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柔脉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TNF-α及Fg的影响

    作者:靳秀明;郭晓芳;刘侠;宋智慧

    目的::研究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胶囊20 mg,1次/晚口服;治疗组加用参芪柔脉合剂100 mL,2次/d口服;2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减少,血清TNF-α、Fg含量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LDC、Fg、hs-CRP对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研究

    作者:万敏;高亚丽;陈炜;杨宝玲;刘辉;张之福

    目的 探讨LDL-C、Fg、hs-CR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d内是否出现脑梗死情况,将患者分为继发脑梗死组(48例)和未继发脑梗死组(72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42例为对照组.根据ABCD2评分将继发脑梗死组患者分为低危8例(0~3分)、中危15例(4~5分)、高危25例(6~7分).分析各组患者LDL-C、Fg、hs-CRP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继发脑梗死组LDL-C、Fg、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继发脑梗死中危组和高危组LDL-C、Fg、hs-CRP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继发脑梗死组患者LDL-C、Fg、hs-CRP水平随危险程度加重而升高,低危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Fg、hs-CRP是TIA发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继发性脑梗死患者LDL-C、Fg、hs-CRP水平升高,且升高水平与患者危险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预测指标.

  • 四项指标结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卒中风险分析

    作者:李洪凤;石广莲

    Johnston 评分量表可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1]。但其预测短期发生为CI的效能仍不理想。本文探讨TIA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sCRP、Fg的含量变化,进而探讨四者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的风险,为临床早期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张瑾;施俊峰

    目的 探析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检测两组CRP、FG及LP(a)水平,比较分析其与梗塞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结果研究组CRP、FG及LP(a)水平为(14.8±2.1)mg/L、(8.3±3.2)g/L、(324.1±5.4)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的患者CRP、FG及LP(a)水平(7.6±1.2)mg/L、(5.1±0.3)g/L、(275.4±4.3)mg/L低于中型及重型的患者,P<0.05;中型患者CRP、FG及LP(a)水平(14.3±2.1)mg/L、(8.2±2.5)g/L、(335.8±4.4)mg/L与重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检测CRP、FG及LP(a)水平,能够显示患者梗塞的程度,可作为诊断的依据,应用价值较好.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CRP Fg Lp(a)
  •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对脑梗死患者的意义探讨

    作者:张华卫;朱灿敏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2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并随机选取体检的228例健康者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hs-CRP、FG水平;并探讨观察组中患者梗死面积程度与hs-CRP、FG含量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hs-CRP、F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梗死面积越大,hs-CRP和FG浓度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FG的含量水平可以作为了解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以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素华;刘希龙;佟凤芝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患者中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g)含量,探讨其四项指标在急性脑梗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者94例,对照组65例,采用发色底物方法、凝固法、凝血酶比浊法分别进行检测分析AT、PT、APTT、Fg.结果 脑梗患者血浆AT-IIl活性为84.2±13.9%,对照组为96.9±11.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T、APTT、Fg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观察血浆AT活性有助于急性脑梗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 田七口服液对缺血性肠炎患者血清中I-FABP、D-LAC、Fg水平的影响观察

    作者:樊红革;彭林

    目的:探讨田七口服液在缺血性肠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田七口服液10 mL,3次/d;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两组均经药物加常规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FABP、DLAC、Fg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0%,与治疗前比较,血清I-FABP、D-LAC及F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血清F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清I-FABP、D-LA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P>0.05).结论:田七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肠炎疗效显著.

  •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杜宋耿;陈德俊;陈尊发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检测并对比2组患者赡、GMP-140、D-D等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2,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赡、GMP-140、D-D均下降(对照组t=4.385、3.016、7.482,P<0.05;治疗组t=3.792、2.772、5.306,P<0.05),且治疗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t=3.217、3.106、4.782,P均<0.05);GMP-140、D-D、Fg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r=-0.52、-0.63、-0.74,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GMP-140、Fg、D-D水平,提高COPD相关肺心病的临床疗效.

  • 脑梗死患者超敏 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

    作者:夏峰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纤维蛋白原( FG )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28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hs-CRP、FG含量并比较研究组中不同梗死面程及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s-CRP、FG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hs-CRP、FG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随着hs-CRP和FG含量的上升,其梗死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患者hs-CRP和FG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hs-CRP和FG进行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梗死面积及其病情发展程度,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血清NT-proBNP、Fg、vWF、D-D、hs-CRP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郑义;李会娟;赵建霞;张会;马东风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 D-D)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就诊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0例,治疗期间发生心血管疾病者60例作为A组,未发生心血管疾病者160例作为B组。同期收集体检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C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NT-proBNP、Fg、vWF、D-D和hs-CRP水平,分析其差异和相关性。结果经检测A组患者血清NT-proBNP、Fg、vWF、D-D和hs-CRP水平高,B组次之,C组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Fg、vWF、D-D和hs-CRP水平较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可能性。

  • 巴曲酶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几项凝血和抗凝血指标的影响

    作者:赵珩;白晶

    目的探讨巴曲酶注射液(Batroxobin injection)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测静脉注射巴曲酶注射液前、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蛋白C(P-C)水平.结果巴曲酶注射液能降低Fg(P<0.01),使D-D升高(P<0.01),对GMP-140和P-C影响不大(P>0.05).结论巴曲酶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溶栓疗效并且使用安全.

  • 男性离休干部凝血功能和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刘开琴;刘海菊;范久波;李智山;陈斌

    目的:探讨男性离休干部凝血功能和血脂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以便做好干部预防保健工作.方法:选取门诊体检的男性离休干部120人,进行抗凝血酶活性(AT)、因子Ⅷ活性(FⅧ)、纤维蛋白原(F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检测,作为实验组,另随机选取80名40~75岁男性进行检测以上项目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及结果异常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都存在差异,尤以AT、FⅧ、Fg、TC差异更显著;实验组AT、FⅧ结果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男性离休干部凝血功能和血脂水平与成年男性差异显著,故应定期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尤其要注意监测AT、FⅧ,以便预测血栓性疾病风险,及时处理,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男性 离休干部 AT FⅦ Fg TC TG
  • 巴曲酶治疗脑梗死患者凝血和抗凝功能指标的观察

    作者:黄向荣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P-C、Fg和D-D的影响.方法血浆GMP-140、P-C和D-D采用DENLY自动酶标冲洗仪,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血浆Fg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检测巴曲酶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P-C、Fg和D-D的含量.结果巴曲酶治疗脑梗死能降低血浆Fg(P<0.01);使血浆D-D升高(P<0.01);对血浆GMP-140和P-C影响不大(P>0.05).结论巴曲酶对脑梗死有较好溶栓作用,且安全性大.

  •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性能评价的探讨

    作者:简正伟;胡意;张世锟;郭萍;朱清;石淙;万腊根

    目的 对SYSMEX公司生产的CA-70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性能评价.方法 用level Ⅰ和levelⅡ2个浓度值的质控品对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进行批内、批间不精密度;用卫生部室间质评物来检测PT、APTT、Fg正确度;取20个健康人群来检测PT、APTT、Fg进行生物参考区间转移的验证;检测高值和低值标本PT、APTT和Fg并进行携带污染率评价;参考CLSI的H21-A4文件确定其检测PT的正常值;用高低值标本来检测Fg的检测限、线性范围和可报告范围的评价.结果 CA-7000检测PT、APTT批内CV%<3.75%,Fg批内CV%<5.0%; PT、APTT批间CV%<5.0%,Fg批间CV%<6.67%;检测PT、APTT、Fg的偏倚分别小于5.0%、5.0%、6.67%;检测PT、APTT、Fg的携带污染率符合要求;检测PT的正常值为10.99S;检测Fg的检测限为0.48g/L、线性范围为1.059~6.34g/L、可报告范围为56g/L.结论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可用于临床检测.

  • 不同孕期妇女血浆中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秋桐;安洁;安跃震;邢洁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在孕期不同时期血浆中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水平的变化情况,探究该变化情况在临床中的可利用价值。方法选用2013年7月-2014年2月,286例孕妇和98例正常健康非孕妇女的送检血样标本,血液标本检测项目有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T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根据孕期的划分,早期、中期、后期和对照组分四组进行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血浆中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妊娠的三个时期,DD水平呈阶梯性增长(P<0.05);PT在妊娠的三个时期是阶梯性递减(P<0.05);TT在妊娠的早期和中期并无明显变化,但在妊娠后期递减;APTT在妊娠前两个时期并无变化,但在后期明显低于前中期的数值(P<0.01);妊娠前期和中期FIB该项指标明呈现递增(P>0.05),但并不明显,妊娠晚期达到一个峰值,明显高于前两个时期(P<0.01)。结论对孕产妇整个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值和凝血四项变化情况实施动态数据监测,对预防和辅助诊断DVT(深静脉血栓)和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异常出血、孕产妇血栓性疾病等产科常见疾病具体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变化分析

    作者:叶小英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测定257例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和257例门诊体检正常未孕育龄期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间测定(TT)。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APTT和TT均低于对照体检组,Fg高于对照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未孕女性相比,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有助于提高临产孕妇的安全,降低DIC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

    作者:张小斌;赵秋霞;周松伟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在冠心病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凝固法检测血浆中Fg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中DD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MI、UAP组与SAP、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比较,血浆Fg、DD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AMI组与UAP组比较,血浆Fg、DD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各组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Fg与DD阳性检出率比较:AMI、UAP组与SAP、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比较,血浆Fg与DD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MI组与UAP组比较,血浆Fg与DD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随着病情的加重,升高更为明显.

    关键词: 冠心病 Fg DD
  • 老年感染病人血栓性事件与血浆Fg,ET1,TXB2和6-Keto-PGF1a的关系

    作者:张良;鲍庆秋;李志玲;刘玉梅;李秀芹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老年病人血栓性事件与血浆Fg、ET1、TXB2和6-Keto-PGF1a变化的关系.方法 186例老年病合并感染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128例非感染老年病人作为对照组,80例健康查体老年人(正常人)为空白对照.观察组又随机分为2个亚组:A组96例(基础病治疗+抗感染治疗)和B组90例(基础病治疗+抗感染治疗+低分子肝素).观察各组血栓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析感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内皮素(ET1)、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Fg, ET1, TXB2 ,T/K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人组,而6-Keto-PGF1a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正常人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g, ET1, TXB2 ,T/K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6-Keto-PGF1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发生血栓性疾病21例(其中A组17例,B组4例),对照组发生5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B组血栓性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 感染导致Fg, ET1, TXB2 ,T/K明显升高,而6-Keto-PGF1a明显降低,感染与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抗感染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以使合并感染的老年病人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 vWF、Fg基因多念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谭光波;毛以林;鲍达;莫世平;李仲普;邓秀娟;刘敏;刘俊

    目的:探讨vWF19内含子MspI、FgBβ基因启动区-148C/T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将15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血瘀证组100例、非血瘀证组50例,另抽取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vWFMspI、FgBβ基因启动区-148C/T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vWF内含子MspI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冠心病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非血瘀证组的分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间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M M基因型患冠心病血瘀证的OR值为2.970(1.470 ~6.000,P<0.01),而患冠心病非血瘀证的OR值为2.077(0.934 ~4.615,P>0.05);M-等位基因患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对危险度为1.888(1.082~3.296,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gBβ-148C/T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冠心病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血瘀证组的分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间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罹患冠心病血瘀证与冠心病非血瘀证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244、2.524,p值分别为0.033、0.137;而T等位基因罹患冠心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317、2.244,p值分别为0.000、0.015.结论:vWF基因MspI多态性中,M M基因型与M-等位基因与冠心病血瘀证发生相关,且可能为其独立危险因素;Fg基因-148多态性中,TT基因型与冠心病血瘀证发生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与冠心病发生相关.

  • 脑梗死患者MPV、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东海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纤维蛋白原水平(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42例脑梗死患者以及来我院参加体检的42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纤维蛋白原水平(Fg)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颈动脉硬化患者的MPV、Fg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患者而言,早期对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浆中的血纤维蛋白原(Fg)等两项指标进行适当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