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臭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培君

    目的 了解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4例嗅沟脑膜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予以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①肿瘤切除有效率:实验组总有效率(97.30%)明显优于对照组(83.7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GCS评分:实验组术后GCS评分(14.57±0.3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1.37±0.48)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③并发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11%)明显低于对照组(2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在嗅沟脑膜瘤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疗效确切.

  • 经前额纵裂入路的神经内镜与显微解剖学及临床应用

    作者:袁磊;赵冬;刘祺;冯洪涛;郭伟;范高阳;王业忠

    目的 通过对经前额纵裂入路的内镜解剖与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8例成人尸头,取经前额纵裂入路,在显微镜和内镜下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全程观察.采用经前额纵裂入路手术22例.结果 通过显微镜及不同角度内镜,能够观察到鞍区和第三脑室结构.22例中,动脉瘤5例均成功夹闭,肿瘤全切13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内镜辅助显微镜经前额纵裂入路对鞍区及第三脑室前部暴露良好,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是切除鞍区和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的较佳入路.

  •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二例

    作者:沈春森;魏群;赵春平;秦家振;何江弘;李运军

    例1 患者男,22岁.车祸时头部撞于挡风玻璃致头部外伤,在门诊行CT检查颅内未见明显异常,留观2 d出院.伤后第17天突发癫痫、意识障碍、呕吐再次急诊入院,CT检查发现侧脑室、三脑室、纵裂出血.次日行MRI检查,考虑为右胼周动脉动脉瘤.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右胼周动脉动脉瘤,急诊全身麻醉下经纵裂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行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分离出动脉瘤前,先行右胼周动脉主干阻断-暂时阻断血流,分离出动脉瘤后予以夹闭.术后恢复较快,术后3周治愈出院.已恢复正常工作(图1~5).

  • 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辅助切除脑运动区皮层深部区域的胶质瘤

    作者:谢坚;江涛;王孜;张忠;李子孝

    对于累及脑中央前回深部及其邻近部位的胶质瘤,手术切除的严重并发症是永久性的运动功能丧失.如何在保护脑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肿瘤,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我们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技术联合应用,观察肿瘤对运动皮层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将手术技术、基础解剖及现代影像学手段相结合,采用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切除肿瘤,术后未出现新的运动功能障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颅鼻沟通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及颅底重建

    作者:朴浩哲;孙佩欣;张烨;姚冰;车东方;陈悦;孔令权

    作者于2003年1月至2004年11月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三明治"法颅底重建1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后纵裂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

    作者:陈航;李海洋;史锡文

    松果体区脑膜瘤临床少见,且因其所处位置深在,周围重要结构众多,故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点[1].本组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采取后纵裂手术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9例,现报告如下.

  • 前额纵裂入路切除儿童鞍区肿瘤100例

    作者:马振宇;张玉琪;刘庆良;蒙和;罗世祺

    目的探索前额纵裂入路切除儿童鞍区肿瘤的适应证、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小儿组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经前额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肿瘤10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87例,大部分切除13例;其中双侧嗅神经保留84例.结论前额纵裂入路是切除向鞍后、鞍上及三脑室前部生长肿瘤比较好的方法,手术在直视下操作,手术盲区小,便于保留重要结构,肿瘤全切率高.

    关键词: 纵裂入路 鞍区肿瘤
  • 经额部纵裂入路术中切断前交通动脉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张玉琪;王忠诚;马振宇;甲戈;姚红新;张冰克

    目的 经额部纵裂终板入路切除鞍区和视交叉后部肿瘤,前交通动脉切断后以利于肿瘤切除,探讨切断前交通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区和视交叉后部肿瘤14例,术中切断前交通动脉以利于肿瘤的显露和切除.结果 8例颅咽管瘤全切除.3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大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全切除.1例嗅沟脑膜瘤近全切除,1例鞍背脑膜瘤大部切除.1例生殖细胞瘤做活检.14例没有手术死亡.1例前交通动脉的宽度为3 mm被切断,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区和右侧基底节区缺血,病人呈浅昏迷状态.余13例的前交通动脉宽度4~10 mm,切断后没有缺血改变.结论 经额部纵裂终板入路,当前交通动脉妨碍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时,且前交通动脉的宽度在4咖以上时.可以安全地切断前交通动脉.

  • 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

    作者:陈刚;迟广明;王贵怀;刘佰运;杨小朋

    目的 探索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侵袋性垂体腺瘤的手术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 总结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前纵裂人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患者24例的病例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4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患者视力改善18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10例,经治疗后得到控制.死亡1例.随访时间3-44个月,21例病情得到控制,3例复发,行γ-刀治疗后肿瘤基本得到控制.结论 该入路是切除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蝶窦发展的巨大侵袭性垂体瘤较理想的入路.通过利用自然脑裂的分离,使手术视野清楚、操作角度好、盲区少,有利于显露重要血管、神经及双侧海绵窦内侧壁,肿瘤全切率高,疗效满意.

  • 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效果

    作者:董连强;张晖;程钢戈;赵明月;王宇博;黄永安;周岩;马宏伟;舒成;张宝国

    目的:总结经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探讨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13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患者采用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行手术夹闭动脉瘤,12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出现偏瘫,半年后肢体肌力恢复。结论采用额部纵裂入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治疗效果满意,可作为首选入路。

  • 颅咽管瘤几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比较

    作者:林志忠;李万川;田进军

    笔者收集从1998年4月~2006年1月采用四种不同入路(额下入路、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经胼胝体-透明隔间隙-穹隆间入路)切除颅咽管瘤27例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7例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56岁.

  • 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9例临床体会

    作者:李新星;孟宏武;董蔚蔚;刁宏宇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共1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破裂2例,术中平均出血量100 ml,术后颅内感染1例,经腰大池引流后治愈.所有患者于术后48 h复查头CT,未见额叶脑挫裂伤及重度水肿、中线移位等情况.随访3个月至5年,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Ⅳ~Ⅴ级)16例,恢复不良(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Ⅰ~Ⅲ级)3例.结论 纵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之一.

  • 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和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分析

    作者:林锦才

    目的 比较经纵裂入路、额下入路两种显微切除术对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预后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纵裂入路组(46例)和额下入路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均良好,纵裂入路组有效切除总有效率为91.30%,额下入路组切除总有效率为86.9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且纵裂入路组明显高于额下入路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纵裂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额下入路组(P<0.05).结论 经纵裂入路、额下入路两种显微切除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均有明显疗效,但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 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瘤14例报道

    作者:郑安潮;梁建涛;薛乃照;仝海波;郝解贺;孙之洞

    目的探索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1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小骨瓣经纵裂显微外科手术,肿瘤大径4.2 cm~5.7 cm.结果肿瘤全切11例,大部切除3例.全部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是对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率高的手术方法.

  • 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及巨大型垂体瘤

    作者:郑安潮;薛乃照;阎青云;郝解贺;梁建涛;孙之洞

    目的探索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 22例大型及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小骨瓣经纵裂显微外科手术,大型者肿瘤大径3.5~4 cm,巨大型侵袭性肿瘤大径4.2~5.7 cm.结果大型8例全切7例,近全切1例;巨大型肿瘤全切11例,3例大部切除.全部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是对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率高的手术方法.

  • 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作者:宋凤磊;马琳;王世波;赵阳;王利刚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标准翼点入路、纵裂入路和翼点纵裂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显微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前均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确诊。疾病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39例,经纵裂入路34例,联合入路5例。结果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GO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经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9例,经纵裂入路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5例,联合入路的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及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有效且预后良好。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瘤体指向,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作者:潘柏林;赵明;徐龙彪;杜国森

    目的 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方式及技巧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本院2013年至2015年手术夹闭的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6例,对手术入路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翼点入路的2例,纵裂入路4例,术中破裂1例;长随访18月,中度残疾1例,余恢复良好.结论 手术夹闭治疗该部位动脉瘤效果肯定,根据动脉瘤的部分,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有助降低病死率.

  • 经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5例报告

    作者:林于峰;杨卫忠;张国良

    目的探讨经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经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膜瘤13例,垂体瘤10例,颅咽管瘤5例,三脑室前部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1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5例.结果脑膜瘤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1例;垂体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3例;颅咽管瘤近全切除5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均成功夹闭;三脑室前部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1例全切除;视神经胶质瘤1例大部切除.结论经额部纵裂入路对前颅底、鞍区重要解剖结构有良好暴露,有利于术中对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及重要穿通血管等结构的保护,防止术后垂体、下丘脑功能障碍,也可避免传统的额底入路对嗅神经、直回的损伤.

  • 92例鞍区脑膜瘤不同手术入路临床研究

    作者:李光;马鸿元;张景龙;陈竹;梁志辉;李勇军;乔占东

    目的 分析鞍区脑膜瘤采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例鞍区脑膜瘤,均接受显微手术切除.其中纵裂入路例为纵裂组,翼点入路例为翼点组,额下入路例为额下组.于手前及术后1周评估患者GCS评分,并记录手术切除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纵裂组、翼点组及额下组术前GCS评分分别为6.4±0.9分、6.5±1.0分和6.4±1.1分;而术后1周时分别为12.4±1.3分、11.9±1.2分和15.6±1.4分.术前3组GC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纵裂组GCS评分优于翼点组和额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纵裂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翼点组和额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鞍区脑膜瘤采用不同显微手术入路均可获得较好的切除效果,但纵裂入路在改善神经症状、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不同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83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金安;白西民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