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他汀类药物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崔宁;刘丽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且狭窄程度常呈进行性发展.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稳定斑块、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长期的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也可以减少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目前,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已得到证实,但也有不良事件的报道,所以正确评价他汀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同时,正确选择他汀类药物剂量也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发展.

  • 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作为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前有效筛查工具的可能性

    作者:刘明勇;周立春;王拥军;雷静;高培毅

    目的:评估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MRA)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筛检工具用于术前评估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方法:2007-03/2008-0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共有33例患者怀疑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均同时接受了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两位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不知情的影像科医生分析了33例患者的363个血管片段(双侧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0%~49%,50%~69%,70%~99%及100%.对于各类的狭窄,3D TOF MRA与DSA相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k值及尸值分别给予计算.结果:总共发现42处病变血管片段,对于50%~69%的狭窄来说,3D TOF MRA的敏感度是100%,特异度是96.8%,阳性预测价值是62.1%,阴性预测价值是100%,K值是0.751,P值0.000;对于70%~9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100%,98.6%,70.6%,100%,01821和0.000;对于100%的狭窄(闭塞)来说,分别是100%,100%,100%,100%,1.000和0.000;对于30%~4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25.0%,99.7%,66.7%,98.3%,0.356和0.000.结论:鉴于对狭窄程度为100%、70%~99%或者50%~69%颅内动脉狭窄来说,3D TDFMRA与DSA相比有着高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以认为3D TOF MRA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

  • 不同类型支架材料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并发症防治及应用进展

    作者:杨磊;黄斌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材料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检索Science Direct数据库、Ei数据库1998-01/2009-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intracranial arteriostenosis,stent place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1998-01/2009-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不同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包括基础与临床实验.结果: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中心研究结果看,颈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球囊和支架柔顺性的改进及支架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及脑保护伞的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支架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新途径.但支架置入治疗后会发生不同并发症如再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等.结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还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支持.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尚无很有效办法,有待支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与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罗桂云;吕梁;季云海

    背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按照结构和材质可将血管内支架分为金属支架、聚合物支架、涂层支架等类型.那么哪一种支架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呢?目的: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的理论、应用、并发症及疗效进行评定,并分析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2000-01/2010-10 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stent Im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2000-01/2010-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不同材料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并发症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定.初检得到151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3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冠脉支架及Wingspan支架的运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支架置入治疗后会发生不同并发症如再狭窄、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等,但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在短期及中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提示,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的方法,短、中期内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药物涂层支架和Wingspan 支架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并没有显著差异,尚待进一步论证.

  • 护理工作流程表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宏;王建华;杨秀兰

    神经介入治疗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1].但这项新的技术,对于专科医生和护士而言还欠缺足够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没有规范的流程来指导医疗护理工作,特别是神经介入工作处于初期阶段的医院.我科2005年4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28例

    作者:朱青峰;王丽;王国芳;周志国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12月,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狭窄28例.结果 治疗狭窄颅内动脉28支,其中置入冠脉球扩式支架16枚,Wingspan支架6枚,apollo支架6枚,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1例.27支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9.36±5.63)%下降至(4.23±1.57)%,无死亡病倒,术后27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d后恢复正常,其他26例患者无并发症,随访2 12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随访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显示,原狭窄血管近端、远端血流速度和支架置入后24 h的TCD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应证的正确选择、术中熟练的导管导丝技术和围术期的专业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 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狭窄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及他汀类药物干预临床研究

    作者:刘军贤;孙芳;杨茜;王素青;胡玮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狭窄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的相关性及他汀类药物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5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颅内动脉狭窄与MCI的关系.其中,7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合并MCI,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常规组(n=35).常规组进行常规降压、抗凝、扩张血管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 MoC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轻、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MC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颅内动脉狭窄、糖尿病史、收缩压、抑郁、年龄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和MoCA评分均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 (30/3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0.0% (21/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MCI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通过对颅内动脉狭窄并发MCI的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 内科治疗与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王秋莹;殷晓亮

    目的:对比内科疗法与支架植入对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2014年5月-2015年1月选取我院7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将其分为试验组(n =37)及对照组(n =38),两组分别接受支架植入及内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改善率、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改善率为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P <0.05)。治疗6个月内,试验组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为5.41%,显著低于对照组21.05%(P <0.05)。结论:采用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低短暂性脑缺血及脑梗死发生率。

  • 应用TCD评价高血压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贾小影;李淞;李丽;刘伯岩

    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近期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大大增高,监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CVR),可大大提高卒中预警,降低卒中风险.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高危因素,长期的血压控制不良势必极大的增加了卒中风险,但高血压患者诱发卒中的机制中,是否增加了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几率,以及不同程度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血压程度对CVR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应用TCD监测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及CVR,以明确高血压分级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评价高血压程度对CVR的影响.

  • 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鸫霖

    目的:采用 DSA 观察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深入分析血清胆红素含量与与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合格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对照组为无狭窄或轻度狭窄患者,例数为100例。根据颅内动脉有无狭窄分成两组。同时进行狭窄程度的亚组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及其亚组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差异与变化。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间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狭窄组的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且重度狭窄及闭塞组的总胆红素 STB、间接总胆红素 SIB 均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高血压、糖尿病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含量偏低有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具有相关性。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CT脑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作者:鲁杨;方乐;闫亚韵;尹帅;王辉

    脑梗死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得到重视.脑动脉是否狭窄与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TCD利用其无创、廉价的特点,对诊断患者脑动脉是否狭窄有着重要的筛查作用.本文收集了本院神经内科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52例患者,将其TCD与CTA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TCD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充分认识TCD确诊脑动脉狭窄的可靠性,评价TCD检查的临床价值.

  • 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作者:韩越;黄晴;练丹;陈静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CU)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测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价值.方法 比较130例CIS患者(实验组)和130例非CIS患者(对照组)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以及内中膜增厚情况、斑块检出情况、斑块特点以及3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内中膜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多发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均质等回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均质回声、形态不规则及溃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侧均质强回声和均质等回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非脑缺血侧,不均质回声、形态不规则以及溃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脑缺血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CU与TCD联合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纯CU或TCD诊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U与TCD联合诊断CIS准确率高,能够对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以及斑块特点进行全面评估,为CIS鉴别和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应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作者:张爱荣;逄锦峰;宁显宾

    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发作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人群之间其患病率不同〔1〕。据报道,中国的发病率较高〔2〕。严重的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后较差〔3〕。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发作的人群,即使服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其狭窄程度及患病率也会增加〔3〕。研究表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植入球囊式支架成形术后患者复发率下降〔4〕,但这些操作常常伴随较高的并发症〔5〕。 Wingspan支架系统采用自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初步结果表明,它是安全和有效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均非常低〔6,7〕。本组研究介绍了Wingspan 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经验和初步结果。

  •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39例

    作者:简崇东;黄建敏;蒙兰青;唐雄林;李雪斌;黄瑞雅

    缺血性脑卒中30% ~ 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1].颅内大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因素[2].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改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颅内血管较颅外血管路径迂曲、复杂,支架不易通过,且存在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穿支脑卒中和颅内出血等手术风险[3],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争议.本文拟回顾分析采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

  • 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

    作者:胥海燕;徐丽君;严梅秀;娄秋英

    目的 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按是否颅内动脉狭窄分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5.85±4.305)明显高于非狭窄组(3.24±2.288)(P=0.0001).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显示糖尿病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21;OR=5.375,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颅内动脉多支狭窄有相关性(OR=4.632,P=0.031).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对较重,影响预后.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支狭窄中年龄更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血管因素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雪娇;王野成;房莉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TIA的关系。方法对72例TIA患者及50例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 TCD)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情况。结果72例患者中,无颅内血管狭窄23例(31.9%),颅内动脉狭窄49例(68.1%),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是TIA的重要血管因素。

  •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疗效对比

    作者:黄海鹰;裘伟光;杨华

    目的 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脑血管病患者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并行TCD及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36例老年患者全部支架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指标均显著改善,患者术后1个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PECTS评分中显示患者术后1个月、1年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地治疗老年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相对来说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相对于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作者:直强;孙筱倩;赵正焱;赵施竹

    目的:比较分析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配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具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颅内大动脉狭窄50%~99%的病人给予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主要终点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脑出血或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结果285例病人随机分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两组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阿司匹林组4.5%,华法林组9.7%,危险比0.46;95%CI 0.23~0.90,P=0.02),大出血(分别为3.2%和8.3%,危险比0.39;95%CI 0.18~0.84,P=0.01),心肌梗死或猝死(分别为2.9%和7.3%,危险比0.40;95%CI 0.18~0.91;P=0.02)。血管原因死亡率分别为3.2%和5.9%(P=0.16),非血管原因死亡率分别为1.1%和3.8%(P=0.05)。主要终点分别为22.1%和21.8%(危险比1.04;95%CI 0.73~1.48;P=0.83)。结论华法林具有显著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并不比阿司匹林好,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病人可优先选用阿司匹林。

  • 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超声分析在预测老年颅内动脉狭窄中的价值

    作者:杨晓英;杜薇;姚晶晶;赵玮;孟繁悦

    目的 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老年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及免疫学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1~6月确诊为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老年患者92例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无脑血管病或仅存在轻度脑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42例为对照组,用超声检查两组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集两组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h17细胞比例.结果 研究组颅内前循环狭窄患者PSV颈总动脉(CCA)、EDVCCA、PSVICA、EDVICA、PSVICA/PSVCC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IVCCA、RIIC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DVCCA、PSVICA、RIVCCA、EDVICA预测颅内前循环狭窄的准确性较高.研究组后循环狭窄患者PSVVA、EDVVA、MPSVVA、MEDVV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IVA、MRIV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SVVA、EDVVA、RIVA预测颅内后循环狭窄的准确性较高.研究组PBMC中Th1、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h2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PBMC中Th1、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中度狭窄者(P<0.05).结论 超声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预测颅内前、后动脉狭窄;Th1与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参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

  • 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与老年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王淑珍;李博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及其与血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狭窄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后6~12个月随访再狭窄的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12个月时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CRP水平.结果 46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时发现有9例(19.6%)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术前、术后3 d血清IL-1、IL-6、IL-8和CRP水平和无再狭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狭窄组术后6~12个月血清IL-6、IL-8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IL-1低于无再狭窄组,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清IL-6、IL-8和CRP水平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

293 条记录 7/15 页 « 12...45678910...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