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炎性因子的关系

    作者:许明;彭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与血管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22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在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TIMI血流及校正TIMI帧数计数,患者被分为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但存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的CSF组(102例),心外膜冠状动脉完全正常且血流正常的冠脉正常组(127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管炎性因子,并分析其与CSF的关系。结果:与冠脉正常组比较, CSF组高敏性C-反应蛋白[(1.41+0.72) mg/L比(2.82+0.58) mg/L]、白细胞介素-1[(0.18±0.05)μg/L比(0.26±0.06)μg/L]、白细胞介素-6[(0.363±0.016) ng/L比(0.465±0.015) ng/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炎性因子是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08, P=0.015)。结论: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与血管炎性因子密切相关。

  • 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特点

    作者:胡昌兴;徐广马;林英忠;刘伶;覃绍明;伍广伟;林虹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急诊或择期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明确诊断的AMI患者共415例,其中年龄≤50岁的中青年患者126例,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9例),年龄≤40岁;中年组(97例),40岁<年龄≤50岁.对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结果:青年组大量吸烟者(20支/d,10年以上)显著多于中年组(55.2%比30.9%);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显著少于中年组(3.4%比23.7%,27.6%比41.2%),合并血脂异常者显著多于中年组(58.6%比36.1%).梗死相关血管分布特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青年组显著多于中年组(72.4%比43.3%).住院期间青年组无一例死亡,中年组死亡两例.结论:大量吸烟和血脂异常为40岁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者相对少见,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住院期死亡率低,短期预后好.

  •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在冠心病风险分层及预测中的作用

    作者:付金财;于波

    大量研究表明冠脉钙化(CAC)评分与血管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新指南表明,从年龄、种族、性别方面考虑CAC≥75% 时或CAC评分≥300 Agatston单位时,患者需接受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本文就CAC评分对有或无症状及特殊患者的冠脉病变风险评估及预测价值作一综述.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王培;靳文军

    随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冠脉慢血流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着密切关系. 为了更好地认识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冠脉微循环障碍病理学机制和分型研究的进展

    作者:何芳蕊;侯静波

    有些患者有心绞痛的症状和体征,及相应缺血证据,但是冠脉造影示冠脉血管无明显狭窄.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冠脉微循环障碍引起的,但受限于现有手段无法在临床上早期发现.微循环障碍与主要临床事件的发生相关,可作为预后的有力预测因子,故了解其病理学机制有助于指导诊断及治疗.本文就冠脉微循环障碍病理学机制及分型作一综述.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效果

    作者:卢荔红;叶振盛;郭薇;陈斌;陈威;蒋辉

    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径向及圆周应变量化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左室心肌室壁运动功能变化,同时评价PCI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35例CTO患者,应用常规二维心动图检测PCI治疗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指数(WMSI);STI检测术前、术后左室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部水平收缩期峰值径向(RS)及圆周应变(CS)。结果(1)PCI治疗后CTO患者LVEF由治疗前(48.7%±6.90%)显著提高至(55.3%±7.31%)(P<0.05);左室 WMSI由治疗前(1.52±0.17)显著降低至(1.33±0.25)(P<0.05);(2)PCI治疗后CTO患者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部分室壁节段RS及CS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运动减弱和运动消失节段RS和CS及运动正常节段RS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 STI技术能够准确定量评价CTO患者PCI治疗后左室心肌室壁运动功能,同时血管介入重建治疗可改善CTO患者左室心肌运动及功能。

  • 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旁路移植的手术体会

    作者:黄日茂;罗万俊;蒋海河;陈日;杨扬;刘巍;林国强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LMS)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LMS患者257例,男性161例,女性96例,年龄(63.4±2.3)岁(54~76岁),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30%55例。急诊手术5例,术后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12例。103例在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者体外循环辅助心脏跳动或心室颤动下完成手术;152例应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7例。结果257例中,共行远端吻合口681个,术后呼吸机辅助7~36 h。术后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24例(非体外循环者6例,体外循环者18例);术后出现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或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行IABP支持15例。肺部并发症27例;死亡7例,死因为呼吸衰竭2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2例、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3例;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尽管LMS是预示CABG术后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CABG仍是治疗LMS的第一选择,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DK-Mini-Culotte: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新术式

    作者:陈良龙;罗育坤;范林;林朝贵;彭亚飞;郑行春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20%,是PCI具挑战的病变之一.笔者采用经桡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术,首创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式治疗冠脉真性分叉病变.

  • 肺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的体会

    作者:郗秀霞

    垂体后叶素能使肺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收缩,致肺血流减慢,肺静脉压降低,又可通过冠状血管的收缩,使心功能暂时减退,心排出量减少,肺循环压力下降,致血小板易于在血管破损处凝集而形成血栓,达到止血效果.因此,临床上当患者发生肺出血,特别是在中等量以上出血或长期咯血不止时,垂体后叶素被列为常用止血药.我们在临床应用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 320排容积CT低kV技术在较高BMI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

    作者:张辉;朱勇猛;张杰

    目的 探讨运用320排容积CT前门控低kV并迭代算法在较高BMI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收集25例(A组)BMI值在25以上的拟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行120kV检查;再连续收集25例(B组)BMI值在25以上的拟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行100kV检查.两组患者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扫描,运用AIDR 3D stong重建模式.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利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CT值SI、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50例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4 ± 0.6)、(4.3 ± 0.7)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924,P >0.05).2名医师的评分一致性较高.两组图像平均CT值分别为(501.32 ± 65.26)HU、(550.54 ± 65.2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667,P <0.05);平均SD分别为(13.56 ± 4.04、17.82 ± 3.90);SNR分别为(40.88 ± 15.34、35.29 ± 10.75),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A组DLP为765.31 ± 296.19,B组DLP为398.83 ± 228.62,B组明显降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采集的心动周期平均为(2.04 ± 0.73、1.96 ± 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327,P >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前门控扫描运用低kV在迭代重建算法下扫描较高BMI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求,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

  • Snapshot Freeze在校正右冠状动脉运动伪影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延军;王景志;张延红;袁振国

    目的 探讨Snapshot Freeze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校正右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67例患者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选取佳重建期相,分别选用常规重建方法及Snapshot Freeze技术重建图像,测量右冠状动脉的CT值及记录平均心率并计算心率变化;以RCA为评价对象,由3名放射科医师用5分法对两种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对常规重建图像及SSF技术重建图像的进行主观评分,并分析SSF技术重建图像的评分与RCA的CT值、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9.71 ±10.58)次/min,心率变化为3.66 ±2.54.1068段血管的直径在常规重建图像为(2.55±0.46) mm,SSF重建图像的直径为(2.54 ±0.62) 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65).常规重建图像及SSF重建图像的RCA的CT值分别为(273.57±108.12) HU、(289.37±98.76) HU,两组之间RCA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t=-0.69,P=0.39).常规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25±0.54,SSF图像的主观评分为4.76±0.35,具有统计学意义(Z =-5.17,P<0.01).运动伪影对右冠状动脉2段(RCA2)影响大,常规重建图像和SSF技术重建图像中的RCA2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01 ±0.61、4.32±0.22,SSF技术重建出来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重建的图像(Z =-4.32,P<0.01).常规重建图像与SSF技术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具有相关性(r=0.81,P<0.01).SSF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与RCA的CT值、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具有相关性(r=0.67、-0.49、-0.47,P<0.05).结论 SSF技术能有效校正右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越大,用SSF校正后的图像质量越差.

  •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律)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作者:徐健;毛德旺;张玉江;陈军法;丁忠祥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律)的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S组)220例;心律失常组(N组)39例.其中S组分为:A组79例,心率<65bpm;B组102例,65≤心率<80bpm;C组39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性;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S组与N组之间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和可评价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共有9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所有病例平均辐射剂量为(9.49±6.54)mSv;S组和N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8.45±5.7)mSv、(15.36±7.79)mSv,两组之间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00).窦性心律各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6.43,P=0.000).结论:320排CT能较好适应心率(律)变化,保证诊断图像质量,对于心率<65bpm以下的窦性心律患者辐射剂量降低显著.

  • 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浩;纪盛章;冯莹印

    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鉴别上述高危胸痛,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46人.应用两种方法行行一次性胸痛三联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42例,肺动脉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多层CT胸痛三联检查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海军

    随着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MS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其他胸部疾病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MSCT胸痛三联检查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PTCA 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的变化

    作者:孔宪明;王光公;李方;潘其兴;陈纪林;李继福;陈玉国;李贵双;刘同涛

    目的:通过对比有无侧枝循环的冠心病患者冠脉成形术(PTCA)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PTCA引起早期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参照Leaman冠脉积分系统,对PTCA球囊阻断引起的缺血强度进行量化。计算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PTCA手术前后的IL-6、TNF-α水平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刺激前IL-6和TNF-α分别为(9.592±1.847)pg/ml和(26.959±1.967)pg/ml,在缺血刺激后4h分别为(27.423±1.882)pg/ml和(78.542±1.573)pg/ml,呈显著性差异。结论:IL-6、TNF-α是反映PTCA术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缺血积分可作为反映PTCA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量化指标,侧支循环可减轻PTCA术后早期炎症反应。

  • 经胸多普勒超声探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效果

    作者:康维强;韩彤亮;李青

    目的 探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DE)探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的效果.方法 应用HP-5500超声诊断仪,根据LAD的解剖及血流特性,适当调整增益,探测LAD.结果 LAD的探测成功率为100%,其近、中、远段的检出率分别为60%、90%、50%.结论 TTDE探测LAD具有安全、无创、经济、易普及等优点.

  • 心脏淀粉样变性误诊3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静;赵云波;王健;张爱元

    淀粉样变是由于淀粉样物质沉着于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外区,如肾脏、心脏、神经系统、皮肤和关节等,导致器官或组织功能障碍的疾病。当淀粉样物质沉着或浸润于心肌间质、瓣膜、冠状血管及心肌内小血管时,即导致心脏淀粉样变性( CA )。 CA患者临床表现各异,不具有特异性,极易漏诊及误诊。我们对2005~2014年在本院诊治,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活检确诊的3例CA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CA提供帮助。

  • 内皮功能、PWV、IMT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葵花

    冠状血管狭窄程度30%~50%或左主干狭窄≤30%均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本研究总结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的特点,并观察了内皮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炎症因子的变化,以探讨其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意义.

  • Seldinger导管法心包穿刺6例体会

    作者:李雅清

    心包穿刺是诊断与治疗心包积液有效的方法,但心包穿刺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操作,在过去其致命性并发症高达11%~20%.这些并发症包括心肌或冠状血管撕伤、严重心律失常、气胸、血胸、腹部器官损伤和死亡.其危险性和穿刺难度,在小量、急性心包积液压塞时更为突出.随着二维超声心电图(2-DE)引导心包穿刺术的普及,心包穿刺术的安全性大大增加,致命性并发症逐渐减少.我院心内科1999年8月至2000年3月,对心包积液住院患者心包穿刺6例,采用Seldinger导管法穿刺并置硅胶管引流,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35~65岁,原发疾病包括结核3例,间皮瘤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 维拉帕米抑制大鼠心脏异位移植术后冠状血管内膜增厚

    作者:肖永光;黄杰;毛志福;程邦昌;蔡享道

    目的观察钙离子阻滞剂维拉帕米对心脏异位移植术后冠状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160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建立大鼠同种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从移植当日到术后第9 d,所有大鼠均接受环孢素A治疗,按5 mg·kg-1·d-1腹腔注射,共10 d;实验1、2、3组术后当天起加用维拉帕米,其剂量分别为0.1 mg/kg、0.5 mg/kg、1.0mg/kg,均为2次/d,连用3个月.移植后60 d和90d切取移植心脏,将每例心尖组织进行HE和弹力纤维染色,根据移植心脏心尖部冠状动脉平均内膜增厚和管腔狭窄程度判定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结果对照组冠状血管狭窄程度较实验组明显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拉帕米对大鼠移植心脏冠状血管内膜增厚有明显抑制作用.

491 条记录 20/25 页 « 12...17181920212223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