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 종류구여림상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55/R
  • 国内刊号: 贾力涛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rc@cmaph.org
  • 曾用名: 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在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艳;许莲蓉;朱孟霞;潘飞

    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mRNA和蛋白表达与髓系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20例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组20例骨髓标本,并选取20名健康人骨髓作为健康对照组,选取人类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xR的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rx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ML组、CML组、阳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中TrxR mRNA相对定量表达[中位数(四分位距)]分别为6.751(13.459)、4.321(11.389)、18.477(2.089)、1.045(0.467);AML患者初发/复发组与完全缓解(CR)组分别为17.814±3.979、4.860±1.550; CML患者初发组与治疗组分别为19.552(5.758)、3.459(2.047).AML组、CML组、阳性对照组较健康对照组TrxR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H=43.978,P< 0.001);AML患者初发/复发组、CR组、阳性对照组较健康对照组TrxR mRNA表达水平升高(F=246.793,P<0.001),初发/复发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复发组较CR组、CR组较健康对照组TrxR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CML患者初发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较健康对照组TrxR mRNA表达升高(H=38.222,P< 0.001),初发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发组较治疗组、治疗组较健康对照组TrxR表达均增高(均P<0.05);AML患者初发/复发组与CML患者初发组Trx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CML组、阳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中TrxR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79、0.606、0.877和0.095.结论 TrxR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正常造血干细胞中低表达的TrxR在髓系白血病中高表达,治疗后TrxR表达降低,其可作为髓系白血病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 肺灌注显像联合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军涛;李险峰;李功祥;黎妲

    目的 观察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肺受照射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等,并结合临床因素,探讨其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18例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行肺灌注显像检查,比较照射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放射性肺炎的评价按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肺炎标准评定.获得的CT与单光子发射CT(SPECT)肺灌注图像融合后,将等剂量曲线投影到SPECT图像,将传统的DVH转换成f-DVH.将f-DVH曲线中每例患者的V5、V10和V20所对应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相加,取其大值,寻找到曲线的界值.分析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变化及肺受照射的DVH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中,33.3%(6/18)发生了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放疗前后肺灌注受损加重者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62.5%(5/8),肺灌注受损改善者发生率为10.0%(1/10).f-DVH图曲线中V5、V10和V20的界值分别为53%、41%和27%,以V5对中重度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预测准确度高.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联合全肺DVH参数V5是放射性肺炎强的预测因素.结论 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能反映患侧肺灌注功能的变化.放疗前后肺灌注显像的变化联合DVH参数V5有望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指标.

  • 原发性胃淋巴瘤气钡造影X线及螺旋CT表现

    作者:袁林秀;潘瑞卿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上消化道造影X线及螺旋CT的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24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螺旋CT及上消化道造影表现,总结其特点.结果 24例患者均为B细胞起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螺旋CT主要表现为多灶分布,密度均匀,均匀强化,胃壁广泛显著增厚但柔软,胃周多区淋巴结肿大.上消化道造影表现为病灶多样、复杂,多发或单发结节,多发浅表溃疡,胃壁弥漫性增厚但胃壁蠕动存在且胃腔无缩小.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螺旋CT及上消化道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 后程三维适形大分割放疗加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探讨

    作者:王帆;李险峰;戴建平;王鹤皋

    目的 探讨后程三维适形大分割放疗(LCHDRT)加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患者的耐受性.方法 73例患者于治疗前4周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40 Gy,照射野包括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引流区.后2周主要针对肿瘤局部行LCHDRT,24~ 30 Gy,4~5 Gy/次,3次/周,肿瘤的α/β =10Gy,原发病灶总总生物等效剂量为81.6 ~ 93 Gy.≥95%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体积并以此为处方线.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用X线和β线混合治疗65~70 Gy.放疗中第1周和第5周,采用长春瑞滨(NVB) 25 mg/m2,第1、8天静脉推注,顺铂(DDP) 30 mg,第1天至第3天静脉滴注.结果 白细胞减少总发生率为72.6%(53/73);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6.6%(34/73),29例V20≤25%患者中,仅5例(17.2%)发生了1级放射性肺炎,而44例V20> 25%且≤30%患者中,共29例(65.9%)发生了1~3级放射性肺炎(x 2=16.63,P< 0.01).放射性食管炎、恶心、发热、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多为1~2级急性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全部患者均能耐受计划治疗.4例年龄超过70岁以上的患者并发了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后期放射性损伤以肺纤维化为主,占34.3%(25/73).完全缓解率为17.8%(13/73),部分缓解率为69.9%(51/73),总有效率为87.7%(64/73).1、3、5年局控率分别为82.2%(60/73)、60.3%(44/73)、50.7%(37/73),生存率分别为57.5 %(42/73)、23.3%(17/73)、13.7%(10/73).结论 LCHDRT加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有提高总生存率的趋势,但合理的时间-剂量-分割模式仍需深入探讨.

  •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阑尾黏液性肿瘤和腹膜假黏液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魏振军;李虹义;梁浩;张宏艳;郭爱桃

    目的 研究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与阑尾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993年5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4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手术标本组织蜡块,另取10例单纯性阑尾炎作为对照.应用PV6000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分别检测p53蛋白和Ki-67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 p53蛋白在阑尾黏液性肿瘤中表达阳性率[31.0%(13/42)]高于阑尾炎组[0(0/10)](x2 =4.127,P=0.042),在阑尾黏液腺癌组表达阳性率[40.0%(12/30)]高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组[8.3%(1/12)](x2=4.0218,P=0.044).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45.5%(10/22)]高于无腹膜假黏液瘤组[15.0%(3/20)](x2=4.5464,P=0.033).Ki-67抗原在阑尾黏液性肿瘤中标记阳性率[45.2%(19/42)]高于阑尾炎组[10.0%(1/10)](x2=4.2374,P=0.039),而Ki-67抗原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是否形成腹膜假黏液瘤以及肿瘤病理类型等因素均无关(x2值分别为0.0961、1.5910、1.6155、2.7776,均P> 0.05).阑尾黏液性肿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组Ki-67标记阳性率高于p53蛋白阴性组(x2=7.6299,P=0.0057).结论 p53基因的突变与阑尾黏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Ki-67抗原表达可以反映出阑尾黏液性肿瘤增殖活性,但单独检测Ki-67不能作为鉴别肿瘤良性及判定恶性程度的指标.p53基因突变与Ki-67抗原表达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p53蛋白、Ki-67抗原对于评估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 nm23-H1及热休克蛋白2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薛兴阳;赵健;周明;赵光日;傅文凡;杨嵘皓;孟江

    目的 分析nm23-H1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5例NSCLC组织及28例良性肺病变中nm23-H1和HSP27的表达情况,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nm23-H1和HSP27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nm23-H1和HSP27在NSCLC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1.3 %(31/75)和80.0%(60/75),明显高于良性肺病变7.1%(2/28)和46.4%(13/28)(x2=10.946,P=0.001;x2=11.131,P=0.001).NSCLC中HS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x2 =4.191,P=0.041).肺癌组织中nm23-H1、HSP27的表达水平有相关性(r=0.284,P=0.013).结论 nm23-H1、HSP27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和生物学行为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叶梅;冯正直;刘可愚;陈火明

    目的 调查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选用Beck抑郁问卷、生活质量问卷对住院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分析Beck抑郁得分与生活质量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230例患者,回收有效问卷213份,95.3%(203/213)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状.Beck抑郁状态评估得分与生活质量问卷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失眠和厌食因子呈正相关(均P<0.05),与总健康因子呈负相关(r=-0.296,P< 0.01).结论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普遍的抑郁状态,且与生活质量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干预,利于减轻患者的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肿瘤 抑郁 生活质量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乳酸脱氢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晓强;白林海;邢志华;张巧花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细胞免疫功能、临床分期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患者及20名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中sIL-2R及VEGF的水平,速率法测定血清中LDH的含量.结果 DLBCL患者血清CD4+、NK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68.62±12.82)%比(73.00±6.12)%,(14.28±7.93)%比(39.49±12.01)%,(1.03±0.84)比(1.45±0.28),均P<0.05].DLBCL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501.50±157.70) μg/L比(128.30±82.40) μg/L,P< 0.001],DLBCL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Ⅰ~Ⅱ期[(618.38±192.22) μg/L比(432.45±75.48) μg/L,P<0.05],DLBCL有B症状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有A症状患者[(616.50±183.03) μg/L比(441.52±103.48) μg/L,P< 0.01].DLBCL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304.03±163.05)pg/ml比(156.25±47.83) pg/ml,(300.74±300.91)U/L比(177.00±32.14)U/L,均P< 0.05].血清sIL-2R的高表达与CD4+/CD8+比值低相关(r=0.4635,P< 0.05),与血清高表达VEGF、LDH有相关性(r分别为0.447、0.448,均P< 0.05).结论 DLBCL高表达sIL-2R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内肿瘤负荷、疾病进展及侵袭过程密切相关.

  • 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肝肾功能受损伴腹腔积液晚期癌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江金华;严汀华;阙华星;谢永欣;陈强

    目的 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对肝肾功能受损伴腹腔积液的晚期癌症患者中重度疼痛的镇痛效果、安全性、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晚期癌症伴肝肾功能受损的慢性持续性中重度疼痛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56例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患者(简称芬太尼组)为试验组,以42例使用硫酸吗啡控释片(商品名:美施康定)的患者(简称吗啡组)为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肝肾功能变化指标、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等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止痛效果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值分别为0.01、0.07、0.01、0.04,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便秘、排尿困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值分别为7.32、3.96,均P<0.05),嗜睡、头晕、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2、0.54、0.54、0.02,均P>0.05),经对症治疗处理大部分不良反应均可缓解或消失;芬太尼组治疗前后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1.67、0.91、0.11,均P>0.05),而吗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9、49.17、42.12、36.23,均P<0.05);两组患者食欲、精神、睡眠、疲乏、日常生活、面部表情指标较治疗前有改善(吗啡组t值分别为337、4.40、2.07、5.66、4.48,均P< 0.05;芬太尼组t值分别为2.03、2.27、3.59、4.16、2.79,均P<0.05),芬太尼组精神状况改善较明显(t=2.93,P< 0.05).结论 芬太尼透皮贴剂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对肝肾功能受损伴癌性腹腔积液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止痛效果相近,止痛效果较好,芬太尼透皮贴剂不良反应较硫酸吗啡控释片轻;对肝肾功能影响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体部伽玛刀治疗头颈部腺样囊性癌多发肺转移瘤临床观察

    作者:王逸君;王颖杰;常冬姝;李宏奇;李平;王济东;吴伟章;康晓黎;邵银剑

    目的 观察体部伽玛刀治疗头颈部腺样囊性癌多发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瘤患者共计137个病灶采用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刀治疗.单次治疗病灶2~10灶,中位数5灶.以50%剂量线为处方剂量线,单次照射剂量3~5 Gy,中位数4Gy,1次/d,5次/周,10~16次.肿瘤边缘总剂量30~52 Gv,中位数40 Gy.结果 137个病灶中,完全缓解58灶(42.3%),部分缓解64灶(46.7%),稳定15灶(10.9%),进展0灶,总有效率为89.1%.治疗后1、2、3年局控率均为100.0%.治疗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90.9%、63.6%、31.8%.结论 体部伽玛刀治疗头颈部腺样囊腺癌多发肺转移瘤疗效较好,反应轻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血浆白细胞介素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及放射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对放射性肺炎预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廖志军;黄仁华;刘合代;黄骞;丁罡

    目的 研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在预测放射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常规给予60例不能手术切除或者不愿意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分别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第1周至第6周)、放疗后(放疗第8、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6及ACE的含量.依照美国放射肿瘤学协作组(RTOG)放射性肺损伤标准进行放射性肺炎诊断及分级,以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观察组,未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血浆中IL-6、ACE、DVH参数V20、V30、平均肺剂量(MLD)及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结果 60例患者中16例发生放射性肺炎,其中5例发生于放疗中,10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1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2个月内;包括Ⅱ级11例,Ⅲ级5例.放疗前、中、后血浆IL-6水平变化在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E在放疗中第3周至第6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V20、V30、MLD及NTC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6.2±4.5)%比(30.5±7.5)%、(37.5±5.6)%比(20.5±5.6)%、(20.4±2.3) Gy比(15.5±3.5)Gy、(25.2±8.2)%比(9.9±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血浆中IL-6、ACE水平、V20、V30、MLD及NTCP指标均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关.

  • 食管癌和Barrett食管中RASSF2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李量;刘棣;蔡英全;王倩

    目的 研究食管癌和Barrett食管组织的甲基化情况,探讨其发生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的异同.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27例手术后食管癌、癌旁正常组织以及18例胃镜活组织检查Barrett食管组织中RASSF2基因的甲基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RASSF2在食管癌组织中甲基化率(66.7%,18/27)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22.2%,6/27)及Barrett食管组织的甲基化率(33.3%,6/18)(均P< 0.05).而Barrett食管和癌旁组织之间的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SSF2高甲基化状态可能是引起食管癌的分子机制,在Barrett食管中需进一步验证.

  • 乳头瘤病毒L1衣壳蛋白及p16INK4A基因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赵艳;孙立新;赵宏伟

    目的 研究乳头瘤病毒衣壳蛋白(HPVL1)及p16INK4A基因在子宫颈病变患者中的表达与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检测210例HPV阳性液基细胞学标本及组织中HPV L1蛋白及p16INK4A的表达.结果 在各级液基细胞学标本中,HPVL1蛋白阳性率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0、P<0.005),其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高[68%(34/50)];p16INK4A表达阳性率随着病变级别的增高逐渐增高(13%、28%、52%、100%、100%),在子宫颈癌(SCC)组高[100%(30/30)].HPVL1+p 16INK4A-率在LSIL组中高[32%(16/50)];HPVL1-p16INK4A+率在SCC组高[100%(30/30)].在各级别病理组织中,HPVL1蛋白表达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37、P< 0.005),其中,CIN Ⅰ级中高[60.4%(32/53)];p16INK4A表达阳性率随着病变级别的增高逐渐增高,在子宫颈癌组高[100%(28/28)].HPVL1+p16-率在CIN Ⅰ级中高[45.3%(24/53)];HPVL1-p16+率在子宫颈癌中高[100%(28/28)].结论 HPVL1蛋白与p16INK4A联合检测可以区分不同的子宫颈病变,将有潜在发展与有自愈可能的病例分开,避免漏诊与过度治疗.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在结肠癌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作者:张家明;许景宁;李艳;温本;谢朝阳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6例结肠癌患者、55例结肠良性疾病患者及50名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清VEGF,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含量,评价VEGF单项及联合检测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分析结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结肠癌组患者手术前血清VEGF水平(318.5±148.6)ng/L明显高于结肠良性病组(136.9 ±52.6)ng/L、健康对照组(125.7±49.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30,8.805,均P< 0.01);血清VEGF水平在肿瘤直径≥3 cm组、累及浆膜组、TNM分期Ⅲ+Ⅳ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394.3±119.2)、(436.5±132.1)、(446.0±148.7)、(386.7±114.3) ng/L,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3 cm组、未及浆膜组、Ⅰ+Ⅱ分期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87.6±89.3)、(211.5±69.4)、(252.9±74.5)、(245.2±70.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7、8.969、5.726、6.222,均P<0.01);结肠癌患者血清VEGF、CEA及CA199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1%、45%及53%,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可提高至86%,明显优于单项VEGF检测的敏感度(x2=11.237,P< 0.01);66例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第3、7、10天的血清VEGF水平[(272.3±88.1)、(236.8±77.4)、(173.1±59.9)ng/L]呈逐步下降趋势,与手术前[(318.5±148.6)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3、3.961、7.464,均P< 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血清VEGF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血清VEGF检测对结肠癌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 经调强适形放疗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韩翔;姚远;卢琳;马学真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肺癌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相关因素,寻找合理的预测性指标,为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对163例经IMRT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剂量-体移直方图的相关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放疗结束后随访时间≥6个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其与RP之间的关系.结果 ≥2级RP的发生率为28.22%(46/163).单因素分析发现下叶肿瘤(P=0.033)、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P=0.020)、联合化疗(P=0.020)、未预防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P=0.025)与RP的发生有关.其中肺基础疾病及联合化疗是影响≥2级RP发生的独立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健侧肺V20、全肺V5及靶区总体积是R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R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放疗计划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

  • 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18例诊治分析

    作者:伍治强;高炜;万虹利;史敏;刘惠萍;王占鹏;李庆新

    目的 探讨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1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占同期3116例肺癌住院患者的0.58%.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术5例(包括肺袖状切除术1例),肺楔形切除术2例,开胸探查术1例;10例行辅助化疗.高度恶性型13例(72.22%);低度恶性型5例(27.78%).17例肺癌患者TNM分期Ⅰ期4例,Ⅱ期2例,Ⅲ期3例,Ⅳ期8例.术后随访,1年生存14例,3年生存8例,5年生存4例.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主要方法;对高度恶性肿瘤,术后主张行辅助放化疗.

  • 核素骨显像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媛;段东升;张茜

    目的 探讨核素骨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DTC骨转移患者资料.结果 多发骨转移率为82.86%(29/35),高于单发骨转移率17.14%(6/35);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多数患者有骨痛症状.结论 核素骨显像对DTC骨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磁共振成像(MRI)、CT及X线平片检查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 子宫颈管小叶状腺体增生和微偏腺癌广泛累及生殖道二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江庆萍;刘少颜;杨嶽鑫;彭娟;熊汉真;熊中堂;谭学贤

    目的 观察子宫颈管小叶状腺体增生和微偏腺癌上行蔓延广泛累及生殖道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子宫颈管分叶状腺体增生和1例微偏腺癌上行蔓延广泛累及生殖道患者进行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为子宫颈腺体叶状增生伴原位癌变,子宫内膜和输卵管黏膜均被黏液上皮代替,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K7阳性,CK20阴性,Ki-67增殖指数<1%.另1例为子宫颈微偏腺癌累及播散至子宫内膜和输卵管,该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K7阳性,CK20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0%,p16抗体在子宫颈、子宫体和输卵管均有阳性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为阴性.结论 子宫颈管分叶状腺体增生和微偏腺癌上行蔓延广泛累及生殖道病例罕见.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的腺癌可能由子宫颈微偏腺癌上行扩散而致,而黏液上皮化生可能由子宫内膜和输卵管黏膜正常上皮化生所致.

  • 食管癌治疗后局部复发转移的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分析

    作者:于正荣;范丽华;程明;高宏;郑亚君

    目的 探讨食管癌治疗后局部复发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治疗后局部复发转移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进行全程三维适形放疗,常规分割,DT 50~68 Gy.结果 6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31.7%(19/60),部分缓解率43.3%(26/60),总有效率75.0%.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55.0%、30.0%、13.3%,中位生存时间15.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复发转移灶长径大小、放疗后近期疗效及放疗剂量对预后有影响.主要不良反应为急性消化道反应和放射性肺炎,多为Ⅰ~Ⅱ级,无Ⅳ级发生.结论 治疗后局部复发转移食管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易耐受.临床分期早、复发转移灶长径小于3 cm、放疗后近期疗效满意者预后相对较好,放疗剂量宜60 Gy以上为好.

  • 胃癌卵巢转移46例临床分析

    作者:闫志峰;郭继红

    目的 探讨胃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46例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中位年龄44岁,32例为绝经前.双侧卵巢转移34例(73.9%).24例(52.2%)的肿瘤组织学类型为印戒细胞癌.均采用了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全组中位总体生存期16.3个月.1、3、5年生存率57.3%、16.2%和0.Cox回归分析示肿瘤细胞减灭术、转移灶范围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 胃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转移灶范围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满意的减灭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生全;符粤文;王倩;房佰俊;张莉;周健;魏旭东;宋永平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的疗效.方法 分析行allo-HSCT治疗的3例t-AML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接受allo-HSCT后均获稳定植入,中位随访12个月(7~26个月),骨髓细胞形态学均处于缓解状态.结论 allo-HSCT是治愈t-AML的有效方法.

  • CO2激光治疗阴茎癌五例

    作者:秦卫华;张俊娟

    目的 探讨早期阴茎癌CO2激光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CO2激光治疗的5例早期阴茎癌患者资料.结果 5例早期阴茎癌均采用CO2激光治疗,48 h复诊,伤口局部清洁无出血及感染,伤口无需处理,7~10d结痂脱落,术后无明显的勃起功能障碍及尿道狭窄,随诊1~2年后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CO2激光治疗早期阴茎癌费用低、痛苦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阴茎肿瘤 激光疗法
  • 锌指蛋白对乳腺癌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燕

    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锌指蛋白在肿瘤形成、生长以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对锌指蛋白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细小病毒H-1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施慧

    细小病毒(PV)在感染人体后没有明显症状,将其用于抗肿瘤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H-1PV对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伯基特淋巴瘤、肝癌、胰腺导管腺癌(PDAC)、乳腺癌、结肠癌都有治疗效果,其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溶瘤活性、NS l蛋白和免疫调节实现.

  • 血清间皮素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畅;王莉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病情监测以及治疗方案的疗效判断都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上对于卵巢癌早期诊断方法主要为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的检测,但该早期诊断方法精确度、特异度不高.研究发现在进展期的卵巢癌患者中发现可溶性间皮素相关多肽(SMRP)和CA125两者具有共表达的现象.现就血清间皮素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肿瘤研究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