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舒芬太尼超前镇痛在喉癌气管切开中的应用

    作者:武毅彬;朱毅

    超前镇痛是指阻止外周损伤冲动传向中枢,在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通过给予一些药物来防止中枢神经敏化达到消除或减轻术后疼痛,并可以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1]。阿片类药物作用于μ受体,以超前镇痛的方式有效地阻止痛觉过敏的发生。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 N-4位衍生物,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其亲脂性约为芬太尼的2倍,对其临床应用已有大量报道,但其用于超前镇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 舒芬太尼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彩举;杨帆

    阿片类受体激动剂与局部麻醉药联合应用于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各自用药量,从而降低两类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舒芬太尼是一种μ阿片受体高选择性的激动剂,与芬太尼作用同一受体亚型,亲合力比芬太尼高7.7倍,本研究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PCEA的临床镇痛效果、不良反应.

  • 舒郁胶囊对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海马μ阿片受体分布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美艳;宋春红;薛玲

    目的:探讨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μ阿片受体(MOR)分布形态、蛋白水平表达,初步揭示PMS肝气郁证的发生机理及舒郁胶囊对该病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复制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分别予以调肝方药舒郁胶囊进行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标记(IF)和蛋白免疫印迹(WB)技术对各组大鼠海马CA1、CA3脑区MOR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脑区MOR分布排列杂乱且蛋白含量增多(P<0.01),给予药物干预后,MOR蛋白含量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PMS肝气郁证的发病机理可能与大鼠海马中CA1、CA3区 MOR高表达有关;舒郁胶囊可以有效纠正其恢复近正常水平,这可能是舒郁胶囊治疗PMS肝气郁证的中枢机制之一.

  • 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μ阿片受体表达的干预

    作者:付桃芳;王玲玲;杜俊英;陈峰;房军帆;梁宜;方剑乔

    目的:观察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cancer pain and morphine tolerance)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7只)、骨癌痛组(8只)、吗啡耐受组(9只)、电针组(9只)和假电针组(9只).假手术组于左胫骨髓腔内注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其余4组大鼠均于左胫骨髓腔内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以制备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术后均不予干预.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及假电针组于术后第11 d对骨癌痛制备成功大鼠行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注射,每12 h注射1次,连续注射11 d诱导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此模型建立后第1 d起,吗啡耐受组每12 h(早上9:00,晚上9:00)行吗啡注射,连续7 d;电针组、假电针组均于早上9:00行吗啡注射,30 min后分别给予电针(2 Hz/100 Hz)和假电针(仅刺入皮下,破皮即可)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和"昆仑",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分别于癌细胞接种前1 d,术后第6 d、8 d、10 d,吗啡注射第1 d、5 d、9 d、11 d的30 min后及电针治疗第1 d、3 d、5 d、7 d的30 min后检测各组大鼠患侧机械缩足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于吗啡注射第11 d,采用HE染色检测假手术组、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大鼠(每组随机选2只)胫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针治疗第7 d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每组随机选4只)蓝斑核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 MOR)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癌细胞接种后第10 d,28只骨癌痛造模成功大鼠(骨癌痛组8只、吗啡耐受组8只、电针组6只、假电针组6只)PWT较7只假手术组大鼠明显下降(P<0.01).吗啡注射第1 d,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及假电针组大鼠PWT均明显高于骨癌痛组(均P<0.01);吗啡连续注射第11 d,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大鼠PWT与骨癌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吗啡注射第11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大鼠胫骨上1/3处均可见癌细胞致肿块,且胫骨髓腔内布满MRMT-1癌细胞;假手术组大鼠胫骨未见异常变化.电针治疗第1 d、3 d、5 d、7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大鼠患侧PWT均明显低于电针组(均P<0.01).电针治疗第7 d,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电针组、假电针组蓝斑核MOR阳性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且骨癌痛组、吗啡耐受组和假电针组均低于电针组(均P<0.01).结论:电针可提高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的机械痛阈,改善模型大鼠痛觉异常;该效应可能与电针提高大鼠蓝斑核MOR阳性细胞表达有关.

  • 经前平颗粒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大鼠脑μ阿片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芙蓉;薛玲;张惠云

    目的 观察经前平颗粒对经前期综合征( premenstrual syndrome,PMS)肝气逆证大鼠脑顶区皮质、额区皮质、下丘脑、海马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ptor,MOR)mRNA及蛋白的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20只大鼠制备PMS肝气逆证大鼠模型.造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造模同时,中药组大鼠给予经前平颗粒( 1.6 g/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 mL/100 g)灌胃,每天1次,连续5天.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顶区皮质、额区皮质、下丘脑和海马MOR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顶区皮质、额区皮质MOR mRNA及蛋白扩增产物电泳条带相对较弱,光密度值降低,顶区皮质、额区皮质MOR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降低;下丘脑、海马MOR mRNA及蛋白电泳条带相对较强,光密度值升高;下丘脑、海马MOR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顶区皮质、额区皮质MOR mRNA及蛋白扩增产物电泳条带增强,顶区皮质MOR mRNA表达升高,顶区皮质和额区皮质MOR蛋白相对表达升高;下丘脑和海马MOR mRNA及蛋白电泳条带亮度减弱,下丘脑和海马MORmRNA相对表达降低,海马MOR蛋白相对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MOR在PMS肝气逆证大鼠不同脑区呈现特异性表达,经前平颗粒表现出相应调节作用.

  • 经前平颗粒对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大鼠下丘脑和海马μ阿片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芙蓉;薛玲;张惠云

    目的 探讨经前期综合征( PMS)肝气逆证的发病机制及经前平颗粒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30只处于非接受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数字脉冲电刺激噪音干扰仪刺激5天,制备PMS肝气逆证模型.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Iml/100g体重,给药组予经前平颗粒(0.16g/100g体重).每天1次,连续5天.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和海马p阿片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PMS肝气逆证大鼠下丘脑和海马μ阿片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经前平颗粒可使恢复至近似正常水平.结论 下丘脑和海马μ阿片受体表达升高是经前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经前平颗粒可通过抑制该受体表达而发挥疗效.

  • 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作者:吴利平;陈涛;张华;黄晨;李辉;李云庆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法包埋前内吗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包埋前μ阿片受体免疫金颗粒标记的免疫电镜双标技术.结果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以及μ阿片受体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在电镜下可见二氨基联苯胺(DAB)反应产物标记的内吗啡肽阳性终末与免疫金颗粒标记的μ阿片受体阳性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之间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其中的轴-树突触明显多于轴-体突触. 结论脊髓背角浅层内内吗啡肽与μ阿片受体阳性结构在分布方式上互相匹配,这种分布方式为其在外周痛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挥镇痛效应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内吗啡肽的构效关系研究

    作者:高艳锋;翟明霞

    疼痛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阿片类药物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它们在起到镇痛作用的同时往往伴随很多副作用.20世纪70年代起,多个阿片受体亚型被相继克隆出来,并且相应的内源性配体不断发现,但是μ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内吗啡肽(endomorphins) 的发现却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直到1997年,Zadina 等[1]于牛脑中发现了2个四肽,分别命名为endomorphin-1 (EM-1)和endomorphin-2(EM-2).之后韩济生等[2]建议它们的中文译名为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

  • 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脑组织μ阿片受体的变化

    作者:傅强;王新华;陈杞;蒋健强;石学银;朱秋峰

    目的:用光学放射自显影术对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脑组织μ阿片受体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依赖组和戒断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在依赖后腹腔注射纳洛酮5 mg/kg诱导戒断症状,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取大鼠不同脑区(包括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进行光学放射自显影研究,分析大鼠依赖及戒断前后μ阿片受体数目及分布的改变.结果:(1)依赖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非常显著下降(P<0.01);(2)戒断组大鼠与吗啡依赖组比较,额叶皮质、丘脑、海马、纹状体、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了显著的上调(P<0.05或0.01).但除下丘脑外(P>0.05),其余脑区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仍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大鼠不同脑区在吗啡依赖过程中μ阿片受体出现明显下调,予纳洛酮催促戒断,μ阿片受体较依赖组大鼠有显著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组水平,这可能是阿片类依赖和戒断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

  • μ阿片受体在大鼠腹主动脉、心脏和肾脏的分布和定位

    作者:白三省;陈文生;杨阳;金振晓

    目的 观察μ阿片受体(MOR)在正常大鼠腹主动脉、心脏和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和定位.方法 选用成年SD大鼠腹主动脉、心脏和肾脏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MOR在大鼠心脏、大动脉和肾脏的分布进行定位分析.结果 MOR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内皮层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而在心脏未发现.结论 MOR在大鼠腹主动脉内皮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有分布.

  • 内源性阿片样肽--内吗啡肽的研究进展

    作者:富歆;王彦青;吴根诚

    阿片肽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1997年,又发现了μ阿片受体的高选择性、高亲和性的内源性配体--内吗啡肽(EM),它通过与G蛋白偶联的μ阿片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许多生物学效应.本文就近年来EM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关于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受体结合特性、镇痛作用的特点及其机制,以及对心血管、呼吸、消化功能的调节等方面作一综述.

  • 慢病毒介导的大鼠μ阿片受体在PC12细胞的稳定表达和功能

    作者:佟艳华;赵太云;吴宁;李锦

    目的 建立具有神经元特性的稳定表达大鼠μ阿片受体(rat mu-opioid receptor,rMOR)的PC12细胞模型.方法 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BPLV-rMOR-eGFP,包装病毒,并将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PC12细胞,流式细胞分选术结合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表达rMOR的PC12细胞.以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检测表达受体的亲和力及表达水平,用cAMP超射分析在PC12细胞中表达的rMOR的功能特征及胍丁胺抗吗啡依赖的检测.结果 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见明显的荧光蛋白表达.单克隆扩大培养后,细胞生长正常.3 H-二丙诺啡与PC12-rMOR细胞中的rMOR蛋白有较好的亲和力,Kd值为(0.51±0.07)nmol/L,Bmax值为(1.58 ±0.15) pmol/mg;吗啡20 μmol/L慢性处理24h,纳洛酮10 μmol/L急性催促15 min引起cAMP升高(255 ±25.2)%,这一效应能被外源性胍丁胺剂量依赖性逆转.结论 成功建立了无α2肾上腺受体干扰、具有神经元特征、MOR与Ⅰ型咪唑啉受体稳定共表达的细胞模型,为吗啡成瘾神经分子机制及胍丁胺激活Ⅰ型咪唑啉受体抗阿片成瘾的神经分子机制研究提供良好的体外细胞研究模型.

  • μ阿片受体基因内含子2多态性与海洛因成瘾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谢小虎;刘惠芬;陈为升;庄丁丁;张建兵;周文华

    目的 观察μ阿片受体基因内含子2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9479757和rs2075572)与海洛因成瘾的相关性.方法 用TaqMan荧光法检测332例海洛因成瘾者和190例健康对照者的rs9479757(31A/G)和rs2075572(691C/G)的基因型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rs9479757和rs2075572在对照组和成瘾组间的多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9479757在海洛因成瘾轻型、中型及重型组间多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洛因烫吸者rs9479757为GG基因型者的日均使用量,显著高于AG基因型者(P<0.05).结论μ阿片受体基因内含子2多态性与海洛因成瘾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海洛因成瘾者的严重程度及某些行为特征有关联.

  • 海洛因依赖和μ阿片受体A118G多态性的关联:Meta分析

    作者:庄丁丁;谢小虎;周文华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海洛因依赖和μ阿片受体基因(OPRM1)A118G多态性的关联.方法:检索PubMed,CNKI,维普等数据库,搜集有关汉族人群海洛因依赖和A118G多态性关联研究的相关文献,然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A118G基因型G/G在海洛因依赖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中,异质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49),遂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0.90(95%CI,0.6-1.25),效应检验结果提示没有显著性差异(P=0.51);A118G等位基因G在海洛因依赖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中,异质性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0.94(95%CI,0.71-1.23),效应检验结果提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63).结论:汉族人群海洛因依赖与A118G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不存在关联性.

  • 阿片类物质滥用对女性生殖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艳;郭述真

    一长期应用阿片类物质所致女性生殖内分泌影响1.1长期应用阿片类物质所致女性性激素的改变:长期使用阿片类物质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影响人体性腺功能.例如吗啡对女性性腺轴的作用位点在μ型阿片受体,即吗啡分别占据性腺轴各组织中的μ阿片受体,激活其信息通路,直接抑制靶细胞功能,使下丘脑GnRH神经元受抑,GnRH分泌紊乱;抑制垂体促性腺细胞,降低LH基础分泌,阻断LH峰值分泌;作用于卵泡细胞,致使E2分泌障碍,从而导致卵泡发育及排卵障碍[1].

  • 海洛因依赖临床特征与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的关联

    作者:苑成梅;方贻儒;赵敏;张野;江三多;张明圆

    目的:探讨μ阿片受体(OPRM1)基因多态与海洛因依赖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分别检测202名海洛因依赖患者和187名正常对照OPRM1基因A118G位点和C17T位点多态,分析该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未发现C17T位点的多态性;A118G位点多态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A118G位点多态与海洛因依赖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性相关.结论:OPRM1基因A118G位点多态与海洛因依赖无显著性相关.

  • 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对μ阿片受体下调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作者:高燕;吴宁;苏瑞斌;李锦

    目的:观察胍丁胺通过激活I1咪唑啉受体(I1R)对阿片预处理引起的μ阿片受体(MOR)下调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基础.方法:以CHO-μ和CHO-μ/IRAS (imidazoline receptor antisera-selected protein)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3H]diprenorphine结合实验方法,确定胍丁胺-I1R作用系统对MOR下调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分子基础.结果:在正常CHO-μ和CHO-μ/IRAS细胞中,DAMGO([D-Ala2,N-Me-Phe4,Gly5-ol]-enkephalin,1 μmol*L-1)处理两细胞12 h后均可出现MOR的下调,胍丁胺(1-100 nmol*L-1)浓度依赖性地抑制CHO-μ/IRAS细胞中MOR的下调,而相同浓度胍丁胺在CHO-μ细胞中无此作用.胍丁胺这一作用能被I1R阻断剂依法克生(efaroxan,Efa)所阻断.DAMGO(1 μmol*L-1)预处理两细胞30 min后,MOR均发生内吞.胍丁胺(1 nmol*L-1-1 μmol*L-1)和DAMGO共同预处理两细胞30 min,胍丁胺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由DAMGO预处理引起的CHO-μ/IRAS细胞中MOR的内吞,而相同浓度胍丁胺对CHO-μ细胞中由DAMGO预处理引起的MOR的内吞无显著影响,且这一作用同样能被依法克生所阻断,提示胍丁胺通过激活I1R对DAMGO预处理引起的MOR内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胍丁胺-I1R作用系统抑制MOR下调的分子基础.结论:胍丁胺通过激活I1R抑制阿片激动剂诱导的MOR的内吞,进而进一步抑制MOR下调.

  • 谷氨酸转运体和吗啡耐受及依赖

    作者:桂伶俐;张传汉

    吗啡通过μ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可用于急慢性疼痛治疗,但吗啡耐受及依赖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吗啡耐受及依赖的机制非常复杂,关联到许多调控因素,其中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1].大量的实验证明吗啡耐受及依赖后谷氨酸失衡.利用微透析技术,研究者发现清醒的吗啡依赖大鼠细胞外谷氨酸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利用纳洛酮等药物催促戒断症状后,蓝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的胞外谷氨酸浓度显著增加[2].与此相似,吗啡耐受后,细胞外谷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但给予单次吗啡刺激后,胞外谷氨酸的水平也明显升高[3].

  • 舒芬太尼持续泵注在乳腺手术中麻醉效果的研究

    作者:杨春艳;蔡婧;麻海春;冯艳华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舒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乳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ASAⅠ~Ⅱ级的乳腺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硬膜外组(E组).S组诱导时首先静脉注射咪哒唑仑0.08mg/kg,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μg/kg和氯胺酮1mg/kg,麻醉维持为持续泵入舒芬太尼0.2~0.3μg/(kg·h)和丙泊酚3~4 mg/(kg·h).E组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45%罗哌卡因,辅助镇静药,应用咪哒唑仑0.08mg/kg静脉注射,并持续泵入丙泊酚3~4 mg/(kg·h).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麻黄碱、阿托品的用量,记录术中口咽通气道的应用,观察停用麻醉药后患者清醒时间,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够良好的完成乳腺手术,舒芬太尼持续泵注镇痛作用强、起效快、无蓄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结论 舒芬太尼泵注与硬膜外麻醉相比是一种镇痛作用强、起效快、无蓄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的方法,只要术中加强呼吸管理,对于乳腺手术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尤其更适用于有高位硬膜外禁忌证的患者.

  • μ阿片受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凤侠;王利江;王宏伟;高大昕

    临床上常用的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具有严重的耐受性和成瘾性,深入研究阿片受体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制,对于开发新型的镇痛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对阿片受体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2年以来,已成功克隆出μ、δ、κ三种阿片受体,本文就μ阿片受体的结构、功能及其镇痛机制做一综述.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