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缺血性肠炎临床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袁碧波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炎对的病因、特点进行研究,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为67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为62.5%.结论:缺血性肠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且患者年龄偏高,诊断难度大.肠镜是诊断缺血性肠炎的主要方式之一,CT、肠系膜动脉造影也具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 缺血性肠病的影象学检查方法

    作者:程太钢;张禹

    0 引言缺血性肠病也称缺血性肠炎,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内镜、超声以及放射学检查对其诊断均有一定价值,因此合理选择有效的检查方法极为重要.

  • 覆膜支架治疗合并严重内脏缺血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结果

    作者:盖鲁粤;郭伟;梁发启;刘小平;陈练;任艺红

    B型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可以压迫从腹主动脉发出的动脉,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缺血性肠炎、肠坏死,肝功能衰竭,下肢动脉缺血甚至坏死.过去只有手术的方法,但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自从覆膜支架用于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后,我们发现覆膜支架不仅可以封堵夹层的破口,而且还可以缓解假腔对分支血管的压迫,使闭塞的分支血管重新开放,其效果之显著是其他内外科治疗无可比拟的.下面我们报告3例临床上已经出现的严重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受损病例经覆膜支架治疗后的临床经过及从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爱文

    缺血性肠炎是由结肠缺血所致的一种结肠病,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缺血性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性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1]。1966年Marston 将血行障碍引起结肠缺血造成一系列症状和病理改变的疾病命名为缺血性结肠炎。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山东省德州市立肛肠病医院肛肠科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32例缺血性肠炎患者,本研究拟总结其临床表现和电子结肠镜表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作者:朱莉萍

    目的 分析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特征.方法 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将本院肠道疾病患者,分为炎症性肠病组与缺血性肠炎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以及临床特征.结果 炎症性肠病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63.33%、缺血性肠炎组临床诊断检出率为40%.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性肠病组患者男70%、患者年龄(31.52±3.06)岁、腹痛者73.33%、腹泻者70%、便血者93.33%.与缺血性肠炎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临床诊断而言,病理诊断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准确率更高.为提高疾病检出率,临床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症状鉴别疾病,以防误诊或漏诊.

  • 65例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作者:李素伟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临床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65例经临床确诊的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临床症状发生率与诊断符合率。结果:炎症性肠病诊断符合率92.5%,高于缺血性肠炎24.0%,缺血性肠炎被误诊为非特异性黏膜炎19例;炎症性肠病男16人、女28人,平均年龄28.3±12.3岁,缺血性肠炎男12人、女13人,平均60.3±20.3岁;炎症性肠病腹痛、腹泻、便血发生率分别为82.50%、90.00%、35.00%,缺血性肠炎100.00%、80.00%、92.0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据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伴有便血,配合胃肠镜与影像学检查鉴别炎症性肠病与缺血性肠炎较易,但缺血性肠炎易与非特异性黏膜炎相混淆,鉴别时应注重病理诊断。

  • 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临床特点及内镜分析

    作者:汪雪琦

    目的 观察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内镜检查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分析.结果 36例患者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22例,降乙交界处10例,脾曲4例,内镜下病变肠管呈节段性分布;治疗2~3周后复查肠镜,其中26例正常,8例轻度充血水肿,2例轻度狭窄.结论 缺血性肠炎患者早期行结肠镜检查具有确诊意义,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一旦确诊应及早进行治疗.

  • 缺血性肠炎2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业宝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对20例IC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检查、X线钡灌肠检查资料及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IC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内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坏死糜烂及黏膜下出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钡灌肠检查阳性率低,中西结合及手术治疗均获良好效果.结论 中老年人突发左下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IC,肠镜检查是确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 .中西结合治疗效果良好,慢性型患者必要时应手术治疗.

  • 阿洛司琼问市9个月即撤出市场

    作者:朱珠;孙忠实

    据美国2000年12月发布的消息,FDA于2000年11月28日公开宣布,葛兰素制药公司自愿从市场上撤销盐酸阿洛司琼片(alosetron hydrochloride),商品名为洛曲尼斯(Lotronex)[1]。  此药是在2000年2月9日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妇女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IBS是一种痛苦而又难以治愈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患,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这是一种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2]。患者常常因害怕食物及烹饪调料对胃肠的刺激而挑食或厌食。  在批准该药上市之前,曾经进行过两个为期12周、安慰剂对照的双盲临床试验,共有1273例无便秘病史的妇女入选。结果,该药可缓解IBS的疼痛和不适,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试验期间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均为一过性、可逆的轻中度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FDA基于上述结果而批准问市。  FDA曾经于2000年6月27就该药上市后发现的不良反应问题召开过安全顾问委员会,要求葛兰素制药公司修改说明书并予以公告,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注意。  截止到2000年11月10日,FDA已收到70余例关于该药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9例缺血性肠炎,21例严重便秘。而严重便秘又可致肠道梗阻、肠道破裂,甚至死亡。上述病例中,34例入院保守治疗,10例接受手术治疗,3例死亡。在收到该药引起死亡的报告并分析这70例不良反应报告后,FDA与葛兰素威康制药公司商议并做出了从市场撤消决定。  1980年至今,美国FDA因预先未知的严重不良反应而从市场撤除的共有12个药物。其中,非甾体抗炎药苯洛芬(benoxaprofen)、抗菌药物替马沙星(temafloxacin)和抗高血压药氟司喹南(flosequinan)这3个药物的上市时间短,只有4个月;抗抑郁剂诺米芬辛(nomifensine)仅上市7个月,利尿降压剂替尼酸(ticrinafen)上市仅8个月,而上市11个月的是抗高血压药米贝拉地尔(mibefradil)和非甾体抗炎药溴芬酸(bromfenac)[3]。

  • 老年终末期肾衰竭合并缺血性肠炎临床分析

    作者:闫国强;孙波;孙岩;陈丁

    目的 总结老年终末期肾衰竭合并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6例合并缺血性肠炎的终末期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60~91岁,平均77.5岁.结果 本组终末期肾衰竭合并缺血性肠炎36例,占同期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6.9%(36/520).患者均以腹痛、血便为主要症状;白细胞为(26.4±8.2)×109/L,血红蛋白为(68±12)g/L,纤维蛋白原为(5.6±1.2)g/L,D-二聚体为(3.8±1.6)mg/L;B超检查无特异性;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糜烂、黏膜下出血、血管网消失、肠腔狭窄:腹部CT示肠系膜上静脉增宽.予扩血管及活血化瘀治疗有效,34例2周内治愈,2例因拒绝治疗死亡.结论 终末期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缺血性肠炎发病率较高,症状无特异,容易误诊,内窥镜及腹部CT、血管造影是主要的确诊手段,及早行扩血管及活血化瘀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血栓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竺添雨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缺血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0)。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制剂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改善及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23/2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14/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95,P<0.05)。(2)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患者黏膜充血、水肿消除、糜烂消除与溃疡消除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发率比较:治疗后对患者行6个月的随访,并由结果可知,观察组复发1例,其复发率为4%;对照组复发4例,其复发率为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1,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该种联合治疗值得推广使用,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 缺血性肠炎29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还有诊治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缺血性肠炎患者29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各项表现特征。结果缺血性肠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下腹痛还有便血;如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原发疾病,出现缺血性肠炎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内镜检查之下,出现病变肠段和正常肠段之间的分界相对明显,病变肠段有以下表现:黏膜充血、水肿、点状糜烂、黏膜下红斑还有浅溃疡,这些表现一般有纵行或者不规则形的特点;接受对症治疗后痊愈患者27例,无患者出现死亡事件。结论当中老年人出现急性下腹痛或者便血的时候,应该考虑是否为缺血性肠炎,对其进行内镜检查有助于尽早准确的确诊,为医生制定医疗方案提供依据。

  • 缺血性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岳伟;范红

    缺血性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缺血性肠道损害,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1],多见于老年人[2].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肠壁缺血时,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自1963年Boley等[3]提出,1966年Marston等[4]报告该病以来,国外文献已有许多报道[5,6],国内报道较少.

  • 缺血性结肠炎37例临床分析

    作者:田正凤;陈洪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急性或慢性血流不足所导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占缺血性肠炎的60%~75%.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老龄化,IC发病率有所上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结肠镜诊断为IC的37 例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IC的早期诊治水平.

  • 缺血性肠炎患者中应用血塞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雅娟

    目的:研究血塞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缺血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肠炎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丹参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腹痛缓解时间、止血时间等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缺血性肠炎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田七口服液对缺血性肠炎患者血清中I-FABP、D-LAC、Fg水平的影响观察

    作者:樊红革;彭林

    目的:探讨田七口服液在缺血性肠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田七口服液10 mL,3次/d;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两组均经药物加常规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FABP、DLAC、Fg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0%,与治疗前比较,血清I-FABP、D-LAC及F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血清F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清I-FABP、D-LA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P>0.05).结论:田七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肠炎疗效显著.

  • 舒适护理在消化内科缺血性肠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赵巧红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5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试验组(舒适护理),每组各78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后疼痛程度、焦虑状况具体差别及出院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疼痛评分分别为(7.54±1.26)、(7.72±1.49)分,HAMA评分分别为(14.91±9.54)、(14.06±8.4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疼痛评分分别为(7.39±1.72)、(3.42±1.56)分,HAMA评分分别为(14.58±9.07)、(11.10±7.2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8.7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肠炎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焦虑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作者:冯巨滨

    目的 研究与探讨血浆D- 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 年6月~ 2011 年12 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32 例疑似IBD 患者,于患者疼痛发作24 h 内抽血检验D- 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诊断后比较IBD 患者与非IBD 患者指标情况.结果 132 例中11 例诊断为IBD,其余121 例排除IBD 可能.比较IBD 患者与非IBD 患者各指标情况,两组患者凝血指标与炎症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BD 患者与非IBD 患者D- 二聚体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IBD 患者D- 二聚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结论 D- 二聚体检测方法方便、经济、快捷,对于IBD 的及早发现有很大价值,有助于诊断及改善预后.

  • 31例缺血性肠炎临床分析

    作者:罗欣民;王松官;段俊斐;郑金国;夏维海;何永辉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60岁以上27例(87.1%);腹痛25例(80.6%),便血20例(64.5%),恶心、呕吐、腹胀11例(35.5%),呕血4例(12.9%),大便隐血全部阳性;结肠镜检查,病变位于降结肠13例(41.9%),乙状结肠11例(35.5%),其他部位共7例(22.6%).结论 缺血性肠炎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为主,病变部位多位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合B超、结肠镜、肠系膜血管造影可确诊缺血性肠炎.

  • 32例缺血性肠炎护理

    作者:高美玲;罗荆琴;胡小琴;张艳丽;杨凡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6月32例缺血性肠炎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严密观察病情,加强腹痛的护理、肛周皮肤护理、基础疾病护理,积极配合肠镜检查以及饮食和心理护理等有效护理措施.[结果]:29例经内科治愈,3例转外科手术治愈.[结论]:护理干预是缺血性肠炎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腹痛的观察护理和基础疾病护理是缺血性肠炎的护理重点、难点.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