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曹淑娟;姜爱新;蒋红文

    目的:探讨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治疗角膜炎引起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0例确诊为角膜炎引起角膜新生血管患者分为两组,各15例.A组为角膜炎导致角膜新生血管患者,B组为角膜炎导致新生血管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结膜充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原液治疗.结果: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分别与治疗3 d后时相比,角膜新生血管均显著减退(P<0.05);A组、B组治疗3 d后与治疗1周后、治疗1周后与治疗2周后CNV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对角膜炎造成的角膜新生血管有抑制、消退作用,但贝伐单抗对角膜炎导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合并角膜水肿的控制效果比角膜炎造成的角膜新生血管临床控制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 miR-184在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靶基因预测分析

    作者:刘成刚;周善璧

    目的 初步探miR-184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基因调控机制.方法 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基质胶上建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三维培养体系.应用qRT-PCR检测miR-184的体内外表达.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分析miR-184靶基因.结果 初步建立起血管新生的体内外研究模型,miR-184在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角膜中的表达(0.145±0.013)较正常角膜(1.015±0.189)显著下降(P<0.01),而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相对表达量极少(0.007±0.004) (P <0.05).预测的靶基因与VEGF血管生成信号通路有关.结论 新生血管进程中伴随着miR-184表达量降低,提示其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可能通过VEGF信号通路参与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 重组IFN-α蛋白联合endostatin基因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晓燕;袁中芳;魏增涛;马春红;赵东;张艳;国纪林;孙汶生

    目的探讨重组IFN-α蛋白联合endostatin基因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兔眼球结膜下注射包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脂质体,3 d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利用碱烧伤法制备兔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球结膜下联合注射重组IFN-α蛋白及包有endostatin真核表达载体的脂质体,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实验组角膜有很强的绿色荧光,而在对照组则无荧光.联合应用重组IFN-α蛋白和endostatin基因治疗,第7、10、13天角膜新生血管长度、面积明显小于重组IFN-α蛋白和endostatin基因的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重组IFN-α蛋白联合endostatin基因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 角膜新生血管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群;黄一飞

    角膜盲患者在我国有200~300万人,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手术是这些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角膜存在多种免疫赦免机制,如角膜不含血管和淋巴管,处于相对免疫“赦免”状态,而且正常情况下角膜的朗格汉斯细胞分布不均匀以及前房相关免疫偏离的存在,这些特点使得角膜移植手术是众多器官和组织移植手术中成功率高的手术[1-3]。虽然随着显微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抗排斥新药的应用,手术成功率有了更大的提高,但是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尤其在高危角膜移植(新生血管、多次角膜移植及活动性炎症)手术后免疫排斥反应高达50%以上[4-5]。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随着近代分子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已经确认有许多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角膜移植排斥的发生,如角膜血管化、炎症、虹膜前黏连、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年龄、大植片移植、偏中心移植以及青光眼病史、化学伤等[6]。其中角膜新生血管是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将就角膜新生血管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EGCG脂质体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作者:张伟莉;吴志鸿

    目的 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脂质体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EGCG脂质体,测定粒径、Zeta电位.实验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白脂质体组、地塞米松组和EGCG脂质体组.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裂隙灯观察角膜炎症反应、角膜混浊程度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形态变化.正常大鼠结膜下注射EGCG脂质体,评价其对大鼠眼有无明显毒性.结果 EGCG脂质体组粒径为(81.96±3.46)nm,Zeta电位为(-31.8±0.44)mV.烧伤后第3、7、14d,EGCG脂质体组和地塞米松组炎症指数分别为(4.25±0.46)分和(3.63±0.52)分;(3.38±0.74)分和(2.63±0.52)分;(2±0.53)分和(2.13±0.64)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炎症指数下降(P<0.05).烧伤后第3、7、14d,EGCG脂质体组和地塞米松组角膜混浊评分分别为(3.13±0.64)分和(3±0.76)分;(2.19±0.83)分和(2.13±0.64)分;(2±0.76)分和(2.13±0.64)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角膜混浊减轻(P<0.05).烧伤后第3、7、14d,EGCG脂质体组和地塞米松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6±0.46)mm2和(5.23±0.22)mm2;(14.06±1.19)mm2和(11.61±1.49)mm2;(21.56±3.56)mm2和(20.3±3)mm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减少(P<0.05).局部应用EGCG脂质体,大鼠无明显挠抓眼部表现;裂隙灯检查,结膜、角膜透明,虹膜无渗出,晶体透明;两组Draize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病理切片示角膜无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EGCG脂质体安全性好,减轻角膜炎症,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EGCG脂质体有望成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类疾病的新型眼用制剂,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抑制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青;皮裕琍;董莹;尹澜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对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我院2005-2010年期间收治严重角膜碱烧伤(角膜缘干细胞缺陷)17例24眼,其中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9例11眼,羊膜移植8例13眼.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均行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上皮、组织浸润、新生血管情况,对两组患者角膜新生血管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术后两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第21天,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和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分别为(1.410±0.765)分和(2.500±0.961)分,术后第60天分别为(1.770±0.832)分和(2.820±0.947)分.在术后两个评价时间点,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组均较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显著减少,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术后第60天新生血管评分均较术后第21天稍高,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表明两组角膜新生血管在移植3周后基本保持稳定.结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对严重的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羊膜移植.

  • 角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

    作者:游玉霞;梁庆丰;马科

    临床上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包括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新生血管进行电凝、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等,但临床效果不甚理想.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已用于临床,包括贝伐单抗、雷珠单抗、VEGF trap、干扰RNA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抗生素被证实对角膜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雷帕霉素也被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本文综述了角膜新生血管药物治疗的现状及未来可能的研发方向.

  • 核转录因子κB在角膜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金绘祥;史伟云

    核转录因子κB(NF-κB)对炎症、免疫反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的基因表达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在角膜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NF-κB调控着角膜上皮细胞的发育,对角膜的不同细胞可发挥抗凋亡或促凋亡的作用,与角膜透明性和固有免疫防御的建立息息相关,参与了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形成等过程.

  •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

    作者:接英

    临床上许多角膜病变均能引起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化的角膜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而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深入研究,在血管形成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综述主要介绍了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

  • 角膜缘干细胞在重建眼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冰

    正常角膜上皮的完整性依赖于基底层角膜缘干细胞的不断增殖。角膜缘干细胞对角膜上皮的再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角膜缘干细胞因各种原因严重缺乏,会导致持续性角膜上皮糜烂、角膜新生血管和假性翼状胬肉形成,角膜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将受到破坏。本文对角膜缘干细胞的性质、特点、分布、检测、各种干细胞移植术、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适宜的载体等进行综述,以便对角膜缘干细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角膜新生血管对角膜损伤神经再生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平;李坤;张阳;张敬学;武坤;刘谦;邹煦妍;李纳

    目的 探讨角膜新生血管对大鼠角膜损伤神经再生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SD大鼠.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A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术后0、3、7天给予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组行缝线铲针角膜基质层间切开及缝线诱导新生血管术;C组0、3、7天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操作.分别在术后1天、1周、2周、4周,采用裂隙灯照相法观察记录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记录神经长度.采用Cochet-Bonnet知觉仪测量缝线区的角膜知觉,采用Schirmer试验泪液线测量右眼的泪液分泌量.术后4周角膜全层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记录上皮下神经密度.主要指标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神经长度、上皮下神经密度、角膜知觉、泪液分泌量.结果 A、B组术后1、2周有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术后4周消退闭锁,C组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A组术后1、2周新生血管面积比为(10.86±1.57)%和(1.87±0.69)%,分别小于B组的(25.42±2.65)%和(6.48±1.10)%(P均=0.000).术后1天A、B组神经长度分别为(151.02±4.74) μm、(149.69±4.32) μm(P=0.306);术后1、2、4周,A组神经长度均长于B组,分别为(193.84±2.25)μm与(155.73±2.98)μm、(217.15±2.08)μm与(166.21±2.41)μm、(220.70± 1.41)μm与(203.76± 1.74) μm(P均=0.000).术后A、B组神经长度均有减少并有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术后4周A组损伤区上皮下神经密度(22.60%±2.02%)明显高于B组(9.41%±2.01%)(P=0.000).A、B组上皮下神经短小稀疏、密度低,C组形态正常.A、B组术后1、2、4周时角膜知觉及泪液分泌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B组均有下降并恢复趋势,C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角膜新生血管可能抑制角膜损伤神经再生,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有利于神经再生.

  • 饱和氢气水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游玉霞;梁庆丰;李玉洁;马科

    目的 探索饱和氢气水对大鼠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SPF级SD大鼠16只.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均选取左眼作为实验眼.成功建立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12只,随机分为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用药组给予饱和氢气水滴眼,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均为每次1滴,每日3次.术后第1、3、5、7、9、11和14天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拍摄大鼠眼前节照片,通过公式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第14天深麻醉下取大鼠眼球,HE染色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检测4-羟基壬烯酸(4-HNE)表达.主要指标 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 第5、7、9、11、14天用药组和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6.43±5.20)mm2和(11.56±4.80)mm2;(10.10±8.79)mm2和(21.39±8.57)mm2;(15.73±12.93)mm2和(33.76±13.96)mm2;(9.85±9.04)mm2和(24.80±13.06)mm2;(8.42±5.46)mm2和(23.13±13.37)mm2.除第5天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106),第7、9、11、14天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2.252,P=0.048;t=-2.320,P=0.043;t=-2.305,P=0.044; t=-2.494,P=0.032).结论 饱和氢气水滴眼对大鼠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 应用血啉单醚光动力疗法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作者:黄映湘;张风;李志辉;严伟;熊颖

    目的观察应用血啉单醚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效果.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成年有色兔18只.方法制作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血啉单醚5mg/kg静脉注射,不同能量密度(7.6~152.8 J/cm2)的氩绿激光照射角膜新生血管根部,不注射血啉单醚只单纯行同等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组作为对照组.主要指标PDT的能量密度,行角膜新生血管荧光素造影观察新生血管封闭情况.结果PDT后3天,角膜新生血管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应用61.2 J/cm2及以上的能量,有67%以上的眼角膜新生血管被完全封闭,33%的眼部分有效.PDT后1周,61.2 J/cm2及以上组仍有66.7%(16/24眼)的眼角膜新生血管完全封闭.激光后1个月5/24眼无新生血管出现,其余眼再次出现新生血管.结论采用激光能量密度在(61.2~152.8)J/cm2照射的PDT治疗能完全或部分封闭兔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的角膜新生血管,但有新生血管再生.

  • 青蒿琥酯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作者:孙京华;王慧;张煜昭;刘常明;王净信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artesunate)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采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65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5只(5眼)、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30只(30眼)、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组30只(30眼),比较第14 d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长度和面积,并分别在烧伤后第1、3、5、7、10、14 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显著抑制了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EGF、NF-κB在正常角膜上皮基底部有弱表达,在新生血管对照组有明显增强,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 青蒿琥酯球结膜下注射可以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其治疗机制可能是抑制VEGF、NF-κB的表达.

  • 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CD105的表达

    作者:孙昊;徐岬;冯军

    目的 观察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CD 105的表达,为临床治疗因外伤、感染、排斥反应等原因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及其他新生血管形成性疾病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选取Wistar纯系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7、14、21、28 d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将其处死,用新生血管灌注方法及CD 105免疫组化观察其新生血管情况及新生血管中CD 105的表达.结果 随着新生血管生长旺盛,内皮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CD 105的表达逐渐增强.至角膜缝线后4周左右,新生血管生长趋于静止,内皮细胞增生减弱,CD 105表达也明显减弱.结论 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CD 105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成为新生血管形成性疾病新的治疗靶点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CD 105
  • 临时结膜瓣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及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的研究

    作者:余业明;莫贻娟;李艳春;韦思广;姜俊;张玉娟

    目的 观察临时结膜瓣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真菌性角膜溃疡86例(86眼)分为两组.A组:临时结膜瓣移植组,51例;B组:常规结膜瓣移植组,35例.观察并比较A、B两组的治愈率、治愈时间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率.随访6个月.结果 两组间治愈率差异及治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临时结膜瓣能促进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并能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其疗效优于常规结膜瓣.

  •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作者:康建芳;鲁建华;徐岬;冯军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NS-398滴眼液对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碱烧伤制作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I组,10μmol/L NS-398滴眼;实验Ⅱ组,50μmol-L NS-398滴眼液滴眼;对照组生理盐水滴眼.伤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并计算其面积,并于3 d、7 d、10 d、14 d各时段,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2和VEGF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在伤后各时间段,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实验Ⅰ、Ⅱ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COX-2和VEGF的表达实验Ⅰ、Ⅱ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Ⅰ、Ⅱ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COX-2和VEGF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COX-2、VEGF参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可明显抑制碱烧伤引起的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其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 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治疗硅油填充眼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

    作者:王文战;杨惠春

    目的 评价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贝伐单抗,avastin)治疗硅油填充眼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经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 25 mg(1 mL)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病例,患者均为复杂性眼外伤行角膜移植术后联合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眼,共12例12眼,bevacizumab注射后随访2~6个月,平均4.26个月.患者接受角膜缘4个象限结膜下注射bevacizunmb共25 mg(1 mL)治疗,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2周及4周的视力、眼压及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变化.结果 注射后4周视力提高了0.01~0.02者6眼;占50%;提高了0.025~0.04者5眼,占41.7%;提高了0.05者1眼,占8.3%.注射后4周眼压不变者8眼,占66.67%,眼压升高2mmHg者2眼,占16.67%.眼压下降1 mmHg(1 mmHg=0.133 kPa)者2眼,占16.67%.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减少50%以上者3眼,减少40%~49%者7眼,减少30%~39%者2眼.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高眼压、葡萄膜炎或其他眼内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对于抑制硅油填充眼角膜移植术后的角膜新生血管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方法容易操作,并发症少,早期应用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雷帕霉素滴眼液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作者:赵新荣;杨炜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滴眼液对兔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48只新西兰白兔右眼碱烧伤制成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成A组(0.1%雷帕霉素滴眼液组),B组(0.5%雷帕霉素滴眼液组),C组(1%雷帕霉素滴眼液组),D组(赋形剂对照组).烧伤后每天滴眼4次.观测角膜浑浊、融解情况和新生血管生长并测量长度.角膜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炎性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角膜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碱烧伤后各组角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浑浊、融解,随时间延长,对照组角膜浑浊、融解明显,角膜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粗大新生血管形成.治疗组的角膜浑浊、融解减轻,伤后7 d、14 d B、C组炎症细胞计数、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及VEGF表达均小于对照组(P<0.05).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角膜炎性细胞数及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0.5%及1%雷帕霉素滴眼液可有效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免疫炎症反应,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为眼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b-FGF,VEGF在碱烧伤大鼠角膜中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关系

    作者:孙京华;陈艳艳;刘常明;张熠昭;王慧

    目的 探讨角膜碱烧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角膜中的表达与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烧伤35只Sprague-Dawleg(S-D)大鼠角膜,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的形态学分析来评价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角膜烧伤后不同时间点b-FGF及VEGF在角膜中的表达.结果 大鼠角膜烧伤后2d b-FGF及VEGF开始增高,伤后7d达到高峰,然后2种因子的表达下降,14d后显著下降,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与两种因子的表达呈明显的平行关系.结论 碱烧伤后,大鼠角膜b-FGF,VEGF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相关性,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86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