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动脉狭窄致初发或复发缺血性卒中比较研究

    作者:张远锦;张燕;张新宇;杨郦鹏;李小刚;樊东升

    目的 分析和比较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初发或复发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81例颅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占41.98%,比较初发组和复发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初发组糖化血红蛋白(5.61±2.02)%,复发组(6.73±1.43)%,P<O.05;初发组糖尿病比例23.40%,复发组50%,P<0.05.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总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心房纤颤、家族史和吸烟史)低度相关,r =0.245,P=0.028.Logistic回归示白细胞计数(大于7.03×109/L)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OR=0.123,P=0.028,95%可信区间0.019~0.797).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致复发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 踝臂指数对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瑶宣;钟维章;陈友华;宁加玲;董艳玲;薛富英;李吕力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BI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00例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进行ABI测量和常规生化检查.结果 根据DSA结果分为正常组(21例)、轻度颅内动脉狭窄组(25例)、中度颅内动脉狭窄组(21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组(33例),各组ABI结果分别为:1.04±0.13、1.05±0.09、0.94±0.15、0.91±0.17,中、重度狭窄组患者ABI明显降低(P<0.01),而正常、轻度狭窄组患者的ABI无统计学差异.评价ABI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0.073(95%可信区间为:0.610~0.898,P=0.002),中度颅内动脉狭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0.082(95%可信区间为:0.566~0.887,P=0.012).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异度为81.0%.灵敏度分别为47.6%、66.7%,阳性似然比分别为2.51、3.51.Logisticd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后,ABI≤0.9仍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显著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4.5、9.089;ABI 0.91~0.99也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6.25、7.189.结论 ABI≤0.9和ABI 0.91~0.99都是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ABI≤0.9是预测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佳截断值,对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高于中度颅内动脉狭窄.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新进展

    作者:易婷玉;张梅芳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是我国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中大部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有众多说法,不少专家认为颅颈部动脉狭窄和闭塞可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斑块脱落而出现梗死或脑缺血的表现[1].在亚洲,在所有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有8%~10%出现颅内动脉狭窄,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检测水平的提高、颈部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提高[2].

  • 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倪贵华;田向阳;赵卫东;郭建一

    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t-assistant angioplasty)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并且临床应用日益增多.高灌注综合征是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不常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2009年5月我们应用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1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后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 血管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钟小劲;焦力群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并探讨其相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6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29例(7.92%)出现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对较高.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血管疗效较佳.

  • TCD与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比较

    作者:谢小晓

    目的 分析比较TCD与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针对我院内科从2012年8月到2013年4月收治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都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TCD诊断方法;试验组中患者采取MRA诊断方法,观察比较TCD与MR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临床诊断准确率,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中,应该针对患者病情采用MRA诊断方法,该方法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及闭塞较TCD诊断具有更好的准确率,能够提高临床患者治病疗效,对症治疗以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值得在实际中应用.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王少颖;李净兵;王青青;曹坚;王莉迪;冯银玲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及144例对照组人群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饮酒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进行收集.结果:研究组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42.0%)高于对照组(13.9%)(P<0.05),颅内动脉狭窄分布为MCA 41.3%、TICA 31.7%、VA 14.3%、ACA 9.5%、BA6.3%、PCA4.8%.血脂异常、长期吸烟、长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胆红素、尿酸以及C反应蛋白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结论:关注颅内动脉狭窄及其危险因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非常重要,控制危险因素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 影响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瑶宣;李吕力;钟维章;董艳玲;陈渊;王荣桂

    .003~1.066,P=0.031),与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4.075,95%CI 1.095~15.159,P=0.036)、FIB(OR 3.307,95%CI 1.770~6.177,P=0.000)、UA(OR 1.011,95%CI 1.005~1.018,P=0.000).结论 糖尿病、FIB、SP、UA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狭窄程度越高.

  •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瑶宣;唐德萍;宁加玲;李吕力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肌酐.结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更常见于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者,三者的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2.138、2.152、2.610,23.344、5.610、13.251,0.000、0.018、0.000.有卒中史者也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卡方值、P值为4.299、0.038.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0±0.17 mmol/L)比非狭窄组(1.20±0.12 mmol/L)低(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5±0.67mmol/L)比非狭窄组(3.30±0.66mmol/L)高(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等,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急性低灌注脑梗死影像学特点与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分析

    作者:王振焕;王剑;王杰;王焱平

    目的:总结低灌注脑梗死影像学特点与颅内动脉狭窄关系。方法对52例低灌注脑梗死患者进行影像学特点总结,并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病变进行比较。结果(1)低灌注脑梗死病变影像学表现以分水岭脑梗死及多脑叶多发脑梗死为主要表现;(2)52例患者狭窄病变血管中颈内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18例,椎基底动脉7例,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狭窄共计7例,无血管病变6例。结论低灌注脑梗死影像学有其特殊性,病因与动脉血管狭窄密切相关。

  • 急性期脑梗死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灏;黄金波;蔡勇;袁莉;杨职

    目的 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治疗并确诊为伴颅内动脉狭窄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64例,①随机分成观察组A(颅内动脉狭窄微栓子信号阳性组)84例和观察组B(颅内动脉狭窄微栓子信号阴性组)80例,②根据血管狭窄率将164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所有患者的病变血管分布、Lp-PLA2浓度、血脂浓度、脑梗死体积.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病变血管主要为大脑中动脉(35.4%);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加,Lp-PLA2浓度升高;颅内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浓度升高,微栓子阳性组升高较阴性组明显,LDL浓度与Lp-PLA2浓度相关,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p-PLA2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与斑块稳定性相关,Lp-PLA2水平增高可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其特异性高,是脑梗死风险的强有力指标.

  • ABCD2评分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意义

    作者:冯欣;黎罗明;邹达良;周映彤;李华文;司徒富江

    目的:评估ABCD2评分预测头颈部CT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30、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0例TIA患者的临床和头颈部CTA检查资料,将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提示颅内血管狭窄≥50%的患者按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和高危组(6~7分).观察及随访患者TIA后7、30、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120例颅内血管狭窄≥50%的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29例,占24.17%;30 d内发生脑梗死35例,占29.17%;90 d内发生脑梗死46例,占38.33%;高危组患者TIA后的7、30、9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后7、30、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 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张缨;郎黎薇;周晓芬;倪英

    颅内动脉狭窄会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如果血管狭窄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颅内血管狭窄的终结果是完全闭塞而导致严重的卒中发作,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1].

  • 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作者:李亚健;邵勇;张维;赵鸿涛;赵娜;林光武

    目的 观察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12月收住入院的既往有高血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04例,记录其血管性危险因素,并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113例有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组),91例颅内动脉正常(对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程、冠心病和高脂血症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8,11.878,8.862,P<0.01),收缩压均值、收缩压标准差、负荷值和舒张压标准差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582,-3.273,Z=-2.619,-3.581,P<0.01);颅内动脉狭窄与收缩压均值、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性、收缩压负荷性及舒张压标准差有弱的相关性(r=0.281,0.301,0.251,0.162,0.184,P<0.05).结论 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高血压病程长、冠心病及高脂血症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均值、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负荷值及收缩压变异性可能与颅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关联.

  • 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文苑;黄经纬;徐仁伵;楼小亮

    目的 探讨脑动脉硬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RA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84例)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64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检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P=0.037 2)、吸烟(P=0.000 1)、糖尿病史(P=0.000 4)、高血脂(P=0.005 1)、高血压病史(P=0.002 5)、脂蛋白-a(P=0.007 3)、Apo-B(P=0.047 8)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C(P=0.0164)是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性因素.其中吸烟是第一位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糖尿病史、高血脂、高血压病史、男性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脂蛋白-a、Apo-B、HDL-C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越多,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越重.

  • 颅内动脉狭窄合并其他多支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1例

    作者:刘迪;朱秋红;赵宇;金旻;刘奇;杜彬

    患者男,60岁,右利手.主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3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反复发作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每周发作1次,每次持续1~3 min.可自行缓解,近1周来呈每日发作,发作时症状和持续时间没有变化.患者有高血压3级10年(高190/100 mmHg)、2型糖尿病2年、高脂血症1年、吸烟史30年(20支/d).入院情况:血压:左上肢151/80 mmHg,右上肢153/82 mmHg;心肺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未见阳性定位体征.神经功能状态及脑卒中风险评分分别为:NIHSS 0分、mRS 0分、ABCD2评分[1]5分.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尿、粪便常规正常(尿、粪便潜血均阴性),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血糖为5.23 mmol/L.

  •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相关研究

    作者:陈旭;孙硕;佟小光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5例(4.9%)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5 min~6 h,5例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均获再通,无溶栓相关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原因多样,积极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 Gateway球囊与冠状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勇;缪一艇;邹诣;张华暹;童凌云

    目的 评价Gateway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2例(24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Mori分型,A型10处,B型9处,C型5处.病变分别位于大脑中动脉6处、颈内动脉颅内段12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2处.根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Gateway球囊组12例和冠状动脉(冠脉)球囊扩张支架组(冠脉支架组) 1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半年,复查DSA.结果 Gateway球囊组与冠脉支架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2/12)和90%(9/1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 > 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和1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ateway球囊组手术时间为75 min,冠脉支架组为95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冠脉支架组中1例术后13个月发生出血性脑卒中1次,经治疗好转.术后患者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冠脉支架组1例、Gateway球囊组2例发生再狭窄,但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Gateway球囊血管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早期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临床研究

    作者:陆南;黄清海;张永巍;赵文元;洪波;许奕;刘建民

    目的 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早期发生的缺血性脑损害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前、术后(72 h内)行弥散磁共振成像(DWI)检查,结合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情况、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等资料,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障碍严重程度,系统评价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早期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平均狭窄分别为(72.3±10.7)%与(29.5±13.9)%.并发症发生率为17.2%,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6.9%).DWI检出的新发缺血性脑损害13例(44.8%),其中无症状者11例(84.6%).13例中共检出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病灶63个,其中55个(87.3%)位于靶血管供血区域,8个(12.7%)位于非靶血管供血区域.2个(3.2%)出现在支架覆盖血管相关穿支供血区域.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率为0,无病死率.结论 DWI检查在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安全有效.术后早期有一定比率的缺血性脑损害发生,尽管大部分是无症状的,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Wingspan支架成形术

    作者:李钊硕;李天晓;翟水亭;薛绛宇;王子亮;白卫星;史帅涛

    目的 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1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支架置入前后症状、狭窄率改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结果 17处病变,其中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5处,大脑中动脉5处,椎动脉颅内段4处,基底动脉3处.16处病变经Gateway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成功准确释放.1例因Gateway球囊无法到达靶病变,支架直接定位后释放.支架成功率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治疗后残余平均狭窄率为43%.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4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未再次发作;12例卒中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例发生并发症,考虑为对侧半球梗死.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293 条记录 8/15 页 « 12...567891011...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