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

    作者:徐安定;卓文燕;林秀华;余科;谭少华;李虹;陈明星;吴宜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43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或中风历史、糖尿病、其他颅内疾病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结果 51例高血压病人患有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20.99%.共检查动脉1761条,狭窄动脉94条,总动脉狭窄率5.34%.大脑中动脉狭窄频数高,次为颈内动脉虹吸段.整个颈内动脉系动脉狭窄占总狭窄的80%,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老年高血压患者总动脉狭窄率及单一动脉狭窄率均高于非老年病人,高血压病程和动脉狭窄率之间关系不明显.狭窄组病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非狭窄组病人.结论高血压病人常见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段,年龄、血脂代谢紊乱是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 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作者:邱成才;孙宏帅;满翠;杜学军;卢志刚

    目的 探讨分析针对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4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择取我院临床收治的颅脑动脉血管狭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针对患者的临床病例记录资料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归纳,揭示介入手术治疗方法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56例入选患者经由接受规范科学的介入手术治疗处置,以及植入安装质量技术性能表现状态良好的支架材料,患者的颅内动脉血管组织狭窄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实现了显著缓解,但有1例(1.79%)患者在手术后半年内在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症状条件下出现颅内动脉血管组织再狭窄结果,需要临床医师加以关注.结论 针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支持和确保其顺利获取到佳治疗效果,相关经验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低血糖反应的关系

    作者:张彤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低血糖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脑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收集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低血糖发生时血糖水平等.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完成随访353例,共发生低血糖80例,其中对照组8例(14%),动脉狭窄组72例(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发生低血糖时平均血糖水平分别为(1.95+0.82)和(1.12±0.33) mmol/L,症状基本消失时间分别为(7.2±2.3)、(4.3±1.9)min,以神经低血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比例分别为56%和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并且恢复时间更长.

  • 颅内动脉狭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现状

    作者:张颖

    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有经颅多普勒(TCD)、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D和MRA均为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无创性检测手段,尤其是TCD技术具有简便、经济及可重复的特征,已成为我国民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筛查的重要检测手段,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作者:王作伟;王大明;刘树山;翟乐乐;郑大勇;刘震川;路威

    颅内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中绝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据报道[1],国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39.3%,远高于白种人的24%和黑种人22%[2];而51%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3].颅内动脉狭窄由于其可导致脑血流减少与狭窄处血栓形成和血栓或斑块脱落性栓塞,因此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思维迟钝、认知水平下降或头晕、耳鸣、复视、黑朦等慢性缺血性症状,和TIA与脑梗死等急性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以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科药物治疗.但以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为例,在药物治疗下,仍有近1/2的患者会在5年内发生脑梗死[4].近年来颅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选择.现就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进行综述.

  • 超声检测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性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

    作者:刘然;华扬;贾凌云;邢英琦;惠品晶;孟璇;于德林;潘晓芳;房亚兰;宋彬彬;吴春霞;张春梅;隋秀芳;金友贺;张京芬;李建卫;王凌;穆玉明;钟经馨;朱榆红;张恒;蔡晓宇

    目的 分析吸烟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卒中防治基地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住院的患者共10 711例,排除吸烟及戒烟年限不详者76例,终纳入10 635例患者.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病变.记录患者脑血管病基本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及年限、是否戒烟及年限、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卒中家族史).根据患者吸烟年限不同,分为5个组:无吸烟(7 088例)、吸烟时间≤10年(293例)、11~20年(770例)、21~30年(1 185例)、>30年(1 299例)组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再根据吸烟者中戒烟年限不同,分为4个组:无戒烟组(2 756例)、戒烟时间1~10年(587例)、11~20年(153例)、>20年(51例)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吸烟年限及吸烟者不同戒烟年限对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影响.结果 (1)吸烟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40.4%(1 433/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患者[29.4%(2 085/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850,P<0.01),并且吸烟者脑梗死发生率[91.6%(3 250/3 547)]显著高于无吸烟者[85.0%(6 027/7 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28,P<0.01).吸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3;95%CI:1.456~1.765;P<0.01);随着吸烟年限的增长,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逐渐升高(趋势χ2=115.437,P<0.01);≥20年烟龄患者是否戒烟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趋势χ2=1.043,P=0.307).结论 吸烟是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患病风险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而上升.而长期吸烟者即使戒烟亦不能减轻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

  • 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和白细胞介素10及白细胞介素17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庄献博;宋亚敏;王未飞;孙秀娟;姜桂生;杨霞峰;陈团芝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免疫球蛋白G(ACA-IgG)、白细胞介素10(IL-10)及IL-17水平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因缺血性卒中住院且行DSA 的患者176例,其中7例心源性栓塞、5例烟雾病、8例动脉炎、2例动脉夹层、9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急慢性炎性反应及21例合并颅外动脉狭窄患者被排除,终纳入124例。根据颅内大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34例)、轻度狭窄组(30例)、中度狭窄组(32例)、重度狭窄组(28例)。比较4组患者血清ACA-IgG、IL-10和IL-17水平及基线因素的差异,并对影响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饮酒率、吸烟率及高脂血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发生率:80.0%(24例)、93.8%(30例)、89.3%(25例)比55.9%(19例),χ2值分别为8.271、8.920、10.877,P值分别为0.038、0.032、0.014;糖尿病发生率:33.3%(10例)、43.8%(14例)、60.7%(17例)比8.8%(3例),χ2值分别为7.960、8.733、9.285,P 值分别为0.043、0.035、0.027];重度狭窄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轻度狭窄组(χ2=9.348,P =0.025);余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ACA-IgG水平[(23±5)、(39±8)、(51±9)、(65±10)kU/ L]、IL-10水平[(108±33)、(85±25)、(77±21)、(62±19)ng/ L]、IL-17水平[(38±10)、(58±22)、(63±31)、(75±26)ng/ 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754、9.827、12.656,均P <0.01);与无狭窄组比较,轻、中、重度狭窄患者ACA-IgG、IL-17水平明显增高(ACA-IgG 水平:t 值分别为2.307、2.559、3.374,P 值分别为0.026、0.014、0.001;IL-17水平:t 值分别为2.183、2.549、3.159,P 值分别为0.037、0.013、0.002),而IL-10水平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6、2.351、2.762,P值分别为0.042、0.023、0.006);与轻度狭窄组相比,重度狭窄组ACA-IgG、IL-17水平明显增高(t 值分别为3.154、2.976,P值分别为0.002、0.004);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ACA-IgG水平、IL-17水平为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OR =3.043,95% CI:1.606~5.875,P =0.003;OR =2.912,95% CI:1.513~5.824,P <0.01;OR =1.837,95%CI:2.057~3.416,P =0.037;OR =1.453,95% CI:1.346~2.721,P =0.014)。结论 ACA-IgG、IL-17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对比

    作者:焦昌平;吴培;肖遥;季智勇;徐善才;史怀璋

    目的 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支架成形术(SAA)与单纯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3月ICAS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入院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选择分为SAA组(均用Wingspan支架)122例,药物治疗组86例.神经功能改善率以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治疗前NIHSS评分的比值评价.主要终点事件为30 d内出现的脑血管事件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30 d后责任血管相关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再发脑血管事件、死亡等随访结果.结果 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4~36个月,平均(19.3±1.7)个月.①SAA组30 d,6、12、18、24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4.9%、45.1%、57.4%、53.3%和55.0%;药物组为3.5%、26.7%、20.9%、24.4%和23.2%,两组30 d后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AA组手术成功率为98.4%.术后30 d内,SAA组共有4例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另有2例症状轻微.药物组30 d内有2例(2.3%)发生狭窄动脉区轻微卒中;30 d内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SAA组30 d后责任血管发生缺血事件为7例(5.7%),药物组为15例(17.4%)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两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血管内SAA治疗ICAS较为安全,在预防责任血管相关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与改善神经功能方面,长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 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随访观察

    作者:段鸿洲;莫大鹏;张扬;伊志强;李良;张家涌;鲍圣德

    目的 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ri分型,A型7例,B型24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 ①31例患者中,Mori A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2.2±4.5)%,Wingspan支架置人后为(21.6 ±2.1)%;MoriB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1±7.0)%,支架置入后为(24.2±3.8)%,Wingspa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8%;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力弱及嗜睡,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未见明显梗死灶及血肿.②31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余患者随访5~41个月,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支架侧脑梗死的病例.对16例患者行DSA随访发现,Mori分型A型患者术后无一例再狭窄(0/5),MoriB型患者11例中有4例出现再狭窄(4/11,P=0.245),其中2例支架术后缺血事件均发生在MoriB型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长期疗效及如何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尚需进一步研究.

  •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段鸿洲;莫大鹏;张扬;伊志强;李良;张家涌;鲍圣德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三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三维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三维血管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 ①76例患者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清晰,共114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87处,不光滑27处;斑块偏心81处,基本不偏心33处.②对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③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支架置入的患者11例,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光滑;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术后18个月时1例患者的支架仍未被内膜完全覆盖.结论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防治进展

    作者:王涵;贾白雪;郭秀海

    颅内动脉狭窄已成为引起卒中的主要病因[1-2].而引起颅内动脉狭窄的因素诸多,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烟雾病及烟雾病综合征、动脉夹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放射线损害、镰刀形细胞病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常见的因素[3].我们将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颅内支架术后亚急性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万跃;刘文军;但毕堂;朱碧峰;彭小祥

    患者男,79岁,因"头晕行走不稳2个月伴发作性言语不清15d"于2015年4月12日就诊于武汉大学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2月12日患者出现头晕及走路不稳,并伴发作性言语不清,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30 min ~2 h后自行缓解,不伴肢体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并行头部MRI及MR血管成像(MRA)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及半卵圆中心多发性缺血灶,基底动脉近端重度狭窄[脑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1级](图1),血栓弹力图示正常.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及长期吸烟.

  • 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广平;刘楠;李慎茂;陆伯华;宋福京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发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病因.有研究显示,亚洲人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1],我国大概每年有40~50万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2].尽管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仍高达10%~24%[3].因此,研究和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报道了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的1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对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 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

    作者:曹春玲;陈晓冬;刘晔

    许多研究证明,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病变基础.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约1/3有颅内动脉狭窄[1].作者通过对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同时检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两者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为脑梗死患者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我们知道多少

    作者:缪中荣

    根据2004年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的推测,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万,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且缺血性卒中的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美国每年有4万~6万患者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占10%~20%[1-3].亚洲国家报道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或再发作的主要原因[4-6].目前,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还不是非常清楚,对其针对性研究报道尚不多.很多结论都是来自于假设或推断,直接证据很少.有限的文献报道也认为,中国人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的主要原因[6-1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1 5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狭窄850例,占56.67%,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250例,占整个颅内动脉狭窄的29.41%.

  • 支架置入和强化药物防治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试验的研究结果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编译

    支架置入和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试验(SAMMPRIS)术后30 d的结果显示,支架组224例患者中,33例(14.7%)死亡或卒中,而在药物组227例患者中,13例(5.7%)死亡或卒中。该研究随机将451例近期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70%~99%)按照1∶1分配到两组,一组进行强化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强化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及调整生活习惯),另一组进行强化药物治疗联合Wingspan颅内支架治疗。主要终点事件为:入组后30 d卒中或死亡,入组30 d后责任血管供血区内的缺血性梗死,或血管重建术后30 d内的卒中或死亡。平均随访32.4个月,药物组227例患者有34例(15%),支架组224例患者有52例(23%)出现主要终点事件。药物组的累计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支架组(P=00252)。30 d后,药物组210例患者中有21例(10%),支架组191例患者中有19例(10%)出现主要终点事件。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分别为1年71%(95%CI:0.2~13.8;P=0.0428)、2年6.5%(95%CI:05~13.5,P=0.07)及3年9.0%(95%CI:1.5~16.5,P=00193)。支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药物组。在治疗早期和随访中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危患者经过强化药物治疗获益程度显著高于Wingspan支架。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邓剑平;李健;高国栋;高立;曲友直;赵振伟

    目的 观察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以及防治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7例(29处).29处狭窄中17处位于后循环,12处位于前循环.观察狭窄的部位、治疗前后的狭窄率、治疗成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的状况,术后30d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71.8%(56.0%~87.8%),术后残留狭窄率为24.9%(0~45%).治疗成功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为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梗塞,1例为非病变相关性梗塞,无出血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8%,致残率为7.4%,严重致残率为3.7%,死亡率为0.术后30 d内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无新出现的脑缺血事件.结论 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其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较好,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血压控制的护理

    作者:孟蕾蕾

    颅内动脉狭窄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动脉瘤和手术损伤等[1],主要危害是责任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严重时可造成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狭窄部位、长度及程度[2],释放支架,使狭窄动脉再通,恢复脑组织供血,改善缺血症状.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的优点;但在血管成形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管损伤、微栓子释放、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特别是支架置入后,能够减轻血管狭窄程度,增加脑血流量.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不良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脑组织的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和脑出血.特别是老年患者和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脑血管突然破裂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术后除做好介入治疗的一般护理外,还应特别注意血压控制性治疗的观察护理.2001年3月至2004年8月我们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76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进行血压控制性治疗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血管成形术治疗迂曲成角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作者:张永巍;黄清海;邓本强;陈剑春;刘建民

    患者 男,45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伴言语不能"于2008年3月27日收入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

  • 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评估

    作者:邵晓军;杨静;王遐;张晨

    目的 探讨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年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筛选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存在单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随访1年,将卒中事件作为终点事件.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动脉狭窄数目、动脉狭窄程度、前后循环狭窄、缺血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35.51%),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完成1年随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危险比(risk ratio,RR)2.6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66~6.478,P=0.036]、女性(RR 2.645,95%CI 1.133~6.178,P=0.02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RR 3.644,95%CI 1.280~10.369, P=0.015)和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RR 2.712,95% CI 1.048~7.019,P=0.040)是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性别、NIHSS评分和颅内动脉狭窄数目可能是颅内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年内再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293 条记录 2/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