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周泽仁;陈锦俭;蒋超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球囊型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再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95.0%,再狭窄率5.0%,并发症发生率5.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7.5%,再狭窄率12.5%,并发症发生率12.5%。另外,两组术后在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上,治疗组均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效果整体更理想(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自膨式支架技术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赵忠江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90例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延军;殷志锋

    目的 探讨Wingspan 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并发症.方法 应用Wingspan 支架治疗90 例(92 个部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症状改善、狭窄率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 血管成像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9.5)%,Wingspan 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1.8±9.8)%.临床随访1~40 个月,平均(16.7±10.3)个月,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30 d 内任何脑卒中和31 d ~1 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0.9%.30 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 个月再狭窄率为10.0%(3/30).结论 Wingspan 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作者:张全忠;缪中荣;李慎茂;朱凤水;华扬;王默力;宋庆斌;凌锋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血管内成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4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48例中择期手术40例, 均有至少一次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 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8例患者急性动脉内血栓形成,经动脉内溶栓再通后发现重度血管狭窄,遂行支架置入术.其中大脑中动脉17例,颈内动脉末段5例,基底动脉8例,椎动脉颅内段18例.结果 48例患者中46例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3%下降到5%左右.4例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病变分别位于颈内动脉末端1例,大脑中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原因包括微导丝穿破皮质动脉致颅内出血1例;1例在手术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破裂后经开颅夹闭破裂血管,术后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与穿支动脉闭塞有关的症状,对症治疗后恢复.支架术后24 h血栓形成1例,溶栓后再通但症状加重,后死亡.结论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但是有待长期技术探索和评价,以提高操作技术减低并发症.

  • Apollo支架填补国内空白

    作者:高峰;杜彬

    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面.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几年国际上开始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并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颅内动脉走行迂曲、管腔纤细、其周围缺乏支撑、承担着重要部位血液供应等因素,具有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目前国际上仅少数国家的高级别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姜卫剑主任与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合作,设计和开发了国内第一个专用颅内支架"Apollo支架",目前已通过临床试验,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许可,于2005年3月上市,填补了国内空白, 也奠定了我国在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领域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 颅内前循环狭窄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薛爽;魏坤;杨丽红;许珂;丁素敏;曲春萍;刘兴洲

    目的:研究颅内前循环狭窄程度与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血流速度定量分级,确定危险因素.分析狭窄程度和多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将313例前循环狭窄患者(狭窄组)与76例无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狭窄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腰围、吸烟、饮酒、糖尿病和卒中史有显著差异,高血压史、平时和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有极显著差异.两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明显正相关,与载脂蛋白A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在颅内前循环狭窄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

    作者:史丽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既往经典治疗方法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仍有较高的卒中率[1].近年来,随着我院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颈颅多普勒(TCD)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被发现存在颅内血管狭窄.

  •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血压的监护与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甘燕玲;王新莉;王秀东

    通过对376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的监测护理,尤其是血压变化的监护;提出在预防并发症中血压监护要点为早期识别血压变化的异常,从而实施个体化护理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的控制血压,使血压稳定在合理的范围,进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邓杰尹;秦杨;刘松涛;李改丽

    目的 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否存在相关性,并了解二者主要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68例症状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差异.结果 168例患者中存在动脉异常(含内膜增厚)者123例(73.2%);动脉狭窄者100例(59.5%),含颅内动脉狭窄33例,颅外动脉狭窄48例,颅内外同狭窄19例;颅外动脉狭窄率(39.9%)比颅内动脉狭窄率(31.0%)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P=0.11),两者间无明确相关性(χ2=0.35;P=0.61),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年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t=5.42,P<0.001),但性别及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5、3.41、0.43、0.81,P均>0.05).结论 颅外动脉狭窄可能无法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能性,颅外动脉狭窄可能更易引起缺血性脑卒.

  • 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

    作者:李瑶宣;李燕华;王铁建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55例无脑卒中及脑卒中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脂、血糖、尿酸.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年龄、病程、血压、血脂、血糖、尿酸与其相关性.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33.2%,动脉总狭窄率为11.21%.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频数高,其次为颈内动脉虹吸段(CS).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狭窄明显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组年龄、病程、收缩压、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较非狭窄组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非狭窄组低;随年龄、病程、尿酸水平增高,血管狭窄程度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尿酸、HDL-C、血糖与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MCA和CS,年龄、病程、UA、血糖升高及HDL-C降低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颅内动脉狭窄由颅外动脉侧枝循环代偿供血一例

    作者:赵红;郎黎明

    患者,男,48岁.15年前右侧额头部皮下血管逐渐隆起,至今在头皮处呈蛇形迂曲血管,在右侧额顶发际处形成凸起的血管团,触之有动脉搏动感.患者没有肢体运动障碍,但有头部不适症状.

  • 轻微脑缺血并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磁共振灌注成像分析

    作者:唐志健

    目的:探讨临床轻微脑缺血患者合并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时的磁共振灌注成像( PWI)的影像学变化,同时对此类患者的PWI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对67例轻微脑缺血并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进行PWI相关检查,同时分析处理采集的图像。结果所有患者中,PWI正常9例,异常58例,异常患者的血流通过时间以及其达峰时间均表现异常;PWI检查异常者DWI扫描均阴性。结论头部PWI检查可以有效检出脑缺血患者脑部狭窄血管的部位,其敏感性明显高于DWI,有且于指导临床治疗。

  • 2型糖尿病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安定;余科;陈明星;林秀华;谭泽峰;杨万勇;谭少华

    目的探讨年龄、糖尿病病程与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无中风及中风史的34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SPSS统计软件分析年龄、糖尿病病程与其相关性.结果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31.1%(108/347),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率(20.32%)及狭窄频数高(38.1%);狭窄组患者年龄(63.12±10.58)岁明显高于非狭窄组(58.29±11.99)岁,病程也比非狭窄组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161,95%可信区间1.031~1.308)、糖尿病病程(OR 1.802,95%可信区间1.368~2.374)是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等级分析提示血管狭窄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相关(分别为r=0.196,P<0.000和r=0.227,P<0.000).结论年龄和病程增长是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和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失败2例分析

    作者:李英毅

    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在多学科密切协作下,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TA)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12例,共释放支架14枚,失败2例,其中1例支架未能输送到位,导致手术失败,1例术后脑出血,经综合治疗未留后遗症,现分析如下.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11例

    作者:李英毅;杜远生;胡鹏飞;李晓强;王云涛;张志宏

    我院2004年4月~2006年3月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治疗颅内动脉血管狭窄11例,成功释放支架10枚,1枚未能输送到位,手术失败,术后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 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评估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薛恒;王金锐

    目的:通过对颅外颈动脉超声多普勒频谱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104例患者(病例组)及同期无明显脑血管疾病的32例成人(对照组)进行颅外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和椎动脉(VA)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颅外近心端血管均呈低速高阻的改变,其中以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ICA )和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EDVVA )预测前循环和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佳截断值为213 cm/s 和96 cm/s,其对应的准确性分别为761%和810%。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外颈动脉呈“低速高阻”改变,分析上述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价值。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姥义;桑玉顺;徐永利;施海建;赵宝珍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能通过颅骨特定部位的声窗对颅内血管进行结构和功能评价,为成人颅内血管监测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1-3].本研究通过TCCD对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旨在探讨TCCD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准确性.

  •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唐诗玲;曲桂艳

    目的 比较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化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记录观察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管狭窄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51处,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 (48/5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观察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作者:殷志锋;翟宝进;焦德让;薛德友;李巍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90例(92处狭窄部位,93枚支架),观察其手术成功率、症状改善、狭窄率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98.9%(92/93),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 (83.4±9.5)%,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 (21.8±9.8)%.围手术期总并发症6.5%(6/90),病死率3.3(3/90),临床随访1~40(16.7±10.3)个月,30d内任何脑卒中和31d~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1.1%(10/90).3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个月再狭窄率为16.7%(3/18),平均随访(9.3±6.3)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6.7%(8/30).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作者:白雪;刘会玲;李韬;王枫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2例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在2周内行TCD与头颅CTA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TCD与头颅CTA符合性以CT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4.1%,符合率为84.3%;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3.7%,特异性为84.3%,符合率为89.2%.结论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可靠性好,CTA为脑血管狭窄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检查手段,TCD与CTA互补应用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93 条记录 5/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