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MRI成像检查及应用

    作者:黄绍花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MRI成像检查及应用。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68例,采用高分辨率MRI及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下患者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率。结果:经血管造影检查,出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64例,其中HRMRI检出61例,MRI检出50例,两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MRI相比,高分辨率MRI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动脉狭窄,可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另外,HRMRI对研究动脉内斑块的分布规律有促进作用。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进展

    作者:吴明华;张秀胜;胡华白;冯靖涵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的趋势[1].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生主要为缺血性病变,约33%~50%的卒中和50%以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因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2].

  • 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的降血压治疗分析

    作者:陈强

    目的:分析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期间的降血压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具体的降血压治疗。结果患者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维持正常35例,患者则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出现加重现象15例。结论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需要分情况进行,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 眼底微血管特征与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金文;卓缘圆;周玉梅;邓容;闫兵;刘远声;杨卓欣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眼底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在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临床基本资料和检验检查数据,病采集视网膜图像,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93例)和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43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眼底特征,绘制眼底微血管特征评估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ROC曲线.结果 年龄增长是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小动脉/大动脉分叉度及动脉分叉系数与脑卒中患者是否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较大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与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OR=16.206,95%CI=1.131-232.168,P=0.040<0.05);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by年龄(OR=0.988,95%CI=0.976-1,P=0.047<0.05)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微血管狭窄by年龄(OR=3.488,95%CI=1.348-8.822,P=0.01<0.05)、小动脉闭塞by年龄(OR=1.246,95%CI=1.027-1.511,P=0.025<0.05)及小静脉/大静脉分叉度by小动脉分支角度(OR=39493602454.254,95%CI=50.679-30776731819782600000.000,P=0.020<0.05)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眼底微血管特征在评估脑卒中患者是否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是有意义的.

  • 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降血压治疗

    作者:王淼

    目的:分析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降血压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具体的降血压治疗。结果35例患者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维持正常,15例患者则在接受降血压治疗后,病情出现加重现象。结论伴有高血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降血压治疗需要分情况进行,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

  • 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杜鹃;蔡乾昆;熊云云;代齐良;段立晖;邱忠明;杨窻;徐格林;陈光辉;刘新峰;殷勤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作者:葛树勇;张仁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约5%~10%的缺血性卒中由ICAD所致[1].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亚洲大陆世系人群、日本人、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美国人ICAD的发病率较高,而高加索人种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2].在亚洲,约33%~56%的缺血性卒中归因于此[3].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作者:贺雄军;缪中荣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或更多[1-2].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年卒中风险约为3.6%~13%[3-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血管供血区第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至少为11%[6].除遗传因素(如人种、家族史等)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

  • 不同机制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特征

    作者:李文君;刘俊艳

    目的探究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别。
      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连续收录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梗死机制将sICAS患者分组,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责任动脉管壁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扫描,比较不同机制sICA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结果共有56例sICAS患者、9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纳入本研究。与无症状性ICAS患者比较,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表现为:病变局部正性重构率高、负性重构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多位于穿支动脉开口处。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未发现明显差别。入组患者中10例经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经HR MRI检查发现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结论 HR MRI有助于发现sICAS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HR MRI特征差异无显著性。

  •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的差异

    作者:濮月华;邹昕颖;王伊龙;潘岳松;向祥龙;苏霭欣;梁慧康;赵性泉;王春雪;黄家星;王拥军;刘丽萍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数据库中,将患者分为4组: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以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作为参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外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入组28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1388例(48.5%)、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1074例(37.5%)、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141例(4.9%)、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261例(9.1%).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白质病变[比值比(odds ratio,OR)1.359,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09~1.666,P=0.0031]、白细胞计数(OR 1.045,95%CI 1.007~1.084,P=0.0210)、空腹血糖(OR 1.054,95%CI 1.009~1.101,P=0.0182)、高密度脂蛋白(OR 0.644,95%CI 0.480~0.864,P=0.0034);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OR 1.047,95%CI 1.026~1.069,P<0.0001)、吸烟(OR 1.887,95%CI 1.212~2.937,P=0.0050)、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OR 2.260,95%CI 1.352~3.778,P=0.0019)和白质病变(OR 0.603,95%CI 0.394~0.922,P=0.0196).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OR 1.022,95%CI 1.006~1.039,P=0.0064)、糖尿病(OR 1.494,95%CI 1.053~2.118,P=0.0244)和卒中家族史(OR 1.964,95%CI 1.302~2.961,P=0.01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3组共同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高龄、吸烟、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共同相关因素.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其预测因素

    作者:王桂红;郑华光;王伊龙;姜卫剑;王拥军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连续的29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具有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241例患者作为狭窄组,未发现狭窄或轻度狭窄(≤50%)的56例患者作为小动脉闭塞对照组.按照狭窄部位又将狭窄组分3种模式:颅内与颅外狭窄并存(Ⅰ组,n=92)、单纯颅内动脉狭窄(Ⅱ组,n=102)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Ⅲ组,n=47).记录所有患者的常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及血液学指标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结果 经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血浆Hcy水平升高[OR为3.79,95%CI为(1.79,8.03)]、长期吸烟[OR为2.79,95%CI为(1.58,4.93)]及高龄[OR为1.34,95%CI为(1.13,1.59)]是脑大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不同的狭窄分布,血浆Hcy水平升高(OR分别为Ⅰ组3.41,Ⅱ组4.49,Ⅲ组2.42)及长期吸烟(OR分别为Ⅰ组3.79,Ⅱ组4.40)几乎是所有狭窄模式的重要预测因子.其他危险因素中,高龄为Ⅰ组(OR为2.41)、Fib为Ⅰ组(OR为2.66)和Ⅲ组(OR为2.89)、TG升高(OR为1.77)为Ⅱ组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颅内、外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子不同,可以部分解释中国患者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的特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长期吸烟对颅内动脉病变的影响大于颅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为颅外动脉病变的特殊预测因子.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颅内动脉病变的精准化诊疗

    作者:徐曼曼;徐运

    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 imaging,VWI)可以显示除传统管腔影像检测到的简单管腔病变之外的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态、动脉管壁和颅内及颈部动脉周围结构组织.我国现有卒中患者600万~700万人/年,46.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由颅内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动脉病变病因多(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夹层等),并且颅内动脉血管管径小,位置较深,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因其空间分辨率有限,难以发现血管微小病变,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正确识别颅内动脉病变原因对其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具有管壁和管腔双重成像作用,是直接评估颅内动脉疾病的重要并受欢迎的新兴成像技术.本文旨在通过HR-MRI对颅内动脉病变的精准化诊疗做一综述.

  •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颅内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和美国神经放射学学会的立场声明

    作者:Randall T.Higashida;P.M.Meyers;J.J.Connors;David Sacks;C.M.Strother;John D.Barr;Joan C.Wojak;Gary R.Duckwiler;周志明;徐格林;刘新峰

    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卒中是第3 位死亡原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病因[1,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据报道,在亚洲、非洲和西班牙裔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3-5].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MRI成像检查及临床应用

    作者:隋滨滨;高培毅;马军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1-2]。与西方人比较,亚洲人动脉粥样硬化更易累及颅内动脉,而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3-5]。因此,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结构的评价是临床脑缺血患者评估的重要部分。

  •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直方图纹理分析

    作者:史张;陈海虎;李晶;田霞;张雪凤;彭雯佳;陈录广;陆建平;王莉;刘崎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及直方图纹理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症状性斑块的特征.材料与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可疑脑卒中患者及部分体检者进行颅内动脉管壁HR-MRI.用CMRTools及Image J 14.0软件测量各个序列上病变狭窄处斑块的特征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3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8.5±11.4)岁]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5例,无症状者58例.在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中直方图的特征值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斑块的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inal area,MLA.OR=1.301;95% CI,1.036~1.633)、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OR=12.440;95%CI,1.551~99.780)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o OR=3.476;95% CI,1.513~7.985)是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三个特征结合起来共同评判斑块易损性时,其曲线下面积可达0.801.结论 在非增强的T1WI上定量直方图纹理分析法可以用来鉴别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症状性斑块,而且直方图分析法较之前的形态学分析法对斑块易损性的判别有更高的价值.

  • 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近远期疗效观察及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菁;解燕昭;刘云娥;秦世杰;朱倩

    目的 探讨分析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近远期疗效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3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且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同时随访36个月,评估术后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非再狭窄组(57例),对比分析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选的78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为94.87%.术前与术后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的78例患者中,再狭窄率为26.9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55岁、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置入支架直径≥4.5 mm、hs-CRP>3 mg/L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OR=3.87,95%CI:1.68~5.37,P=0.043)、有高血压病史(OR=1.81,95%CI:0.23~2.06,P=0.037)、置入支架直径≥4.5 mm(OR=1.41,95%CI:0.61~2.48,P=0.003)、hs-CRP>3 mg/L(OR=5.01,95%CI:1.26~8.04,P=0.016)是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手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但其远期预后并不理想,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置入支架直径≥4.5 mm、hs-CRP>3 mg/L均是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可以有效控制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风险.

  • 颅内动脉病变的病因学诊断分析——访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杨弋

    作者:费菲;赵海;曲莉莉

    “中国脑卒中大会已举办5届,越来越多的同道们加入脑卒中防治的行列中来,说明了我们对脑卒中防治现状的忧虑和面临的困难.”在“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坛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杨弋教授如是说.

  • 伴有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死亡和卒中复发的差异

    作者:濮月华;邹昕颖;王伊龙;潘岳松;向祥龙;苏霭欣;梁慧康;赵性泉;王春雪;黄家星;王拥军;刘丽萍

    目的 探讨伴有前循环和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的死亡和卒中复发风险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的数据库中,剔除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例、头核磁弥散加权成像未见急性梗死灶的病例和颅内前后循环联合病变的病例,将患者分为无明显颅内动脉病变组(n =964)、前循环动脉病变组(n=440)、后循环动脉病变组(n =233).预后评估指标为发病后1年内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卒中复发.结果 在纳入分析的1637例患者中,1年随访结果显示,任何原因所致死亡30例,卒中复发58例.与无明显颅内动脉病变组相比,前循环动脉病变组和后循环动脉病变组校正后的死亡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49(0.311~ 5.851)、4.542(1.227 ~ 16.813);卒中复发分别为1.663(0.620 ~4.460)、2.464(0.935 ~6.493).结论 伴有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死亡风险高于前循环者,而前后循环动脉病变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有待进一步评估.

  •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弋

    在过去的20年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入胜、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尽管治疗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症状性ICAD临床复发率仍然很高,并且大多发生在同一动脉供血区,有近半数患者致残[1].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影像特征及研究进展

    作者:柴圣婷;夏爽

    中枢神经系统(CNS)血管炎是一组主要累及CNS的炎性血管病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及MR血管成像(MRA)能够清楚显示管腔的形态变化,但对于管壁的显示存在缺陷.近年来,一些新的成像技术能够提供管壁信息并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其中高分辨力血管壁成像(HR-VWI)能够直接显示病变的管壁特征,在血管炎的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回顾CNS血管炎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并对各种影像技术在CNS血管炎的成像特征及应用予以综述.

5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