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作者:吴本俨

    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便血.由于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诊断困难,病死率较高.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余年来,关于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方面有许多新认识.

  • 急性缺血性肠病66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晶;沈志祥;罗和生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何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肠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66例患者中年龄≥65岁53例,占80.3%.首发症状均有腹痛,首发时间以夜间居多(42.4%,28/66),疼痛部位以下腹部常见(53.0%,35/66).粪潜血试验均为阳性,血浆D-二聚体升高达84.0%(42/50).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阳性率43.9% (29/66).19例经腹部CT确诊,2例经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确诊,45例经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结论 急性缺血性肠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可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血浆D-二聚体水平来辅助诊断,及时完善腹部CT、肠镜、病理组织学等检查,以促进受损肠道尽早恢复.

  • 中秋时节老人要防“肠中风”

    作者:张乾

    所谓“肠中风”其实就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有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和慢性缺血性结肠炎。肠中风是指负责供应肠道血液的肠系膜动脉被堵塞了。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这两根血管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如果这两根血管因硬化严重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

  • 常规超声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丁丁;孙健玮;王红梅;闫楠;高屏;杨华;李树萍;田宇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经电子肠镜检查或外科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6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应用常规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肠病进行常规扫查,包括观察病变肠管的位置、测量病变肠壁的厚度及增厚的范围、肠壁层次结构及回声的改变,肠内腔有无狭窄及扩张、肠蠕动状况、肠壁和肠系膜血流是否异常、腹盆腔积液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有肠壁增厚、腹盆腔及肠间积液、肠蠕动减弱或消失,33例斑点状气体聚集,3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1例肠内腔明显变窄等.与临床资料相比较,上述常规超声征象作为直接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具有很高的准确率.结论:常规起声对于急性缺血性肠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常规超声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孙辉;罗勇辉

    目的 研究常规超声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7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均予以常规超声诊断,统计并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超声扫描显示7例腹腔干狭窄、21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10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2肠系膜上形成静脉血血栓;肠壁平均厚度在(1.65±0.38)cm;病变累及平均范围在(16.25±5.29)cm.肠壁结构不清晰,呈低回声,正常结构消失,环形黏膜皱襞由于肿胀而隆起,肠腔内充满渗出液和肠液,肠管内径无明显增宽;部分肠壁肠段可见肠壁增厚,黏膜面基本平坦,肠腔具体表现为排空状;病变肠壁的黏膜存在断续的低回声或者高回声,有局灶性坏死、出血.结论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患者予以常规超声诊断,可为临床医师诊断患者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 1例肠镜检查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作者:王容;王超;王静;龚福盛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属肠道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在于肠道血管内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闭塞所致相应肠道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1],多发生于老年人,与某些基础病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但临床上较少见于电子肠镜检查诱发.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等,大约5%的病人出现黑便或血便,半数病人大便潜血阳性[2].

  •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超声诊断

    作者:郭玉霞

    急性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液组织供血不足或血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炎性病变.超声检查无创伤性,简便易行,并适于患者病情的动态观察,现已成为缺血性肠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对我院2003年4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4例缺血性肠病报告如下.

  • 脾切除术后继发引起急性缺血性肠病8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艳秋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少见急腹症之一[1].占急性肠缺血的10%.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疾病早期或轻症患者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达63.4%[2].现将近10年我院收治的脾切除术后继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发急性缺血性肠病8例分析如下.

  • 前列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肠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仕尧;姚凡保;谢春松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前列地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分析发现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前列地尔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肠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缺血性肠病合并胃潴留1例

    作者:王庚壮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因持续性上腹疼痛14小时伴恶心、呕吐.入院.患者入院前14小时因暴饮暴食出现腹泻;随后出现腹胀、腹痛,呈阵发性加重,疼痛不固定,先后就诊于两家医院,诊断均未明确.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时腹部胀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无发热寒战.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查T:36.8℃,R:21 次/分,P:84次/分,BP:150/80 mmHg.神清,痛苦面容.

  • 螺旋CT检查急性缺血性肠病所致门静脉和肠壁积气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张莹;刘欣;张文耀;胡俊峰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肠病所致门静脉和肠壁积气CT表现特点,总结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缺血性肠病所致门静脉和肠壁积气患者CT检查资料,使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在20例患者中,缺血性肠病的病变部位在小肠者9例(空肠5例、回肠4例),回盲部3例(累及回肠末端和升结肠),结肠8例(横结肠3例、结肠肝曲2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所有患者均显示有门静脉积气,其中13例门静脉和肝静脉呈现广泛的积气,表现为树枝状气体影,另7例CT显示肝缘下肝静脉远端有气体影;所有患者CT均显示肠壁有积气,病变部位可见气泡状低密度影,10例为单气泡影、7例为多气泡影、3例为带状泡影;14例CT显示肠壁增厚和水肿,6例肠管扩张、肠壁变薄,4例腹腔积液;行增强CT检查10例,显示病变肠段的肠壁和肠系膜强化程度减弱,分层强化后显示为环形靶征和晕征;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后1~2 d进行CT复查,显示门静脉和肠壁积气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门静脉积气完全吸收4例、明显吸收9例、少量吸收4例、无显著变化3例.肠壁积气完全吸收5例、明显吸收7例、少量吸收6例、无显著变化2例.结论 门静脉和肠壁积气的CT表现有特征性,使用CT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价值探讨

    作者:李铭;宋亚平

    急性缺血性肠病亦称急性缺血性肠炎[1].轻者表现肠绞痛或局限性缺血性肠炎,重者发生坏疽、穿孔,甚至急性肠梗死.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我们经超声诊断因肠系膜血管阻塞所致急性肠缺血性病变15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5例急性缺血性肠病均为1998年至2006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5~78岁,平均6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发性、持续性剧烈腹痛,明显腹膜刺激征,多伴有消化道出血(血便).15例中伴有冠心病心房颤动3例,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4例,肝癌2例,腹腔感染1例,无明确病史5例.

  • 急性肠缺血状态下I-FABP表达及诊断意义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海坤;王敏华;朱贤森;周小青;杨斌;殷青辉;刘晓平;曾祥福;胡艳;曾祥泰

    目的: 在急性肠缺血不同时间段,检测I-FABP在肠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及其血清浓度的变化,并探讨I-FABP在急性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和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两组内再随机分成6小组,每组8只.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对照组仅行腹腔开关术.各小组大鼠分别对应在手术后0.5 h,1 h,2 h,4 h,8 h,12 h从右心室中抽取静脉血检测I-FABP浓度,其后处死大鼠,切取病变肠管制成石蜡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肠组织中I-FABP进行染色.结果: I-FABP主要表达在肠粘膜上皮绒毛,肠粘膜下层、甚至肌层也有少量的表达.在肠缺血1 h内,肠管及肠腔内I-FABP阳性颗粒数逐渐增多,1 h后逐渐下降,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ABP: 实验组在肠缺血0.5 h开始升高,1 h达峰值(290.24±156.69)μg·L-1 ,之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ABP平时主要存在于肠粘膜上皮细胞中,急性缺血时,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发生改变,I-FABP迅速表达释放至肠壁组织和肠腔内,并被吸收至血液中.因此,血清I-FABP对急性肠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肠病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晓光;石振东;史长山

    目的 探讨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肠病(AI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36例中青年AI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吸烟、高血压、混合型高脂血症、糖尿病、酗酒是中青年AII常见的危险因素,36例患者均有急性腹痛,且症状与体征不符,多伴有消化道排空症状及血便,CT血管造影(25例)、电子结肠镜(11例)确诊率100%.34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15 d后痊愈,2例并发腹膜炎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后康复.结论 中青年AII患者多具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电子结肠镜、CT血管造影是首选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时进行治疗,预后良好.

  •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血清酶及部分生化指标变化

    作者:王世文;黄华新;何津春;宋爱琳;寇治民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肠缺血时的血清酶及生化变化.方法采用肠系膜动、静脉血管结扎法复制家兔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模型,根据肠组织缺血的四个不同程度的缺血期,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PK、CK-MB、LDH、LA、CRP和CO2CP的活性及其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 CPK、CK-MB、LDH、LA、CRP活性随肠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而CO2CP则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上述指标可作为急性肠缺血疾病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对判断腹腔内肠缺血状态是有效的和敏感的.

  • 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价值研究

    作者:张荣荣;王莹;高函;刘乐天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控制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95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例行体检的健康人7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对比两组起始白细胞水平、大便潜血情况差异,计算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依据血浆D‐二聚体结果,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肠病阳性患者74例,阴性患者21例,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C T检测及多层螺旋C T检查确诊共有80例阳性患者、15例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80.0%。(2)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数、大便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480.12±876.32)μg/L、(17.37±2.21)×109/L、81.3%,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缺血性肠病的实验室检查

    作者:杨闻文

    急性缺血性肠病(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AII)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闭塞以及血栓形成等导致肠缺血、肠坏死的急危重症.AII虽然临床少见,但危害大,病死率高,诊断困难.AII往往发病凶险,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技术对其诊断仍不理想,早期诊断极不容易;加之患者多为高龄,往往并存心血管疾患等多种严重内科疾病,因而误诊率和病死率都非常高[1].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误诊教训分析

    作者:阙清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引起肠系膜上动脉供应的全部或主要肠段发生急性缺血,造成急性缺血性肠病.本病临床上不多见,但起病急骤,病情危重,贻误时机常预后凶险或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确诊对预后十分重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