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交联透明质酸植入材料在眼科应用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作者:郝念;张惠成;胡勇平;刘晓玲;董映

    背景 透明质酸是人体细胞外基质的一种黏多糖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交联合成的交联透明质酸材料提高了材料的物理特性,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 评价交联透明质酸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探讨其作为眼科植入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按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GB/T16886.5-2003)的标准自行制备交联透明质酸材料.将18只8周龄雄性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配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兔眼角膜基质层间植入交联透明质酸材料3个月,对照组仅制作角膜基质层间囊袋,但不植入交联透明质酸材料,术后1周、2周,1、2、3个月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交联透明质酸材料的在体角膜内生物学反应,并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行术眼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分别置于消毒的交联透明质酸薄膜6孔细胞培养板(交联透明质酸组)、医用眼科硅胶材料6孔培养板(硅胶组)和未加任何材料6孔板内(阴性对照组),细胞培养48 h后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L929细胞形态.L929细胞与交联透明质酸材料浸提液共同培养,48 h后MTT法检测培养细胞的相对增生率(RGR).结果 兔在体实验的观察期内,交联透明质酸材料与兔角膜基质愈合良好,术后兔角膜无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角膜基质纤维排列整齐,未发现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体外细胞接触试验后24 h,交联透明质酸组和阴性对照组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大小均一,排列正常,而硅胶组培养细胞贴壁生长欠佳,并有悬浮的死亡细胞.L929细胞与交联透明质酸材料浸提液共同培养48 h后细胞的RGR为87.50%,属于细胞毒性1级. 结论 交联透明质酸材料在兔角膜组织中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眼科植入材料.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刘爽;李海丽;晏晓明

    背景 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乏(LSCD)时不仅损伤了角膜缘干细胞(LSCs),其基质微环境也被破坏,治疗LSCD应包括补充LSCs和恢复微环境两个方面.目前改善LSCD者微环境的方法尚少,迫切需要建立更适合LSCs体外生长的微环境.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能否成为修复角膜缘微环境的理想细胞,及其作为饲养细胞在人LSCs体外扩增过程中改善微环境的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BMSCs并传3代,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的表面抗原CD45、CD71、CD90、CD105和HLA-DR的表达,并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将人BMSCs经丝裂霉素C(MMC)作用后成为饲养细胞.用供体人角膜缘组织分离培养LSCs,分别与BMSCs饲养细胞(BMSCs饲养组)、Swiss-3T3成纤维细胞饲养细胞(Swiss-3T3饲养组)共培养或单独培养(无饲养细胞组),比较3个组LSCs的集落生成率(CFE).将BMSCs饲养组的LSCs继续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逆转录PCR(RT-PCR)法分析人BMSCs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以评估其改善角膜缘基质微环境的可能机制. 结果 体外培养的BMSCs均质性好,间质细胞标志物CD71、CD90、CD105在获得的BMSCs上均呈高表达,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和HLA-DR抗原均呈低表达.共培养12d后,BMSCs饲养组、Swiss-3T3饲养组以及无饲养细胞组LSCs的CFE分别为3.67%±0.58%、4.30%±1.54%、0.20%±0.10%,3个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20,P=0.040);BMSCs饲养组与Swiss-3T3饲养组的CF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BMSCs饲养组与无饲养细胞组间、Swiss-3T3饲养组与无饲养细胞组间CF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2).经流式细胞学检测,BMSCs饲养组LSCs的ABCG2抗原阳性.RT-PCR反应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干细胞因子(SCF)、N-钙黏连蛋白(N-cad)在BMSCs中呈阳性表达.结论 人BMSCs能够改善LSCs生长的基质微环境,提高其增生能力,是LSCs体外培养饲养细胞的理想来源.

  • 不同交联方法对离体猪巩膜交联效果的比较

    作者:吴元;杨松霖;李海丽;晏晓明;宋凡

    背景 研究表明化学交联剂可加强巩膜胶原的强度,但交联效果受不同交联方法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交联方法对猪巩膜化学交联效果的影响.方法 离体4h以内的新鲜猪眼球70只分为5个组,分别用全眼球交联法和巩膜条带交联法在质量分数1%京尼平溶液、体积分数1%戊二醛溶液或PBS中37℃水浴40 min.交联后每组取10个10 mm×4 mm的颞侧巩膜条带于Instron5848型微力测试仪下进行拉伸实验,测定巩膜组织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应力;每组其他的4个样本于水浴箱内测试巩膜组织的大热收缩温度.结果 机械力学实验结果表明,1%京尼平溶液处理后,全眼球交联法巩膜条带的弹性模量值为(8.98±1.81) MPa,而巩膜条带交联后的值是(10.85±1.83) MPa,前者约为后者的82.8%,两种交联方法的巩膜弹性模量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5,P=0.003);1%戊二醛溶液处理后,全眼球交联法巩膜条带的弹性模量值是(12.78±2.91)MPa,巩膜条带交联后的值是(18.25±5.16) MPa,前者约为后者的70.0%,两种交联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7,P=0.001).在5%、10%、15%和20%的应变条件下,全眼球交联法巩膜组织的拉伸应力分别为巩膜条带交联法的54.9% ~90.1%,均明显弱于巩膜条带交联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力学实验表明,1%京尼平处理后全眼球交联法巩膜的热收缩温度为(68.8±0.9)℃,巩膜条带交联法为(74.8±1.3)℃,两种交联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9,P=0.000).1%戊二醛处理后全眼球交联法巩膜的热收缩温度为(73.3±0.9)℃,巩膜条带交联法为(79.3±1.3)℃,两种交联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12,P=0.000).结论 不同交联方法对猪巩膜化学交联后的力学效果存在影响,巩膜条带交联后巩膜的交联强度略好于全眼球交联.

  • 兔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的构建和鉴定

    作者:柯红琴;刘磊;栗静;王虎杰;黎冬平

    背景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可导致各种眼表功能异常,严重的LSCD会导致角膜结膜化、慢性炎症、持续的角膜上皮缺失、角膜混浊和伴发的长期视力丧失. 目的 研究成功构建兔全LSCD模型的适宜方法和佳时间,观察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眼角膜的病理结构改变. 方法 选择3~5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用手术刀切除左眼360°角膜缘内1 mm、角膜缘外2 mm的角膜缘上皮组织和剩余的全部中央角膜上皮组织和浅层基质,切除组织厚度为100 ~ 150 μm.分别在术后2~5周行裂隙灯检查,以角膜混浊、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和上皮荧光素钠染色情况为观察指标,按照国际通用LSCD模型评分标准对模型眼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2、3、4、5周获取模型眼的角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的改变,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角蛋白3(CK3)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手术后不同时间点造模成功率的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术后第2、3、4、5周时的模型成功率分别为12.5%、62.5%、81.3%和87.5%,术后第3周造模成功率明显高于第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第3周与第4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第3周与第5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第4周与第5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造模成功的平均时间为(3.21±0.80)周.造模成功的标准为模型眼角膜明显混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荧光素钠染色阳性.模型眼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角膜基质水肿,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过碘酸希夫染色发现,仅在造模后第5周的角膜组织中发现杯状细胞.各时间点造模成功模型眼角膜组织中均未见到CK3阳性表达. 结论 用手术切除角膜缘及全部中央角膜上皮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全LSCD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时间约为手术后3.2周.

  • p16INK4a基因及其抑制基因Bmi1在不同年龄人角膜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臧新杰;王晔

    背景 p16INK4a基因在细胞老化和早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已知的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角膜内皮细胞(CECs)周期停滞于G1期且体内缺乏增生能力,是否与细胞衰老有关尚未得知.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的正常人CECs中p16INK4a基因及其抑制基因Bmi1的表达. 方法 收集临床上DX液保存的行角膜移植手术后剩余的供体周边环状角膜组织,记录供体年龄.经锥虫蓝-茜素红双染法观察CECs的活性;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证实角膜材料的组织结构正常.将收集到的角膜环材料按照年龄分为<30岁组、30~ 50岁组和>50岁组,每组30个角膜环,其中15个用于总RNA提取,另外15个角膜环等分为3份,分别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免疫荧光检测和CECs活性的观察.提取每个角膜环的总RNA,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观察p16INK4a mRNA、Bmi1 mRNA和Ki67 mRNA在CECs中的表达.行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16INK4a 、Bmi1和Ki67蛋白在CECs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p16INK4a在CECs的表达. 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供体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结构完整,排列规则.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随年龄增长,p16INK4a mRNA的表达增强,而Bmi1 mRNA和Ki67 mRNA的表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03,P=0.014;F=3.950,P=0.042;F=548.500,P=0.000),其中与<30岁组比较,>50岁组p16INK4a mRNA在CECs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而Bmi1 mRNA和Ki67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3、0.00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见,p16INK4a蛋白在各组CECs中均有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Bmi1与Ki67在年老供体的表达强度均弱于年轻供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基本一致.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年老供体CECs p16INK4a的表达强度强于年轻供体. 结论 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INK4a的表达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其抑制基因Bmi1的表达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 白细胞介素-9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孙超;夏丽坤

    背景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HSK)是一种由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性疾病.国外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9(IL-9)在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HSK中是否起作用目前少有报道. 目的 研究小鼠HSK发生和发展过程中IL-9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L-9的表达与HSK进展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4~6周龄清洁级健康BALB/c小鼠180只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160只.对照组仅进行“#”字形划痕,不接种病毒;实验组小鼠角膜用注射针划痕后接种5μl含有1×106空斑单位(PFU)/ml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 KOS毒株建立HSK小鼠模型.分别于病毒接种前(0 d),接种后1、3、5、7、8、10、14、21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的变化;于接种后14 d制备角膜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IL-9 mRNA在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9蛋白在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小鼠角膜接种HSV-1后第3天,实验组小鼠出现点状、树枝状、地图状角膜上皮缺损,接种后6d内上皮缺损痊愈,但于接种后第7天起出现角膜基质灰白色混浊,14d基质混浊加重并达高峰,之后逐渐减轻.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未接种病毒(0 d)的正常小鼠角膜组织中仅有极微量的IL-9 mRNA表达,实验组小鼠接种病毒后1、3、5、7、8、10、14 d IL-9 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37 ±0.45、5.66±0.53、3.93±0.35、3.62 ±0.34、3.23±0.18、2.57±0.14、2.19 ±0.20,总体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64,P=0.000),其中接种后各时间点IL-9 mRNA相对表达量与0d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病毒后21 d,IL-9 mRNA相对表达量与0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IL-9蛋白在实验组小鼠角膜的上皮层、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层呈强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小鼠角膜组织中未见IL-9蛋白的表达.结论 采用角膜划痕和HSV-1 KOS毒株接种法可成功建立BALB/c小鼠HSK模型,IL-9参与了HSK的免疫炎症反应.

  • 重组canstatin蛋白对碱烧伤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晶;程旭康

    背景 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可引起致盲性眼病,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诱导血管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有关canstatin蛋白在CNV生成中作用的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重组canstatin蛋白对小鼠碱烧伤后CNV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1 mol/L NaOH溶液烧伤小鼠右眼角膜的方法建立40只雌性BALB/c小鼠碱烧伤CNV动物模型,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小鼠20只眼,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5 mg/L重组canstatin蛋白溶液点眼,每日4次.分别于碱烧伤后1、3、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CNV生长情况,并测量和计算CNV面积.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获取小鼠角膜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中VEGF和bFGF蛋白的表达,用增强化学发光法(ECL)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实验组碱烧伤后3、7、14 d CNV面积分别为(1.98±0.31)、(6.21±0.44)和(9.83±0.72) mm2,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的(2.92±0.41)、(8.04±0.56)和(11.78±0.84)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 d=4.332,P=0.005;t7 d=11.729,P=0.000;t14d=14.562,P=0.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实验组1、3、7、14 d VEGF蛋白在角膜组织中表达的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d =-3.980,P<0.001;t3 d=-10.020,P<0.001;t7d=--4.355,P<0.001;t14d =-8.156,P<0.001);实验组bFGF蛋白在角膜组织中表达的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d=-3.488,P<0.001;t3d=-2.124,P=0.013;t7d =-1.977,P=0.028;t14 d =-4.542,P<0.001). 结论 重组canstatin蛋白通过下调VEGF蛋白和bFGF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抑制小鼠碱烧伤后CNV的形成.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用于皮肤结膜裂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江志坚;冀慧莹;董健鸿

    背景 使用组织黏合剂对眼表损伤进行修复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但是其对眼表环境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评价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皮肤、结膜裂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20只健康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医用胶组和缝线组,先行常规眼部检查,检测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BUT).表面麻醉后全层剪开右眼上方球结膜,长1.0 cm;局部麻醉后全层切开背部皮肤,长约2.5 cm,医用胶组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黏合结膜及皮肤切口,缝线组用5-0丝线连续缝合结膜及间断缝合皮肤切口,术后1、2、7d行常规检查并检测实验眼泪液分泌量及BUT,观察切口愈合情况.1周后处死动物,切取相应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医用胶组和缝线组结膜和皮肤切口均愈合良好.医用胶组术后1d、2d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12.70±2.21)mm和(12.70±2.00)mm,明显低于缝线组的(14.90±2.38) mm和(14.90±2.33)mm,相同时间点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02,P=0.03;q=-4.02,P=0.03);与基线值相比,医用胶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泪液分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1.00、0.51).医用胶组术后2d、7d的BUT值分别为(4.50±1.18)s和(4.10±0.88)s,均明显长于缝线组的(3.30±1.06)s和(3.00±1.2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4.37,P=0.02;q=4.19,P=0.03);术后1、2、7d的BUT值与基线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0.59、0.21).缝线组各时间点BUT值较基线值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0.00).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各组兔结膜及皮肤切口均愈合,缝线组结膜组织有轻度胶原增生,而医用胶组炎性细胞浸润更为明显;缝线组皮肤表皮瘢痕增生,存在严重的胶原纤维增生,而医用胶组胶原增生情况明显轻于缝线组,表皮及真皮等组织结构接近正常. 结论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用于新西兰兔结膜和皮肤伤口的黏合对眼表的环境影响较小,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

  • 房水培养对牛角膜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善义;戴应;谭美华;丁勇;钟敬祥;陈建苏

    背景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层的构建需要有活性的角膜内皮细胞(CECs),因此如何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有生理功能的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 观察房水对体外培养的牛CECs生长的影响. 方法 从新鲜牛眼球前房抽取1.2 ml房水,经消毒过滤后取上清备用.从牛眼角膜组织分离牛CECs并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传代.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房水,使房水终体积分数分别为2.5%、5.0%、10.0%、15.0%、20.0%,对照组不加房水,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在450 nm处的吸光度(A450)值.流式细胞仪分析10.0%房水培养对CECs细胞周期的影响.待培养细胞融合成单层后,1 ml塑料枪头尖端在培养皿底划痕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加入10.0%房水培养24 h,未加入房水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检测细胞单层的愈合情况.将细胞以6×105个/ml密度接种到培养皿中,分别用含10.0%房水的培养液和无房水的培养液孵育5d,利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分析细胞密度. 结果 培养的CECs呈六角形、铺路石样的扁平状.CCK-8比色法检测表明,各培养组细胞的A450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1,P=0.007);与对照组比较,各房水培养组细胞的A45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含10.0%房水培养组CECs的A450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10.0%房水孵育24 h后,处于S-G2期的细胞比例为(34.80±3.13)%,对照组为(23.0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9,P=0.005).划痕愈合分析检测表明,10.0%房水组的细胞单层划痕面积为(0.116±0.019) mm2,对照组为(0.358±0.049)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2,P=0.000).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0.0%房水组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439±110)个/视野,大于对照组的(1162±4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0,P=0.000).结论 房水作用于培养的牛CECs后可促进CECs的生长,10.0%房水对培养的CECs有促进角膜细胞增生的作用.

  • 花青素类提取物对光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功能和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程强;张作明;张磊

    背景 长期光照能诱发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形成,造成视网膜损伤,探讨保护视网膜免受光损伤的方法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 评价花青素对视网膜光损伤后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和功能损伤的预防作用. 方法 将18只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花青素组及混合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于实验前记录视网膜电图(ERG)国际标准五项基本反应,然后3个组大鼠分别连续5d腹腔内注射5 ml/kg生理盐水、花青素或花青素+氢饱和生理盐水(HRS)混合液.各组大鼠均用(5000±300) lx光照度于19:00~次日7:00持续照射大鼠右眼3h,左眼遮盖,制作右眼单眼光损伤模型,完成后继续饲养5d,重复记录大鼠ERG国际标准化五项反应.检测结束后立即处死大鼠并制作视网膜切片,对各组大鼠视网膜损伤进行组织学定位,并比较不同干预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结果 造模前及造模后5d,3个组大鼠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前:F=0.472,P=0.841;造模后:F=0.658,P=0.762).造模前3个组大鼠左眼、右眼间暗适应0.01 ERG b波、暗适应3.0 ERG a波和b波、暗适应3.0震荡电位的总幅值、明适应3.0 ERG b波及3.0闪烁光反应P1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5d,各组大鼠损伤眼与自身对照眼相比,上述ERG五项检测各波的振幅值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生理盐水组更为明显,表明光损伤模型建立成功.3个组间暗适应0.01 ERG的b波、暗适应3.0 ERG的a波和b波、暗适应3.0震荡电位的总幅值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94,P=0.029;F=3.834,P=0.037;F=12.823,P=0.000;F=3.976,P=0.032),而明适应3.0 ERG的b波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88,P=0.259),其中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花青素组与混合组双眼间暗适应0.01 ERG b波,暗适应3.0 ERG a波、b波,暗适应3.0震荡电位总幅值的差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大鼠光照眼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均有所减少,部分位置的数据与对照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以视盘周边区域以及上部1~2 mm处为明显;花青素组及混合组大鼠损伤视网膜外核层平均细胞层数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损伤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花青素类提取物能够预防光照引起的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伤,花青素与HRS混合物的作用与单纯花青素类提取物作用相似.

  • 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泪液中神经生长因子与泪膜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磊;何彦津

    背景 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维持泪膜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表功能紊乱,干眼症状明显,但NGF是否能够维护TAO患者泪膜的稳定性尚不清楚. 目的 检测活动期TAO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泪液中NGF的质量浓度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活动期TAO患者泪液NGF与泪膜稳定性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TAO临床活动期患者38例38眼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系统性疾病及眼表疾病者30人30眼.TAO患者以逐渐减量的方式口服醋酸泼尼松龙共4周,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收集患者及对照组泪液,采用ELSIA法检查泪液中NGF质量浓度的变化,并同时进行TAO临床活动性评分(CAS)、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BUT)的测定. 结果 用药前TAO患者泪液总N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26,P<0.01);用药后,TAO患者泪液NGF质量浓度由用药前的46.23(42.34,51.42) ng/L降低到27.45(19.38,29.1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72,P<0.05);TAO患者的CAS分值由用药前的6(5,7)分降低到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6,P<0.01);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显示泪液分泌量由用药前的6(4,11)mm增加到11(7,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6,P<0.05),而BUT由用药前的5(3,9)s延长到11(6,1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60,P<0.05).NGF表达量与CAS呈正相关(r=0.645,P<0.01),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BUT均呈负相关(r=-0.530,P<0.01;r=-0.430,P<0.01). 结论 泪液中的NGF在活动期TAO患者眼表炎症中起保护作用.抗炎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泪液中NGF的质量浓度,增加泪液的分泌和泪膜的稳定性.

  • RTVue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角膜参数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评价

    作者:华焱军;黄锦海;潘超;王勤美

    背景 角膜各参数(如曲率、厚度等)对于诊断角膜源性疾病、角膜接触镜的验配及角膜屈光手术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RTVue傅里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评估角膜各参数的重复性与准确性,为FD-OCT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前检查者43例77眼,屈光度为-1.25~-10.00 D,散光度<2 D.使用RTVue FD-OCT测量角膜中央3 mm直径范围内前表面曲率半径Ranterior、后表面曲率半径Rposterior、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Rposterior/Ranterior、中央角膜厚度(CCT)、通过厚透镜公式获得角膜总屈光力Knet、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角膜前表面中央直径3 mm范围内屈光力Kanterior、角膜后表面中央直径3 mm范围内屈光力Kposterior,及基于Placido环原理的Topolyzer获得的角膜屈光力Km,每只受试眼连续测量3次.采用变异系数(CV)、Cronbach Alpha系数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重复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SimK与Knet、Knet与Km、SimK与Km之间的差异性,Pearson相关分析SimK与Knet、Knet与Km、SimK与Km之间的相关性,Bland-Altman分析SimK与Knet、Knet与Km、SimK与Km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 Ranterior、Rposterior、Rposterior/Ranteror、Kanterior、Kposterior、SimK、Knet和CCT分别为(7.691±0.302) mm、(6.532±0.276) mm、0.849±0.014、(48.97±1.92)D、(-6.13±0.26)D、(43.95±1.72)D、(42.95±1.68)D和(545.20±35.04)μm,各参数的CV均<1%,Cronbach Alpha系数均>0.9;Rposterior/Ranterior的ICC为0.802,其余参数ICC均>0.9.SimK比Km大(0.27±0.34)D,Knet比Km小(0.73±0.37)D,SimK比Knet大(1.01±0.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imK与Km、Knet与Km、SimK与Knet均呈正相关(r=0.981、0.976、0.998,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SimK、Knet、Km之间的一致性差. 结论 RTVue FD-OCT评估角膜曲率和CCT具有很好的重复性;RTVue FD-OCT获得的SimK比角膜地形图仪略大;RTVue FD-OCT获得的Rposterior/Ranterior比Gullstrand模型眼小,可能为建立更准确的标准化模型眼提供依据.

  • 1%阿奇霉素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

    作者:杨珊珊;潘晓晶;王洪格;赵桂秋

    背景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常见的眼部感染性疾病之一,局部使用抗生素可加速恢复.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生素滴眼液都需要每天数次给药治疗,而阿奇霉素不需频繁给药且治疗疗程短. 目的 评价质量分数1%阿奇霉素滴眼液对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经北京同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遵循Helsinki宣言,受试者进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双盲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于2011年5-9月在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青岛市市立医院确诊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180例,按随机双盲分组的原则分为试验组89例,对照组91例,分别单独使用1%阿奇霉素滴眼液和安慰剂点眼,两组用药方法一致,共随访9d.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下检查受试者球结膜炎症情况后评分,并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记录随访期间受试者与药物相关县不相关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的评价以临床治愈率为主要指标,以细菌清除率为次要指标,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观察受试者用药后的眼部刺激性、晶状体改变和眼压变化,两组受试者上述检测结果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随访,无病例脱落和中止或剔除病例.试验组受试者用1%阿奇霉素滴眼液点眼后细菌性结膜炎临床治愈率为76.40% (68/89),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43.96% (40/9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3,P<0.01);试验组受试眼细菌清除率为85.71% (24/28),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60.53% (2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良好的耐受性,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阿奇霉素滴眼液可以有效治疗细菌性结膜炎,药物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 Pentacam与A型超声测量正常人中央角膜厚度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成拾明;李岩;黄锦海;周霞;许玲

    背景 中央角膜厚度(CCT)是眼前节重要的参数之一,在角膜屈光手术、青光眼的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接触式A型超声检查仍是测量CCT的金标准,但其具有接触性、中央定位差等缺点,眼科医师始终致力于寻找更为方便、能够替代A型超声测量CCT的非接触式仪器. 目的 系统评价Pentacam与A型超声测量正常人CCT的差别.方法 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Google学术搜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有关Pentacam与A型超声测量正常人CCT比较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以加权均数差(WMD)、95%可信区间(CI)为分析统计量.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用倒漏斗图法对文献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有26篇文献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中文文献12篇,英文文献14篇,总样本量3677眼.纳入文献的结果存在异质性(P=0.0003,I2=56%).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Pentacam与A型超声对正常人CCT测量值的差值为1.74 μm,Pentacam与A型超声测得的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74,95% CI:-0.69 ~4.16,P>0.05).敏感性分析使用固定效应模型,Pentacam的测量值大于A型超声2.73 μm,结合临床此差异无临床意义;除外样本量大于100眼的研究,Pentacam的测量值大于A型超声2.64.μm,差异无临床意义.倒漏斗图未发现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 Pentacam与A型超声测量的正常人CCT值差异较小,可以互相替代.

  • 荧光探针法检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1778位点突变的研究

    作者:张艳敏;宋丹;安慧娟;陈慷;王志立;鲍玉洲;赵朝霞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与视神经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均不相同,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相似,因此易被误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高通量、简便、快速、特异性高的LHON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建立以实时荧光定量突变特异性Taqman探针技术检测LHON线粒体DNA(mtDNA) 11778G>A突变的方法,实现快速、简便、准确地筛查mtDNA 11778位点突变LHON患者. 方法 根据mtDNA全基因组序列设计针对mtDNA 11778G>A突变的特异性Taqman探针和引物,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分子生物室LHON DNA库任意选取标本84份,另抽取40名18~ 20岁健康体检者的血样40份作为正常对照,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特异性探针法和序列测定法检测LHON mtDNA 11778G>A突变,并对检测方法进行可靠性验证. 结果 用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法检测mtDNA 11778G>A突变,84例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发现mtDNA 11778G>A突变者23例,阴性结果者61例,23例阳性患者样本扩增曲线结果显示Ct值为22.993±0.708,正常对照组样本Ct值均为0,与直接测序法检测结果完全相符,其符合率为100%,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者. 结论 用实时荧光定量突变特异性Taqman探针法检测LHON mtDNA 11778G>A突变位点的方法简单、省时、准确、直观、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适用于对LHON mtDNA 11778G>A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 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检测及相关研究

    作者:孙松;谈旭华;任天丽;武志峰;朱婷婷;徐慧艳

    背景 干眼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在于眼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干眼的关系尚待证实. 目的 检测干眼患者泪液及外周血中IL-6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确诊的Sj(o)gren综合征(SS)患者、非Sj(o)gren综合征(NSS)患者各20例20眼,另收集健康志愿者20人20眼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接受干眼症状调查量表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受检者外周血及泪液中IL-6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分别为18.50(11.75,23.00)、23.00(19.00,32.00)、2.00(0.25,4.00),SS组、NSS组的干眼症状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个组BUT值分别为2.50(2.00,3.88)、3.50(2.13,4.00)、15.00(13.13,17.00)s,SS组、NSS组的BUT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个组SⅠt值分别为2.00(1.50,2.88)、4.00(3.00,5.75)、19.00(18.00,25.00) mm,SⅠt值正常对照组>NSS组>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5.75(4.00,7.75)、4.50(3.63,6.00)、0.00(0.00,0.75),SS组、NSS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SS组、NSS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31.47±21.04)、(77.81±15.68)、(31.62±8.57) μg/L,泪液中IL-6质量浓度分别为(33.44±8.01)、(18.78±5.73)、(8.77±3.43) μg/L,正常对照组<NSS组<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外周血及泪液中IL-6质量浓度与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0),与BUT和SⅠt结果均呈负相关(均P=0.00).结论 干眼患者外周血及泪液中IL-6质量浓度升高,并与干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相关,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敏感和可靠的标志物.

  •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跃华;张晶;李颖;王玥;王永华;王宁利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其矫治效果并不如矫治近视者满意.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对1例右眼为近视状态、左眼为远视状态的女性患者行左眼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术后随访1个月,应用气动眼压计观察术眼眼压改变,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评价术眼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手术前后角膜瓣厚度变化;应用眼反应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素)的改变;于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记录患者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结果 术眼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d及1个月术眼裸眼远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裸眼近视力达J2并稳定,术后1个月等效球镜度(SE)为-0.125 D.术后1个月OCT检查显示角膜透明,角膜基质囊袋内植片居中在位,无排异反应.术眼术前角膜补偿眼压为12.4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为11.9 mmHg;术前模拟Goldmann眼压为11.9 mmHg,术后为10.7 mmHg;左眼术前角膜滞后量为9.7 mmHg,术后为8.9 mmHg;术前角膜阻力因素为10.9 mmHg,术后为10.3 mmHg,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自体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矫治远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好,手术前后眼压和角膜生物力学无明显改变,为远视的矫治提供了新的选择.

  • 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赵博;吴江;景红;王永毅

    背景 翼状胬肉是人眼表常见疾病,其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有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目的 检测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在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中收集30例翼状胬肉组织标本,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标本24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标本6例.另收集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斜视手术和上睑下垂手术的正常球结膜标本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翼状胬肉标本中8-OHdG和bcl-2的表达,并与正常球结膜组织的标本进行对照.用卡方检验法比较各组标本中8-OHdG和bcl-2阳性表达的差异,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和bcl-2阳性表达的一致性. 结果 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83.3%,而正常结膜组织中8-OHdG无表达;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阳性表达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8,P>0.05).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和87.5%,而正常结膜组织中bcl-2无表达;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bcl-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3,P>0.05).27例bcl-2阳性的翼状胬肉标本中有20例8-OHdG呈阳性表达(20/27),3例bcl-2阴性的翼状胬肉标本8-OHdG均呈阴性表达,二者的表达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翼状胬肉标本中8-OHdG与bcl-2的表达一致性一般(Kappa=0.464). 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呈阳性表达,提示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紫外线所致的DNA氧化损伤可能作为上游的因素,导致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增高,从而抑制了正常的细胞凋亡,造成组织细胞的过度增生,导致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角膜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舒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位于骨髓基质细胞系中的非造血类成体干细胞.基于BMSCs遗传背景稳定、多向分化潜能、易于获取、容易体外培养与增生,其在组织工程角膜中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目前大量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BMSCs可以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样细胞,并且对眼表损害的修复也有重要作用;BMSCs在角膜的应用常借助于某种载体,如异种角膜基质、羊膜等.然而,BMSCs作为组织工程角膜的种子细胞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多向分化机制尚不明确,BMSCs鉴定尚缺乏统一标准,理想支架材料的选择,细胞大量扩增可能存在致瘤问题等.就BMSCs在组织工程角膜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莹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一种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高发病率、高致盲性的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认为HSK是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与感染途径、免疫调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HSK具有难治性及易复发等特点,在临床上应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从病毒感染与潜伏、细胞凋亡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就HSK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从分子水平认识角膜营养不良的分类方法

    作者:蔡素萍

    角膜营养不良具有遗传性,表现为双眼角膜组织各层出现进行性的病理性沉着物,导致角膜混浊,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以往的角膜营养不良分类方法是以受累角膜的分层为依据的,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一些研究者提出以遗传学信息为依据对角膜营养不良进行分类,如国际角膜营养不良分类委员会(IC3D)提出了在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类基础上结合遗传学依据对角膜营养不良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新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把疾病的临床、病理和遗传方面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近几年来,本实验室通过对中国多个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遗传学研究,主要对角膜营养不良的相关基因人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进行分析,揭示了TGFBI基因不同的突变与临床表型之间的联系,从分子水平证实TGFBI基因角膜营养不良分类方法是科学、准确的.就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和分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各类角膜影响不良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Valsalva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孙则红;王志学

    患者,女,24岁.因右眼视力突然下降7d来诊.患者曾因怀孕1个月妊娠反应严重,出现剧烈呕吐、憋气哭泣,7d前发现右眼视物模糊,为治疗眼部疾病于6d前行人工流产术.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5,左眼1.0;眼底表现:右眼黄斑中心区见一球形视网膜前大片出血,可见液平面,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右眼动静脉充盈时间正常,静脉期黄斑区大片类圆形低荧光,下半1/3舟形视网膜前出血性荧光遮蔽,晚期未见明显荧光素渗漏(图2).

    关键词:
  • 药物源性角膜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史伟云;王婷

    由于滴眼剂应用后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不规范,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报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另外,不同滴眼剂在所致角膜病变中的发病机制各异,患者自身的病情也不尽相同,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因此,眼科医师应重视滴眼剂对眼表的毒性作用和所致的角膜病变,减少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发生.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