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

    作者:马晶晶

    目的:探析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20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基本特征、临床治疗方案等情况.结果:①本组接受单药抗凝治疗者46例(22.00%),单用抗血小板治疗者112例(56.00%),联合抗栓治疗者4例(2.00%),未接受抗凝治疗者38例(19.00%);②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与高龄、合并冠心病、存在脑卒中史、存在出血史等因素有关.结论:临床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主要以抗凝为主,但现阶段临床抗凝治疗率较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未广泛普及.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屠英暄;刘昕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的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左心房参数在预测NVAF血栓栓塞风险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入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NVAF患者94例,每位患者分别依照CHA2DS2-VASC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分别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记录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应变及左心房射血分数,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左心房参数与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左心房参数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 左心房参数中左心房应变、左心房射血分数与CHA2DS2-VASC评分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P<0.05)和-0.241(P<0.05),左心房参数与血栓栓塞事件存在相关性的指标为左心房应变(P<0.05),左心房射血分数(P<0.05).结论 NVAF的左心房应变及左心房射血分数与CHA2DS2-VASc评分系统存在相关性,左心房应变减低、左心房射血分数减低为NVAF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左心房应变、左心房射血分数可成为NVAF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超声指标.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作者:张学义;张薇;郑兆通;钟明;黎莉;张运

    目的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4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患者100例,其中54例接受口服华法林治疗(INR目标值1.6~2.5),46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低危组40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高危组华法林的维持剂量(2.68±1.05)mg,INR值1.82~2.49,随访期间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INR 2.8~3.2);高危组阿司匹林治疗的1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低危组患者无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低强度华发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非瓣膜性房颤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并减少出血并发症;阿司匹林(100 mg/d)可有效预防低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 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37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克文;皮丰元;舒静;吕桂英;雷招宝;李永安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2010年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非瓣膜性病变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一组为对照组,常规给予控制心室率、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另一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 mg,1次/d,辛伐他汀10~20 mg,每晚1次.观察两组患者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 治疗组病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43.2%)明显低于对照组(67.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李娜;范秀云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1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患者完善术前检查,给予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视患者的主诉,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出院指导,定期随访。结果9例患者介入治疗均顺利进行,术后1,3,6个月随访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心包积液行左心耳切除术。结论加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围术期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单中心经验

    作者:姚青;宋治远;郭燕丽;舒茂琴;李华康;黄海韵;刘锋;万陈;李林峪;汪雪琴;秦浩然;刘燕;黄雪娇

    目的 评价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并接受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CHA2DS2-VASc及HAS-BLED评分;在全麻下行LAAC,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并对患者基线资料、左心耳测量数据、LAAC相关资料及术后抗栓方案进行汇总分析,比较LAAC前后TTE及TEE监测结果变化及转归.结果 共25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LAAC,其中男118例(45.6%),平均年龄(68.2±8.6)岁.CHA2DS2-VASc评分(4.2±1.4)分,HASBLED评分(3.2±0.4)分;259例患者中256例(98.8%)LAAC获得成功,其中253例置入Watchman封堵器[平均直径(26.4±3.6)mm,封堵器平均压缩率(20.1±6.8)%],3例置入ACP封堵器.术后即刻TEE监测显示28例(10.9%)有少量残余分流(≤5 mm).围术期较严重并发症4例(1.5%,4/259),其中3例(1.2%)为迟发性心脏压塞,均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愈,另1例考虑空气栓塞,未处理自行恢复.平均随访(25.9±7.9)个月,TEE发现器械相关血栓形成7例(2.7%,7/256),均经延长抗凝治疗或改服抗凝药物后血栓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器械脱落、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LAAC作为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的一项新技术,其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李娜;木胡牙提;卢武红;刘志强;何鹏义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01至2009-01在我院住院的NVAF 患者1064例,按NVAF有无合并脑卒中分为NVAF无脑卒中组(n =924)和NVAF合并脑卒中组(n =140).结果:1064例患者 NVAF脑卒中的检出率为13.2%.NVAF合并脑卒中组的≥75岁年龄者、既往高血压史及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NVAF不合并脑卒中组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异常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75岁高龄、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与脑卒中显著相关(P <0.05).结论:患者高龄(≥75岁)、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越高患者越不易发生房颤.

  •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建刚;席建堂;李劲松;刘雅静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4-12期间收入院的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n=120例)和单纯房颤组(n=60例),分别评估两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左心房内径(LAD)、血脂水平和肾功能等之间的差异。
      结果: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单纯房颤组患者在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用于卒中危险分层与CHADS2评分比较有差异。
      结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除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系统外,联合测定HCY、FIB和LAD预测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使筛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工作操作更加方便、客观。CHA2DS2-VASc适宜筛查低危人群,CHADS2适宜筛查高危人群。

  • 1 04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分析

    作者:木胡牙提;卢武红;马依彤;张源明;程祖亨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左心房血栓及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1-01至2008-01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 041例,入选条件: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发作;②超声心动图证实的非瓣膜性心脏病.分组情况: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无左心房血栓组(,n=950)与有左心房血栓组(n=91). 结果:1 041例患者中,男性666例,女性375例,平均年龄为(64.26 ±12.43)岁.左心房增大的有658例(63.2%).左心房内径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降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内径的大小随着房颤病程延长而增加.有左心房血栓组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大于无左心房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有随着左心房内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结论: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扩大越明显.左心房扩大在其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 RDW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苾雯;蒋廷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

  •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血栓一例

    作者:郑黎晖;樊晓寒;姚焰

    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心悸6年,加重1个月”入院。6年来反复心悸发作,多次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口服疗效欠佳。入院前1个月心悸加重,伴活动后胸闷、气短,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房颤。平均心率110次/min,快心率176次/min。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既往高血压及糖尿病史10年。11年前因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术后有轻度吞咽困难。查体:血压142/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20次/min,房颤律,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肌酐76μmol/L,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

  •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维广;梁维基;李信健;冼洪光;张清梅

    目的 探讨简化抗凝指标检测法及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6~2.0]和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1~3.0),服用华法林后第3天采血检测INR,以后每周至每月检测1次,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06例患者第3天检测INR≤3.0,2例INR>3.0;平均随访2.9年,低抗凝强度组栓塞年发生率0.62%,标准抗凝强度组未发生栓塞,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23%和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简化抗凝检测方法是可行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

  • 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张薇;王晓兵;武云涛;姚璐;田国祥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36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肾功能分为2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肌酐清除率(CCr)(51~70)ml/min组,n=19]及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肌酐清除率(31~50)ml/min组,n=17],分别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 2/日及110 mg 1/日口服,检测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时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达比加群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逐渐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 PT、APTT、TT时间与治疗1个月时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C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观察6个月时均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可能会更好的平衡栓塞与出血风险。

  • 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高龄非瓣膜房颤患者获益与风险的对照研究

    作者:张薇;王晓兵;武云涛;姚璐;田国祥

    目的 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与利伐沙班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获益与风险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55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达比加群酯组27例(达比加群酯110 mg 2/d口服);利伐沙班组28例(利伐沙班10 mg 1/d口服).检测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12个月时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达比加群酯及利伐沙班治疗前后患者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在完成治疗12个月时D-二聚体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B型脑钠肽(BNP)、肝肾功能等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所有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治疗前、后未发现对其心率、心律及心脏结构、功能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两组患者12个月时均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及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两种药物在血栓栓塞事件、大出血事件及卒中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无差异,获益与风险相近.

  • 老年心房纤颤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剂量、INR及影响因素

    作者:张薇;田国祥;夏常泉;李娟;武云涛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 (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 (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 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胡广卉;武云涛;陈艳梅;赵保钢;高迎春;朱润秀

    目的:观察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NVAF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高龄老年组55例,年龄≥80岁(INR在1.6~2.5之间);老年组45例,年龄65~79岁(INR在l.6~2.5之间);中年组37例,年龄<65岁(INR在2.0~3.0)。入选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INR测定值及其变化趋势来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达标,比较3组患者口服华法林5年时的不良反应及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5年随访期间,三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三组患者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第5年时,高龄老年组华法林组剂量(2.89±0.52)mg,INR(2.15±0.31),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INR (2.21±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INR(2.55±0.60),华法林剂量及INR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安全有效。

  •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程度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关系

    作者:刘晓宇;沈玉祥

    研究表明,老年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高龄可达8%.其中绝大多数系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较为常见.因此,我们推测在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共同的影响因素.TNF-α是具有生物多效性的炎性因子,参与介导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通过对TNF-α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其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的关系.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庆东;杜玉生;贺光辉;尹霞;公维亮

    心房颤动(房颤)可分为心脏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两种,前者主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修补、二尖瓣脱垂等.后者则主要由各种缺血性心脏病所致,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等.

  • 地高辛提高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总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作者:

    背景:一些证据表明,服用地高辛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可能是有害的。目的:探讨在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中,地高辛与其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中,纳入815例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主要结果是总死亡率。作者进行了针对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的亚组分析。使用有效治疗范围持续时间来评价抗凝治疗质量。结果:中期随访时间为33.2个月(2460人/年);171例(21.0%)的患者服用地高辛。相比于那些没有服用地高辛的患者,服用地高辛患者的年龄偏大,有明确的临床心力衰竭病史和更高风险的血栓栓塞事件,而在有效治疗范围持续时间上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共有85例死亡,其中47例为心血管事件死亡和38例为非心血管事件死亡;35例(20.6%)死亡发生在服用地高辛组。地高辛治疗组患者总死亡率显著增加。多因素分析显示,地高辛与总死亡率(危险比:2.224,P<0.01)和心血管死亡(危险比:4.686,P<0.01)相关。倾向得分匹配分析证实,地高辛与总死亡率( H R=2.073, P=0.0263)和心血管事件死亡( H R=4.043,P=0.004)相关。结论:在使用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控制良好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地高辛可提高总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 新疆地区24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作者:吴敏;周贤惠;若扎·包拉特江;宋诗飞;李耀东;张疆华;邢强;芦颜美;汤宝鹏

    目的 探讨LDL-C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 47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按有无缺血性卒中病史分为无缺血性卒中史组(1 910例)和有缺血性卒中史组(560例);根据CHA2 DS2-VASc评分分为低中危组(<2分,566例)和高危组(≥2分,1 904例),分别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别,并进一步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DL-C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 无缺血性卒中史组与有缺血性卒中史组汉族比例、性别比、年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ALT、血尿酸、HDL-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危组和高危组汉族比例、性别比、年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ALT、白蛋白、TG、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史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89,95% CI1.860~2.347,P<0.05),LDL-C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70,95%CI1.079 ~1.494,P<0.05).结论 LDL-C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相关,且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14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