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流高压注射器进行低浓度对比剂CE-MRA在头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姜海龙;王丽萍;毛存男;殷信道;王利伟

    目的 通过与DSA对照,探讨使用双流高压注射器进行低浓度对比剂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0例临床怀疑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流高压注射器低浓度对比剂头颈部3D CE-MRA成像,并于一周内接受DSA检查.两位影像科医师采用5分法对3D CE-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以DSA为金标准,对3D CE-MRA诊断头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低浓度对比剂头颈部3D CE-MRA图像质量较好,均值为(3.66±0.48)分.3D CE-MRA对头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敏感度为94.4%、83.3%、91.7%、100%,特异度为100%、94.7%、94.7%、97.6%,阳性预测值为100%、90.9%、84.6%、88.9%,阴性预测值为97%、94.9%、97.3%、100%.结论 采用双流高压注射器进行低浓度对比剂头颈部3D CE-MRA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头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64排螺旋CT头颈部联合扫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

    作者:周涛平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头颈部联合扫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临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并接受64排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CTA)的31例疾病患者,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部分与DSA对照,由2名主治以上医学影像科、1名血管介入科及1名神经外科医师共同评估血管减影图像质量、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结果:动脉瘤(25例)、动静脉畸形(6例)、正常(11例).结论:64排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CTA)能够有效的去除骨质,图像清晰,具有无创、快速、简便、安全性高,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提供准确、可靠性高的病因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脑动脉瘤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要点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万鸿;杨志勇;刘静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的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后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在确诊后的治疗要点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4例脑动脉瘤的患者,采用常规的经过患者右股动脉的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再将插管插入患者椎动脉、颈内动脉,以实现对患者全脑血管不同位置的造影,之后采用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清除血肿以及切除肿瘤的治疗.结果 34例患者通过正侧位的造影发现动脉瘤30例;螺旋状的DSA造影显示34例患者均为动脉瘤.手术治疗后,有21例患者痊愈出院,6例好转,3例恶化,3例死亡.还有1例患者进行了对症的非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 DSA造影是评判、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脑动脉瘤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清晰、直观的显示患者动脉瘤的大小、分布以及是否出现出血现象等情况,因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对脑动脉瘤卒中的患者,应该根据其临床特点,根据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判断.

  • TRANCE技术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新云;张爱莲;杨铁;梅和坤;熊江;王立军;李梦露

    目的:研究心电触发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triggered angiography non-contrast enhanced,TRANCE)技术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入22例可疑下肢动脉狭窄患者,先后进行TRANCE、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2种检查.将腹部至下肢血管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个部分,选取显示清晰的动脉段337段,进行同一部位不同检查方式的影像对照.结果:337处血管狭窄中,TRANCE、DSA 2种检查方式共有312处显示狭窄程度一致,TRANCE显示狭窄程度较DSA重的有16处,较DSA轻的有9处.而在中度狭窄以上动脉(≥50%)显示一致的有153处,TRANCE显示狭窄程度较DSA重的有15处,较DSA轻的有6处,2种检查方法的Kappa值为0.905.结论:TRANCE技术是一种无创、安全、无辐射的血管检查方式,可以应用于下肢动脉成像.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对照研究

    作者:陶冉;崔进国;王晓琪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TA及DSA两种成像结果.结果 CTA及DSA诊断22例26支下肢动脉共156个兴趣区内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CTA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范围.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及评价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 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作为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前有效筛查工具的可能性

    作者:刘明勇;周立春;王拥军;雷静;高培毅

    目的:评估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MRA)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筛检工具用于术前评估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方法:2007-03/2008-0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共有33例患者怀疑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均同时接受了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两位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不知情的影像科医生分析了33例患者的363个血管片段(双侧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0%~49%,50%~69%,70%~99%及100%.对于各类的狭窄,3D TOF MRA与DSA相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k值及尸值分别给予计算.结果:总共发现42处病变血管片段,对于50%~69%的狭窄来说,3D TOF MRA的敏感度是100%,特异度是96.8%,阳性预测价值是62.1%,阴性预测价值是100%,K值是0.751,P值0.000;对于70%~9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100%,98.6%,70.6%,100%,01821和0.000;对于100%的狭窄(闭塞)来说,分别是100%,100%,100%,100%,1.000和0.000;对于30%~4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25.0%,99.7%,66.7%,98.3%,0.356和0.000.结论:鉴于对狭窄程度为100%、70%~99%或者50%~69%颅内动脉狭窄来说,3D TDFMRA与DSA相比有着高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以认为3D TOF MRA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

  • 警惕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诊断陷阱

    作者:孔孟丹;田成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影像检查是确诊CVST的主要途径.CVST诊断中的错误多由对影像发现的误读所致.文章讨论总结了在CVST诊断中的常见影像陷阱,重点是容易被误诊为CVST的影像改变,也包括了部分提示CVST而被判断为非CVST病变的影像改变.

  • 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诊断

    作者:李明华;赵俊功

    脑血管病变是危害人体健康极大的疾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轻则致残,重则死亡,给家庭、社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脑血管病从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出血性病变,另一类为缺血性病变.前者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s)、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和血管曲张,该类疾病往往是脑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元凶.

  • 间接性门静脉DSA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对肝功能状态的评估价值

    作者:吴廷创

    目的 初步探讨肝门静脉DSA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TVDC)参数对肝功能状态评估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08年10月进行介入诊疗的肝癌(HCC)患者42例,其中男35例,女7例,平均年龄56岁(28~76岁),肿块平均10.38 cm(5.5~15.5 cm).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成A组(24例)、B组(11例)和C组(7例).其中35例经脾动脉插管、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间接性肝门静脉造影.利用DSA图像处理软件选定兴趣区(ROI),生成TVDC,取得并对比各参数值(PV、KmaxU、KmaxD、PT).结果 随肝功能分级增加,PV、KmaxU、KmaxD逐渐降低,PT逐渐增加,但三组间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的Kmax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与B组及C组间的Kmax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B组与C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0.01 < P < 0.05).结论 肝门静脉DSA的TVDC参数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变化.

  • 细针脾穿刺门脉CO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永华;董伟华;欧阳强;刘士远;肖湘生

    目的评价细针脾穿刺门脉CO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O2-DS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成年大白兔7只,全麻下剖腹暴露脾尾.4.5号输液针穿刺入脾实质内约1cm深,行CO2-DSA(2 ml/s, 10 ml),评价门脉造影图像.拔去穿刺针后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至凝固.然后处死动物,取下脾脏作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CO2-DSA均清晰显示门脉主干、肝内3~4级以上分支、脾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及部分分支,肝内门脉显影约2~3 min后消失.1只兔同时见CO2经脾肾静脉交通使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显影.拔除穿刺针后穿刺点可见少量渗血,3~5 min后自动停止.所有动物未见穿刺点CO2溢出、包膜下组织撕裂或脾脏血肿形成.镜检脾包膜完整,无包膜下血肿形成.结论细针脾穿刺门脉CO2-DSA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在正常成年兔中CO2有可能通过脾肾静脉交通使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显影.

  •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变部位与MRI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刘晓明;叶静;兰云

    目的 分析不同病变部位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89例经DSA确诊的DAVF患者的MRI表现.收集病例资料,分为侵袭性和良性、MRI特征以及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的病变位置及临床分型.结果 不同部位的DAVF临床表现不同,MRI的表现与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不同部位的DAVF的MRI检查阳性率不同.结论 MRI作为一种非创伤的检查手段,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但是这种敏感性与DAVF的病变部位相关.

  • 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状态的研究

    作者:吕达平;孙石磊;韩咏竹;李慎茂;吉训明;焦力群;凌峰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主要方式.方法 对110例脑梗死患者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方式.结果 各型患者,病变血管共137条,其中颈内动脉(ICA)54条(39.4%)、锁骨下-椎动脉(SUB-VA)42条(30.7%)、大脑中动脉(MCA)29条(21.2%)、颈总动脉(CCA)和基底动脉(BA)各4条(各2.9%)、无名动脉2条(1.5%)、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各1条(各0.7%);责任血管ICA 49条(44.5%)、MCA 27条(24.5%)、SUB-VA 19条(17.3%)及CCA 3条(2.7%)、IA 2条(1.8%),余3支血管各1条(均占0.9%).7例(6.4%)未发现异常.经软脑膜支吻合代偿59例,Willis环代偿49例,来自各种颅外代偿计27例,两种及以上方式联合代偿19例,罕见代偿3例,未发现代偿6例.结论 脑动脉病变多位于ICA、SUB-VA主干,其次位于MCA;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充分,软脑膜支吻合常见;脑梗死的类型和预后受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状态的综合影响.

  • 合并急性颅内出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10例误诊分析

    作者:欧阳烨彤;万志刚;汪涵;罗青华;殷小平

    目的 分析出血型硬脑膜动静脉(DAVF)的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曾被误诊的出血型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其中3例以眼部症状突出,分别误诊为眼眶炎性假瘤、结膜炎、Graves眼病;共济失调1例,影像学提示小脑半球占位,误诊为胶质瘤;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1例,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脑膜炎性改变,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反复头痛1例,误诊为偏头痛; 4例漏诊DAVF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查找出血原因时意外发现. 9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病情显著改善;基本栓塞2例,术后血流明显变慢,需二次栓塞;2例栓塞术后继发急性出血.结论 硬脑膜动静脉瘘极易误诊、漏诊,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叶出血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影像学动态评估,避免误诊.

  • 颅内动脉分叉部血管结构与分叉部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肖峰;詹仁雅;潘剑威

    目的:通过回顾性采集颅内动脉分叉部的血管形态几何参数,分析血管结构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为后期前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确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得到可以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直径测量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4例为研究组,非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共15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Ap),后交通动脉直径(Dp),颈内动脉 C6段(DC6)与 C7段直径(DC7),统计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形态几何参数与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根据分叉角进行分层,对分叉角在84°至120°的病例,进行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血管直径的第二次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后交通动脉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后交通动脉与 C6段直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分叉角的大小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相关,分叉角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而在一定分叉角范围内,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直径的比值与颈内-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形成具有相关性,比值越小越有可能形成动脉瘤。

  • 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郑穗生;周勇;陈坚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的58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使用GE LughtSpeed V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58例中脑血管无异常21例、发现动脉瘤21例、动静脉畸形9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及烟雾病2例.结论 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脑内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方法,它可以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 MRI、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探讨

    作者:袁爱梅;肖新兰;刘元元;周敏;毛国华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1例,行MRI、MRA检查,分析MRI、MRA表现,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 36个动脉瘤,MRA发现33个,敏感性91.7 %.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DSA、手术基本一致.MRI、MRA、DS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13、8、13个,MRA、DSA显示瘤颈分别为26、29个.结论 MRI可显示脑组织全貌,对动脉瘤腔内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两者结合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全肝CT灌注扫描对于介入术后肝肿瘤活性的观察

    作者:陈广;张宝丰;肖国文

    目的 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患者进行全肝灌注扫描,比较增强CT、全肝灌注扫描和DSA三种检查技术对TACE治疗后肝癌瘤灶活性的检出率.方法 17例经过穿刺病理或血清学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曾经行TACE介入治疗:患者于介入术后4周行全肝脏CT灌注扫描.明确经过碘油栓塞治疗的病灶44个被列入观察中.肝脏灌注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ure,HAF)灌注图高参数信号作为判定术后瘤灶存有活性的标准.分别采用增强CT、全肝CT灌注成像和DSA判定介入治疗后肿瘤活性,后对不同影像技术的肿瘤活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DSA造影的肿瘤活性检出率高,达86.36%,CTP的检出率84.09%,而增强CT扫描的检出率70.45%低.并且与前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6和0.031).结论 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CTP的肿瘤活性检出力明显强于增强CT,并且接近DSA造影.因此,全肝CT灌注扫描是一种有价值的观测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无创医疗技术.

  • 肝动脉变异的解剖学及比较影像学研究现状

    作者:卢川;刘作勤

    肝动脉变异对于肝癌化疗药栓塞治疗、肝脏部分外科切除、全肝或部分肝移植和肝脏疾病的诊疗等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诊疗水平,避免诊治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全面了解肝动脉解剖变异非常必要.除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外,CT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新技术的应用又开辟了肝动脉变异认识的新方法.本文就肝动脉变异的解剖学及比较影像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CT 灌注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胜

    目的:探讨 CT 灌注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 CT 灌注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 CT 灌注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脑内病变与责任动脉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60例患者 CT 灌注图像均显示明显异常,与健侧比较,脑梗死病变区 CBV 、CBF 均显著降低,M TT 显著升高(P<0.05)。(2)60例患者中存在动脉狭窄共52例(86.7%),其中单发15例,多发37例,共显示狭窄180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比例高,颈总动脉比例低。(3)60例患者中共45例(75.0%)患者 CT 灌注成像病灶区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相一致。结论 CT 灌注成像能够早期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脑内病变的存在,并可进行量化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可清晰显示责任血管,两者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 颅内动脉瘤337例CT血管造影诊断

    作者:周文科;黄立勇;金保哲;惠磊;赵新利;周国胜;张新中

    人们普遍认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近年来,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愈来愈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DSA的"金标准"也受到了较大的挑战<'[1-2]>.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作者对33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行急诊CTA检查,动脉瘤发现率100%,漏诊率4.2%,报道如下.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