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中R152Q及IVS6+1G→T突变的鉴定

    作者:郑卫东;刘艳辉;陈志红;欧阳维富;范小斌;王发雄;刘辉芳

    目的 检测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中因子Ⅶ基因的突变.方法 应用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的因子Ⅶ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PCR产物反向测序法或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对突变位点进行确证.随机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先证者FⅦ基因第6外显子和第6内含子分别存在R152Q和IVS6+1G→T杂合突变,家系分析表明这2个突变是双重杂合子型,前者遗传自父亲,后者遗传自母亲.10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R152Q错义突变.结论 FⅦ基因第6外显子R152Q错义突变和第6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IVS6+1G→T突变可能是先证者因子Ⅶ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组织因子途径比值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蕊;李玲;温丙昭;彭鹏;哈力达·亚森;钟笛;许建华;李可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性期组织因子途径(TFP)各指标及比值的变化.方法 选择AIS患者46例(Ais组)和健康体检者84例(对照组).检测血浆复钙时间、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比值,凝血因子各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IS组患者血浆复钙时间明显缩短(P<0.01);TF抗原及全长TFPI(fl-TFPI)含量明显增加(P<0.01),截短TFPI(tr- TFPI)含量明显降低(P<0.05); TF/tr-TFPI比值升高,tr-TFPI/f1-TFPI比值降低;血浆FⅦ:C和FⅦ:C/FⅦAg与FⅦa/FⅦAg比值明显升高,FⅦa/FⅦ:C比值明显降低(P<0.01);D-二聚体明显增高(P<0.01).结论 AIS患者急性期血液呈高凝状态,TFP比值作为高凝状态与危险因素,多项综合检测比单测更为可靠.

  • 宁夏回族和汉族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

    作者:黄晖;贾绍斌;沙勇;陈树兰;马爱群;陈中青;张金莉;何琳

    目的 探讨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基因多态性在宁夏回、汉族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664例分为回族冠心病组(336例)和汉族冠心病组(328例),其中回族ACS患者194例,汉族ACS患者17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50例分为回族对照组(400例)和汉族对照组(350例),采用候选基因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行FⅦ基因的R353Q、-323 0/10bp和HVR4基因多态性分析,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血浆FⅦa水平.结果 回、汉族冠心痛组患者的血浆FⅦa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族对照组(P<0.01).R353Q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回族冠心病组与回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 0/10 b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汉族冠心病组与汉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族ACS患者Q/Q+R/Q基因型频率高于回族非AC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宁夏回、汉族人群中存在FⅦ基因多态性;Q等位基因可能是回族人群ACS发生的遗传保护因子,FⅦa水平受R353Q基因多态性影响.

  •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与血脂的关系

    作者:胡豫;徐丹梅;孙春艳;郑金娥;王华芳;魏文宁

    目的研究各种类型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与血浆脂质的关系. 方法活化凝血因子Ⅶ(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法,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测定采用凝血一期法, 凝血因子Ⅶ总抗原(FⅦag)采用ELISA法.结果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OMI)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FⅦa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A、OMI、AMI组的FⅦag与正常组和SA组的FⅦag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Ⅶa与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FⅦa与FⅦc、FⅦc与FⅦag均呈正相关.结论各种不同类型IHD均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FⅦa是IHD发病的危险因素,可能较FⅦc或FⅦag更敏感.OMI组的FⅦa水平增高,可能是再梗死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TG可能通过引起FⅦa增高间接影响IHD的病理过程.

  •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徐耕;金国栋;傅国胜;马骥;单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HVR4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检测234例冠心病患者和105名正常对照者的凝血因子Ⅶ基因型,并结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不受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R353Q和HVR4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狭窄血管支数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R353Q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非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χ2=4.711,P<0.05,OR=0.37,95%CI 0.15~0.94),而HVR4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P>0.05).结论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R353Q和HVR4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

  • 组织因子与DIC

    作者:杨威;张鹏尧;袁壮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作为因子Ⅶ和Ⅶa的受体与基本辅助因子是凝血过程的细胞启动因子,在凝血方面有重要功能.DIC是由凝血因子形成过多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凝血性疾病.近年研究认为:在许多情况下,如严重感染、败血症、产科意外、癌症、创伤等,DIC凝血激活反应机制中组织损伤起重要作用,损伤后导致TF的异常分泌是引起DIC的主要机制.DIC和TF的联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两家系基因分析

    作者:梁伟玲;韦红英;林发全;周峻荔

    目的 对两例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儿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了解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两名先证者进行凝血功能及FⅦ活性测定以协助诊断,明确诊断后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共8名受检者进行FⅦ基因外显子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发现突变基因后进行反向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先证者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265.2 s,FⅦ因子活性22%;先证者2 PT> 120 s,FⅦ因子活性1%,诊断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1 FⅦ第8外显子17844G→A纯合突变,相应甘氨酸变为丝氨酸(Gly343Ser),先证者父亲、母亲及姐姐均为杂合子;先证者2有相同位点杂合突变,同时合并第8外显子18055G→A杂合突变,413位谷氨酰胺变为精氨酸(Gln413Arg),为双重杂合子;其母亲、哥哥为17844G→A杂合子,父亲为18055G→A杂合子.结论 FⅦ基因第8外显子编码催化区,该区域的突变会影响FⅦ稳定性和功能,基因突变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而单纯杂合子几乎无临床症状,某些多态性可降低FⅦ水平而引发出血症状.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治疗

    作者:陈步星;褚晓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诱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约占冠心病患者的30%~40%.此外,许多心源性猝死(SCD)的病例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并发症有关.冠状动脉内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富含脂质核心内的组织因子,就会暴露并和因子Ⅶa混合构成组织因子Ⅶa复合物,从而激活因子Xa的生成.由于凝血级联反应的叠加效果,相对较小浓度的因子Xa就可以导致级联反应而产生出大量的凝血酶,并导致纤维蛋白的沉积和血小板的激活.对ACS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联合治疗,包括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和高危患者的早期介入治疗.

  • 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Ⅶ在大肠癌中的异位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汤坚强;樊庆;万远廉;刘玉村;汪欣;吴涛;潘义生;吴问汉;朱静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对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Ⅶ和TF基因在45例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FⅦ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存在异位高表达现象,癌旁正常黏膜不表达FⅦ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FⅦ蛋白定位表达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大肠癌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的F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40.O%,64.7%及80.O%(P=0.001);(3)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显示大肠癌肝转移组FⅦ 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肝转移组表达量为5.33±2.88,无转移组为1.47±0.51(P=0.03),FⅦ 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Ⅶ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呈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P=0.03);(4)TF mRNA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均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肝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TF表达是肝转移发生的重要因素(P=O.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可异源性地表达和分泌FⅦ,TF高表达是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周围高FⅦ的微环境可能促进大肠癌的转移.

  •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抗凝治疗

    作者:胡大一;许俊堂

    1抗凝药物分类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和/或活性,减少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如纤维蛋白原)来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分类如下: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血酶Ⅲ依赖性):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②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hirudin)及其衍生物(hirulog、hirugen);合成的低分子凝血酶活性部位抑制物,如argatrobin、efegatran、inogratran、PPACK、thrombinaptamers、Dup714.③凝血酶生成抑制剂:因子Xa抑制剂,如antistin、壁虱抗凝肽、灭活的因子X、戊糖和DX-9065a;因子Ⅸa抑制剂,包括因子Ⅸa活性部位抑制剂和因子Ⅸa单克隆抗体;因子Ⅶa抑制剂,如因子Ⅶa抗体、线虫抗凝蛋白(NAPc2)和Peptidomimetic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④重组内源抗凝剂:活化的蛋白C、抗凝血酶Ⅲ、肝素辅因子Ⅱ、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⑤凝血酶受体拮抗剂:凝血酶受体拮抗肽.⑥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主要为香豆素类,如华法林,为口服制剂.⑦去纤维蛋白原制剂:去纤酶.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的研究

    作者:丁秋兰;王学锋;许冠群;黄霞萍;胡翊群;武文漫;傅启华;王鸿利;王振义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家系的临床出血机制.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FⅦ及组织因子(TF)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突变基因.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用RT-PCR及筑巢式PCR扩增先证者FⅦcDNA,检测FⅦ基因大的缺失和(或)插入突变.对其家系成员作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在先证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55C→T杂合突变.该突变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其姐姐也带有同样的杂合突变.其他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未见突型.在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的TF基因中均发现了9363 C→T(Arg131Trp)杂合多态性,9363T基因杂合频率为2.63%.结论首次报道先证者的临床出血与FⅦ杂合突变及TF的杂合多态性有关.

  • NF-κB deco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及凝血因子Ⅶ激活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王林林;魏文宁;胡豫;宋善俊

    目的用decoy策略调控核因子κB( NF-κB)调节组织因子(TF)表达及相应的因子Ⅶ(FⅦ)活化,探讨冠心病新的防治方法.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F-κB deco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转染效率 ,用凝胶迁移率改变竞争实验证实NF-κB decoy的作用机制,用RT-PCR检测组织因子(TF)mRNA,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表面TF抗原,重组组织因子一期凝血法检测与HUVEC共孵育的血浆中活化因子Ⅶ(FⅦa)活性.结果 decoy能成功地转染入HUVEC内,能与TF启动子的κB位点顺式作用元件竞争性结合转录因子NF-κB,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HUVEC TF mRNA TF抗原表达及相应的FⅦa活性.结论 NF-κB decoy能通过抑制TF表达而抑制FⅦ的激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活化的血液凝固因子Ⅶa和组织因子复合物介导信号传导与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

    作者:方峻;宋善俊

    恶性肿瘤与止凝血功能改变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凝固,导致患者血液凝固性增高或出血,止凝血功能改变也可改变肿瘤细胞的表型和活性,使肿瘤在局部增殖、浸润及转移.活化的血液凝固因子Ⅶ(FⅦa)和组织因子(TF)复合物(FⅦa/TF)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近年来它在肿瘤生长、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对其深入的研究将为探索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不同治疗方案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钱兆洋;王赞鑫;姜月梅;门剑龙;魏民新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VII因子(F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根据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时间将60例OPCAB 患者随机分为A、B 组.于术前及术后4、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发色底物法检测FVII和vWF,双抗体夹心法测定PAI-1,免疫渗滤法检测D-dimer.术后1、3个月门诊复查D-dimer,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4 d 2组患者FVII降低,vWF和PAI-1升高,均于术后14 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均P <0.05),3个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D-dimer术后4 d~1个月显著升高,术后3个月时降至接近术前水平.且除术后14 d、1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外,其余时点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OPCAB后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凝血、纤溶亢进状态,术后延长低分子肝素使用时间对FⅦ、vWF和PAI-1在术后14 d内变化影响不明显,可降低D-dimer.

  • 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门剑龙;赵文;刘丽

    随着对血栓性疾病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些曾经被认为与血栓无显著关联的疾病被发现与血栓形成或高凝状态互为因果,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 颅脑创伤的输血治疗进展

    作者:孙健;田野;王毅;董信龙;江荣才;张建宁

    颅脑创伤患者往往合并失血及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贫血、血小板失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性减少等,应适当给予输血治疗,对丢失成分进行补充.但长期以来,输血治疗能否改善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以及输血治疗的指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对颅脑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指导输血治疗提供参考.

  • 肌内注射维生素K1出现过敏反应2例

    作者:唐竹英;尚春丽;曹丽华

    维生素K1为止血药,肝脏利用其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Ⅶ、Ⅸ、Ⅹ[1],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胆疾患.2006年6月本院收治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患者,肌内注射维生素K1,并且进行了多次血浆置换术治疗,拔除股静脉二腔管后3 d均出现双侧肌内注射部位皮下淤斑和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伴瘙痒、硬结、微热、手感皮肤有凸起.经专家会诊、分析、讨论,制定治疗护理措施,很快控制了病情,丘疹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 先天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合并宫内占位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苏玥辉;王建六

    凝血因子Ⅶ(FⅦ)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启动因子之一。先天性F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性疾病。本文报道了1例先天性FⅦ缺乏症合并宫内占位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特征

    作者:胡淑国;王战建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其特征.方法:选择2001-10/2002-08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按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2个亚组;进一步结合体质量指数(≥25 kg/m2为肥胖,<25 kg/m2为非肥胖)分为4个亚组;以58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各亚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水平用ELISA法、血浆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用一期生化法检测,同时比较各组临床、生化指标.结果:1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86.27±26.65),(62.10±24.18)μg/L,t=5.80,P<0.01;(123.02±20.27)%,(105.64±16.88)%,t=5.64,P<0.01],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糖尿病并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水平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92.17±26.88),(80.65±23.95)μg/L,t=2.46,P<0.05;(124.22±20.89)%,(113.52±21.28)%,t=2.75,P<0.01],年龄、血压、腰臀比、腰股比、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0.01),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③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在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并且在同等体质量指数水平的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比无大血管病变者胰岛素抵抗特征(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脂代谢异常等)更明显,并且血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亦与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 凝血因子Ⅶ研究进展

    作者:蔡蓓蓓;楼觉人;朱威

    人体血浆凝血因子Ⅶ按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可分为两种:以酶原形式存在的因子(FⅦ)和以活化形式存在的因子(FⅦa).FⅦa作为凝血级联反应的起始酶,在正常生理性与治疗性止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多种出、凝血疾病的发生和进程有关,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FⅦ的生物学功能以及重组活化FⅦ(rFⅦa)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