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伴颅内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外周血TNF和IL-6的变化

    作者:李军涛;霍会永;曹凌;薛靖;赵萍;刘冰;赵现;曹妍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伴颅内动脉狭窄(ICAS)的急性脑梗死(ACI)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伴ICAS致ACI患者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196例ACI患者,根据头颅CTA或MRA检查将患者分为伴ICAS组90例和不伴ICAS组106例;入院及出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检测入院及出院时外周血TNF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伴ICAS组和不伴ICAS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8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ICAS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TNF、IL-6均显著下降,而不伴ICAS组患者变化不明显.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缓解伴和不伴ICAS的ACI的症状;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伴ICAS的ACI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

  • 无卒中晚发型抑郁患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顺钧;王慧;蒋艳艳;刘梦;王金红;董智瑀;许镜远;靳令经;聂志余;李云霞

    目的 探讨晚发型抑郁患(LOD)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及脑白质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4月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年龄大于50岁、无卒中的抑郁患者60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卒中、无抑郁的患者58例为对照.两组患者分别行头颅磁共振(MRI)、头颅CT血管成像(CTA)、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并进行认知及抑郁相关症状的评估.结果 LOD患者易出现的抑郁障碍因子为焦虑躯体化因子、全身性症状、自知力差、睡眠障碍,尤其中期睡眠障碍为突出临床特征.LOD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高于无抑郁组,视空间/执行和注意力这两方面的异常为明显,尤其是连线、画图、倒背数字这三项能力下降明显.LOD患者与同龄对照相比,并没有更高比率的动脉粥硬化危险因素.LOD患者脑白质损害发生率及中重度度白质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抑郁组.LOD患者颈动脉内膜损害的比率及颈动脉严重狭窄(≥50%及以上)的比率高于无抑郁组.颅内动脉狭窄及Willis环发育不全的比率在2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LOD患者以焦虑躯体化因子、全身性症状、睡眠障碍为突出临床表现,伴随认知障碍较为常见.LOD与脑白质损害、颈动脉内膜损害可能相关.而血管性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狭窄与LOD无明显相关性.

  •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柯吉芙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策防治该病.方法 对医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征,将其分为狭窄组62例和非狭窄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饮酒史、吸烟史、血尿酸和血脂情况及水平.结果 动脉血管狭窄组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患者;Pearson相关数据分析表明,颅内动脉峡窄与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饮酒史、吸烟史、总胆固醇、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及以上因素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除了糖尿病及高血压,血尿酸及血脂指标也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 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进展

    作者:赵晓丽;白雪;李义学;林占峰;王晓岩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的患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有研究报道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欧美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亚洲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直以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创伤大、辐射量大等特点,无法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常规检查.随着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等技术的发展,为无创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为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

  • 腔隙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米军辉;刘志奇;张斌;刘欣;张雪萍

    目的:探讨腔隙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比较腔隙型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3.89±11.17)岁,颅内动脉狭窄组121例(67.7%),其中单发性动脉狭窄29例(24.0%),多发性动脉狭窄92例(76.0%)。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当中,合并高血压病120例(60.6%),高脂血症98例(49.5%),冠心病62例(31.3%)。颅内动脉狭窄组冠心病(42.1% vs.14.3%;χ2=9.205,P =0.002)和糖尿病(25.6% vs.10.4%;χ2=3.173,P =0.007)以及颈动脉 IMT 增厚(29.7% vs.7.8%;χ2=3.962,P =0.04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性低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1.31±0.52)mmol/L vs.(1.57±1.54)mmol/ L;t =-2.242,P =0.026]。多变量 Lol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优势比(OR)10.013,95%可信区间(CI)1.079~92.900;P =0.043]和糖尿病(OR 6.766,95% CI 1.704~26.870,P =0.006)是腔隙性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而 HDL 水平较高(OR =0.015,95% CI =0.001-0.299)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冠心病和糖尿病是腔隙性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球囊扩张支架与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较

    作者:张莉;薛新琴;陈立峰;张云书;赵平平;王军英;王坤;段毅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6年5月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9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历资料,其中96例成功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按支架类型分为球囊扩张支架组46例和自膨支架组50例.观察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球囊扩张支架组和自膨支架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8%和9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共7例(7.3%),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1.0%),缺血性卒中6例(6.3%).球囊扩张支架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3例(6.5%),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2.2%),缺血性卒中2例(4.3%).自膨支架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4例(8.0%),均为缺血性卒中.两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性卒中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类型支架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均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薛满忠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23例,所有患者均行TCD(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确定是否有颅内动脉狭窄,同时需要明确病变部位或颞窗探测不佳时行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共76例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199例患者作为狭窄组,124例无明显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动脉狭窄中为常见,分别占颅内动脉狭窄数的34 A.8%和27.1%;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年龄( t =2.164, P =0.031)、入院血糖水平( t =2.014, P =0.045)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颅内动脉狭窄组高于对照组(χ2=22.275, P =0.000);颅内动脉狭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2,95%CI=1.002~1.043, P =0.032)、糖尿病(OR=3.529,95%CI=2.058~6.051, P =0.000)和入院血糖(OR=1.115,95%CI=1.000~1.243, P =0.049)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颅内动脉狭窄多元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8,95%CI=1.004~1.052, P =0.019)和糖尿病(OR=3.737,95%CI=2.007~6.959, P =0.000)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动脉狭窄中为常见,年龄和糖尿病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脑梗死患者胆红素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红;于建刚;徐小军;严明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为无狭窄或轻度狭窄患者(50例),试验组为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者(50例).根据颅内动脉的狭窄程度将试验组的50例患者分为2个亚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清胆红素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试验组血清TBIL(t=3.149,P=0.002)、IBIL(t=2.757,P=0.007)和DBIL(t=2.041,P=0.04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狭窄及闭塞组血清TBIL(t=2.036,P=0.047)、IBIL(t=2.051,P=0.046)和DBIL(t=2.097,P=0.041)均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r=0.833,P=0.789)、糖尿病(r=-0.076,P=0.032)与颅内动脉狭窄均呈正相关,而TBIL(r=-0.076,P=0.032)与颅内动脉狭窄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胆红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呈负相关,即血清胆红素含量越低,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风险越大.

  •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短期神经功能改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颜强;张雪萍;王永军;白洪忠;张庆;李雯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短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374例急性ICVD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按是否颅内动脉狭窄分2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前者再分单支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组,比较各组短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对可能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的ICVD患者234例(62.6%),患者短期神经功能评分差(P=0.015,t=-2.730);发现糖尿病、冠心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26,P=0.014)、(OR=2.609,P=0.008);冠心病、高三酰甘油(CHO)是颅内动脉多支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33,P=0.001),(OR=3.062,P=0.015).结论 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ICVD患者,短期神经功能改善差,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ICVD.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颅内动脉狭窄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作者:陈颜强;张雪萍;张庆;白洪忠;王永军;李雯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3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就诊时和住院14 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CCA-IMT≥1.13 mm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多支动脉狭窄的比率高(P<0.05);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与CCA-IMT增厚有关(P>0.05);住院14 d后,CCA-IMT<1.13 mm组患者的NIHSS低于CCA-IMT≥1.13 mm组患者(P<0.01).结论 CCA-IMT增厚和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密切,积极控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差.

  • TCD对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及预后评价

    作者:谢小晓;武娟;张明耿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型糖尿病并发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价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TA)检测为标准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病情况,并对患者进行TCD检查,统计分析患者死亡和复发与狭窄的关系.结果:TCD检测VA、BA、PCA、ACA、MCA的狭窄率稍低于CTA检测,而SCA的狭窄率与CTA检测一致,TCD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度稍低于CTA检测,而灵敏度稍高于CTA检测,TCD检测双侧大动脉和颅内颈内动脉虹吸段发生狭窄的死亡和复发例数占总的死亡和复发例数比例均较高.结论:TCD检测2型糖尿病并发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度和灵敏度,并可以通过诊断对预后进行评价.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陆云南;刘春风

    目的 评价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临床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同时接受3D TOF-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3D TOF-MRA诊断颅内血管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 经MRA和DSA检查的血管共407支,其中有402支具有一致性.狭窄率超过70%时,MRA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9.7%,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 3D 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是一种可靠、无创的颅内血管狭窄评价方法,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余翔;高小平;梁辉

    目的 探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共置入22枚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后即可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率由(86.5±12.3)%下降至(23.2±8.5)%;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5%;术后随访,8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无再狭窄情况发生,2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1例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而死亡.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管狭窄情况,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刘丽娟;王爱平

    高灌注综合征(hyperpeifusion syndrome,HPS)见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或颅外、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成形术中,由于低灌注区脑血流量突然增加超过其代谢需要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偏头痛、癫痫发作及颅内出血[1].

  • 基于MR灌注成像筛查的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病人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傅懋林;肖雪玲;戴为正;张永刚;王双虎;何文钦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病人药物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2月进行MR灌注成像技术检查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病人,筛选出灌注好的病人35例,年龄46岁~83岁(67.34岁±15.77岁).选取同期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拒绝手术及灌注评估的病人为对照组,共41例,年龄52岁~79岁(62.99岁±19.28岁).两组均予强化药物治疗并随访两年,对比两组卒中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4次,3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次为脑梗死.对照组出现缺血性脑卒中事件13次,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次,脑梗死8次.研究组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死亡,系肺部感染后心力衰竭死亡.对照组中3例病人因脑梗死后出血转化,6例死亡,其中3例病人因脑梗死后脑疝死亡,3例病人因脑梗死后继发肺部感染死亡.两组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M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病人进行筛查,对灌注下降不明显等卒中低危人群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有助于降低卒中发生率,且该检查快速、准确、几乎无创、安全、无辐射.

  • 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颅内及颅外血管特征分析

    作者:牛倩茹;郭军红

    目的 比较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头颈部血管特征.方法 收集166例行头颈部血管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按是否存在高血压并依据析因设计的方案分为高血压组、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组、高血压伴脂代谢紊乱组、高血压伴糖尿病组、高血压伴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组、糖尿病组、脂代谢紊乱组、糖尿病伴脂代谢紊乱组.对所有患者头颈部血管CTA检查进行评分,比较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患者斑块积分、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并对各亚组每种积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斑块积分、头颈部颅外大血管狭窄程度积分和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这三种积分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伴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组三种积分分别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高血压伴脂代谢紊乱组斑块积分明显高于脂代谢紊乱组(P<0.05).高血压伴糖尿病组头颈部颅外大血管狭窄程度积分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组、高血压组、脂代谢紊乱组(P<0.05);高血压伴脂代谢紊乱组头颈部颅外大血管狭窄程度积分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组、高血压组、脂代谢紊乱组(P<0.05).高血压伴脂代谢紊乱组颅内动脉狭窄积分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组、糖尿病组、脂代谢紊乱组(P<0.05).结论 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高血压是颅内动脉单发和多发狭窄的显著因素,颅内动脉狭窄在高血压患者广泛多发.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颅外血管病变范围广泛,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程度重.而高血压伴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脑梗死组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程度要重于单纯高血压、脑梗死或代谢综合征脑梗死患者.

  • 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运用概述

    作者:马贤聪;王立新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技术由挪威神经外科学家Rune Aaslid于1982年创建.可观察CT、MRI不能显示的一些病理、生理现象,如脑血管的痉挛,血管畸形,动脉炎,颅内血管侧支循环、脑血管储存能力、微栓子检测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TCD在缺血性中风的运用1.1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颈内动脉狭窄主要通过TCD血流速度、方向,多普勒频谱、血流声频、血流信号的动态变化等特征综合分析.具体表现为节段性血流速度增快,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狭窄近、远端血流速度减慢;频谱和声频交化,可见涡流或湍流,声频尖锐而粗糙混有血管杂音;侧支循环的建立.

  • 经颅多普勒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不符的原因分析

    作者:王素珍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目前颅内动脉狭窄重要的无创检查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TCD 是通过检测血流速度间接反映血管情况, 故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鉴于此, 我们于2009-2010 年对在我科住院的12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TCD 与DSA 检查, 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误诊、漏诊原因,报告如下.

  • 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德彬;赵茹妹;王德俊;丁林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①选取我院TIA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血清CysC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②TIA患者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根据其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进行血清CysC的比较. 结果 ①观察组的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颅内动脉狭窄阳性组TIA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狭窄阴性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IA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其高低水平可以反映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可用于TIA的诊断及预防.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应用

    作者:邓小霞;刘武;刘锦文;钟兰生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近1年本院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55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39岁~81岁,平均年龄67岁.应用MRA检测所有患者的颅内动脉,并同时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比.结果: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为 90.6%, 敏感性为 75.9%.MRA假阳性率为 34.9%, 假阴性率为 4%.结论: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 MRA有较好的可靠性,可指导临床医师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

293 条记录 6/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