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布索坦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贺玲玲;俞勤凯;张兰玲;彭杨茜子;徐霞

    目的:评价非布索坦治疗痛风伴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90例符合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别嘌醇300 mg组、非布索坦40 mg组和80 mg组,每组各30例,观察疗效.第1个月联合口服美洛昔康7.5 mg,1次/d,预防急性发作;每月随访1次,共6个月,期间常规方法测定肝、肾功能,血常规,血清尿酸,评估关节肿痛情况及胃肠道不适.结果:随访表明非布索坦80 mg治疗组血清尿酸≤0.36 mmol/L的比例均高于其他两组,在服药后第6个月时,这种差别更显著,非布索坦80 mg组占83%,高于非布索坦40 mg组的37%(P<0.01)和别嘌醇组的47%(P<0.01).每次随访非布索坦80 mg组血清尿酸下降幅度高,且明显优于别嘌醇组(均P<0.05).在随访的后两个月,非布索坦40 mg组血清尿酸下降幅度均低于80 mg组(P<0.05),别嘌醇组与非布索坦40 mg组降尿酸效果基本相似(P>0.05),3组随访过程中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非布索坦80 mg降尿酸能力优于别嘌醇300 mg和非布索坦40 mg.

  • 别嘌醇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及其肾功能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高波;王上上;徐峰;李中东;钟明康

    目的:探讨别嘌醇引起药疹的临床特征以及病情轻重、预后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995-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房收治的156例别嘌醇药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别嘌醇引起药疹的潜伏期为(41.8±14.3)d,病人住院时间为(36.8±11.2)d,重症多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占42.3%,全身症状重,死亡12例.病情轻重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P<0.05),疾病的预后也与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别嘌醇所致的药疹具有潜伏期长、病程长、皮疹重、全身症状重等特点,其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可影响病情的轻重和疾病的预后.

  • 别嘌醇致老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症一例

    作者:胡成;吴建华;顾军

    1病例资料患者毛某,男性,74岁,脑梗后4年,高血压史3年,冠心病史3年,痛风史4个月.2005年2月27日起服用别嘌醇片(100mg/片)100mg/次,3次/d.3月21日因"咽痛、眼红、咳嗽伴发热4 d"收住外院治疗,当晚患者头面、上胸部出现红色斑点、斑片,伴烧灼感.

  • 别嘌醇致大疱性表皮萎缩性药疹死亡一例

    作者:姚佳晨;薛佩华

    1病例患者陈某,女,88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余、高血压病史7年、痛风病史1年,2004年3月22日起服用别嘌醇片.2004年4月10日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0年余,再发3 d伴发热"来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测体温39.3℃,为进一步诊治,于2004年4月11日收入呼吸内科病房,入住后给予抗感染(红霉素、头孢拉定)、止咳化痰(盐酸溴己新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解痉平喘(二羟丙茶碱、复方甲氧那明)、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等治疗.入院查体时发现,患者球结膜水肿,头面部皮肤呈暗红色,全身散在红色皮疹,臀部皮肤见少许水疱,口唇部分黏膜脱落.患者于当晚18:40在滴注红霉素补液过程中出现寒战,左侧臀部可见一直径约5 cm大小圆形皮肤剥脱,测体温39.9℃,立即停止红霉素补液,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

  • 别嘌醇引起不良反应1例

    作者:苏佳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因踝关节、肘关节、指关节红肿热痛近1年,近半月来突然出现半夜关节剧痛而惊醒,于2002年7月28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36.8℃、P 84次/min、R 20次/min、BP 115/69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肝功能检查:ALT20 IU/L、AST 18 IU/L、GGT 20 IU/L,血尿酸测定:700μmol/L,诊断为痛风.

  • Qi盐对尿酸形成和排泄的影响

    作者:刘骁;李端;黄维蓉;佐藤稔;上田秀夫

    目的:探讨Qi盐对尿酸(UA)形成和排泄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率来观察Qi盐对UA形成的影响;通过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血清和尿液UA含量的测定,以及大鼠酚红(PSP)排泄试验来观察Qi盐对UA排泄的影响.结果:①同等浓度下,Qi盐对XO的抑制百分率显然高于海盐;同时XO的抑制百分率随Qi盐的含量增加而增大;Qi盐的IC50为174.7 mg·L-1;阳性药物别嘌醇的IC50为1.07mg·L-1.②用氧嗪酸钾盐制备的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中,Qi盐大、中、小剂量(1.6,0.8,0.4 g·kg-1)组在1~5 h期间能显著降低血清UA水平(P<0.01或P<0.05),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Qi盐3个剂量组和海盐组均能显著地增加高尿酸模型大鼠的排尿量和UA排泄总量(P均<0.01).③Qi盐(在0.1~0.4g·kg-1)对大鼠的PSP排泄试验,未观察到对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论:Qi盐在体外具有一定的抑制XO的活性,能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血清UA水平并可增加UA排泄量,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但无促UA排泄活性.

  • 别嘌醇致药源性肝病1例

    作者:肖锡州;吴庆欢;吕静

    别嘌醇(allopurinol)是通过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使尿酸合成减少,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临床上常作口服,用于治疗慢性痛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服药后可出现皮疹、瘙痒等皮肤反应,偶有低热和出现暂时性转氨酶增高等.多是短暂性的,停药后很快消失,但如再次用药,上述症状会复发.曾有报道[1]因服用别嘌醇引起剥脱性皮炎,伴肝、肾功能异常,终肾功能衰竭致死.但致全身性和中毒性反应不常见.现将因服用别嘌醇致严重的药源性肝病1例报道如下.

  • 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作者:劳志英

    探讨对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对症状不典型的疑似痛风病人,通过细心询问和观察,并作必要的实验室及X线检查,以尽量减少漏诊,误诊. 在治疗时,宜按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的病情特点用药.慢性期痛风病人须作定期检查,高尿酸血症的健康者亦应进行必要的治疗.

  • 人血浆中别嘌醇的HPLC测定

    作者:冯芳;武洁;蒋娟娟;田勇

    建立人血浆中别嘌醇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用于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以次黄嘌呤-9-丙酸乙酯为内标,色谱柱Beckman ODS柱,流动相50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3.56),流速2.0 ml/min,柱温35°C,检测波长250 nm.血浆样品加高氯酸沉淀蛋白后分析.别嘌醇浓度在0.025~4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为0.9999),检测限10 ng/ml,回收率为92.7%~96.5%.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30例临床研究

    作者:梅莎莎;宋恩峰;项琼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符合痛风性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别嘌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自拟方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疗效及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治疗组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尿酸(BUA)、24h尿蛋白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肾病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

  • 别嘌醇药疹56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周乃慧;钱齐宏;周珏伟;杨子良;冯雪梅;宋琳毅;闵玮;王淼淼;刘铭;陆一枫

    目的:探讨别嘌醇药疹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6月该科住院确诊的56例别嘌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起病特点、基础疾病、皮肤黏膜损害、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别嘌醇药疹的潜伏期平均为(24.2±13.8)d,其中重症药疹占55.4%,发病初伴有发热者占64.3%,伴有黏膜损害者占53.6%.85.7%患者血常规异常,39.3%患者诊断药物性肝损伤,66.1%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滤(eGFR)≤90 ml/(min· 1.73m2).所有患者均系统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其大用量(泼尼松)平均为(1.323±0.565) mg/kg·d,其中23.2%患者同时使用了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经住院系统治疗,7例(12.5%)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别嘌醇药疹发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别嘌醇易引起重症药疹,且死亡率较高,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及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 周口地区汉族人群人白细胞抗原-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疹的相关性

    作者:尚鹏超;常艳珍;武娟;王敏;赵春;王俊杰

    别嘌醇主要用于高尿酸血症、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疗效肯定,但别嘌醇可引起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HSS)、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 cepidermal necrolysis,TEN)等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reaction,SCAR)[1-2],发生率5%,致死率30%~50%[3].2005年Hung等[4]首次报告台湾人人白细胞抗原(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敏(SCAR)有很强的相关性,后泰国人[5]、韩国人[6]、香港人[7]和上海市人[8]的文献报道均证实了这一点,但欧洲人[9]和日本人[10]的文献报道却发现没有此相关性,因此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的相关性应有地域差异.本实验旨在应用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周口市汉族人群的HLA-B*5801等位基因及其与别嘌醇致SCAR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有助于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减少别嘌醇致SCAR的发生.

  • 别嘌醇药疹和青霉素类药疹比较分析

    作者:张思平;胡白

    别嘌醇是一种治疗痛风的药物.别嘌醇药疹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为了探讨别嘌醇药疹的临床特征,我们比较了别嘌醇药疹与青霉素类药疹的异同,现分析如下.

  • 别嘌醇药疹13例分析

    作者:傅琳玲;曹双林;张振楷

    药疹临床上多见,但是有一类临床上相对少见,称之为药物高敏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内脏多器官受损.

    关键词: 药疹 别嘌醇
  • 别嘌醇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作者:万学峰;王珊珊;陈永琴

    患者男,35岁.2008年7月20日因在外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血尿酸异常.而口服别嘌醇(50 mg每日2次)、碳酸氢钠片及叶酸片等治疗.入院前2周出现发热,体温38~39℃.入院前1周双上肢出现红色丘疹伴瘙痒,1 日内泛发全身,双眼睑肿胀,体温高达39.6℃,于9月3日入我院.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

    作者:姜海燕;陈连军;方栩

    报告1例别嘌醇引起的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伴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经甲泼尼龙60mg/d同时加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疗法(HDIVID)成功治愈,并且缩短了疗程.

  • 别嘌醇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邓智远;杨健

    别嘌醇可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SAR),而且很难预防,死亡率达10%~40%.近年药物遗传学研究发现SJS/TEN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基因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如别嘌醇引起的SJS和TEN证实与HLA-B*5801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而且其关联性具有种族特异性和专一性.HLA-B基因可以呈递抗原性药物活化特异性T细胞启动SJS/TEN的免疫反应,而且T细胞和天然杀伤(NK)细胞可以释放颗粒溶解素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广泛凋亡坏死.据此可以预测个体服用别嘌醇后是否容易引发重症药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 别嘌醇药疹9例临床分析

    作者:沈晓峰;吕国池

    别嘌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常用药物,易致药疹,常表现为麻疹型、猩红热型、多形红斑型、红皮病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既往文献报道,别嘌醇引起的药疹潜伏期长,病情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老年患者.现将我院2002-2005年收治的9例别嘌醇药疹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药疹 别嘌醇
  • 住院药疹922例临床分析

    作者:付晓丹;傅祥评;杨凡萍;朱沁媛;骆肖群

    目的:探讨药疹的发病趋势、致敏药物、疹型的变迁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22例确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9—2013年每年药疹病例占皮肤科同期住院总病例比例波动于9.45%~10.01%,重症药疹占药疹比例波动于17.45%~28.24%。单一用药371例(40.2%),混合用药551例(59.8%)。278例单一用药非重症药疹中排名前5位的致敏药物依次为中药(72例)、头孢菌素类(38例)、阿莫西林(27例)、解热镇痛(26例)、破伤风抗毒素(24例);93例单一用药重症药疹中排名前5位的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癫痫药(33例)、别嘌醇(28例)、解热镇痛药(7例)、头孢菌素类(6例)、中药(6例)。922例患者中,皮疹类型主要为发疹型(422例,45.8%)、荨麻疹型(259例,28.1%)、重症多形红斑型(135例,14.6%)、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49,5.3%),另外共确诊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综合征(DRESS)33例(3.6%)、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7例(0.8%)。共791例(85.8%)药疹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以等量泼尼松计算,非重症型药疹(550例)用量为(47.61±12.07)mg/d,重症型药疹(221例)用量为(73.10±18.23)mg/d。共有101例(11.0%)药疹患者因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控制不佳联合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224例重症药疹中仅2例(0.9%)死亡。结论卡马西平和别嘌醇仍是引起重症药疹的首要致敏药物;在非重症药疹中中药为第1位致敏药物。2009—2013年重症药疹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 抗痛风药Febuxostat

    作者:张媛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尿酸产生增多和/或肾尿酸分泌减少所致,它是诱发痛风的危险的因素.使用药物降低血内尿酸浓度是预防痛风发生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类药物包括可以阻断肾小管腔膜对尿酸吸收的促尿酸尿药和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但是,促尿酸尿药禁用于肾功能障碍病人,而具正常肾功能的病人用此类药物则会导致尿碱化;别嘌醇则是目前唯一上市的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但它仅用于下列3种病人:促尿酸尿药不能使其血内尿酸浓度低于70 mg/L的病人、对促尿酸尿药不能耐受的病人及由于尿酸产生增多导致痛风同时伴有肾功能障碍的病人,而且别嘌醇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如肝炎、肾病和过敏反应等.

316 条记录 8/16 页 « 12...567891011...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