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根莲

    神经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血管途径借助导引器械递送特殊材料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我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始成功地为4例患者实施了神经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神经介入治疗:生物电极

    作者:张冠石

    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生物电极扮演着连接患者身体和医疗器械介面的角色.作为需要和患者身体直接接触的外源性部件,生物电极需要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为了高效地传导人工电信号,生物电极的电学特性也需要得到保障.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生物电极的原理和结构,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文龙;张合亮;水涛;郭再玉

    目的:研究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神经介入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动脉血管改善有效率为87.2%(4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9%(23例);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9%(15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病死率分别为6.4%(3例)、2.1%(1例)、0.0%(0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11例)、14.9%(7例)、8.5%(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能显著减少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且有效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

  • 异丙酚联合尼卡地平降低神经介入治疗所产生的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代永庆;钱亦华;申向竹

    目的:探究异丙酚联合尼卡地平降低神经介入治疗所产生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CV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于汉中三二〇一医院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120例,手术中应用异丙酚联合尼卡地平的患者56例归为观察组,手术中应用异丙酚联合硝酸甘油的患者64例归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CVS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痉挛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2组患者GO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MCV V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CV V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异丙酚联合尼卡地平能够明显降低神经介入治疗所产生的CVS,主要对中、重度CVS起作用,而且能够降低TNF-α和IL-6水平。

  • 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学君;于春利

    目的:分析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4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同意加入神经介入治疗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研究组37例患者神经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应用DS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均降低80%以上,脑瘤患者微弹簧圈完全闭塞。4例并发症以皮下血胀、过度灌注综合征、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为主,治疗后好转,术后患者未发生继发性出血和脑梗死等。对照组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情况降低40%~50%左右,并发症9例以脑水肿、吞咽困难、昏迷、神经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为主。两组疗效相比研究组显然更具优势,且研究组患者复发次数明显较少,身体处于良好功能状态。结论临床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安全高效,对于提升患者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福音。

  • 脑血管病患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作者:胥亮

    目的:进一步探究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根据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422例脑血管疾病行神经介入治疗病患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管理组(优化麻醉剂使用和管理方法)和对照组(常规麻醉剂使用和管理方法),每组患者均为211人,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麻醉解除时间等临床指标。结论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治疗总有效以及血压回升平稳度、反跳性高血压、阵痛效果、血压控制效果等临床指标,管理组均优于对照组其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于脑血管疾病行神经介入治疗病患良好的麻醉管理对策不仅能够起到理想的治疗辅助作用,更能确保患者手术状态、减少麻醉剂使用过程中的不良效果,提高神经外科医护工作者的药物规范使用意识,应于临床重点推广。

  • 报警式动脉加压输液袋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周斌;燕国俊

    在神经介入治疗中为保证术中导引导管内、微导管与微导丝之间通畅,防止腔内血栓形成,正确使用动脉加压输液袋保持加压灌注线通畅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如果操作不当,技术不熟练,滴速过快,在加压袋压力仍较高,大于动脉血压的情况下,液体滴空后空气就会通过介入管道进入颅内血管,造成空气栓塞,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我们通过对原有动脉加压输液袋进行改装,加装压力表和报警显示器,设定压力报警值,当压力降至设定的报警下限值,加压袋内冲洗液水位降低到一定位置时,进行报警提示,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 脑血管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陈永军

    目的 探究脑血管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实行神经介入治疗,比照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7.5%,且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介入治疗应用于脑血管病患者,可有效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有利于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可推广.

  • 专题综述:颅内夹层动脉瘤

    作者:李佑祥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提高诊断及处理IDAs的临床能力,将有助于提高脑血管病的救治水平。
      本期针对IDAs新病理生理学、影像学及血管内治疗进行了述评、综述和研究,旨在让国内临床医师了解IDAs的概念,提高对IDAs的诊治水平,全方位地管理卒中疾患。重点阐述了目前高分辨率核磁在IDAs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和技术优势,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期推出的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论著和案例,无疑对从事脑血管病的研究者及神经介入治疗的医师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推荐此期于众,期望能使读者获益。

  • 神经生理监测在介入治疗合并动脉狭窄或痉挛的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唐海涛;赵江;鲁春鹤;王晓民;王玉春;付振宇;范春红

    目的 通过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合并血管痉挛或狭窄的颅内动脉瘤来讨论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本次研究对28例患者在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时出现波形变化,并对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中患者电生理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及时调整,如扩容、提高血压、解痉甚至暂时停止手术进程等措施,使术者顺利完成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将手术并发症减至小.结果 28例患者中术前有10例狭窄,18例血管痉挛.术中由于载瘤动脉狭窄,有4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波形出现明显下降,在18例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14例出现波形下降50%,给予及时扩容、提高血压、解痉甚至暂时停止手术进程等措施,所有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波形均恢复正常.术后3例患者遗留神经功能缺损,随访72 h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治疗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延髓腹外侧区血供的应用解剖

    作者:纪荣明;李玉泉;熊剑;刘波;周晓平;王志军

    目的为后颅窝手术和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保护延髓腹外侧部血管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10下解剖测量40侧成人延髓腹外侧区营养动脉的来源、位置、毗邻和外径等.结果平均每例标本解剖出0.2mm以上的营养动脉6.9支:来源于小脑下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分别为2.1支(30.4%)、 1.75支(25.4%)、 1.65支(23.9%)和1.4支(20.3%);延髓腹外侧区营养动脉在起始处的外径与距前正中沟的距离分别为0.5±0.2mm,0.6±0.2mm,0.7±0.2mm和0.6±0.2mm与8.7±2.9mm,6.4±2.3mm,7.9±3.1mm和10.3±1.7mm;长度为6.0±2.0mm,9.9±3.2mm,8.3±2.6mm和7.6±3.3mm;入脑处距前庭蜗神经根内下方的距离为5.9±2.3mm,7.8±2.9mm,8.4±3.5mm和10.0±3.3mm.结论延髓腹外侧区的血供来自于小脑下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在脑桥小脑三角区和岩-斜区手术时,应注意保护由它们向延髓腹外侧区(生命中枢)发出的营养动脉.

  • 术中CTA成像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系统及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徐宁;孙德国;罗祺;许侃;王宏磊;王柏

    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系统的问世,为神经介入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CTA(CT angiography)技术生成的CT图像可以提供实时颅内情况,为介入手术保驾护航.笔者对18例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以初步探讨平板探测器数字减影系统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作用.

  • 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作者:宋军;王颖翠

    目的:深入研究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进行治疗的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对全部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24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0例患者被确诊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结果对于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治疗成功。在栓塞后的DSA检测中,24例动脉瘤患者的微弹簧圈已经被完全闭塞,并且在椎动脉和颈内动脉中的狭窄程度减少了90%。[1]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处薛,卒中,心肌梗死等状况。患者手术之后进行复查TCD和CTA显示血流正常,没有相关后遗症。在术后3个月内,对于全部患者进行随访没有脑梗死的状况发生。结论通过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同时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神经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防治措施分析

    作者:何云峰;合媛杰;杨亚平;张雄军;柏魏;马睿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80例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对其基本资料、疾病类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并发症防治措施.结果 8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8例,发生率为10%,其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75%、微导管到位失败发生率2.50%、血栓形成发生率2.50%、弹簧圈移位发生率1.25%、分别占比37.50%、25.00%、25.00%、12.50%,以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结论 运用神经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表现为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想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当注重熟练操作技术,正确了解适应证等,并做好并发症的对症处理.

  • 虚拟实际技术在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培训中的应用

    作者:李强;许奕;方亦斌;黄清海;吴曦;杨志刚;赵瑞;刘建民

    目的:研究虚拟实际技术(virtual reality,VR)在对无介入操作基础的初学者进行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培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配对的研究方法,将24名无介入操作经历的学员按照年龄、性别、学科背景等因素分为VR组和对照组(各12名)。对照组学员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跟台培训;VR组学员采用模拟器进行培训,之后以助手身份参加1台全脑血管造影术。培训结束后,VR组学员需在模拟器上接受由带教教员实施的造影考核,同时两组均接受由专家盲评的实际血管造影操作考核;都采用改良的手术技能评价量表评分。两组实际造影考核成绩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VR组的模拟器考核和实际造影考核成绩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VR组学员模拟器和实际血管造影考核的平均成绩分别为(27.6±3.6)分和(26.4±3.8)分,对照组实际血管造影考核的平均成绩为(21.2±3.4)分。VR组实际血管造影和模拟器上造影考核成绩显著正相关(r=0.825,P=0.001),且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结论利用VR培训的技能可以顺利向实际操作迁移,利用VR可以提高无介入操作基础的初学者的脑血管造影技能。

  • 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作者:赵丽丽;王芳;栗兵霞;李晓民;陈珩;方淳

    目的 分析总结既往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对今后脑血管病介入诊治的开展提出建议.方法 结合文献综述,对本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的启动与发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既往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07年11月~2010年10月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11岁.其中出血性及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9例(48.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2例(36.7%),其他脑血管疾病9例(15.0%).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11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锥动脉开口部支架置入术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碎栓及球囊扩张术2例;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2例.介入治疗成功率100%,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2.9%),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材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血流动力学评价,结合谨慎而熟练的操作,配合妥善术后观察和处理,登记和随访研究等措施的实施,神经介入必将会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为脑血管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

  •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作者:祖合热阿依·牙合甫;党辉;王成凤;陈伟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神经介入进行治疗.评估治疗后1个月病变血管再通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NIH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复发率、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再通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s和V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1、3、6、12个月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6、12个月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复发和病死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期能显著提高病变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和日程生活能力,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

  • 脑血管病给予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研究

    作者:王贺

    目的 探析给予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共68例,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血管改善有效率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动脉血管改善有效率及治疗满意度分别为91.18%、94.12%,优于对照组的70.59%、76.47%,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动脉血管改善有效率及治疗满意度.

  • 介入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

    作者:翟仁友;李晓光

    介入放射学是影像医学中进展非常快的领域之一,按照治疗技术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按照治疗领域分为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等.本文从神经介入、血管介入、肿瘤介入、非血管介入和新技术新设备几个方面对介入放射领域的主要进展综述如下.第一部分:神经介入进展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神经介入技术在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上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广泛开展,使得神经介入治疗的优势日益凸显[1-2].本文简要介绍介入神经放射学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技术进步.

  • 神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魏文洁;廖桂凤;孙雪玲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检查和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 分析153例患者介入检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及效果.结果 在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下,手术和护理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结论神经介入手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 护理 神经介入治疗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