(34.8±8.1)%比(25.8±6.2)%,均P<0.05],QTd和Tp-e显著减小[(45.5±7.5)ms比(51.2±7.9)ms,(118.7±13.1)ms比(129.8±12.6)ms,均P<0.01].结论:心脏康复治疗可改善ICM患者心功能,降低ICM患者QTd、Tp-e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对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有氧代谢能力和体质指标的影响

    作者:李擎;杨坚;范利;袁文超;吴芳玲;张颖;李洪丽;羊健中;刘学华

    目的:探讨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对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峰值摄氧量、无氧阈等有氧代谢能力、体质指标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3例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康复治疗+常规下肢踏车训练组(A组,21例)、常规康复治疗+监控下有氧运动组(B组,22例),康复治疗8周,常规康复治疗每周5次,每日1次,每日训练时间约2.5h,A组进行常规下肢踏车训练(每周5次,20分钟/次),B组进行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次,20min/次),比较A组和B组患者运动治疗前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大代谢当量、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腹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差异.结果:第8周末B组患者的峰值摄氧量(16.72±2.19)ml/min/kg、无氧阈(15.40±1.79)ml/min/kg及大代谢当量(5.07±0.60)明显高于A组;第8周末A组Barthel指数评分(69.1±7.5),B组Barthel指数评分(67.7±4.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提高.第8周末,B组患者腰围(90.36±5.83)cm、体重(64.28±4.57)kg、体重指数(24.02±1.76)kg/m2有明显下降.结论:监控下持续靶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体质指标.

  • 可穿戴式设备uCare与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余滨宾;郑瑜;温华聪;励建安;吴健康;陆晓

    目的:对比分析可穿戴式设备uCare和动态心电图的心电监测结果,探讨uCare在社区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心血管病患者16例(56-84岁),同时佩戴uCare和Holter设备,将uCare设备获取的各项心电信息(心率、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与Holter进行对比.结果:①15例患者uCare和Holter测得每小时平均心率结果显示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1例患者出现频发室上性早搏和室上性连发,1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uCare和Holte测得结果显示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心房纤颤,1例患者出现ST段异常,uCare和Holter检测结果均一致.结论:uCare与Holter心电检测结果基本一致,uCare可以较为准确地监控患者的心电情况,保障社区心脏康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短暂缺血阈强度运动对冠脉侧支循环生成的作用

    作者:陆晓;吴涛;黄澎;邱峰;孟祥博;高晶;励建安

    目的:在小型猪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上.观察适宜短暂缺血阈强度运动对缺血区冠脉侧支循环生成的作用.方法:钝缘支装上水囊缩窄器.4周后.冠脉造影证实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建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单纯缺血组(PI)、运动组(ET).PI组通过缩窄器注水加压产生心肌缺血2次,天,每次2min;ET组除以上静息状态心肌缺血外,还需每天平板训练30min,其中包括2次每次2min的缺血阈强度运动.PI及ET组每周训练5d,共8周.SO组不作任何干预.微球测定训练前后缺血区相对心肌血流量(RMBF):免疫组化Ⅷ染色测定毛细血管密度(CD);电镜及光镜检查心肌细胞损伤情况.结果:ET组CD显著高于PI组(P<0.01)及SO组(P<0.01);PI组CD亦显著高于SO组(P<0.01).RMBF的结果类似于CD.光镜及电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结论:在小型猪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上.适宜短暂缺m阈强度运动可以安全有效地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生成.

  • 心力衰竭患者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运动干预

    作者:李春艳;韩立伟;余龙江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近年全球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患者普遍表现运动障碍.研究认为,适宜的运动干预能使病情稳定的HF患者运动耐量、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下降,促进心功能康复[2].因此,在许多针对HF患者的康复指南里,运动训练被推荐为有利于患者心脏康复、缓解运动障碍的有效干预措施[3].

  • 缺血促进侧支循环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元会;励建安

    心血管疾病是工业发达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也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健康问题.心脏康复在近代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作者:刘淑芬;陈丽霞

    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指应用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存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脏康复是心脏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使患者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维持疾病稳定,增加药物治疗依从性,控制症状,使患者能具有更佳的体力和心理感受,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CR被欧洲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强烈推荐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Ⅰ类证据)[1-3].CR的适应症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心肺移植术后、放置起搏器或除颤器、先天性心脏疾病等.

  •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危险分层法初稿

    作者:刘江生

    近年来国内外都提出了冠心病患者或心血管患者的危险分层法.我们在<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指南>(1999年,第3版)中"冠心病事件危险性分组"[1]及美国医师学会卫生及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心血管病人危险性分级[2]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资料[3-5],提出了主要用于心脏康复的冠心病患者危险性分层法.

  • 国际心脏康复研究的新趋向

    作者:励建安

    现代心脏康复走过了50年的历史,其临床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单纯的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已经逐渐失去研究意义,新世纪的脚步在历史的长卷上开始留下崭新的印记.本文扼要综述2000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Medline以心脏和康复(heart and rehabilitation)为主题的英文文献(528篇),以帮助读者分析心脏康复的发展趋向,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1 心脏康复的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指通过客观科研论证的医疗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践的医疗行为.循证医学对心脏康复的指导作用正在发展,以提高心脏康复的内涵和质量.根据美国新闻局和疾病控制中心报告[1]:美国残疾人数1991-1992年为4900万人,到1994-1995年增加到5400万人.1996年残疾人直接的医疗费用达到2600亿美圆.心脏病患者是残疾人的重要组成,因此心脏康复依然是康复医学十分重要的领域.加拿大心脏康复学会(CACR) [2]近给心脏康复的定义是"通过个体化康复程序,提高和维持心血管健康,并达到理想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和情绪状态.该过程包括通过心脏危险因素的确定和处理来促进和实施二级预防(预防疾病的发展和再发作)".但是CACR同时认识到,由于康复治疗对象与手段无法隐蔽的特点,研究上比较难以进行随机和双盲对照,心脏康复的循证学依据仍然不够充分,从而康复对象的合理选择和佳治疗方案的确定尚难以得出客观结论,所以患者使用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避免将治疗方法简单地程式化和绝对化.

  • 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康晓凤;李峥;梁涛;陈韵岱;张晓梅

    目的:检验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患者冠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经系统文献检索,筛选出5个随机临床试验并进行汇总分析,对因冠脉再狭窄而需要行冠脉搭桥术或冠脉支架术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入选的5篇文献是同质性的,康复运动组比对照组冠脉狭窄的发生率减少47%(P<0.004),通过敏感性检验本研究结果可靠.结论:患者行冠脉成形术后参加适当的心脏康复运动可以减少冠脉再狭窄的发生.

468 条记录 3/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