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兔大泡性角膜病变疼痛状态客观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荣蓓;白静;晏晓明

    背景 建立一种眼科疾病模型动物疼痛和痛苦的客观评价标准对于眼科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评分法结合模型动物行为判断法评价大泡性角膜病变兔疼痛状态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兔为实验组,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应用角膜内皮刮除术制作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3只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前,术后1、3、7、14 d应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实验组模型兔角膜病变区的变化,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CCT),同时参考国际动物关怀与使用委员会(IACUC)起草的美国实验动物疼痛指南,通过建立“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对疼痛指标进行量化评分,以评估实验动物的疼痛状态.结果 术后1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可见9只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眼角膜明显水肿,呈灰白色混浊;术后3d角膜表面出现明显大泡,大泡破裂后角膜上皮糜烂,并持续到术后14d.术后1、3、7、14d模型眼CCT分别为(1468±100)、(2313±588)、(2391±271)、(2362±151) μm,与术前的(390±6) 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术后3、7、14d间C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14d实验动物体质量分别为(3.29±0.20)、(3.20±0.17)、(2.77±0.25)、(3.10±0.30)kg,与术前的(3.52±0.18)k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7、0.003、0.004).实验组术前和对照组所有实验兔在观察期内疼痛评分均为0分,实验组术后1、3、7、14d疼痛状态评分分别为7(7,7)、11(10,12)、9(8,10)、9(9,9)分,其中术后3d评分高,与术后1、7、14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7、0.005、0.007),与角膜出现大泡及角膜上皮糜烂时间基本吻合.20项指标中以进食减少、自我隔离/躲避、磨牙、进行抓持/点眼等操作时可观察到攻击性增加、活动性减少、姿势异常(头低位、弓背等)、发出低沉的叫声7项在所有9只实验动物术后均为阳性. 结论 应用“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可以对大泡性角膜病变兔模型的疼痛状态进行有效、客观、量化的评价.

  • Cathepsin B-RNAi-lentivirus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

    作者:周国宏;孔丽

    背景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病.研究表明,cathepsin B参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寻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药物可为此类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 研究cathepsin B-RNAi-lentivirus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与其母鼠共同置于氧体积分数为(75±2)%的密闭氧箱内5d,制作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5d后返回正常环境.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基因治疗组,每组20只.模型对照组小鼠不给予任何药物干预,阴性对照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空载体与辅助载体包装成的无目的基因的空病毒颗粒(NC-GFP-LV)1 μl,基因治疗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射eathepsin B-RNAi-lentivirus 1μl.注射5d后各组分别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处死7只小鼠,获取14只眼的视网膜,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mRNA的表达量(2△△Ct),另外同时间点同法分别处死8只小鼠,获取16只眼球的视网膜,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cathepsin B/β-actin).注射5d后各组分别取剩余5只小鼠行异硫氰酸葡聚醛荧光素(FITC-dextran)心脏灌注,并处死动物,制备10只眼的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和数量. 结果 基因治疗组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 mRNA的表达水平(2-△△Ct)为0.740.12,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的1.66±0.17和1.58±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0.746、1.588,P<0.01).基因治疗组小鼠视网膜中cathepsin B蛋白的表达水平(cathepsin B/β-actin)为0.64±0.06,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的0.93±0.09和0.96±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0.637、0.894,P<0.01).小鼠视网膜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分层及分支多,血管走形扭曲,部分血管可见荧光素渗漏;基因治疗组小鼠血管走形较直,血管分支少,新生血管数量少. 结论 Cathepsin B-RNAi-lentivirus转染能有效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 多西环素对体外培养的牛角膜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

    作者:刘曼丽;邹文进;黄明汉;曾静;付馨余;王松

    背景 多西环素是一种金属离子螯合剂和广谱抗生素,常用于眼表疾病的治疗. 目的 研究多西环素对体外培养的牛角膜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6只新鲜牛角膜,分别用基础培养液配制的1.0g/L及2.0 g/L Ⅰ型胶原酶对牛角膜基质层进行二步法消化分离,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培养瓶中用RPMI-1640培养液(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波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确定所培养的细胞来自角膜基质层,在细胞传代培养的同时进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表现的细胞为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36 h后培养液中不加入任何药物者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0 mg/L地塞米松,另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10、20、40、60、80 mg/L多西环素作为药物干预组.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干预24 h和48 h后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情况及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 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牛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生长良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和α-SMA呈阳性反应,证实为角膜肌成纤维细胞.MTT比色法检测显示,随着多西环素质量浓度的增加,活性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质量浓度=1233.778,P<0.001);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活性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7.564,P<0.001);且两因素间的交互效应亦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作用=51.656,P<0.001).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分析显示,10、20、40、60、80 mg/L多西环素作用24 h,G0-G1期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率分别为82.85%、84.36%、85.18%、87.12%、89.31%,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6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mg/L多西环素组G0-G1期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率接近阳性对照组;10、20、40、60、80 mg/L多西环素作用48 h,G0-G1期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率分别为82.78%、86.15%、88.23%、89.57%、93.00%,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7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40 mg/L多西环素组G0-G1期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百分数接近阳性对照组.结论 在10 ~ 80 mg/L质量浓度时,多西环素以剂量-时间效应依赖的方式抑制体外培养牛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40 mg/L多西环素与120 mg/L地塞米松具有相当的作用效果.

  • 眼科手术后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王健;于沛涛;党维华;温锐

    背景 目前临床工作和研究发现,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感染性疾病的盲目用药势必加重病原菌的耐药性,因此充分了解眼科手术后感染性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利于药物的选择. 目的 分析眼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取得分离培养阳性的病原菌进行针对常规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对诊断为眼科术后感染患者的眼科标本共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5例眼科标本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53.8%;革兰阴性菌15株,占23.1%;真菌15株,占23.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革兰阳性菌的42.9%,铜绿假单胞菌占革兰阴性菌的33.3%,曲霉菌属占真菌的60.0%.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3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的敏感率均>50.0%,而对青霉素、红霉素等的敏感率均≤30.0%;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80.0%.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曲霉菌属是眼科手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眼科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均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及时、合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是预防、控制和治疗眼科术后感染的关键.

  • 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冕;张琰;刘勋;张丽娟;李盛来;王红星;李筱荣

    背景 视网膜中谷氨酸异常增高是主要致盲性眼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但目前仍缺乏一种针对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有效保护措施.研究证明腹腔注射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可拮抗谷氨酸诱导的大脑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但其对视网膜疾病的保护作用尚未证实. 目的 研究α-MSH对谷氨酸引起的视网膜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 方法 用胚胎第9天(E9)的鸡视网膜建立组织块培养体系.分别收集体外培养第3、5、7天的视网膜组织块及第12、14、16天(E12、E14、E16)的鸡胚视网膜各3块,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标本的视网膜形态及组织结构,并用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不同培养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块中α-MSH受体(MCRs)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将视网膜组织块分为谷氨酸刺激组、α-MSH+谷氨酸刺激组以及正常培养组,分别用谷氨酸及α-MSH+谷氨酸处理48 h,正常培养组未做处理,用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块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培养3、5、7d视网膜组织块中各层组织结构与E12、E14和E16的视网膜组织结构相似.MC1R mRNA在E9、E12、E14和E16鸡视网膜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出生后第1天(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MC5R mRNA在E9的表达量明显低于E12及E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从E14至P1则逐渐降低;而MC1R mRNA和MC5R mRNA在培养不同时间视网膜组织块中的表达呈现同样的规律.TUNEL染色显示,谷氨酸刺激鸡胚视网膜组织48 h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大量凋亡,外核层亦有少量凋亡细胞.DAPI染色结果表明,视网膜各层排列紊乱,但α-MSH+谷氨酸刺激组视网膜结构比较规则.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谷氨酸刺激组鸡胚视网膜每张切片的平均凋亡细胞数量为(601±24)个,α-MSH+谷氨酸刺激组为(62±16)个,正常对照组为(72±13)个,各组凋亡细胞数量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2.890,P=0.000);α-MSH+谷氨酸刺激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谷氨酸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谷氨酸刺激组视网膜组织块中GF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2.23±0.06,α-MSH+谷氨酸刺激组为1.14±0.15,正常对照组为1.05±0.04,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16,P=0.000).谷氨酸刺激组GFAP mRNA的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组的2.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α-MSH+谷氨酸刺激组的GFAP的表达量较谷氨酸刺激组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 结论 α-MSH在视网膜组织块中大幅度降低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谷氨酸诱导的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而引起的.

  • 单色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生长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夏静;张晓峰;夏蔚;钟蕾;孙正太;王英明

    背景 530 nm单色光照射可诱导动物产生近视.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上主要的胶质细胞,参与近视的形成,但Müller细胞在单色光诱导的近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530 nm单色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近视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Müller细胞在单色光诱导的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自制光照度分别为125、250、500 lx波长530 nm单色光设备的细胞培养箱中用常规细胞培养基培养永生化大鼠Müller细胞,另用无光照的常规培养法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细胞培养6、12、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在波长570 nm处的吸光度(A570)值;培养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Müller细胞的细胞周期,比较各组G2期与G1期细胞数的比值;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Müller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酪氨酸羟化酶(TH)、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mRNA表达量的改变.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大鼠Müller细胞随不同培养时间的变化增生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不同细胞周期细胞数的变化以及大鼠Müller细胞中各近视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的差异. 结果 530 nm单色光照射后,Müller细胞均呈典型的多角形,细胞大小均匀,边界清晰.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大鼠Müller细胞在培养0、6、12、24 h时A570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00 lx组光照12h、24 h后细胞A570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1).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大鼠Müller细胞G2/G1细胞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3、0.330),500 lx组G2/G1细胞数比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250 lx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38).RT-PCR检测结果显示,250 lx组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500 lx组(P=0.006);125 lx组、250 lx组iNOS mRNA表达依次上调,250 lx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500 lx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bFGF mRNA的表达量均上调,但500 lx组细胞中bFGF mRNA表达量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0.005).与对照组比较,250 lx组细胞中TH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500 lx组细胞中TH 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 结论 光照度>250 lx的530 nm单色光照射可以通过抑制大鼠Müller细胞的生长,并下调细胞中近视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在近视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 447例感染性眼内炎病原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杨瑶;袁钊辉;汪振芳;陈彦婷;娄秉盛;林晓峰

    背景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科急症,掌握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谱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等信息对及时控制感染和挽救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致病菌的菌谱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变迁,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以及早期经验性用药的合理选择. 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经眼内取材培养证实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历资料447例,收集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菌谱和对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眼内取材培养阳性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447例447眼,含混合感染22例22眼,共培养致病菌469株.在致病菌谱的构成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大,为51.4%;其次为真菌,占26.7%;革兰阴性菌占22.0%.从具体菌种看,表皮葡萄球菌仍然是常见的致病菌,占29.4%,曲霉菌占7.7%,铜绿假单胞菌占5.3%.在本组资料中,外伤后眼内炎所占比例为72.7%,远远高于手术后眼内炎的10.5%和内源性眼内炎的9.8%,而角膜溃疡所致眼内炎所占比例低,为6.9%.无论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均有较高的敏感率.对2003-2006年和2007-2010年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革兰阳性菌对氯霉素的药物敏感性呈增高的趋势(x2=5.398,P<0.05);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高敏感率呈下降的趋势(x2=5.398,P<0.05),对利福平的药物敏感性则呈增高的趋势(x2=4.500,P<0.05).结论 革兰阳性菌是感染性眼内炎常见的致病菌.头孢哌酮和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可以考虑作为感染性眼内炎早期经验性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定期对本地区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谱和药物敏感性进行追踪,有助于指导感染性眼内炎预防和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 载药羊膜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溃疡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京;李冰;魏彤心;康玉国

    背景 应用羊膜移植术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但目前国内有关将羊膜作为药物载体治疗感染性眼表疾病的研究较少见. 目的 探讨载药羊膜在治疗眼表感染性疾病中的缓释性能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利用体外抑菌实验比较羊膜浸泡不同质量浓度(5、20、30 g/L)的左氧氟沙星不同时间(5、15、30、60 min)后平均抑菌环直径的改变.利用角膜基质层接种法将浊度为0.7麦氏单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0.1ml自角膜近中央处注入角膜基质层,形成直径4.0~6.0 mm的混浊区,建立20只家兔单眼感染性角膜溃疡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和载药羊膜移植组,每组各10只,两组家兔造模后24 h分别行单纯羊膜移植术或载药羊膜移植术.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术后用质量分数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3次,分别于点眼后0.5、1.0、2.0、3.5、5.5h抽取房水0.1ml,载药羊膜移植组于术后1、3、7、10、14、21d抽取房水0.1ml,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各时间点兔眼房水中左氧氟沙星的质量浓度.各组大鼠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病变情况及角膜溃疡的面积变化,按照改进的McNeill角膜病变程度分级法对角膜病变进行评分,并于术后4周行兔眼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左氧氟沙星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平均抑菌环直径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质量浓度左氧氟沙星浸泡15 min的羊膜与浸泡5 min相比抑菌环直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浸泡30 min、60 min的羊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术后房水中左氧氟沙星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0.5h为(0.873 ±0.264) mg/L,5.5h为(0.106±0.027) mg/L;载药羊膜移植组术后1、3、7d房水中左氧氟沙星质量浓度仍高于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点药后0.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载药羊膜移植组家兔用药后1、2、4周角膜病变评分分别为1.7±0.6、1.3±0.5和0.2±0.4,明显低于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的2.2±0.8、2.0±0.6和1.5±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49,P=0.01;F时间=22.96,P=0.01).术后1周载药羊膜移植组角膜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6)mm2 vs.(3.2±0.8)mm2,t=3.98,P=0.0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术后4周角膜各层排列不规则,出现1~2层新生鳞状上皮,基质层结构紊乱,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残留血管腔;载药羊膜移植组术后4周角膜有4~5层新生鳞状上皮,排列整齐,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残留血管腔.结论 左氧氟沙星载药羊膜移植至角膜后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性能,可以提高房水中的有效药物质量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角膜溃疡的疗效优于点眼的用药方式.

  • 泡性眼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表现

    作者:吴艳;黄振平;薛春燕;闫峰;石尧

    背景 泡性眼炎是一种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提高. 目的 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泡性眼炎的组织结构变化,评价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在诊断泡性眼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9-2010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泡性眼炎的患者27例29眼,以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0人20眼为对照组.患者及对照组均行胸部X线摄片、结核菌素试验、结膜囊细菌培养及分枝杆菌培养.出现角膜病者行角膜细菌培养.后行眼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和结膜组织结构的变化. 结果 泡性眼炎患眼的球结膜可见树枝样细胞的增多及聚集,球结膜表面可出现炎性细胞的聚集,上皮细胞变形及鳞状细胞化生,周边毛细血管扩张、充盈及杯状细胞变形.泡性结膜炎患眼的角膜结膜缘可见完整的Vogt栅栏,侵犯角膜后可见角巩膜缘Vogt栅栏结构细胞边界不清及树枝样细胞侵入.泡性角膜炎患眼可见角膜上皮缺失,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弯曲、断裂,广泛树枝样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角膜基质层中出现瘢痕化改变.结论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泡性眼炎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不同角膜接触镜对人眼Zernike像差的影响

    作者:保金华;贺极苍;毛欣杰;吕帆

    背景 以往研究分析了角膜接触镜配戴产生的像差变化,但这些变化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确.完整理解镜-眼系统引起的波前像差变化原因是进一步改良角膜接触镜的设计、提高视觉矫正质量的基础.目的 通过分析近视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状态下的Zernike像差,研究角膜接触镜对人眼光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双眼为近视状态的26例志愿者52眼,等效球镜屈光力为-1.75~-8.50 D,使用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分别测量受试眼在未矫正状态、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状态及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CL)状态的人眼像差.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3种状态下人眼波前像差及Zernike系数间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受试眼未矫正状态下各像差与RGP-CL矫正状态或Soft-CL矫正状态下像差变化的关系、未矫正状态下各像差与RGP-CL矫正状态或Soft-CL矫正状态下双眼像差的关系及3种状态下双眼间像差变化的关系. 结果 在未矫正状态、RGP-CL矫正状态下及Soft-CL矫正状态下整眼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分别为(0.71±0.30)、(0.54±0.19)、(0.74±0.32) 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8,P<0.001).RGP-CL矫正状态下的整眼像差RMS明显低于未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6,P=0.008),Soft-CL矫正状态下的整眼像差RMS与未矫正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1,P=0.531),RGP-CL矫正状态下的整眼像差RMS显著低于Soft-CL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01).未矫正状态、RGP-CL矫正状态及Soft-CL矫正状态下的3~7阶高阶像差RMS分别为(0.34±0.12)、(0.28±0.12)、(0.40±0.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81,P<0.001).与未矫正状态相比,RGP-CL矫正状态下的高阶像差RMS略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7,P=0.053),Soft-CL矫正状态下的高阶像差RMS明显高于未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1,P=0.041);RGP-CL矫正状态下的高阶像差RMS显著低于Soft-CL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P<0.001).与未矫正状态相比,RGP-CL矫正状态的主轴散光(C5)和球差(C12)、Soft-CL矫正状态的球差(C12)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矫正状态相比,RGP-CL矫正的三叶草像差(C6)、垂直彗差(C7)和四叶草像差(CL0)的平均绝对值显著降低,而Soft-CL矫正状态垂直彗差(C7)的平均绝对值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矫正状态与RGP-CL矫正状态下球差(C12)的正相关性显著(r=0.763,P<0.001),与Soft-CL矫正状态下二阶散光(C11)的相关性低(r=0.469,P<0.001). 结论 RGP-CL配戴和Soft-CL配戴与角膜产生的相互作用不同,因此对人眼像差结构的影响不同.RGP-CL矫正可能基于对角膜表面形态的影响而减弱了双眼像差的双侧对称性,因此对人眼像差的改变大,而Soft-CL矫正改变了人眼的高阶像差.

  •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改变与视力的关系

    作者:米兰;黄时洲;肖辉;刘杏

    背景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患者前膜的牵引可引起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及视力下降,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判断疾病的预后. 目的 观察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显微结构的改变,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及中心凹锥体外节尖端(COST)线的完整性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2011年3-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IERM连续病例5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对侧眼均为正常眼.纳入的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1.05±6.58)岁.患者双眼均接受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黄斑立体程序及高清5线扫描模式进行扫描,记录双眼黄斑厚度地形图中央区(<1 mm直径)、内环区(1~3 mm直径)、外环区(>3~6 mm直径)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COST线状态,比较双眼黄斑各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中心凹显微结构的差异,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比较IERM患者患眼中COST线完整组与缺失组患者年龄、视力、视网膜厚度的差异. 结果 SD-OCT检查发现IERM患者患眼黄斑中心凹的凹陷变浅或消失,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46±89)、(418±64)、(328±34)μm,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眼相应区域的(250±22)、(319±17)、(279±1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70、9.523、7.769,均P=0.000).黄斑中央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视力均呈负相关(r=-0.686、-0.653、-0.417,P<0.05).IERM眼中COST线完整者20例,缺失者36例.与COST线完整组患者比较,COST线缺失组患者年龄大,视力差,黄斑各区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P=0.039;t=-4.093,P=0.000;t=6.669,P=0.000;t=5.376,P=0.000;t=4.247,P=0.000).56例患者的正常对侧眼均未发现COST线缺失. 结论 IER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和COST线缺失均可反映IERM眼视功能的损害程度,COST线的缺损可能是光感受器损害的早期标志,与视网膜增厚的进展一致,COST线缺损更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眼硅油取出术后裂孔复发的风险

    作者:王昞;刘小强;徐鼎;汪浩;高新蕊;王方

    背景 伴有严重脉络膜萎缩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因预后的不确定性和高复发率一直是眼科临床的关注热点,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技术可以对黄斑裂孔进行测量和评估,但由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多伴有视网膜脱离,术前很难进行OCT检查.SD-OCT检查对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裂孔复发风险的评估价值值得探讨. 目的 探讨SD-OCT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后裂孔复发风险的评估. 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5例25眼,均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硅油填充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进行晶状体联合手术,利用SD-OCT技术检查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裸露型愈合的黄斑裂孔.纳入的患者中男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4±9.0)岁;平均屈光度为(-14.14±6.86)D.均于硅油取出前1d进行SD-OCT检查,检测指标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裂孔指数(MHI)和裂孔中心点下脉络膜厚度.其他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照相、眼轴长度测定等,记录黄斑裂孔的愈合状态.硅油取出后随访6个月. 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术眼眼轴长度平均为(29.9±1.5) mm,25眼中有19眼黄斑裂孔愈合(裂孔愈合组),6眼黄斑裂孔复发(裂孔未愈合组),复发时间为术后1~5个月,平均(3.3±1.4)个月.裂孔愈合组术眼黄斑中心凹<1 mm区视网膜厚度、MHI和裂孔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16.5±95.6) μm、0.30±0.09、(122.9±20.5)μm,裂孔未愈合组分别为(113.5±28.7) μm、0.58±0.27、(96.8±22.9)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7、-4.143、2.669,P<0.05).以MHI=0.5作为界限,MHI<0.5的黄斑裂孔愈合率为85.7%,MHI≥0.5的愈合率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裂孔愈合组黄斑裂孔基底直径为(533.3±277.7) μm,裂孔未愈合组为(1070.2±393.6) μm,裂孔未愈合组黄斑裂孔基底直径明显大于裂孔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0,P=0.001). 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术前应用SD-OCT进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HI和脉络膜厚度检查可预测硅油取出术后黄斑裂孔复发的风险.MHI>0.5时裂孔复发风险提高.

  • 刮片镜检法联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快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楠;赵桂秋;高昂;杜兴;渠晓黎;王青;王传富

    背景 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早期、快速诊断能够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降低致盲率.真菌培养法虽是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培养周期较长,假阴性率较高,难以实现早期确诊和正确治疗. 目的 研究角膜刮片镜检法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符合率,探讨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别采用角膜刮片镜检法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临床确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7例167眼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后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图像特点,然后在角膜病灶处刮取标本,质量分数10% KOH涂片后于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 结果 角膜刮片镜检可查见菌丝或孢子者125例,阳性率为75% (125/16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者152例,阳性率为91% (152/16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刮片镜检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8,P=0.00).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均为阳性者114例,均为阴性者4例,两种检查的符合率为70.7% (118/167).刮片镜检法结果阴性的42例中,38例患者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后可发现菌丝,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阴性的15例中,刮片镜检结果阳性者11例.结论 刮片镜检法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快速诊断水平,降低漏诊率.

  • 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魏红领;李展宗;李雅芳

    背景 国内外有较多关于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疗效的报道,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玻璃酸钠滴眼液的疗效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运用Meta分析法评价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文献的二次研究设计.采用Cochrane系统综述方法,按照预先制定的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1年12月.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所纳入研究的质量,纳入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对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对同质性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比值比(OR)值表示效应指标. 结果 共纳入4个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研究文献,Jadad量表评价结果显示,2个文献7分、1个4分、1个2分,共包括686例干眼患者,其中试验组应用玻璃酸钠点眼治疗干眼者344例,应用安慰剂、生理盐水、羟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作为对照者342例.试验组中症状改善者183例,对照组症状改善者1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的OR为2.55,95%可信区间(CI)为0.94~6.93,试验组改善症状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P=0.07).结论 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限于纳入研究的文献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仍然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RCTs分析以进一步证实玻璃酸钠治疗干眼的优越性.

  • 手术降低眼压对视盘参数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作者:肖辉;刘杏;黄晶晶;毛真

    背景 降眼压治疗是青光眼确切的治疗手段.明确降眼压治疗对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的影响及其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将为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视神经评价的客观依据. 目的 动态评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前后视盘结构参数和RNFLT的改变,分析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结构改变与眼压下降幅度及视野平均缺损(MD)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观察研究设计.纳入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接受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POAG患者39例40眼,术前高眼压状态下及术后2周,1、3、6个月及1年均行眼压测量,并采用海德堡视网膜扫描仪进行视盘形态学检查,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进行RNFLT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行双眼视野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视盘结构参数和RNFLT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眼压下降幅度以及疾病严重程度对视盘结构参数改变的影响. 结果 POAG患者39例40眼术前平均眼压为(32.77±8.64)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2周,1、3、6个月,1年的眼压分别为(12.45±3.65)、(13.05±3.90)、(13.42±3.33)、(14.22±2.60)、(14.74±2.46) mmH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各时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3,P=0.00),POAG患者术眼手术前后视野MD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P=0.41).小梁切除手术后视盘参数视杯面积(CA)、杯/盘面积比(C/DAR)、视杯容积(CV)、平均视杯深度(MCD)、视杯形态测量(CSM)、水平C/D、垂直C/D比手术前变小,盘沿面积(RA)、沿/盘面积比(R/DAR)、视盘轮廓线高度变化(HVC)、盘沿容积(RV)、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截面面积(RNFLA)比手术前增加,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改善参数逐渐减少,至术后1年,RV、CSM、mRNFLT、RNFLA仍较术前增加,而垂直C/D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OCT测量的全周mRNFLT和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mRNF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3,P=0.16;F=0.51,P=0.77;F=1.44,P=0.20;F=1.02,P=0.32;F=1.31,P=0.30).术后1年较术前眼压下降的幅度与RV,CSM及垂直C/D的改善幅度均呈正相关(r=0.45,P=0.02;r=0.41,P=0.04;r=0.58,P=0.00).术眼手术前MD绝对值与术后1年RV及CSM的改善幅度均呈负相关(r=-0.43,P=0.03;r=-0.62,P=0.00).结论 小梁手术有效降低眼压后1年,POAG患者的视盘结构参数可部分得到改善,疾病程度越轻,眼压下降的幅度越大,视盘结构参数的改善越明显.

  • Toll样受体对角膜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鹏宇

    Toll样受体(TLRs)是先天性免疫的病原模式识别受体,在病原体的识别、获得性免疫反应的调节、信号转导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对感染性角膜炎和角膜移植术后急性、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TLRs在角膜免疫应答中的诱导和调控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对TLRs激活细菌性角膜疾病、真菌性角膜疾病、病毒性角膜疾病、角膜移植后植片排斥反应等炎症过程中的免疫信号通路已有较多研究,对TLRs及其信号系统表达的调控有助于减轻或阻止上述炎症反应过程.就TLRs、TLRs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对角膜炎症反应的免疫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探讨其关键作用及可能的治疗靶点.

  • 趋化因子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苏梦茹

    趋化因子是机体内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眼部的组织细胞及免疫活性细胞亦可分泌产生多种趋化因子.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感染、创伤愈合、免疫调节、血管发生、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糖、缺氧、氧化应激等因素刺激眼部组织细胞上调CXC趋化因子、CC趋化因子的表达,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展.就趋化因子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以及其与常见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关系进行综述.

  • 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在葡萄膜炎发生中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正峰

    人体经常与多种病原体相接触,但并不引起疾病,这是先天性免疫功能的体现.获得性免疫能区别自身与异体病原体,通过对外周环境的控制和调节来维持机体免疫的完整性并作出适宜应答.无论是先天性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机体调控机制的缺失均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机体炎症反应.大量的研究证明,尽管自身免疫性眼病和眼内自发炎症的发生有许多共同点,但却是通过不同途径完成的.从免疫反应被激活的基本机制推断,对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进行调控可影响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和葡萄膜炎的进展.就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在葡萄膜炎发生中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缺血模型的研究现状

    作者:许晓颖

    视网膜缺血已成为致盲和引起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青光眼、视网膜动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均可引起视网膜缺血,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对研究此类疾病的损害机制和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啮齿类动物因较容易获得及与人类视网膜血液供应的相似性成为视网膜缺血疾病动物模型的首选.近年来,制作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缺血模型的常用方法包括升高眼压法、视神经结扎法、血管结扎法、光化学法、内皮素-1(ET-1)注射法、线栓法,每种模型均有其不同的特点.就各种常用的制作啮齿类动物视网膜缺血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各种模型的病理变化特点进行总结,为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基础研究的方法学提供参考.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飞蚊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周海燕

    飞蚊症是眼科的常见病,玻璃体液化和玻璃体后脱离(PVD)是飞蚊症的主要原因.临床上,飞蚊症一直被认为不属于严重的病理性改变而建议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因飞蚊症严重影响视力而迫切需要解除症状.国外已有利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飞蚊症的报道,但手术治疗的利弊尚存在争议,近年来关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飞蚊症的安全性也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飞蚊症尚不是玻璃体切割术的手术适应证,因此对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飞蚊症的病例选择、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安全性、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于临床工作有其重要意义.

  • 侵及角膜的巨大青光眼滤过泡一例

    作者:陈立军;强惠芳;胡长涛

    患者,女,71岁,因左眼疼痛、异物感2年于2006年3月于解放军第二七三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并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后多次复查,眼压控制良好,视野、视力无进行性损害.2年前左眼再次出现疼痛、异物感,发现左眼上方角膜缘处有一白色泡样隆起,开始较小,未做处理.患者症状逐渐加重,有明显异物感,2011年6月复诊发现滤过泡逐渐增大.

    关键词:
  • 视网膜色素上皮腺癌一例

    作者:尹峥;黄慕贞;夏旭光;李小影;李婷;郝琦琦

    患者,男,57岁,2010年9月16日因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伴黑影3个月于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入院前2个月,彩色眼底照相示左眼黄斑中心凹上方圆形隆起,颞侧点状黄白病变(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示:左眼黄斑中心凹上方可见约2.5个视盘直径(papillary diameter,PD)的圆形区域脉络膜充盈迟缓,随时间的延长,病灶边缘可见大量点状高荧光,中间区呈斑驳样不均匀高荧光,荧光素渗漏,晚期呈强荧光团,周围可见一环形淡荧光圈,病灶前视网膜血管走形清晰(图2);右眼黄斑颞侧点状透见高荧光,晚期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示左眼视网膜局限性增厚,视网膜下有积液(图3).CT及MRI检查示:左侧眼环局限性增厚,考虑占位性病变.入院后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改进的23G硅油取出法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眼的临床观察

    作者:倪焰;赵培泉;栾洁

    自1962年以来,硅油已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割手术[1].为了避免硅油长期填充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变性等严重并发症,一般硅油注入术后3~6个月取出为佳[2],但对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的手术时机及安全性尚无明确的标准[3].本研究采用改进的23G硅油取出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眼,评价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
  • 加强干眼抗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祖国;刘靖;杨文照

    炎症是一种防御反应,是干眼常见的病理表现,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也是引起干眼常见的发病因素以及干眼进展的重要原因.抗炎药物是治疗干眼的常用药物,目前其作用机制已逐渐明确.抗炎药物的应用对缓解干眼的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干眼患者局部抗炎药物的应用及其疗效的评价需要实施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明确不同抗炎药物对不同类型干眼的治疗效果,为规范干眼的抗炎治疗提供依据.

  •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作者:徐江宁;周青青;杨正林;林樱;王一

    背景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眼部局限性淀粉样变性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主要由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TTR)基因突变导致.迄今为止,已报道100多种TTR基因突变,大多数分布在瑞士、葡萄牙、日本等国家,中国关于该病的突变家系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一家系7代131人中的52人进行全身检查和眼部检查,对其外周血进行DNA抽提、PCR扩增、克隆、筛选及测序等检测TTR基因.其中8例13眼先后行经睫状体扁平部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对病变玻璃体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该家系成员52人中有17例发病,全身检查均未发现伴有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脏等疾病;眼部检查显示,17例34眼有玻璃体混浊,15例28眼眼底有视网膜血管病变,10例16眼有白内障,无一例伴有青光眼、眼球运动障碍等眼部疾病.病理学检查显示,玻璃体刚果红染色呈阳性.基因检测发现,17例发病者及8人尚未发病者均发生了TTR基因第3外显子第83位氨基酸点突变Gly83 Arg. 结论 TTR基因Arg-83突变所致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家系临床特征为:不伴全身系统性疾病表现;眼底视网膜血管病变发病率高;不伴有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病变.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