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与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雪雁;潘晓芳;贾晓东;于艺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均做超声和CTA检查,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检出率为70.19%(73/104),其中使用高频超声检查出狭窄率为30.13%(22/73),低频超声检查出狭窄率为69.86%(51/73);CTA检查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检出率为74.03%(77/104),与超声检查结果相比,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与CTA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超声高、低频探头联合应用检出率显著提高.

  • 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郑许强;肖玉辉;周振寿

    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55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28例)、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分别接受MSCTA检测与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中的准确率情况,评价MS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MSCTA的检出率为92.86%(26/28),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为92.59%(25/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效果显著,其图像成像质量更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可在临床治疗中做进一步推广.

  • 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丰川

    目的:探究在下肢动脉系统疾病诊断时,使用螺旋C T血管成像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针对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50例下肢动脉系统疾病患者实施螺旋C T血管成像检查,同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入选的50例患者中有5种疾病,有4例为蔓状血管瘤,有4例患者为动脉吻合口血栓,有8例患者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5例患者为假性动脉瘤,有29例患者为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50例患者C T检查所得的资料,均和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其诊断准确率为100.0%.结论:螺旋C 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发现,其能够准确的显示患者临床病变情况,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 螺旋CT血管成像和灌注成像技术对胃癌血供和血流动力学评价

    作者:王勇;成瑶;张晓勇

    目的 研究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灌注成像(CTPI)对胃癌血供和血流动力学评价及意义.方法 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88例,其中63例采用体部灌注扫描序列行灌注扫描,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与胃癌局部分化、侵袭的相关性.27例患者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胃癌的位置及供血血管.结果 27例增强扫描患者中20例肝固有动脉、腹腔干、胃网膜右动脉、胃左右动脉应用容积再现(VR)可清晰显示,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细小血管,胃癌血供与肿瘤生长位置有密切关系,胃癌血管基本来自胃自身血管,BV、BF、PS、MTT与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F、BV、PS、MTT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A能够清晰显像胃部肿瘤的血管及血供,提供了肿瘤与血管关系的观察,CTPI可显示胃癌局部分化、侵袭程度.

  • 主动脉壁内血肿15例误诊分析

    作者:李臻;钱同刚

    目的 了解主动脉壁内血肿(AIH)误诊的现状,提高对AIH的诊断认识.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以来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住院患者资料,对被误诊的15例AIH患者的误诊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AIH患者临床症状多样,疼痛症状发生率高(87%),以胸背痛居首,腹痛为其次.误诊疾病达8种,前4种疾病依次为冠心病、急腹症、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尿路结石.结论 AIH的临床表现复杂,不具备特异性.AIH的误诊率高,误诊的疾病种类繁多.对胸痛、周围动脉阻塞征象、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者,应提防AIH的可能.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 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狭窄临床诊断方法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任志宏;李丹;周国平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ICA狭窄临床常用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分别使用经颅脑TCD(TCD)、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率.结果 52例患者共检查ICA104条,TCD共检出≥50%的狭窄血管44条,CTA检出47条,DSA检出 50条.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TCD与CTA对于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88.6%、92.4%,其中对于≥50%的ICA狭窄,TCD的检出率84.0%,CTA的检出率94.0%.TCD与DSA比较: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90.7%,一致率84.6%.CTA与DSA的比较,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90.7%,一致率87.5%.结论 TCD可作为诊断ICA狭窄首选的无创筛查,CTA及DSA均可以准确显示ICA狭窄的程度.

  • 颅脑外伤患者64排螺旋CT“一站式”血管成像研究

    作者:殷慧康;夏云宝;陈利华;潘功茂;郭晓丽;胡春洪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一站式”血管成像扫描方案在同时显示脑动脉和上矢状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常规颅脑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检查的1 15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先常规做全脑平扫,层厚为5 mm;选取颈4椎体水平颈总动脉作为触发定位线执行自动触发扫描,触发阈值设定为120 HU;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推注碘普罗胺(370 mgI/ml),注射速率为4~5 ml/s.采集到的薄层数据利用ADW4.4版本后处理软件进行重建,得到的血管图像由放射科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CTA检查,2名医师评价脑动脉及上矢状窦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一致性理想(Kappa值均>0.75).脑动脉图像平均合格率为100%,优良率为98.7%;上矢状窦图像平均合格率为96.6%,优良率为86.6%.结论:64排螺旋CT“一站式”血管成像成像过程时间短、图像质量可靠,可以在一次扫描中同时显示脑动脉及上矢状窦,且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可为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判断上矢状窦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 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冬青;王科;李玉建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11年11月60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DSA检测,以DSA为诊断标准,采用双肓法评估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及与DSA检出动脉瘤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颈宽度,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60例患者中,49例经DSA检查出51个动脉瘤,50例经CTA检出51个动脉瘤,以DSA诊断为金标准,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7.8%,准确度为98.0%,2种诊断方法在检出动脉瘤的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瘤颈宽度为(3.6± 1.9) mm,DSA为(3.3±2.1) 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的首选方法,但仍不能完全替代DSA.

  • CT血管成像中的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的改进

    作者:徐家英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改进,以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功率,确保图像质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方便.方法 选择血管成像患者2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传统的置管操作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左手大母指固定皮肤、食指和中指固定Y型软管座右手退出针芯,右手再送套管单手方法.根据血管条件决定送管长度,进行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结果 观察组穿刺置管成功率100%,患者疼痛也明显减小.对照组为98.4%、患者疼痛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管成像患者血管条件不佳的,采用改进方法送管并根据血管条件决定送管长度的方法置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图像质量,减轻疼痛,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 肝后段下腔静脉肝内门静脉的CT及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乌吉斯古楞;云玉珍;杨宪良

    目的:分析肝后段下腔静脉(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解剖关系,为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途径建立肝内门腔分流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分析25例正常和25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增强图像,并利用MPR重建并分别测量肝后段下腔静脉的长度,计算周围肝实质包绕RHSIVC的范围,以及与距门脉分叉1 cm左右的肝内门脉左支(LPV)、右支(RPV)及门脉分叉部(BPV)同层面的RHSIVC中心至上述部位的距离,并测量经肝后段下腔静脉顺行性(股静脉途径)、逆行性(颈静脉途径)至LPV、RPV、BPV的穿刺深度和角度(穿刺途径与矢状面、下腔静脉纵轴之间的夹角)以及测量拟定佳穿刺途径的深度和角度.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观测20例正常成人离体RHSIVC与肝内门静脉的空间定位关系.结果:①SCTA组和标本组70例肝后段下腔静脉平均高度为(62.89±13.27)mm(40.2~100.7mm),50%~100%RHSIVC管腔被周围肝实质所包绕,其中37.14%(26/70)在RHSIVC的上1/4与下3/4交接处完全被肝实质包绕.②肝硬化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6.02±12.26)mm、(30.06±8.35)mm、(25.18±7.30)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28°±12.39°、正56.52°±14.31°、正28.84°±15.44°,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92°±9.21°、57.80°±10.97°、69.32°±15.61°;而逆行性穿刺深度为(49.31±7.72)mm、(49.38±8.08)mm、(56.80±8.31)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08°±12.16°、正56.64°±14.28°、正28.36°±15.16°,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5.64°±10.67°、29.88°±6.41°、24.4°±5.51°.顺行性穿刺RPV、LPV、BPV的深度及角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逆行性穿刺RPV、LPV的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从肝后段下腔静脉至LPV、RPV、BPV顺行性穿刺的深度为(41.98±10.20)mm、(29.30±7.66)mm、(25.05±6.74)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32°±13.33°、正48.16°±14.42°、正26.08°±18.91°,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53.88±9.88)mm、(58.12±11.19)mm、(69.8±12.94)mm;而逆行性穿刺深度为(48.23±7.69)mm、(50.41±9.01)mm、(56.55±10.83)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20.32°±13.31、正48.00°±14.47°、正26.20°±18.63°,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4.76°±14.67°、30.36°±8.37°、25.00°±8.17°.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顺行性及逆行性穿刺RPV、BPV的深度及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正常组的拟定佳穿刺途径的深度为(32.99±5.14)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50.16°±13.57°,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5.04°±9.18°.肝硬化组的拟定佳穿刺途径的深度为(33.75±5.98)mm,与矢状面的夹角为正56.04°±15.14°,与纵轴的夹角为44.32°±7.08°.正常组和肝硬化组的模拟佳穿刺途径的深度及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肝后段下腔静脉长度约63 mm,且在RHSIVC上1/4与下3/4的交接处50%~100%的下腔静脉被肝实质所包绕,经RHSIVC建立肝内门腔分流安全是可行的.②佳穿刺途径应选择逆行性(经颈静脉途径)穿刺肝内门脉右支,肝后段下腔静脉的穿刺点应在RHSIVC的上1/4和下3/4的交接处,穿刺深度一般为(33.75±5.98)mm、与矢状轴的角度一般为正56°±15°,与纵轴之间的夹角一般为44°±7°.

  • 螺旋CT血管成像胃血管检查对胃癌根治术的指导意义

    作者:郭剑华;易海玲;汤培荣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胃血管检查对胃癌根治术的指导意义及提供参考.方法 胃镜确诊胃癌患者75例,术前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观察胃血管,同胃癌根治术后胃血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胃血管解剖类型、 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供胃血管正常以及解剖变异等诊断结果方面,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与术中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血管成像胃对胃癌根治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为胃癌根治术的相关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 64排螺旋CT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重症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房铭辉;曹树臣;房迎辉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能清晰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并能区分斑块的性质,费用低廉、扫描时间短、无创、并发症少,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方面筛查的重要方法;但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可能增加其患脑梗死的发病率.本文回顾分析76例TIA患者1 w内及1个月内发生脑梗死的例数.

  •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建;赵福昌;李佳佳;李桃桃;马覃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入的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作为观察研究对象,以手术证实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56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手术证实确诊为颅内动脉瘤51例(单发病灶48例,多发病灶3例),其余5例患者均为阴性患者;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为80.00%(4/5),敏感性为94.12%(48/51),准确性为92.86%(52/56),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为80.00%(4/5),敏感性为98.04%(50/51),准确性为96.43%(54/56),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与CTA评估动脉瘤平均大直径、平均瘤颈横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操作性强、成像清晰、检查方便快捷、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基本可替代DSA检查,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颅脑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附56例报告)

    作者:魏晨斌;刘宇清;陈忠仪;周硕;陈国宝

    目的 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诊病因诊断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 对56例SAH患者的CTA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和分析.结果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完全吻合,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CTA安全、准确、快捷、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2D-DSA作为脑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直接指导外科急诊手术;而DSA可作为辅助方式,选择性进行介入治疗;CTA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 下肢动脉病变评分与糖尿病足1年截肢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秋;张海清;陈青;郑冬梅;孔磊;韩文霞;廖琳;管庆波;赵家军

    目的 观察糖尿病足(DF)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AD)情况,分析DF发病1年内发生截肢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共95例加入研究.追踪观察1年,根据是否发生截肢分成两组:发生各种程度的截肢22例(包括肢端完全坏死)为截肢组,未发生截肢的73例患者为无截肢组.入院患者均询问其病史、治疗情况、慢性并发症,并测定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空腹及餐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血脂分析和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浓度等.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评估住院DF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情况.所有患者均检查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足背动脉,并按评分标准评分.糖尿病足诊断按照Wagner标准.结果 在因糖尿病足住院患者中,1年内截肢率为23.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足1年内发生截肢的危险因素有:PAD评分(OR=1.2,P=0.012)、合并感染(OR=4.2,P=0.027)、既往截肢(OR=5.8,P=0.017)等.结论 PAD评分、合并感染和既往截肢是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颅内动脉瘤术后夹闭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的64层CTA评价

    作者:王江涛;马桂娜;杨君;王万笔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术后夹闭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导致夹闭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CTA资料,使用64层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图像后处理技术,并与数字造影血管造影(DSA)对照,评价术后载瘤动脉的CTA表现,尤其是瘤夹的位置、夹闭不成功时残存瘤体的形态.结果 112例载瘤动脉通畅,6例经DSA证实有动脉瘤夹闭不全(5例)和载瘤动脉闭塞(1例).所有钛夹显示清楚,无伪影.动脉瘤夹闭不全在CTA上表现为瘤夹周围残存小结节状、锥状、泡状或囊袋状动脉瘤影,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处(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远端分叉处(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远端分叉处(1例).1例左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载瘤动脉闭塞,CTA表现为相应节段的动脉未见显影.结论 64层MS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钛合金瘤夹的位置与形态、载瘤动脉的通畅情况以及夹闭不全时残存的动脉瘤.

  • 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癌肺叶切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唐小东;李正军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癌肺叶切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11月经我院治疗的41例肺癌患者的肺叶螺旋CT血管成像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结果螺旋CT血管成像观察肺部腔内癌变肿块和管壁变薄或者管腔狭窄等形态改变特征,并结合肺上动脉减少、变细和与肿块相关,诊断41例肺癌患者,结果显示2例处在0期;10例患者处在I期,包括IA期3例,IB期7例;17例患者处在II期,其中10例IIA期,7例IIB期;12例患者处在Ⅲ期,包括5例ⅢA和6例ⅢB。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能有效帮助诊断肺癌癌变位置、大小和范围以及肿块和血管、支气管直接关系,为肺癌患者实施肺叶切除治疗的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料,为手术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 320排CTP及CTA对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殷长江;张荣伟

    目的 应用320排CT脑灌注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的机制及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的影像学诊断为良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66例患者,根据颅脑MRI的T2相表现分为无瘤周水肿(22例)与瘤周水肿组(42例).66例患者术前均行320排CTP及CTA扫描检查,扫描所得数据经处理得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比较2组瘤组织TTP数值的差异,由参数生成脑灌注图像、CTA图像及融合图,观察瘤周引流静脉腔径变化及矢状窦的侵及情况. 结果 2组中瘤周水肿组的瘤周组织(分别距离肿瘤边缘0.5 em、1.5 cm)的TTP数值[(28.1±3.3)s、(24.5±2.8)s]要明显大于无瘤周水肿组的TTP数值(14.8±1.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图像融合发现,瘤周水肿组肿瘤引流静脉腔径变宽,形态迂曲,而入窦前部分腔径相对变细,形态挺直,表明引流不畅. 结论 肿瘤组织及瘤旁脑组织的TTP延长是伴发瘤周水肿脑膜瘤灌注扫描的重要特征表现;肿瘤组织血液回流不畅是瘤周水肿发生的可能机制;融合图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肾部分切除术中对肾动脉的评估价值

    作者:陆华;廖志武;黄泽和;万良;郑伟;叶雨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肾动脉的评估价值,以指导肾部分切除术中血管处理.方法 15例肾肿瘤患者,术前均行肾血管CTA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然后经腹膜后入路施行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根据CTA提示寻找并阻断肾动脉.结果 CTA显示肾门前肾动脉分支3例,副肾动脉1例,肿瘤滋生血管2例.术中探查与CTA所提示的异常血管相符,本组15例全部手术成功,无并发出血、感染等.结论 CTA能清楚显示肾血管的解剖及变异,为术中处理肾动脉提供有效的指导.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影响

    作者:李光宇;张钦昌;莫婉莹;黄志坚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实施三维重建处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CTA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以DSA诊断结果为参照,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90.00%、92.50%、96.55%、81.81%,其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29).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作出灵敏、准确诊断,其诊断价值接近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诊断手段.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