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amber-Beer定律与生化检验仪器及其故障维修实例

    作者:裴育林

    1.Lamber-Beer定律与生化检验仪器有色溶液对光谱的吸收符合Lamber-Beer定律.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的溶液时 ,吸光度A和溶液的透光度T及溶液层厚度L与溶液浓度C之间的关系为:A=lgT=kcT该式为Lamber-Beer定律.它表明溶液层的厚度固定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成正比.

  • 单色光对鸡视网膜节细胞密度和大小的影响

    作者:曹静;王子旭;陈耀星

    目的 研究单色光对鸡视网膜节细胞(RGCs)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二极管光(light-emitting diodes,LED)灯作为光源,将60只刚出壳的雄性从肉鸡分别饲养在红(660nm)、绿(560nm)、蓝(480nm)和白光(400~760nm)照下49d(n=15),光照强度15 lux,光照制度23h:1h(L:D).取两侧视网膜分别做Nissl染色和DiI标记RGCs,利用图像分析法观察视网膜面积、RCCs细胞密度与大小的变化.结果 蓝、绿光组视网膜面积、RGCs细胞总数显著高于红、白光组(10.35%和17.07%,P<0.05);绿光组RGCs平均细胞密度比其他光组高14.61%(P<0.05);绿光组视网膜中央区(CA)的RGCs密度高,显著高于蓝光组28.91%(P<0.05),其CA/NP的比值比其他光组高29.71%(P<0.05);蓝光组CA的RGCs胞体面积小,颞侧周边区(TP)和鼻侧周边区(NP)的胞体大,其TP/CA的比值比其他光组高26.65%(P<0.05)且与其他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蓝、绿光可使视网膜面积、RGCs细胞总数增加;从视网膜的中央区到周边部,绿光组的RGCs密度梯度下降幅度和蓝光组的RGCs大小梯度增大幅度明显.

  • 生物系统光响应的剂量关系

    作者:吴敏;刘承宜;程蕾;王双喜;郭红;刘颂豪

    一、前言激光或单色光对生物系统(biological system,BS)的作用将改变BS的性质或功能,这个过程称之为BS光响应(pho-tonic response of a BS,PBS).细胞的光响应包括细胞增殖、分化、黏附、凋亡和光动力效应(photodynamic effect,PDE)等.伤口的光响应包括伤口愈合等.PBS的剂量关系是光疗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问题,一篇结果很好的论文往往可能因为剂量没有陈述清楚而大大降低其参考价值[1,2].国际上光生物调节作用(photobiomodulation,PBM)[3-6]的研究中,有些研究小组可能是由于忽视剂量关系的研究,所以发表了实验结果否定PBM的论文,这可能是造成PBM研究极大混乱的一个原因.国内PBM用于血管内、鼻腔内和穴位照射的临床应用中也忽视了剂量关系的研究,可能正是由于这样,才造成疗效严重下降,激光针灸已经基本上从临床上消失,血管内照射和鼻腔内照射的临床应用受到卫生部的严格限制[6].本文主要讨论PDE和PBM中PBS的剂量关系,再一次呼吁同行们高度重视PBS剂量关系的研究.

  • 光生物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承宜;容东亮;刘颂豪

    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biostimulation)直接产生辐射而不是热效应(温度升高不超过0.1~0.5.C),相应的疗法称为低强度激光疗法[1,2].1986年以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体表低强度激光疗法有效的56篇论文中疼痛16篇、伤口愈合8篇、糖尿病3篇、激光针灸3篇和动物模型研究9篇,证明发光二极管对皮肤老化的光子嫩肤效果1篇,证明体内低强度激光疗法有效的论文只有关于风湿性关节炎的血管内照射疗法1篇.激光针灸镇痛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批准.鉴于在产生细胞效应方面,激光与单色光差异无显著意义[1],人们将激光的效应和单色光的效应统一称为光生物调节作用(photobiomodulation)[3].美国激光医学年会的1个分组会议一直以生物刺激作用作为题目,2003年改为光生物调节作用.这方面的研究逐年上升.人们分别引入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4]、DNA芯片技术[5]和单细胞激光共焦显微镜技术[6].近年来研究论文发表档次达到高峰,分别发表在<科学>[7]、<美国科学院院刊>[3]、<美国生物化学杂志>[8,9]和等[10]顶级杂志上.Kamru,[11,12],Mester等[13,14]和Abergel等[15]研究权威发表的5篇经典论文分别被引用了118、111、110、143和101次.这些工作说明,科学界已经基本接受了光生物调节作用现象,并展开深入的机制研究.

  • 单色光对鸡下丘脑钟基因 Clock表达的影响

    作者:蒋南;王子旭;曹静;董玉兰;陈耀星

    生物节律是几乎所有生物体都具有的生命活动,其分子机制受控于主钟内的昼夜节律生物钟。禽类的下丘脑是控制生命活动关键的枢纽,其包含了禽类主钟之一--视交叉上核,同时也承担了控制摄食行为及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重要生理活动。而作为生物钟授时因子之一,光照信息对生物钟的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光照周期对生物钟活动的影响,而有关光色影响生物节律行为的报道甚少。本研究采购刚出壳的AA肉鸡分别饲养于白光(400-760nm)、红光(660nm)、绿光(540nm)和蓝光(480nm)下,光照制度为LD 12:12,光照强度为15lx,至14天分别于6个时间点 ZT0、ZT4、 ZT8、ZT12、ZT16、ZT20取下丘脑进行钟基因Clock表达的检测。采用RT-PCR,对Clock mR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四个光色下Clock mRNA表达趋势较为一致,即表达量白天升高、夜晚下降,且峰值均出现在昼夜交替处。2)不同单色光照射下,于ZT12绿光组Clock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白19.93%、红39.72%、蓝15.47%( P=0.000-0.001),红光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光组11.15%-25.91%( P=0.000-0.011),白光与蓝光之间差异不显著( P=0.228)。3)用MATLAB软件对不同单色光下6个时间点Clock mRNA的数据进行节律性可见,四种光色下Clock均呈现24h为周期的节律性表达;且绿光下,Clock表达振幅大,略高于白光2.44%,比红光、蓝光各高出41.37%和30.41%;而与白光相比,红、绿、蓝光的峰相位均有提前了,其中蓝光提前了1.4h,峰值较其他光色早出现。此外,利用WB的方法,对CLOCK蛋白水平表达进行检测我们发现:1)与mRNA 表达水平类似,4个光色下CLOCK蛋白表达均呈现昼高夜低的走势。2)不同单色光照射下,于ZT12绿光组表达与白、红、蓝光的表达差异显著,分别高出16.27%-38.95%( P=0.000-0.005),红、蓝光之间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12)。以上结果显示,单色绿光可以显著提高14日龄肉鸡下丘脑中钟基因Clock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单色红光会显著降低Clock mRNA的水平;就节律性而言,单色光处理后Clock基因水平仍保持节律性表达,且绿光下振荡幅度大。

    关键词: 单色光 下丘脑 Clock
  • 孵化期单色光照射影响肉鸡骨骼肌生长和卫星细胞发育

    作者:王瑶;王子旭;曹静;董玉兰;陈耀星

    目的:家禽具有优越的视觉机能,能感受不同颜色的光,且光照是影响家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单色光能影响出壳后肉鸡骨骼肌的生长,本研究将光照时间提前,探讨光色是否会影响鸡胚骨骼肌的发育。方法:本试验将AA 肉鸡鸡胚置于白、红、绿、蓝光和黑暗条件下,出壳后将其转入白光下饲养,研究孵化期给予单色光照射是否影响鸡胚和出壳后雏鸡骨骼肌生长,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①光色能够影响鸡胚骨骼肌发育,相较于白、红、蓝光和黑暗条件,绿光能显著提高鸡胚骨骼肌质量,进而提高鸡胚及出壳后雏鸡体重,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肌纤维面积增大,肌纤维密度降低,且绿光组显著提高了胸大肌中较大肌纤维所占比例;而红光则抑制鸡胚骨骼肌的生长。②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与卫星细胞的增殖有关,绿光显著提高了肉鸡胸大肌和腓肠肌卫星细胞的总数、相对数量和增殖活性,以及骨骼肌 PCNA 的表达,这与绿光促进骨骼肌IGF-1R、Pax7、HGF 表达、抑制MSTN,促进血浆IGF-1分泌有关;③鸡胚发育对环境光刺激敏感,并能影响机体的抗氧化功能,本试验中绿光提高了骨骼肌GSH-Px 和SOD 的含量,进而使T-AOC 升高,降低了MDA;而红光则降低了GSH-Px 和SOD,提高了MDA 的含量。结论:鸡胚孵化期给予单色光照射,绿光能显著促进胚胎后期及出壳雏鸡骨骼肌生长和肌纤维发育,并有效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活性,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变IGF-1的分泌水平及骨骼肌IGF-1R 表达,进而改变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因子Pax7、HGF 和MSTN 的表达和骨骼肌的抗氧化水平。

  • 单色光对鸡视顶盖生物钟基因昼夜节律表达的影响

    作者:梅兰;王子旭;曹静;董玉兰;陈耀星

    生物体的行为活动与生理现象呈周期性波动,并与光照密切相关。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光色能影响肉鸡和蛋鸡的生产性能,且禽类具有优越的视觉机能,视顶盖是禽类视觉信息加工和整合的部位,其结构复杂,那么在视觉传导通路中作为重要视觉中枢的视顶盖昼夜节律变化如何,为此我们将刚出壳的AA肉鸡分别饲养于白、红、绿和蓝光下,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鸡视顶盖是否存在生物钟基因的昼夜节律性表达,以及不同波长单色光对其昼夜节律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除Per 2基因外,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Bmal2、Per3、Cry1和Cry2的mRNA 在鸡视顶盖中表达呈昼夜节律性。②相较于白光,红光和蓝光刺激使除Per 3外的其它钟基因Clock、Bmal 1、Bmal 2、Cry 1和Cry2昼夜节律性表达相位延迟,而绿光组钟基因相位与白光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单色光照射后,对钟基因产生的振幅改变不具有同向性,与白光相比,绿光刺激使Per3、Cry1和Cry2昼夜节律性表达振幅增强,红光组使Bmal1、Cry1和Cry2振幅减弱,而蓝光刺激后使Bmal2和Cry1振幅增加。③鸡视顶盖中BMAL1蛋白的昼夜节律性表达趋势与Bmal1基因mRNA表达相似。单色光照射后,其昼夜节律性不发生改变,但红光组比白、蓝光组相位发生了延迟,振幅降低,蓝光组的振幅较白、绿光组的提高。以上结果表明,除了Per2基因外,其余钟基因Clock、Bmal1、Bmal2、Per3、Cry1和Cry2在鸡视顶盖中表达均呈现昼夜节律性。不同单色光对生物钟基因和生物钟蛋白BMAL 1的昼夜节律性表达无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表达量、峰值以及相位。

  • 单色光对鸡视网膜钟基因和钟蛋白昼夜节律表达的影响

    作者:边疆;曹静;陈耀星;王子旭;董玉兰;马梦

    禽类具有优越的视觉机能,不仅具有明暗觉,还具有色觉。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单色光可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视网膜作为禽类生物钟3大中枢振荡器之一,可以感受光照,自发产生分子昼夜节律震荡,与下丘脑和松果体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物节律。因此,本试验采用红、绿、蓝和白光饲养AA肉鸡,研究单色光对视网膜钟基因昼夜节律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不同光色下,鸡视网膜钟基因除Clock外,Bmal1、Bmal2、Cry1、Cry2、Per2和Per3均呈昼夜变化,其中Bmal1、Cry1、Per2和Per3呈昼夜节律性表达,而Bmal2、Clock和Cry2不具有节律性。在表达水平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正调控基因Bmal1、Bmal2和Clock表达水平升高;而红光使负调控基因Cry1、Cry2、Per2和Per3表达水平升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Bmal1中值升高,振幅增大,相位提前;红光则使Bmal1中值降低,振幅减小,相位提前;同时,红光使Cry1和Per3中值升高,相位延迟;蓝光使Cry1、Per2和Per3中值降低,振幅减小。②不同光色下,鸡视网膜钟蛋白BMAL1、CLOCK均呈现昼夜变化,其中BMAL1呈现昼夜节律性表达,CLOCK的表达不具有节律性。在表达水平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升高。在昼夜节律性表达上,与白光相比,绿光使BMAL1中值升高,振幅增大,相位提前,红光则使BMAL1中值降低,振幅减小,相位提前。以上结果表明,单色绿光促进鸡视网膜正调控钟基因Bmal1、Bmal2、Clock的表达,使正调控钟蛋白BMAL1和CLOCK水平升高;红光则促进负调控钟基因Cry1、Cry2、Per2、Per3的表达。

  • 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实验初探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汤光宇;陈云燕;陈岳声;沈仁杰;程爱萍

    目的 比较衍射增强成像(DEI)和单色光成像两种方法冠状动脉成像效果,评价同步辐射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上的意义.方法 DEI装置及白光成像装置下,分别对大鼠心脏进行成像,在DEI成像时,采用离体心脏样品;在单色光成像时,采用活体大鼠,并静注60%碘造影剂1 ml,迅速采集图像,以图像衬度和空间分辨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显示大鼠的冠状动脉.虽然DEI不用造影剂,从成像效果上来说稍差于单色光技术效果,但两种成像方法获得的图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DEI用于冠状动脉成像是可行的,但受成像条件和方法的限制,同步辐射的优良特性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 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彭屹峰;陈绍亮;汤光宇;陈云燕;陈岳声;程爱萍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特性,比较DEI和单色光两种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不同成像机理及效果,评价同步辐射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上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在BSRF的4W1A束线上,利用DEI装置及单色光成像装置,分别对大鼠心脏进行成像,在DEI成像时,采用离体心脏样品;在单色光成像时,采用活体大鼠,并静注60%碘造影剂1 ml,迅速采集图像,以图像衬度和空间分辨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显示大鼠的冠状动脉,通过显微放大法获得的图像分辨率达到微米量级.经统计学处理,两种成像方法对冠状动脉的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色光技术和DEI技术均能显示冠脉结构,但受成像条件和方法的限制,在BSRF进行的冠状动脉成像实验仍是初步的,因而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 低强度激光的美容效应

    作者:角建瓴;刘承宜;李燕;刘颂豪

    现有的激光美容主要指外科激光的美容[1].根据低强度激光疗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2-7],本文作者认为低强度激光疗法有望发展成为一个有力的美容手段.在产生生物效应这一点上,激光与单色光是一样的[2].本文结合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从细胞的角度探讨单色光或低强度激光的美容效应.

  • 不同波长单色光对豚鼠视网膜血管活性肠肽动态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鹏飞;肖林;畅立斌;金恩忠;陈思

    目的 观察不同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及视网膜血管活性肠肽(VIP)动态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的调节机制.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1周龄英国种短毛三色雄性豚鼠36只.方法 36只豚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A组饲养在红光环境中(610 nm),B组饲养在蓝光环境中(430 nm),C组为对照组饲养在混合白光中(光谱),光照度均为200 lux.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3、6周测量豚鼠眼球屈光度(RX)和眼轴(AL).并于各时点每组随机抽取4只摘取双侧眼球,获得巩膜干重,并制作视网膜连续切片10张,2张常规HE染色,2张用于对照,其余6张采用SP三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摄像分析(高倍视野×400),计算每张切片高倍镜下阳性细胞数目,并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Cmias4.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对切片VIP阳性信号进行图像分析,表达强度用积分光密度(IOD)值表示.PBS缓冲液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取豚鼠小肠石蜡切片.主要指标屈光度、眼轴、巩膜干重、视网膜VIP阳性细胞计数以及VIP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 试验后6周,红光组、蓝光组及对照组豚鼠眼球屈光度分别为(2.696±0.171)D、(5.139±0.151)D和(3.161±0.122)D,(F=605.169,P=0.000);各组眼轴分别为(8.273:±0.165)mm、(8.019±0.151 )mm和(8.161±0.120 )mm,(F=6.009,P=0.009);各组巩膜干重分别为(0.609±0.088)mg、(0.716±0.101)mg和(0,680±0.041)mg,(F=2.292,P=0.126),但红光组与蓝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P =0.048).VIP在豚鼠视网膜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强表达,在内核层、光感受器细胞层散在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红光组视网膜VIP表达高,阳性细胞计数43.250 ±9.939,IOD值1.622± 0.119;蓝光组视网膜VIP表达低,阳性细胞计数27.500± 4.928,IOD值1.273± 0.127,三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8.478,15.082;P=0.002,0.000).结论 长波长红光诱导近视形成,短波长蓝光起抑制作用.VIP可能通过影响巩膜形态功能参与单色光对眼球生长发育的调节,是长波长红光近视诱导过程中的调控分子,但具体的信号通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ACT-DIFF血细胞计数仪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作者:陈兵;李瑞

    ACT-DIFF是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三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该仪器采用了库尔特电阻抗原理测量血细胞的体积和数量,采用单色光比色原理检测血红蛋白,并根据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得出白细胞的三分类,利用了库尔特的专利技术(脉冲编辑,重叠校正,三次计数和延长计数,扫流技术,血小板拟合技术等)为临床提供18项检验参数和3个血细胞直方图,确保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满足了临床的需要.

  •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人行全视网膜光凝的门诊护理管理

    作者:王金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DR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按DR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临床分为非增殖性(NPDR)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单纯型或背景型)和增殖性(PDR)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是治疗PDR发展唯一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致盲率[1],激光是通过产生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单色光,作用于人体组织而在局部产生高热量从而达到去除或破坏目标组织的目的.

  • 721型分光光度计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作者:李志刚;严嵩

    721型分光光度计虽然精度不高,但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因此在各级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工作原理为:从光源发出的光,经单色光器色散后,变为单色光.此单色光透过比色皿中的待测液,照射到光电管上.光电管将这一随溶液浓度不同而变化的光信号的强弱转换成电信号的大小.该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由微安表将测试结果显示出来.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 430nm和530nm单色光对豚鼠眼球背侧及腹侧屈光发育的影响

    作者:刘睿;邹蕾蕾;刘望原;钱一锋;戴锦晖

    目的 研究430 nm短波长单色光及530 nm中波长单色光照对豚鼠眼球背侧、中央和腹侧屈光度及眼轴的影响.方法 采用A超及冷冻切片方法测量6只2周龄豚鼠的眼轴,分析2种方法所得结果的相关性.36只2周龄三色豚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430 nm短波长光组(蓝光组)、530 nm中波长光组(绿光组)及白光对照组.3组在蓝光、绿光及白光中连续饲养10周,各光照组光量子数设置一致.光照前及光照后2周、4周、6周、8周及10周分别进行眼球背侧、中央及腹侧屈光度检查,10周后每组各取6只豚鼠冷冻切片取矢状切面在显微镜下进行眼轴生物学测量.结果 A超与冷冻切片方法测量跟轴结果相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0周的建模,相对于白光组,蓝光组眼球背侧、中央和腹侧屈光度均偏远视(P<0.05),腹侧远视更明显,眼轴增长程度延缓(P<0.05),腹侧眼轴增长延缓显著;绿光组眼球背侧、中央和腹侧屈光度均偏近视(P<0.05),眼轴增长加快(P<0.05),背侧眼轴增长更明显.结论 单色光对豚鼠眼球背侧和腹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屈光状态及眼轴改变,可能与豚鼠视锥细胞分布有关.

  • 不同波长单色光对眼球屈光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秀梅;李涛;周晓东;褚仁远

    视觉的发育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而且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波长作为光照条件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不同波长单色光对眼球屈光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同波长光进入眼球后,通过视觉中枢和视网膜局部作用,如纵向色差、反馈调节机制、色觉通道以及视黄酸信号通路等一起发挥作用,影响眼球屈光发育.现就不同波长单色光对眼球屈光发育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721型分光光度计光路部分故障检修3例

    作者:张晓虹

    721型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其基本工作原理:从光源灯发出的光,经单色器色散之后,变为单色光,此单色光通过比色皿中的被测溶液后照射到光电管上,光电管将这一随溶液浓度不同而变化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经放大器,由微安表将透光度T或吸光度A显示出来.该仪器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一般不易出故障.但长期使用以及搬动等原因容易造成光路的故障.以下介绍其常见的3种光路故障及其检修.

  • 单色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生长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夏静;张晓峰;夏蔚;钟蕾;孙正太;王英明

    背景 530 nm单色光照射可诱导动物产生近视.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上主要的胶质细胞,参与近视的形成,但Müller细胞在单色光诱导的近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530 nm单色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近视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Müller细胞在单色光诱导的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自制光照度分别为125、250、500 lx波长530 nm单色光设备的细胞培养箱中用常规细胞培养基培养永生化大鼠Müller细胞,另用无光照的常规培养法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细胞培养6、12、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在波长570 nm处的吸光度(A570)值;培养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Müller细胞的细胞周期,比较各组G2期与G1期细胞数的比值;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Müller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酪氨酸羟化酶(TH)、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mRNA表达量的改变.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大鼠Müller细胞随不同培养时间的变化增生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不同细胞周期细胞数的变化以及大鼠Müller细胞中各近视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的差异. 结果 530 nm单色光照射后,Müller细胞均呈典型的多角形,细胞大小均匀,边界清晰.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大鼠Müller细胞在培养0、6、12、24 h时A570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00 lx组光照12h、24 h后细胞A570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1).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大鼠Müller细胞G2/G1细胞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3、0.330),500 lx组G2/G1细胞数比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250 lx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38).RT-PCR检测结果显示,250 lx组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500 lx组(P=0.006);125 lx组、250 lx组iNOS mRNA表达依次上调,250 lx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500 lx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125 lx组、250 lx组bFGF mRNA的表达量均上调,但500 lx组细胞中bFGF mRNA表达量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0.005).与对照组比较,250 lx组细胞中TH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500 lx组细胞中TH 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 结论 光照度>250 lx的530 nm单色光照射可以通过抑制大鼠Müller细胞的生长,并下调细胞中近视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在近视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 视黄酸在实验性近视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曼容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导致视力障碍的眼科疾病,其患病率逐年升高,而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根治手段,原因在于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与近视发生相关的因子很多,如多巴胺、视黄酸、胰高血糖素及ZENK(Zif269、EGR-1、NGFI-A或Krox-24)等.视黄酸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中视蛋白结合物视黄醛的终代谢产物.许多研究表明视网膜与脉络膜中的视黄酸在近视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调节近视相关的多种因子的作用,如转化生长因子-β、糖胺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等.本文基于眼内视黄酸的产生、代谢及作用,就视黄酸在形觉剥夺、光学离焦及色光诱导性近视等3种实验性近视发生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对今后的近视机制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