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CT成像在尿毒症血管通路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丽云;陈伟珍;蔡红芳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检查在尿毒症血管通路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45例临床初步诊断血管通路功能不良的尿毒症患者行3D-CTA检查,并以之结果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结果:45例3D-CTA诊断为血管通路功能不良,其中 13例经DSA证实,所得影像显示清楚.其中 9 例由于病变范围合适球囊扩张治疗后,现血管通路功能恢复正常,满足临床血液透析的需要,有15例患者根据狭窄的部位及时行手术重新吻合;另1例仍坚持使用,但流量欠佳,拒绝任何干预措施.结论:3D-CTA是一种无创、分辨率高的血管造影技术,是一项评估透析血管通路的先进手段,能全面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情况,并能指导治疗的制定和实施.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

    作者:朱成良;胡曙东;王淑慧

    CT血管成像(CTA)是指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以计算机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红英

    目前临床上常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f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瘤[1-3],DSA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检查学方法,但具有创伤性、费时、价格高和并发症多等缺点,CTA和MRA为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到临床[4,5].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分析CTA和MRA的技术特点及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效果.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四例的护理

    作者:王文兰;王润兰;李建华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e artery,SMA)夹 层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而单独出 现的孤立性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腹 痛,是一种少见的极危重的急腹症.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 发展和 CT血管造影(CTA)广泛应用于腹痛患者的诊治,确诊 病例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对本病较少见,容易误诊,往往得不 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我科成功收治了 4 例 SMA 患者,现报告 如下.

  • 高压注射器与CTA匹配应用探讨

    作者:康桂荣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与多层螺旋CTA(MSCTA)扫描相匹配运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摸索高压注射器与MSCTA扫描的合理应用方法.结果:高压注射器与MSCTA扫描在人体各部位准确的扫描时间,可取得良好的影像效果.结论:高压注射器在MSCTA扫描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疾病的准确性.

  • 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胃部的应用进展

    作者:朱丽丽;郑玉飞;王书智

    CT血管成像(CT angioghphy,CTA)是使用薄层扫描及多种三维重建、重组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获取血管影像.在许多临床应用中可以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相媲美甚至略胜一筹[1-3].CTA不仅是评价多种血管病变的检查技术, 而且由于它是CT与血管造影技术的结合, 还可对腹部器官进行多期成像, 动态观察血管与邻近脏器或病变的毗邻关系, 对病变进行诊断及对治疗进行指导.近年来,关于胃CTA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动脉硬化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耿春;陈绍辉;李阳;邱士军

    目的:通过CT动脉成像技术,分析颈内动脉斑块与中医辩证类型的相关性,以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更好地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问的200例动脉硬化症的患者,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并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结果:200例动脉硬化症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气虚血瘀型(25.5%)、痰瘀互结型(30.0%)、脾虚湿盛型(23.0%)、肝肾阴虚型(21.5%);斑块类型:不稳定性121例(60.5%)和稳定性79例(39.5%);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度:轻度狭窄85例(42.5%)、中度狭窄61例(30 5%),重度狭窄33例(16.5%),闭塞21例(10.5%);4种中医辨证分型的动脉硬化症患者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可了解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可了解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类型、狭窄度分别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CTA及hs-CRP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赵荣华;王东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急症之一,在我国脑卒中死亡人数超过200万/年,年增长的速率达8.7%,而且存活后的致残率高达70%,同时3年和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28%和51%[1].随着近年来头颅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不断进步,对缺血性脑卒中栓子清除下降和混合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对脑卒中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就CTA及超敏CRP在脑卒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1CT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众所周知,目前DSA仍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该项检查不仅可伴有5%的并发症和0.5%的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2,3],以及急性及亚急性期易诱发再次出血的缺点[4],在临床上不能广泛应用.继螺旋CT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血管显示技术,即CT血管成像(CTA),因其具有无创伤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血管尤其是头颈部血管疾病的筛选和诊断[5],血管狭窄的部位,血管壁及周围组织关系情况,评价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局部斑块的稳定性等,其血管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6].

  • 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智君;宋瑞娟;关长旭

    目的:本文旨在体现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E64层螺旋CT机行颈部平扫增强检查,打扫层面从主动脉弓到下颌角。结果: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扫描结果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 颈椎前路术前CTA检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武贵宏;贺永雄;钟秀;刘斌

    目的 探讨在颈椎前路手术术前行颈椎三维CT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需要行颈椎病前路手术的患者术前行颈椎CTA检查.结果 发现椎动脉入孔异常5例,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1例,一侧椎动脉闭塞1例,椎间盘骨化7例.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术前CTA检查可以了解椎动脉和颈椎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减少椎动脉损伤,为术中手术减除骨性增生压迫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颈椎 CTA 手术
  • 低剂量扫描在64排螺旋 CT 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

    作者:赵建华;刘婧

    目的:探讨根据体重指数,调整管电流、管电压及使用前置ECG调制门控点射扫描技术等来实现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以及低剂量扫描在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以心前区不适、冠心病或可疑冠状动脉病变来我院行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与低剂量组(L组)。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常规方法与降低剂量方法得到的两组图像的质量、噪声和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组根据BM I调整管电压及管电流并使用前置门控技术,其有效辐射剂量较C组显著下降达71%,实现了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的预期目标。结论根据患者的自身体重指数对管电流及管电压进行调整,据此制定出个体化的扫描方案,应用前置ECG门控点射方式扫描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及检查成功率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中的有效放射性辐射剂量。

  •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检查研究进展

    作者:乔津;张晓琴

    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凶险,而近2/3的急性冠脉事件是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造成的急性狭窄,以及其后血栓形成所致,因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元凶,需要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并积极进行干预.目前,许多有创及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易损斑块的评估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简要总结各种影像学方法对易损斑块的新研究进展、技术特点和优势.

  • CTA与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优势的比较

    作者:刘冬书;鞠蓉晖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性检查,患者不易接受,因而也不能作为筛查手段;CT脑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诊断颅内动脉瘤有一定优势,并能同时发现颅内血管出现的钙化、软斑块及狭窄等病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及颅内动脉血管的其他病变的检查诊断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指导临床应用.

  • 亲情式综合护理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巩晓艳;朱敏;代英波

    冠状动脉CT血营造影(CTA)是指在注射对比剂的同时,用64排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同时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的后处理技术重建血管结构,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及钙化程度.

  • MSCTA在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陈威威;李森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所得数据经计算机后处理技术重建成为靶血管的立体影像[1].MSCTA操作简便、速度快、微创,可以清晰显示血管走行、管腔、管壁情况及血管周围组织结构.通过二维、三维后处理技术,可以形成立体的血管形态[2-4],在血管系统疾病的检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皮瓣移植是整形外科重要的修复手段,而移植皮瓣的血液供应情况是影响皮瓣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皮瓣供区和受区的血供状态无损监测,在皮瓣移植手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所以,MSCTA在血管检测方面的应用,为我们在皮瓣移植手术前检测皮瓣血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关键词: CTA 皮瓣 移植
  • 下颌角成形术相关面静脉及颌后静脉走行的CTA定位研究

    作者:华泽权;王燕;张力;鲍海宏;孙安科;王金宝

    目的 应用CTA影像测量面静脉及颌后静脉位置与走行以及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为下颌角成形手术提供临床指导,避免因损伤面静脉及颌后静脉造成术中、术后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正常成人进行下颌角及周围血管CTA扫描图像,应用ADW4.2图像处理软件测量面静脉及颌后静脉距下颌角处颌骨各边缘的三维解剖位置关系.结果 面静脉在下颌骨的投影与下颌骨边缘交点距下颌角点的距离为(31.26±3.34)mm;颌后静脉距下颌角点的距离为(11.26±2.34)mm;距下颌角点上1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8.18±2.12)mm;距下颌角点上2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6.38±2.12)mm;距下颌角点上3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3.18±2.12)mm;距下颌角点上40mm处下颌升支后缘为(2.18±1.16)mm.结论 下颌角成形手术时,操作位置越高,颌后静脉距下颌骨越近,越容易损伤颌后静脉.参照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可为下颌角成形术提供手术安全范围,避免损伤面静脉及颌后静脉.

  • 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

    作者:胡彦卿;田青松;杨苏茂;董其龙;范田富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 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30例外侧裂区胶质瘤的显微手术分析

    作者:李俊;徐英辉;廉治刚;董斌;赵永顺;傅鑫;姚轶群;李涛

    目的:探讨影响外侧裂区胶质瘤显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例经手术证实为外侧裂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术前MRI检查结果、术后情况,统计获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根据术前是否行颅脑CT血管显像( CTA)检查对获访的间变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分组:CTA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结果30例外侧裂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中,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KPS≥70分25例,<70分5例;术后病理显示间变星形细胞瘤14例,少突胶质瘤8例,胶质母细胞瘤8例。14例间变星形细胞瘤患者中,6例术前行颅内血管CTA检查,并根据肿瘤与周围血管关系,分为包裹型1例,挤推型4例,混合型1例,CTA组的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4个月与20个月。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及术中精细操作,能显著提高侧裂区胶质瘤全切率;对于间变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可提高肿瘤切除率,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 256层螺旋CTA影像表现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孔凡豹;王宇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A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冠心痛提供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依据.方法:以150例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由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医生诊断为冠心病者100例,并将其分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7个中医证型,称为A组,体检正常者50例,称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血瘀是主要的证候要素,痰浊及阳虚次之.冠心病组患者的CACS及EAT体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的钙化积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瘀的钙化积分高,阳虚次之.不同中医证型的钙化程度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少量钙化多见于痰浊、气滞患者,轻度钙化多见于气虚、阴虚患者,中度钙化多见于血瘀、痰浊、阴虚、阳虚、寒凝患者,重度钙化多见于血瘀、气滞、阳虚、寒凝患者.结论:冠状动脉CTA的部分指标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其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对不同中医证型冠心病的诊断发挥重要作用.

  • 运用CTA探讨左冠脉分支夹角与左冠脉斑块形成的潜在关系

    作者:曹琰

    运用CTA探讨左冠脉分支夹角与左冠脉斑块间的潜在关系.30例患者采用320层CT行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测量左冠脉分支角并观察左冠脉斑块的特点及分布情况.22例左冠脉分支内有斑块,8例无斑块.左冠脉有斑块的左前降支-左旋支(LAD-LCX)夹角平均值89.10±13.10,左冠脉无斑块者夹角平均值75.50士19.80,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斑块累及左前降支21例(占95.5%),累及左旋支8例(占36.4%),同时受累左前降支和左旋支7例(占31.8%).分支角>900的患者占14例(占63.6%),均有LAD受累,LAD和LCX同时受累7例(占50%).左冠脉斑块集中分布在分支夹角较大的冠脉分支内,特别是钙化斑块,多层CTA可有效显示左冠脉的斑块特点及分布.

    关键词: CTA 分支角 冠脉 斑块
510 条记录 10/26 页 « 12...78910111213...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