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别嘌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干预效果分析

    作者:赵旭东;崔爱东

    目的 探讨应用别嘌醇降低血尿酸水平对控制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作用.方法 患者分两大组分别比较.轻中度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伴有高尿酸血症者51例,随机分为别嘌醇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7 例;重度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未行透析治疗或血清肌酐<707 μmmol/L)伴高尿酸血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别嘌醇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别嘌醇治疗组患者给予别嘌醇200 mg/d,控制血尿酸于正常范围内;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治疗方案2组相同.观察期限12个月,比较两大组中别嘌醇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差异.结果 轻中度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别嘌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有升高,别嘌醇治疗组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别嘌醇治疗组血尿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别嘌醇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有升高且上升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别嘌醇治疗组血尿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别嘌醇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可明显延缓轻中度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但不能控制重度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 槲皮素、别嘌醇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尿酸水平及肝、肾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黄敬群;王军;尹中信;郭瑞峰;陈健;梁化印;刘艺

    对比研究槲皮素、别嘌醇对高尿酸血痘大鼠的治疗作用并观察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雄性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d,第5天采用次黄嘌呤法制备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采用比色法、连续监测法、化学氧化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测定大鼠血清中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尿素及肌酐(Cr)含量.结果显示:别嘌醇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清尿酸水平(P<0.01),而槲皮素对血清尿酸无影响;槲皮素和别嘌醇显著降低大鼠ALT和AST水平(P<0.01),对TBIL和DBIL水平无明显影响,显著提高β2-MG,Cys-C水平(P<0.01),别嘌醇治疗组大鼠血清尿素和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造模组和给药组可见大鼠肾脏轻度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表明:槲皮素对大鼠血清尿酸水平无明显影响,而别嘌醇降尿酸作用显著.造模和给药对肝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造模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槲皮素对轻度肾损伤未见明显的保护作用,别嘌醇给药后加重肾功能损伤.

  • 别嘌醇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

    作者:张爱霞;钱北芳;王斌

    目的评价两种别嘌醇片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随机2周期交叉实验,采用HPLC-UV法测定人血浆中别嘌醇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结果受试剂与参比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8)为(5.34±0.74)和(5.64±0.87)μg*h-1*ml-1,峰浓度(Cmax)分别为(2.03±0.42)和(1.99±0.39)μ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36±0.58)和(1.64±0.67)h.别嘌醇受试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97.9±16.9)%.InAUC0-t、InCmax经方差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AUC0-t、Cmax 经双单侧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Tmax经非参数法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别嘌醇致剥脱性皮炎

    作者:李建林;方文

    笔者曾诊治别嘌醇药物过敏致剥脱性皮炎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别嘌醇 剥脱性皮炎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作者:张涛;汪厚祥;宋涉琴

    2006年3月~2008年9月,笔者采用新癀片内服外敷,同时给予别嘌醇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洪武;程时杰

    目的 探讨当归拈痛汤治疗1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入选65例原发性1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口服别嘌醇片每日1次,每次一粒(100mg);中药治疗组33例在口服别嘌醇的基础上加服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诊室血压、动态血压、血清尿酸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诊室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血清尿酸、AngⅡ都较前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组诊室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血清尿酸、AngⅡ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当归拈痛汤在有效降低1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诊室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其可能与当归拈痛汤有效降低尿酸、血浆AngⅡ,从而抑制RAAS相关.

  • 别嘌醇引发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标志基因HLA-B*5801的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曾大勇;王长连;黄品芳;刘亦伟;陈丹丹

    目的 建立准确、快速、经济的别嘌醇引发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标志基因HLA-B*5801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福建汉族人群中服用单一别嘌醇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患者血清样本14例,并随机抽取同期服用别嘌醇14d未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30例.入组患者DNA分别用聚合酶链-顺序特异性引物反应法(PCR-SSP)、聚合酶链-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和聚合酶链-直接测序法(PCR-SBT)检测HLA-B*5801基因.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的操作性及经济性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种方法取得一致的检测结果,别嘌醇重症药疹患者100%(14/14)携带HLA-B*5801基因,而别嘌醇耐受患者23.33%(7/30)携带该基因(OR=90.87,敏感度=100%,专属性=76.67%).结论 PCR-SSP法和PCR-RFLP法均能筛检HLA-B*5801,都属于快速、经济,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实验条件稳定的检测方法,非常适合于一般条件的临床推广使用,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小剂量苯溴马隆与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6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雪君;沈建国

    目的 观察小剂量苯溴马隆(立加利仙)及别嘌醇对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小剂量立加利仙25 mg,(每日1次)及别嘌醇100 mg(每日1次)进行治疗2个月.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及血尿酸测定表明,立加利仙治疗组优于别嘌醇治疗组.结论 小剂量立加利仙治疗高尿酸血症疗效可靠.

  •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书山;王健;张正芳;张瑜

    目的 探讨非布司他对痛风伴有高尿酸血症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120例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所有患者连续服用非布司他治疗至少12周.分析治疗12周后血尿酸的下降率,并分析影响血尿酸下降率的因素.结果 治疗12周后血尿酸水平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非布司他剂量、既往别嘌醇剂量及基础血尿酸水平与血尿酸下降率相关(均P< 0.05).患者应用的其他药物没有影响到非布司他疗效.非布司他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轻微.结论 非布司他能有效降低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在基础血尿酸水平偏低、先前曾应用过高剂量别嘌醇及男性患者,非布司他的降尿酸疗效相对降低.

  • 药用炭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施善芬;黎良达;单爱琴;何永平;周美央;潘翠萍

    目的 观察药用碳治疗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90例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A组(单用药用炭)、B组(药用炭加别嘌醇)和C组(单用别嘌醇),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值及痛风发作次数,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3组治疗后血尿酸均有降低(均P< 0.05),但B组优于A组和C组(均P<0.05),A组和C组相当(P>0.05).A组、B组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均P< 0.05),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而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另两组(均P< 0.05).结论 在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药用炭不仅降低血尿酸,对于尿素氮、肌酐的降低也有作用,而且不良反应少.

  • 别嘌醇改善果糖诱导的大鼠高尿酸血症与调节肠道葡萄糖转运子表达的关系研究

    作者:陈刚;贾萍

    目的 观察别嘌醇和苯溴马隆对高果糖饮水诱导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大鼠血尿酸水平、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以及肠道果糖转运子(glucose transporter, GLUT)2和5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连续饮用10%果糖水8周以制备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其中从第5周开始分别给予大鼠灌胃5 mg·kg-1别嘌醇或10 mg·kg-1苯溴马隆,共4周.磷钨酸法检测大鼠血尿酸水平,比色法检测肝脏XOD活性,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肠道GLUT2和GLUT5的表达.结果 别嘌醇明显降低果糖诱导的HUA大鼠血尿酸水平(P<0.01)和肝脏XOD活性(P<0.01),减少了HUA大鼠肠道GLUT5的表达(P<0.01),但对肠道GLUT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与此同时,苯溴马隆也明显降低了果糖诱导的HUA大鼠血尿酸水平(P<0.01),但对HUA大鼠肝脏XOD活性、肠道GLUT2和GLUT5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别嘌醇可明显降低果糖诱导的HUA大鼠血尿酸水平,其机制与抑制肝脏XOD活性以减少尿酸产生,抑制GLUT5表达以减少肠道果糖转运吸收,终减少果糖代谢产生尿酸相关.

  • 别嘌醇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覃珍;陈超

    别嘌醇为次黄嘌呤的异构体.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痛风,随着氧自由基学说研究的不断拓展,发现别嘌醇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的生成而达到抗氧化的作用,故许多研究者把别嘌醇用于治疗心血管、脑、肺、胃肠和肝等部位缺血再灌注的损害;另外,它还具有扩管作用为治疗慢性心衰提供了新的药物;别嘌醇降低尿酸合成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肿瘤溶解综合征.

  • 别嘌醇不良反应7例分析

    作者:徐进

    别嘌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常用于痛风的治疗及血液病化疗时防止高尿酸血症.2002年以来我们遇到因口服别嘌醇后发生不良反应病例7例,其中2例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因此产生了医疗纠纷,5例为一般性药疹.现将7例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关键词: 别嘌醇 不良反应
  • 别嘌醇对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项捷;危静

    目的 探讨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高尿酸血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使用别嘌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不使用别嘌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102.8±22.2)mmHg比(103.8±19.6)mmHg]、24 h尿蛋白[(2.5±1.4)g/d比(2.5±0.8)g/d]、血红蛋白[(121.7±20.5)g/L比(120.7±26.9)g/L]、CRP[(6.8±1.9)mg/L比(6.4±2.0)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3、0.223、1.052、1.324,均P>0.05),血尿酸[(449.8±154.7)μmol/L比(344.6±124.7)μmol/L],血肌酐[(147.8±53.4)μmol/L比(3160.2±51.9)μmol/L]和eGFR指标值(44.4±17.6)比(341.8±22.4)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32、25.632、5.062、8.534、10.547、12.635,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MAP[(103.4±19.5)mmHg比(3105.8±23.2)mmHg]、24h尿蛋白[(2.4±1.2)g/d比(32.4±1.2)g/d]、血红蛋白[(120.8±22.4)g/L比(3119.4±25.8)g/L]和CRP[(6.8±2.5)mg/L比(36.2±1.8)mg/L]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6、0.522、1.635、0.362,均P>0.05),血尿酸[(468.7±114.9)μmol/L比(3524.8±118.9)μmol/L]、血肌酐[(142.33±50.2)μmol/L比(3182.3±63.2)μmol/L]和eGFR[(44.7±14.5)比(337.2±21.8)]在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尿酸(344.6±124.7)μmol/L、血肌酐(160.2±51.9)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4.8±118.9)μmol/L、(3182.3±63.2)μmol/L,eGFR值(41.8±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2±21.8),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635、26.352、8.041,均P<0.05).结论 别嘌醇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肾脏,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有效降低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28例分析

    作者:孟小斌;曲彩红

    目的 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物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特殊性的认识.方法 对近4年来诊治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怀疑药物为别嘌醇的有17例,抗癫痫药有4例,抗结核药3例,非甾体抗炎药4例.大多以皮疹(89.3%)或发热(85.7%)为首发症状,其次可出现肝功能损害(75.0%),可伴黏膜、眼、生殖器损害(53.6%),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32.1%),肾功能损害(17.9%)等,甚至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1%).结论 如患者出现皮疹、反复高热、内脏损害等,经普通抗过敏或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并且有以上几类药物用药史,应高度警惕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 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疗效比较

    作者:张晓燕;徐磊;李世大

    目的 比较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肾病科和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男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治疗的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非布司他80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别嘌醇100 mg口服,每天3次;疗程均为20周.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χ2=4.11,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为(316.64±26.21)μmol/L,对照组为(348.45±20.16)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0,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0%(χ2=4.52,P<0.05).结论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高尿酸血症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别嘌醇,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血尿酸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别嘌醇超敏反应综合征6例分析

    作者:宋颖稢

    目的:探讨别嘌醇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199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别嘌醇超敏反应综合征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别嘌醇所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共6例,均为男性。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以发热、全身性皮疹、肝肾功能损害较为多见;1例死亡,其他患者经停药对症治疗后均逐步恢复。结论别嘌醇超敏反应综合征常表现为发热、重度皮肤黏膜损害和肝肾功能损害,需及时救治。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按说明书用药,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 中医辨证论治痛风病48例

    作者:王婷婷;戴永辉;孙桂生

    笔者近13 a来,采用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治疗痛风病4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别嘌醇致药疹18例临床分析

    作者:池迎迎;王先敏

    我院药剂科不良反应监测室于2000年2月~2004年2月共收到18例别嘌醇引起药疹的不良反应报告,笔者就这些报告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 2012~2014年我院常用抗痛风药使用分析

    作者:郭丽容

    目的 分析我院常用抗痛风药的使用现状和趋势.方法HT6K分析我院2012~2014年常用抗痛风药的用药数量、用药金额、DDDs、DDC等,分析其临床使用情况.结果2012~2014年常用抗痛风药中DDC高的为苯溴马隆,其DDC为4.32元,DDC低的为秋水仙碱,2012及2013年度其DDC为0.89元,2014年3月更换厂家后该药DDC进一步降低为0.58元;2012~2014年抑制尿酸生成类药别嘌醇片+别嘌醇缓释片的金额构成比分别为59.07%、39.63%、71.63%,除2013年被苯溴马隆片(47.46%)赶超之外,其余年份此类药金额构成比均居于常用抗痛风药中的首位;别嘌醇片的DDDs构成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4年别嘌醇片所占的DD Ds构成比飞速增长越居当年首位高达74.45%.2012~2014年苯溴马隆的DDDs构成比排序分别为4、4、3,均居于常用抗通风药的末位.结论 我院临床常用抗痛风药的使用中,日均费用高的为苯溴马隆,低的为秋水仙碱.临床选用抑制尿酸生成类药物如别嘌醇的频率相对高,对此类药的选择倾向性大,选用促进尿酸排泄类药物苯溴马隆频率相对小,而抗痛风急性期用药秋水仙碱的使用率虽较小却相对较为平稳.

316 条记录 9/16 页 « 12...6789101112...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