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管电压对胸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作者:袁颖;卢东生;钟朝辉

    目的 本文探讨了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utomatic Tube Medical University,ATCM)行胸部CT扫描时,管电压的变化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GE Optima CT680 CT机采用ATCM技术对胸部仿真模体行CT扫描.共进行3组扫描,其中A组管电压为80 kVp,B组管电压为100 kVp,C组管电压为120 kVp,各组分别预设5个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级别(10、15、20、25和30)扫描体模.记录每组图像的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tric CT Dose Index, 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测量并比较图像的客观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对磨玻璃密度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除NI为10以外,在其他相同NI时,图像客观噪声无统计学差异.NI在15、20、25和30时,A组与C组比较时, DLP分别增加21.96,16.25、9.18和6.37 mGy·cm.B组与C组比较时,DLP分别增加14.05、8.50、5.17和3.65 mGy·cm.相同预设NI时不同管电压下对GGN主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中等或良好.结论 应用ATCM技术,相同预设NI下管电压的变化对图像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患者的辐射剂量随着扫描管电压的增高而降低.

  • 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CT低剂量应用

    作者:马宇;周智鹏;邱维加

    目的 探讨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低剂量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15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A、B、C组,每组各50例,采用自动毫安扫描技术行腹部CT检查,3组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8、10、11,并采用ASIR为30%、40%、50%进行重建,分别记为A1、A2、A3、B1、B2、B3、C1、C2、C3.计算各组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组有效剂量为(5.74±1.45) mSv,B组为(3.35±1.35) mSv,C组为(2.57±1.71) mSv.除A1与B3、B1与C3组间图像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图像噪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240~179.444,P<0.05).A3图像噪声值低,图像质量评分高(4.43±0.50)分,C1图像噪声值高,图像质量评分低(3.66±0.64)分.结论 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腹部检查者的辐射剂量.

  •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何长久;胡仕北;许国辉;李海烈;刘舫;冯斌;周鹏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行CTPA的受检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管电压均采用80 kV.对照组固定管电流为180 mAs,采用滤波反投影法重建,获得A组图像;实验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和idose4迭代重建算法重建,获得B组和C组图像.统计分析A、B和C3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肺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值、肺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剂量(E).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的E分别为(1.2±0.2)和(1.9±0.3)mSv,实验组的E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了36.8%(t=-3.998,P<0.05).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SNR、CNR和噪声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 11、7.630、13.021,P<0.05);而肺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PA检查中,在获得良好图像质量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晏飞虎;包江萍;杨武;袁武;杨井岗;凌群恩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副鼻窦CT扫描时,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行MSCT副鼻窦检查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5例.A组为对照组,应用固定管电流技术扫描,管电流为200 mA;B、C、D组为研究组,应用ATCM技术扫描,分别预设噪声指数(NU值4、7、10,管电流设定范围10~250 mA,其余扫描参数一致.记录每次扫描的平均管电流(mA)、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值(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测定并记录特定感兴趣区的噪声标准差(SD);由2名高年资CT诊断医师分别评价图像质量及主观噪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D组的平均ED分别为(0.80±0.05)、(0.26±0.03)、(0.14±0.02) mGy,较A组的平均ED[(1.03±0.00)mGy]分别下降22.33% 、74.76%及86.41%;A组与B组的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05),A组与C组、A组与D组的SD差异则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7、43.31,均P<0.05),而图像质量和主观噪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在图像质量和主观噪声的评定上2名医师评价结果取得了满意的一致性(Kappa值=0.805、0.783).结论 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作者:孔曙兵;周文辉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86例头颈部CT增强血管成像的病例,采用常规扫描成像(固定管电流)和Z轴ATCM成像各43例.常规成像组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39 ~ 70岁,平均年龄50岁.ATCM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1 ~ 72岁,平均年龄53岁.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人员分别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在扫描范围、扫描参数(kV、mAs、p、TH等)、造影剂注射速率、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扫描方法的成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Z轴ATCM的DLP是常规扫描成像法的0.74倍.结论 采用Z轴ATCM能明显降低总曝光量和累计DLP,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PET/CT中的实际应用

    作者:周锐;陈晓良;余颂科;华俊;孟奔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PET/CT受检者CT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PET/CT检查的90例受检者按系统抽样方法分为A、B、C3组,每组各30例.CT采用ATCM扫描.A、B两组采用的管电流区间为60~240mA,噪声指数分别为10、15;C组管电流区间为60~180mA,噪声指数为15.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估算有效剂量.由两位核医学科主治及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受检者颈部、胸部、腹部、盆腔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图像CT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噪声值、信噪比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的CTDIvol、DLP、有效剂量差异,组内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结果 A、B、C3组受检者所有图像质量评分均不低于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14.42,均P<0.05).A、B、C3组受检者的噪声值[(11.90±2.83)~(26.03±3.74)]、信噪比[(2.03±0.34)~(4.35±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1~64.20和F=32.09~81.62,均P<0.05),CT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B、C3组受检者的CTDIvol[(12.440.53)、(9.39±2.01)和(7.05±1.03)mGy]、DLP[(998.45±96.04)、(741.60±168.87)和(571.29±97.41) mGy·cm]、有效剂量[(14.98±1.44)、(11.12±2.53)和(8.57±1.46) mS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2.18、57.19和57.16,均P<0.05).其中,C组比A组的有效剂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5,P<0.05).结论 应用PET/CT ATCM技术,合理调节管电流区间及噪声指数,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 低剂量CT扫描在外伤性肋骨骨折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李莉;周恩利;刘娜;张宝霞

    目的 评价低剂量CT扫描在外伤性肋骨骨折检查中的影像质量及可行性.方法 30例胸部外伤拟行CT检查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15例,扫描方案为固定管电流200 mA;B组15例,扫描方案为固定噪声指数(NI)为12.5,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自动调节管电流(10~500 mA).2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肺尖、中肺及下肺进行影像质量评分(IQS),测量影像标准差,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对2组CTDIvol 值、DLP值、影像噪声及影像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2名医师评定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影像质量:B组噪声高于A组,但2组比较I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影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影像的满足诊断率为100%;辐射剂量:B组CTDIvol[(9.9±2.5) mGy]及DLP[(223.8±23.4) mGy·cm]较A组CTDIvol [(12.8±0.5) mGy]及DLP [(398.7±12.86) mGy·cm],分别下降22.5%及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I为12.5的低剂量CT扫描可以满足临床对肋骨骨折诊断的要求.

  • 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肝3D建模打印的可行性

    作者:李冠;黄伟;刘文源;曹志强;曹东兵;邹明宇

    目的 肝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其带来的高CT辐射剂量问题却容易被忽视.文章旨在探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肝3D建模打印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行肝3D建模打印的患者40例.低剂量组(n=20):管电压100 kVp,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常规剂量组(n=20):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250 mA,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两组均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测量所有患者腹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三期增强CT扫描的CT值 、背景噪声(BN)、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及有效辐射剂量(ED).将2组CT DICOM原始数据传至3D打印机行肝3D建模打印,对3D建模打印结果 进行主观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T值、BN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CTDI、DLP及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ED值[(2.58±0.79)mSv]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4.02±0.2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肝3D建模打印结果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辐射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肝3D建模打印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所受的CT辐射剂量.

  • 不同管电流技术在副鼻窦CT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包江萍;晏飞虎;付启义;杨井岗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副鼻窦扫描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付鼻窦CT检查患者,其中用固定管电流(FM)技术和ATCM技术各30例。 FM组管电流为200mA,ATCM组设定噪声指数(NI)值为4,管电流范围10-250mA,其余参数相同。对2种毫安技术的mA值、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M组的剂量长度值(DLP)平均为(340.7±43.4)mGy·cm,较FM组的平均DLP(447.1±0.0)mGy·cm下降23.8%,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评价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鼻窦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获得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23.8%,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不同管电流技术在肺部CT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晏飞虎;包江萍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肺部扫描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肺部CT检查患者,采用固定管电流(FM)技术和ATCM技术各50例。 FM组管电流为200mA,ATCM组噪声指数(NI)值设定为11,管电流范围10-500mA,其余参数相同。计算并记录2种不同管电流技术的肺尖部、肺中部、肺底部及整个肺部扫描的平均管电流值,并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M组肺尖部平均管电流(192.1±25.4)mA及肺底部平均管电流(189.5±24.6)mA分别与FM组的肺部平均管电流(200±0.0)mA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中部的平均管电流(116.6±13.3)mA与FM组的肺部平均管电流(200±0.0)m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M组的整个肺部平均管电流(154.3±16.2)mA较FM组的平均管电流(200.0±0.0)mA下降约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CM组的平均剂量长度值(DLP)为(316.4±40.4)mGy.cm较FM组的平均DLP(401.7±45.5)mGy.cm下降21.2%,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评价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获得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21.2%,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偏离等中心点对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作者:张志伟;罗天友;曾勇明;唐艳隆;胡志华;李信友;陆云峰

    目的 探讨偏离扫描野等中心点对CT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固定管电流和ATCM技术扫描等中心点及不同偏心位置的质量保证水模.其他采集参数保持一致.记录不同扫描位置定位像的大小和CT值,以及图像的mA和噪声.结果 随着水模偏离球管的距离增加,定位像越小,但CT值无改变.固定管电流扫描,随着偏离等中心点距离的增加,图像噪声越明显.ATCM技术扫描,等中心点以上100 mm到等中心点以下70 mm,管电流是等中心点的168%到78%,图像噪声从91%增加到122%.结论 应用ATCM技术扫描,偏离扫描野等中心点将显著增加图像噪声或辐射剂量.

  •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量子降噪技术在MS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袁知东;石桥;王成林;邓乾华;冯飞;成官迅

    目的:评价肝脏MSCT多期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并应用多种量子降噪技术(Q01、Q02、USO)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连续58例行肝脏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CT,管电压120kVp、机架旋转0.5秒/圈、螺距0.938、准直层厚1mm*16层、图像重建层厚7mm,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目标噪声为10.0HU,CT机根据定位像扫描时获取的信息设置扫描时的管电流,范围100-400mA。标准软组织算法分别在不使用、使用Q01、Q02和USO降噪技术时重建层厚为1、3、5、7、10mm的图像共20组。测量肝门层面肝右叶、腹主动脉、脾脏和前腹壁皮下脂肪的图像噪声并计算平均值。根据图像噪声、病变显示、诊断可接受度将图像质量分3级,1mm图像增加三维后处理图像比较,由CT副主任技师和副主任医师各1名进行双盲法评价。结果图像噪声随着层厚的变薄而增加,使用Q01、Q02、USO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层厚越薄噪声越大时降噪幅度越大。使用Q01、Q02和USO可使噪声分别下降3.1-5.8HU、4.5-8.3HU和5.5-12.6HU。层厚10mm不使用QD、7mm使用Q01、5mm和3mm使用Q02、层厚1mm使用USO可获得佳的图像质量。结论肝脏MSCT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并根据层厚选择不同的量子降噪技术即可降低图像噪声又能提高图像质量。

  • 低千伏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在下肢CTA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海波;郭晓玲;付传明

    目的 探讨80 kV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下肢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7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为80 kV,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照组为常规120 Kv, 300 mA.分析两组不同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辐射剂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各层面动脉内CT值(SI)、图像背景噪声(B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图象诊断可接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满足诊断要求.与对照组ED [(23.9±5.9) mSv]比较,观察组ED [(8.5±1.3) mSv]明显减少(15.4±3.4) mSv,降低了约64%(P<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可显著降低下肢CTA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的效率,值得借鉴应用.

  • 成像参数对多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志伟;罗天友;欧阳羽;曾勇明;胡志华;李信友;陆云峰

    目的:探讨成像参数对多层螺旋CT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 ATCM技术扫描辐射等效仿真人体模.变换定位像采集参数:球管角度,管电流和管电压;变换螺旋扫描采集参数: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螺距,探测器准直方式和管电压.比较不同成像参数下的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ex,CTDIvol)和图像噪声.结果:90°侧位定位像比0°正位定位像的CTDIvol高28.45%.随着定位像的管电流和管电压的增加,CTDIvol有一定的降低.图像噪声随NI的增加而增大,CTDIvol随着NI的增加而减小.螺距、探测器准直和管电压变化时图像噪声基本保持不变.螺距=0.938时CTDIvol大,当螺距从0.562增大到0.938时CTDIvol增加约6.44%;当螺距从0.938增大到1.375和1.750时,CTDIvol分别减少11.67%和23.05%.宽且厚的探测器准直方式,X线剂量利用效率高和辐射剂量低.随着管电压的升高,CTDIvol逐渐减小.结论:定位像参数必须标准化才能保证ATCM技术发挥其功效;合理选择成像参数才能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

  • 自动管电流调制下不同管电压、噪声指数对体模不同体厚辐射剂量的影响

    作者:彭聪;吕发金;勒都晓兰;张丹;李鹏;刘丹;王筱璇

    目的 探讨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下,不同管电压、噪声指数选择对体模不同体厚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使用自制锥形体模,进行分段扫描,以实现对不同体厚患者的模拟,利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分别调整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10~20)及管电压(80 ~140 kV),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vol).结果 平均体厚<126.2 mm,噪声指数10 ~ 12,管电压80 kV,CTDIvol低,噪声指数12~20,管电压使用120 kV,CTDIvol低,平均体厚≥126.2 mm,噪声指数在10 ~ 20,管电压使用120 kV,CTDIvol低;并建立回归方程:CTDIvol=0.511+ 0.081×厚度-0.709×噪声指数+0.004×电压,对总体模型、厚度系数及噪声指数系数进行检验,P值均<0.001,对截距及电压系数进行统计学检验,P值分别为0.487、0.415.结论 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辐射剂量(CTDIvol)随扫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噪声指数的增加而降低,与管电压没有明显相关性,但通过数据观察,在成人体厚范围,使用管电压120 kV,能够实现辐射剂量的降低.

  • 肝脏低剂量计算机断层灌注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一珺

    肝脏计算机断层(CT)灌注成像是一种定量的无创性检测肝脏功能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肝脏慢性疾病状态下的肝脏功能评价.过去,肝脏CT灌注由于辐射剂量高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近年来,低剂量CT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辐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本文将从X射线源、重建算法以及设备改进及扫描参数优化三个方面介绍低剂量CT灌注的研究进展.目前肝脏低剂量CT灌注的研究较少,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其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将十分令人期许.

  • 低剂量CT肺动脉成像中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idose4算法的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赵耀;曾小松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肺动脉成像中运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TPA)结合iDose4迭代重建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呼吸内科疑似肺动脉栓塞行CTPA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分别运用不同方法得到A、B、C、D4组图像.统计患者所受照射剂量,比较四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结果 观察组有效剂量为(1.1±0.5)mSv,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有效剂量分别为(1.6±0.7)mSv和(0.7±1.2)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三组图像主观评分均在3分以上、可诊断率均为100.0%.四组图像SNR、CNR和噪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低剂量CT检查中,应用CTPA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同时结合iDose4迭代重建算法,能够保证获得图像的质量,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 ATCM技术结合IR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贺军;王建秋;李凯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结合迭代重建算法(IR)降低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在本院行下肢动脉CTA检查患者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设置管电流时间为300mAs,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重建算法(FBP)后处理;观察组设定噪声指数(NI)为固定值10,采用ATCM结合3级(约50%)权重IR后处理.分别测量选择层面血管CT值及各层面CT值标准差(SD)、图像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吸收剂量(ED)及扫描长度,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两组扫描长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CTDIwol)、DLP、ED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股浅动脉、胭动脉和胫后动脉CT值、SD均高于对照组(P<0.05),SNR与CN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观图像质量得分为(4.20±0.58)分,与对照组得分(4.08±0.57)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TCM结合IR扫描方案可在保证图像整体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为患者提供无创、准确和有效的检查方法,可作为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手段之一.

  • 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的低剂量CT在结直肠病变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柳黔忠;邵光辉;邓大益;熊伟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低剂量CT对结直肠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6例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CT(n =46)及常规剂量CT成像(n=40).低剂量CT组管电流采用预设噪声指数为10的自动管电流;常规剂量CT扫描管电流为400 mA.对比二组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结直肠病变的检测效果.结果: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稍高于低剂量组,但二组评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CT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组(P<0.001).低剂量CT组与常规剂量CT组诊断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8%、85.7%与96.7%、90%,二组对于结直肠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的低剂量CT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获得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对于结直肠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ATCM技术在CTU中降低辐射剂量的应用探讨

    作者:吴德红;陈少波;付传明;徐霖;陈伦刚;余光菊

    目的:评估CT增强尿路成像(CTU)中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与固定管电流技术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ATCM技术认识.方法:100例临床拟诊为尿路梗阻受检者随机分为固定管电流组和ATCM组(n=50)分别行肾脏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固定管电流组:400mA;ATCM组:管电流150~500mA,噪声指数(IN) 12 HU,其余2组扫描参数相同,将原始资料传至AW 4.2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大密度投影(MIP).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输尿管显示情况和梗阻部位、范围、性质.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辐射剂量、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在输尿管梗阻中的定位、定性准确性.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TCM组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固定管电流组,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部位、范围、性质上与手术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ATCM技术在CTU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并且明显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