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的冠脉CT血管造影的扫描时机研究

    作者:原媛;钟朝辉;王振常;张婷婷;张景东

    目的 探讨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的冠脉CTA的扫描时机设置.方法 对91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CCTA扫描.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扫描时分别采用不同的触发后延迟时间(Diagnostic Delay,Td):A组n=30,Td=1.7 s;B组n=33, Td=3 s;C组n=28,Td=5 s,采用个体化造影剂剂量,分别测量冠脉各主要分支的近段和远段的CT值,由两名5年以上经验的诊断医师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对于升主动脉根部和近段血管,A、B两组CT值高于C组患者,对于远段血管,B、C两组CT值高于A组患者;远段、近端CT值之比从大到小依次为C组、B组、A组.主观评价结果B、C两组优于A组.结论 在采用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自动触发进行冠脉CTA扫描时,应综合考虑近段、远段血管的充盈程度,选取适当的触发后延迟时间.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景文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接诊的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符合率.结果 冠状动脉CTA的诊断灵敏度为97.26%,特异度为85.19%,阳性预测值为94.67%,阴性预测值为92.00%,符合率为94.00%.冠状动脉CTA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血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29%、88.00%、97.18%、90.48%.结论 采用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可检出各冠状动脉分支血管狭窄情况.

  • 多层螺旋CT心脏血管造影扫描中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的方法探究

    作者:张文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中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的方法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心脏血管造影患者94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辐射剂量扫描,观察组采用低剂量扫描,对比两组摄片质量及有效辐射指标.结果:观察组摄片质量优秀率稍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NR、CNR水平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层螺旋CT心脏血管造影扫描中减少辐射剂量,对摄片质量影响不大,而且可有效降低受检者受到的辐射量.

  • SPECT/CT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杨继敏;王蓓

    我国冠心病(CAD)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误诊率和漏诊率仍较高,对冠心病的科学诊断依然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 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作者:张秋兰;晋万强;赵静茜

    目的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观察常规剂量、不同的他汀药物对轻中度EH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将68例(男40例,女28例)经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检查诊断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10 mg/d,n=34)组和普伐他汀(20 mg/d,n=34)组,1月复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达标者剂量加倍,12月后复查DSCTA观察斑块变化.结果 治疗12月后两组LDL-C、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后斑块引起的冠脉狭窄下降幅度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胆固醇,能明显逆转冠脉粥样斑块,降低冠脉狭窄程度.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指导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俊杰;陈韵岱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冠心病的一类特殊病变,在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尤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广泛开展的今天,当固定狭窄病变正在被逐渐攻克时,CTO病变的治疗依然还是PCI的难点和热点.目前认为,制约CTO病变治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长闭塞段、闭塞段迂曲、闭塞时间较长、无明显血管近段开口、闭塞段存在较大分支且分支亦闭塞、严重钙化和较差的侧支循环等[1].上述CTO病变特点导致该类病变的介入干预异常困难,更大程度取决于术者的经验和耐心,不仅成功率低,伴随的手术风险极高,手术并发症形成的血管夹层、穿孔亦不鲜见.近些年来,虽然介入器械不断推陈出新,也有针对CTO病变的新型术式不断涌现,但是缺乏有效的影像学指导一直是该类病变无法取得成功的关键短板[2].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支架置入前后计算血流动力学技术

    作者:徐洪增;侯阳;马跃

    冠心病在国内发病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呈稳定增长趋势,2014年达到500946例[1].PCI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心脏病的微创手术,已经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成为常用治疗方法,被认为在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2],但是PCI在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方面仍难以把握.

  •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特征:1876例分析

    作者:费军;刘瑛琪;许樟荣;刘军华;郑冬;张朝利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血管特征及糖尿病患者CCTA的检查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了187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特征.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 60岁组和≥60岁组,进一步按照有否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等因素分层,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和钙化积分差异.结果 ≥60岁组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32.11%)较< 60岁组(24.39%)显著增高(P<0.05),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60岁组(23.25%)显著高于<60岁组(14.01%,P<0.05).无论合并肥胖、吸烟、血脂异常与否,与< 60岁组相比,≥60岁组中有更高比例的患者合并重度冠脉狭窄和/或中度狭窄、更多支的冠脉病变和更严重的钙化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60岁以上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宜尽早行冠心病的筛查.CCTA可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查手段.

  • 冠脉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亚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CTA )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7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统计其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准确率为100%。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安全性,且无创伤性。 CCTA可以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其起源的异常性、走行异常化及终止异常性,为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低碘浓度在冠状动脉CTA造影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石键涛;曾怡群;赖焕泉

    目的 探讨低碘浓度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方法 110例行冠状动脉CT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碘普罗胺注射液300 mg/ml的碘浓度,对照组给予碘普罗胺注射液370 mg/ml的碘浓度.观察两组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的主动脉根部的CT值、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剂量指数(CTDIvo1)、有效剂量(ED)以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可诊断率(92.87%)与对照组(9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低碘浓度进行冠状动脉CTA是可行的,可以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可在临床上使用.

  • 利用结构化报告提高放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研究

    作者:冯琦;殷焱;许建荣;周滟

    目的 评估结构化报告系统(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为例)在提高放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专科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的15名医师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结构化报告系统和传统报告模板对其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报告书写培训,对培训期间及培训结束后1年的影像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并以问卷的形式对使用该结构化报告系统的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结构化报告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报告中遗漏评估内容,且与医师从事报告书写的时间长短无关(x2=0,P=1.00).培训结束后,经过1年的工作实践,医师诊断效率明显提高(t=12.4,P<0.0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报告系统使用体验良好.结论 利用结构化报告系统可以建立起一套针对放射专科医师的规范化、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 低剂量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应用的研究

    作者:李国超;贺敬红;李健丁

    目的 对收集的CT冠状动脉成像图应用噪声添加软件进行处理,模拟出不同球管电流条件下的图像数据,评估出冠状动脉适合的低球管电流.方法 选择2013年4~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检查且确诊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42例患者的CTA横断面图像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24 kg/m2和≤24 kg/m2分为A、B两组,每组各21例.应用噪声添加软件分别模拟出150、250、350、450、550 mA5种低剂量图像.使用秩和检验与x2检验,对不同辐射剂量下的病灶显示情况和影像质量进行对比评价,得出既能使患者接受小辐射剂量又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适球管电流.结果 A组的患者适低球管电流为350 mA,B组患者适低球管电流为250 mA,辐射剂量分别为原管电流辐射剂量的49%和33%.结论 在进行CCTA检查中,BMI>24 kg/m2和≤24 kg/m2的患者适低球管电流分别为350 mA和250 mA,采用减低球管电流的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要求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

  • 心率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兴龙;李春荣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选取标准的124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根据心率水平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31例。采用256层螺旋CT对其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各组冠脉图像质量优良率,并统计各组诊断结果。结果 A组冠脉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00%(31/31)、B组为96.77%(30/31)、C组为87.10%(27/31)、D组为83.87%(26/31);A组诊断准确度为100.00%(62/62)、B组为95.74%(45/47)、C组为96.15%(50/52)、D组为98.04%(50/51)。结论冠脉疾病患者心率水平越低,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越高,且心率水平不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可将其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 浅析冠状动脉CTA评估心肌桥形态特征、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肖金生

    目的 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估心肌桥形态特征、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心肌桥发生位置,根据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对心肌桥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进行评估.结果 50例患者中有20例被检测出心肌桥,占总数的40%.20例被检测出心肌桥的患者中,有9例前降支心肌桥,占45%.前降支心肌桥发生率比其他支冠状动脉高.20例被检测出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12例,中度狭窄患者6例,重度狭窄患者2例;20例心肌桥患者中浅表型心肌桥13例,深在型心肌桥7例.20例被检测出心肌桥患者,有12例出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占总数的60.0%.30例未被检测出心肌桥患者,7例被检测出前降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23.3%.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很容易因为心肌桥近端动脉而发生,因此可以对其进行诊断,将其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危险因素.

  • 负荷动态CT-MPI联合CCTA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分析

    作者:唐文才;黄菁慧;李传资;聂忠仕;王绥煌

    目的 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SPECT)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负荷动态CT-MPI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CT-MPI结果并测量17段心肌节段的灌注量化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心肌血容量(myocardial blood volume,M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以SPECT-MPI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将所有心肌节段分为灌注正常组和灌注异常组,比较两组间MBF、MBV、TTP的差异;评价CT-MPI诊断心肌缺血的效果.结果 灌注正常组心肌节段MBF、MBV均显著大于灌注异常组(P均<0.05),TTP显著短于灌注异常组(P<0.05);将SPECT-MPI结果作为参照,负荷动态CT-MPI诊断心肌缺血分别在患者、血管、节段三个水平上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其准确率分别为77.5%、85.0%及91.9%;CT-MPI与SPECT-MPI诊断心肌缺血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患者、血管、节段三个水平上Kappa值分别为0.600、0.775及0.868,且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负荷动态CT-MPI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CT-MPI联合C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心肌血流灌注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更好地识别导致缺血的狭窄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早期影像和血清microRNA检测在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刘洋;陈宇;张伟丽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交替出现的非线性发展过程,不稳定期的斑块为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所在的血管由于炎性反应而反复痉挛或斑块破裂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病变早期准确检测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易损性斑块,并判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易损性斑块的病理学特点、早期CT诊断、与钙化相关的血清微小RNA(microRNA)标志物及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评估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美连;宋达琳;张庆

    冠状动脉重构的评估及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冠脉的检测技术很多,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早期利用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评估冠脉及识别易损斑块。随着CT设备的升级及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CCTA评估血管重构的研究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综述了CCTA评估冠脉重构的研究进展。

  • 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李雪;郭广阔;冉启胜;张乐天;刘俊伶;赵丽

    目的 探讨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5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1月同法选择422例患者为观察.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心率准备技术,而观察组患者使用规范化的心率准备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呼吸训练合格率、检查准备时间、检查时间、美托洛尔服药率、重复扫描率、前门控扫描率、图像质量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训练合格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92.5%;检查准备时间为(34.8±1.9)min,少于对照组的(46.3士3.7)min;检查时间为(8.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0.4±1.7)min;美托洛尔服药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55%;重复扫描率为2.7%,低于对照组的5.2%;前门控扫描率为50%,高于对照组的30%,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规范化心率准备技术的应用使各项环节质量指标明显改善,对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云;卞华;高鑫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的安全性.方法:从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行冠脉CTA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4例,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血管狭窄的程度将其分成阳性、阴性两组,分别比较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及冠脉CTA检查前后的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冠脉病变阳性组较阴性组糖尿病病程长、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P均<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校正了性别、年龄、BMI后,冠脉病变支数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Hb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而与C肽增值呈负相关(P均<0.05).冠脉CTA检查前后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长、HbA1c水平高的糖尿病患者,发生无症状冠心病的风险高,需进行冠心病筛查;对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冠脉CTA检查是安全的.

  • 迭代重建算法在超重患者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舒震宇;丁忠祥;王振;潘宇宁

    目的:探讨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3D AIDR)对超重患者640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80例疑似冠心病的超重患者(30kg/m2≥BMI≥25.0kg/m2)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A组以12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FBP(A1组)和3D AIDR(A2组)重建图像;B组以100 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以FBP(B1组)和3D AIDR(B2组)重建图像。2位放射科医师以5分法评价15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噪声(SD)及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减少了46%。A组和B组各亚组间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与B2组的图像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2组与A1组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 AIDR联合100kV低剂量扫描在保持适合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同时能大幅度降低CTA辐射剂量。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