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作者:王慧群;田伟

    目的 探讨3D-CE MRA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例NCS患者及对照组(30名3D-CE MRA表现正常者)的3D-CE MRA原始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数据并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左肾静脉(LKV)均跨过腹主动脉前方;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间夹角为(84.50±13.60)°,SMA前行(13.40±5.10)mm转而下行,经过LKV层面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为(16.40±5.10)mm,LKV肾门前段与SMA、腹主动脉夹角段前后径比值为1.4.4例NCS患者的夹角明显变小(<30°),且SMA以较小角度发出后前行较短距离后即转向下行,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离变小,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内LKV明显受压,LKV扩张段与狭窄段前后径平均比值为4.5,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3D-CE MRA能显示腹主动脉、SMA与LKV三者之间关系,准确诊断NCS.

  • 多发性硬化MRI佳增强时间窗的初步研究

    作者:段阳;杨本强;白荣杰;马林;郭启勇;吴振华

    目的 明确多发性硬化佳MRI增强延迟扫描时间.方法 对30例MS患者每个月随访的197次MRI检查行2、7和12分钟共3个时相增强扫描,盲法对各时相间MS病灶数目和信号强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增强2、7和12分钟后的病灶数目分别为425、433和433.增强后2分钟内MS病灶平均信号强度病灶快速强化,从301.5上升到429.5(P<0.05),7和12分钟后平均信号强度分别增加127(299.5~441,P<0.05)和132(302~437.9,P<0.05).增强2~7分钟后平均信号强度达到高峰平台期(429.5~441,P>0.05),7~12分钟之间的变化不明显(441~437.9,P>0.05).结论 增强7分钟延迟扫描为MRI探测强化病灶佳时间.

  • 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运用

    作者:李红;马林;苏家贵;何宝明;由昆;洪剑;赵敏

    目的 评价磁共振增强减影方法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对增强前后T1加权图像行减影处理.在不同的解剖层面,随机选取120处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常规增强T1加权和减影图像中分别进行长度及相对信号强度测量,所获数据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比较异常强化柔脑膜在减影图像与常规增强T1WI中的显示.结果 磁共振减影图像比常规增强T1WI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更清晰、直观.减影图像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多呈连续状,而常规增强T1加权图像大多呈断片状,2种成像方法显示异常强化柔脑膜的长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减影图像中异常强化柔脑膜信号强度相对比值明显高于常规增强T1WI,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是一种能明显提高结脑异常强化柔脑膜显示率的简便方法,可为临床早期诊断结脑提供一个全新的诊断工具.

  • 对比增强数字化乳腺断层摄影诊断乳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蓉;文婵娟;蔡裕兴

    乳腺癌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发病率均逐年上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已居首位.乳腺X线摄影是早期检出乳腺癌常用、有效的手段,但由于腺体组织的重叠、特别是致密型乳腺,常影响病变的检出与诊断.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本文就其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肺癌CT动态增强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关系

    作者:丁庆国;季珊维;王晓燕

    目的探讨肺癌CT动态增强特性与微血管密度(MVD)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肺癌病例33例.均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病灶强化起始时间(ST)、峰值时间(PT)、强化回落时间(DT)及强化峰值(PH).取手术切除标本20例作抗CD34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MVD.对20例支气管肺癌PH与MVD作相关分析,并分别对腺癌及鳞癌两组MVD及ST、PT、DT、PH作统计学检验.结果肺癌PH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腺癌组MVD明显高于鳞癌组(P<0.01),腺癌组PT小于鳞癌组(P<0.05),两组PH、ST、DT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CT动态增强特性与肺癌MVD具有相关性,并可反映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

  • VIBRANT多时相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

    作者:金光暐;蔡幼铨;安宁豫;李席如;刘梅;王建东

    目的 探讨VIBRANT多时相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GE 1.5T MR仪及4通道乳腺相控阵线圈,对53例(57灶)患者双侧乳腺平扫后用Gd-DTPA(磁显葡胺0.1 mmol/kg)以 2.0 ml/s静脉团注,注药后约15秒开始第1次采集,采集时间约57秒,连续无间隔采集8~10次.结果 除1例外,所有乳腺脂肪抑制均匀.乳腺病变形态是否规则及边缘是否有毛刺与病变良、恶性关系显着(P<0.05).边缘毛刺征特异度95%(19/20).恶性病变1分钟早期增强率高于良性病变(P<0.05),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89%及65%.恶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Ⅰ型(单相型)10.81%(4/37),Ⅱ型(平台型)2.7%(1/37),Ⅲ型(流出型)86.49%(32/37);良性病变Ⅰ型65%(13/20),Ⅱ型5%(1/20),Ⅲ型10%(2/20),Ⅳ型(环状或无明显强化)20%(4/20).以Ⅱ型或Ⅲ型为恶性标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19%及85%.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相结合,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1.89%(34/37),85%(17/20),89.47%(51/57).结论 应用VIBRANT进行乳腺多时相增强MRI脂肪抑制较好,可以得到较好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比较有效的方法.1分钟早期增强率诊断灵敏度较高,边缘毛刺征特异度较高.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李洁;张晓鹏;曹崑;唐磊;孙应实;单军;欧阳涛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临床或钼靶X线可疑恶性发现的病人,获得病理证实的4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28个.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MR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和单次激发EPI,b*1000 s/mm2.由两名医生共同在ADW工作站Functool 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进行判断,分为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种.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法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性质判断.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4%(26/27)、61.5%(8/13)和85.4%(35/41).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诊断阈值为1.42×10-3 mm2/s,曲线下面积为0.690.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61.5%(8/13)和80.5%(33/41).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76.9%(10/13)和85.4%(35/41).有50%(14/28)的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典型,通过ADC值得到进一步确定诊断.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提高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特异性,可为动态增强扫描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超快速CE-MRA 4D血管电影技术

    作者:韩鸿宾

    目的综合应用快速成像方法,实践超快速对比增强4D血管造影电影技术.方法综合利用并行采集技术、K空间半数采集技术、K空间中心前置技术等,实现超快速3维采集.结果单次3D血管信息采集的时间缩短为2.5 s,可以实现各个投影角度的电影效果.结论通过综合运用快速成像方法,可以实现4D血管造影电影效果.

  •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相生;肖湘生;张挽时;徐家兴;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在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研究116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其中肺癌88例,结核球10例,炎性结节15例,良性肿瘤3例.在注入造影剂1.5ml/kg前后,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时病灶的CT值,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结果:三者动态增强曲线的峰值中每两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肺癌的增强峰值高于结核球而低于炎性结节.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多呈慢升慢降型,抛物线状;炎性结节多呈快升慢降或快升快降型;结核球多呈一低平曲线.炎性结节达峰值的时间较肺癌快.结论: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峰值、达峰值的时间、曲线形态不同于结核球、炎性结节,因而动态增强曲线有助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 靛胭脂染色在高危人群常规大肠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林生;梁丁保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早期发现与诊断直接影响着疗效与预后。临床上仅凭普通内镜,往往很容易造成微小平坦型病变的漏诊,而靛胭脂染色可使病变部位与周围对比增强,能够观察到普通内镜难以察觉的病变,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检出率比常规方法高2~3倍[1]。笔者通过对高危人群的常规大肠镜染色检查,提高了大肠病变的检出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 动态对比增强MR灌注成像对脊柱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查云飞;肖学红;李茂进;杨建勇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灌注成像参数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特征对脊柱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胸、腰椎体骨质疏松伴椎体急性压缩性骨折(ACF)40例(69个椎体)、胸、腰椎体恶性压缩性骨折(MCF)40例(85个椎体)和36例与病变组年龄、性别相适配的正常腰椎进行钆剂T1 WI动态对比增强MR灌注成像,绘制压缩椎体和正常椎体的TIC并计算压缩椎体的峰值增强百分率(Emax)、增强斜率(ES)和到达峰值时间(TTP).结果 骨质疏松急性压缩性骨折组、恶性肿瘤压缩性骨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Emax、ES、TIT分别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1.1997、9.7389、10.9449、9.7517、4.1366、6.4634,P值均<0.01),但是骨质疏松急性压缩组与恶性肿瘤压缩性骨折组间Emax、ES、TTP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1.4998、1.2259、2.3905,P值均>0.05).TIC类型在脊柱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组间分布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3.006,P<0.001).骨质疏松急性压缩性骨折组的E型.TIC所占比例大,达80.0%(32/40),恶性肿瘤压缩性骨折组的D型TIC所占比例大,达40%(16/40).正常对照组无1例表现为E型TIC.C型和D型TIC在正常对照组分别占38.89%(14/36)和61.11%(22/36).E型TIC对骨质疏松急性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67.5%、准确性为73.75%、阳性预测值为71.11%、阴性预测值为77.14%.D型TIC对恶性肿瘤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97.50%、准确性为68.75%、阳性预测值94.12%、阴性预测值为61.90%.结论 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灌注成像首过效应的峰值增强率、增强斜率和峰值到达时间参数并不能有效鉴别骨质疏松急性压缩性骨折和椎体恶性肿瘤伴压缩性骨折,但是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对鉴别诊断是有帮助的.

  • 对比增强超声造影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杨勇明;王成龙;崔健;王建江;杜纯忠;王哲民;方亚平;欧阳宏;朱敏;潘红莲;黄品同;郑志强

    使用新一代的造影剂和配套的超声造影专用技术可获得前所未有的影像.这一技术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以及心肌、心内膜声学造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3],但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报道较少.

  • 心包内畸胎瘤1例

    作者:寇仁业;邹志强;袁耒;许世宁

    病人女,0岁.阵发性心悸伴胸闷1年,心律平治疗无效.查体:一般情况好.血压140/90 mm Hg(18.63/12.00 kPa),心率105次/min,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心房纤颤.MRI及CT示后中纵隔有约8 cm×7 cm大小肿块,边缘光滑,位于气管隆凸前下方、左肺动脉下方、左心房上方,左肺动脉及左心房受推压;周边结构稍受压;增强扫描后病灶未见异常对比增强(图1).

  • 腹部对比增强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胃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效果

    作者:于继群;张军;李哲;郑石磊;刘永利;雷振

    目的 探讨腹部对比增强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胃癌壁外血管侵犯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中铁山桥集团医院收治的10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直肠癌高分辨MR图像定义的壁外血管侵犯(EMVI)评分标准及增强多排螺旋CT(ceM-DCT)检查影像结果相结合,判定胃癌EMVI阳性或阴性,分析ceMDCT诊断胃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和分期等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ceMDCT检查结果显示,10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EMVI阳性患者34例(32.4%),EMVI阴性患者为71例(67.6%).ceMDCT诊断胃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与肿瘤生长方式和直径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和组织类型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EMVI阳性与ct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对比增强多排螺旋CT能定性诊断原发性胃癌壁外血管侵犯疾病,诊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垂体窝内脉络丛乳头状瘤一例

    作者:许先平;陈世洁;吴明灿;张志文;罗国才;姚远

    患者 女,46岁.3个月因双眼视力不清,于2004年12月4日入院,患者伴轻度头痛,月经正常,无身体肥胖,无肢端肥大,无泌乳,无抽搐及肢体无力,入院体查:血压120/65mmHg,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颞侧偏盲,视力左0.1,右0.08.血泌乳素823.75uIU/ml(正常值130~700uIU/ml).MRI示:鞍内及鞍上可见21mm×29mm×23mm大小稍长T1信号,其信号欠均匀,局部边缘见条片状短T1信号,病灶向两侧影响海绵窦,向上推移视交叉,注射Gd-DTPA后病灶呈中等非均匀异常对比增强.

  • 原发性胸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动态增强MRI表现

    作者:陈宇;徐坚民;李莹;张景忠;朱进

    目的初步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动态增强MRI表现,以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用动态增强MRI方法对已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例胸椎PNET行3次MR检查并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在信号强度-时间和对比增强率-时间曲线上,2例PNET 3次检查均表现为快升慢降型,即肿瘤早期就开始迅速增强,上升峰极陡,60~120 s即达到高峰水平,然后保持平坦,3.5 min内未见明显下降曲线.结论动态增强MRI扫描能帮助对PNET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 CT血管成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原则和策略

    作者:张龙江;卢光明

    随着CT技术的迅速进展,CT已经成为医学影像检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静脉注射对比剂增强的CT检查,尤其是CTA的普及更是增加了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应用.在很多医疗机构,CTA已基本代替了常规DSA检查,成为血管性病变诊断首选的影像检查手段,甚至被认为可作为影像诊断的金标准[1].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新的CT设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当前CT快速的扫描能力使进行对比增强CT扫描时常可以获得足够诊断的图像质量,但在非常短的扫描时间内确保得到靶部位大程度的强化却成为一个很大的临床问题,这对精确确定靶部位扫描延迟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综述当前CT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一些原则和策略.

  • 神经影像进展

    作者:朱明旺

    迟发放射性脑损伤的常规和功能成像技术为了评价常规和功能成像在迟发性放射性脑病(RIBI)病人中的应用,Gomori等对22例放射性脑坏死病例进行了研究,其中20例得到病理证实,2例病人分别进行了4年和8年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这些病人因高级别原发性脑肿瘤(15例)、脑膜瘤(3例)、其他肿瘤(3例)行放射治疗.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对比增强MRI和动态磁敏感相对局部脑血容量研究(22例),MRS(10例)TI-SPECT (11例)和 PFT(14例).

  • 增强CT与PET/CT在诊断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作者:孙志超;吴仪仪;余仲飞;张建;孔今山;左长京

    目的 比较增强CT、18F-FDG PET/CT及其联合应用在肺癌诊断及区域淋巴结分期中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8月~2011年6月因肺部实性病灶行增强CT及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122例,其中恶性82例,良性40例.病理及临床影像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将增强CT及PET/CT结果与其对照,并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增强CT、18F-FDGPET/CT在肺癌及淋巴结的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病灶SUVmax、CT强化值及综合分析法诊断肺癌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75.0%、84.4%、88.0%和76.9% (SUVmax);67.1%、82.5%、68.3%、88.7%和55.0%(强化值);96.3%、90.0%、94.3% 、95.2%和92.3%(综合分析).其中SUVmax、综合分析法诊断肺癌方面比CT强化值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分析法比PET/CT的SUVmax在诊断肺癌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癌的区域淋巴结分析的准确性方面PET/CT较增强CT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的SUVmax诊断肺癌相比增强CT的强化值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同时PET/CT在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分期的准确性显著高于增强CT.PET的标准化摄取值、增强CT的强化值及CT的形态学的综合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性.

  •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荣刚

    超声对胃肠道的检查曾经被认为是不准确的,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胃肠道内存在大量气体,而气体的存在是超声检查的主要障碍之一.但1990年以后,人们通过让胃肠道充盈的办法突破了这种限制.胃肠道超声检查已经被认为是很多胃肠道疾病的一种有效诊断工具,胃肠道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对大肠的大部分,以及胃、小肠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有效的评估.现主要对胃肠道超声造影检查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综述.

12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