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部各类随意型皮瓣修复手腕部电烧伤的护理

    作者:葛金芳

    腹部随意型皮瓣具有不含知名血管,手术操作简便,切取位置自由,皮瓣大小灵活及供区隐蔽等特点,是修复手腕部电烧伤创面常选用的皮瓣之一.我科自1986年来,应用腹部各类随意型皮瓣修复手腕部电烧伤创面48例,现将其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8例,男42例、女6例,年龄3~52岁,由于高压电(>1000v)烧伤40例,由于低压电(<1000 v)烧伤8例,其中手部电烧伤16例(手指9例、手掌4例、虎口3例)、腕部32例,创面修复采用随意型薄皮瓣7例,随意皮瓣17例,筋膜皮瓣14例,带肌膜筋膜皮瓣10例.要求皮瓣大小约3 cm×3 cn~26 cm×18 cm.

  • 超长宽比皮下筋膜蒂随意型皮瓣在小耳畸形矫正中耳甲腔创面修复的应用

    作者:赵天兰;余道江;谢晓明;张云涛;陈琦;韩文雅

    目的 探讨超常规长宽比的狭长皮下筋膜蒂随意型皮瓣在轻度小耳畸形修复中耳甲腔创面的修复效果及其成活机制.方法 6例先天性轻度小耳畸形患者,均采用耳甲腔复合组织瓣上旋转移小耳畸形修复术,所形成的耳甲腔创面以设计不带知名血管的超长宽比耳前狭长皮下筋膜组织为蒂的侧颌颈部随意型皮瓣修复.皮瓣部大面积4.0 cm×4.5 cm,小3.0 cm×3.0 cm,蒂部宽1.0~1.5 cm,长3.5~4.5 cm.结果 6例狭长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修复后局部外形满意.结论 设计的超长宽比皮下筋膜蒂皮瓣不带知名血管,且其总体长宽比例远远超过传统随意型皮瓣长宽比例的限度,无需解剖血管,操作简易,修复后外形满意,因而是修复轻度小耳畸形耳甲腔创面的可取皮瓣.

  • 水蛭素对大鼠缺血皮瓣血运恢复与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韦骎兮;殷国前;潘新元;苏映军;庞进军;余奇松;彭鎏;朱江英;陈子翔

    目的 探讨水蛭素对皮瓣远端缺血组织血流灌注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35只SD大鼠,每只背部构建左右缺血皮瓣,将左右皮瓣完全随机分为水蛭素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0 d)和术后1~3 d于皮瓣近段、中段、远段各位点,水蛭素组分别皮下注射0.5U水蛭素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分别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以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每日皮瓣血流灌注状态、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应答蛋白-1(TSP-1)的表达,并于术后6d测定皮瓣成活面积.结果 术后1~6 d,水蛭素组皮瓣血流灌注量及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d水蛭素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水蛭素组皮瓣组织中TSP-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水蛭素组皮瓣成活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水蛭素通过加速恢复血流灌注、调节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促进缺血皮瓣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提高皮瓣组织的成活率.

  • 氨氯地平经皮肤渗透给药对缺血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秦永红;张选奋;李爱书;钟琳;刘凯;张瑾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水凝胶(amlodipine gel)经皮肤渗透给药及其对大鼠缺血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制备0.5%、1.0%、1.5%、2.0%和2.5%氨氯地平水凝胶.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测定氨氯地平经大鼠皮肤的累积渗透量.在大鼠缺血随意型皮瓣外用氨氯地平水凝胶7d后,测定皮瓣的成活面积和给药后第2、6小时皮瓣组织中氨氯地平的含量.结果 氨氯地平的累积渗透量随氨氯地平浓度和渗透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0.5%、1.0%氨氯地平水凝胶中的氨氯地平的累积渗透量<1.5%、2.0%、2.5%氨氯地平水凝胶(P<0.05).1.5%氨氯地平水凝胶组皮瓣组织内氨氯地平的含量均>0.5%氨氯地平水凝胶组(P<0.05).0.5%氨氯地平水凝胶组皮瓣的成活面积为(391.4±65.4) mm2,高于凝胶基质对照组的(192.9±56.8) mm2及空白对照组的(191.0±50.2)mm2(P<0.05),但1.5%氨氯地平水凝胶组皮瓣(265.7±88.3)mm2与两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可渗透进入皮肤组织;0.5%氨氯地平水凝胶可显著提高缺血随意型皮瓣的成活面积.

  • 地拉罗司对成年大鼠狭长窄蒂皮瓣DLL4、CD105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冀宇;赵天兰;余道江;徐子寒;杨建新

    目的 探讨地拉罗司对成年大鼠狭长窄蒂皮瓣Delta样配体4(DLL4)、CD105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地拉罗司组和对照组(n=10).地拉罗司组每只大鼠采用地拉罗司100 mg·kg-1·d-1连续灌胃1周,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周.灌胃停止后,两组每只大鼠背部左右各设计1个蒂部为1 cm×1 cm、瓣部为3 cm×3 cm的狭长窄蒂乒乓球拍样随意型皮瓣模型.手术1周后分别取各个皮瓣蒂部、皮瓣部中间位置组织1 cm×1 cm,以10%甲醛溶液固定,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检测CD105和DLL4.结果 地拉罗司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在蒂部或是在皮瓣部,大鼠皮瓣组织内CD105标记的新生血管均增多,DLL4表达的新生血管均减少.两组中,皮瓣部组织中CD105、DLL4标记的新生血管均多于蒂部.结论 地拉罗司促进狭长窄蒂皮瓣中的CD105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并且可能与其抑制皮瓣Notch途径中关键蛋白DLL4的表达有关.

  • 电脉冲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大鼠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成铤;赵敏;戚可名;王法刚;李桂林;王阳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质粒直接皮下注射,结合直流电脉冲刺激的基因治疗方案的血管生成效应及不同剂量质粒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设计大鼠随意皮瓣模型,利用直流电脉冲将皮下注射的重组质粒PCMV-MCS-VEGF-IRES2-EGFP导入缺血皮瓣内.观察皮瓣成活的情况,利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VEGF基因的血管生成效应.结果皮下直接注射结合直流电脉冲成功地将重组质粒导入皮肤.基因转染后7 d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增生.基因治疗组皮瓣成活面积80μg为(77.38±4.56)%,400μg为(82.57±5.21)% 显著大于对照组48.96±4.32)% .但两基因治疗组皮瓣成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质粒直接皮下注射结合直流电脉冲刺激能够高效转染大鼠皮肤,具有明显的血管生成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大鼠随意型皮瓣的成活.质粒的剂量对皮瓣成活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随意型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王淑琴;谭谦;郑东风;许澎;葛华强;林樾;燕辛

    目的 探讨随意型皮瓣在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美学效果.方法 针对各种原因所致的面部软组织缺损,根据缺损部位所处的面部美学亚单位、缺损形态及缺损面积等设计随意型皮瓣,如旋转皮瓣、推进皮瓣、易位皮瓣、“风筝”皮瓣等,对36例患者进行修复.切口设计顺皮纹方向,切口无张力缝合.结果 术后36例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瘢痕轻微,随访2~1 2个月,美学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随意型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皮瓣质地柔软,色泽无明显差异,能大限度地保留面部美观及功能.

  • 疏血通注射液对大鼠随意型皮瓣存活的影响

    作者:林丁盛;张义鹏;郑鑫;李志杰

    目的 研究疏血通注射液对大鼠背部随意型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大鼠McFarlane皮瓣制作方法,将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疏血通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射疏血通注射液1.5 mL/kg,对照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5 mL/kg.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分别进行皮瓣存活面积比的检测,并取皮瓣近、中、远区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术后7 d,实验组皮瓣的存活面积比为(72.52±2.23)%,对照组皮瓣的存活面积比为(50.36±2.37)%,实验组存活面积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区皮瓣的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减轻,并且出现大量的新生血管,中区新生血管密度(27.42±4.21)个/mm2,与对照组(17.45±5.43)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VEGF表达量为4731.24±448.99,对照组为2466.01±8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能通过增加VEGF表达等途径,促进皮瓣新生血管增生,改善皮瓣血供,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大鼠随意型皮瓣的存活.

  • 紫花烧伤膏对大鼠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刘斌钰;刘斌焰;李丽芬;何引飞;王亚荣

    目的 观察紫花烧伤膏对大鼠皮瓣存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 大鼠72只,随机分为紫花组(外用紫花烧伤膏)、阳性对照组(外用海普林乳膏)、阴性对照组(未手术组)和模型组(外用凡士林),每组18只.在大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8 cm×2 cm的随意型皮瓣,2次/日涂药,观察大鼠皮瓣成活情况;比较术后1、2、3和7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并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紫花组(73.58±10.74)%,模型组(33.40±16.05)%,紫花组比模型组提高了54.61% (Q =10.63,P<0.01),与海普林组(71.65±11.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花组血清SOD和NO含量高于模型组,MDA、TNF-α和IL-6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与海普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紫花组与海普林组皮瓣组织水肿、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紫花组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形成,皮瓣血管所占面积明显高于模型和海普林组(P<0.01).结论 紫花烧伤膏可明显改善大鼠皮瓣血液循环,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害、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NO的含量、降低TNF-α和IL-6水平、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腺病毒载体介导人VEGF cDNA促进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发成;崔磊;孙欲晓;钱云良;陈诗书;关文祥

    目的探讨以腺病毒载体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大鼠缺血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于鼠背设计蒂在尾侧髂嵴水平的随意型皮瓣,面积为2 cm×8 cm,A组皮瓣远端2/3 顺皮瓣长轴分10个点真皮下注入1012PFU的携带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CMV-VEGF),B组同法注入同剂量的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腺病毒(AdCMV-Gal),C组注入1 ml的生理盐水,3 d后掀起皮瓣并原位缝合,术后7 d观察实验结果.结果每组皮瓣成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A组(85.91±2.54)%,B组为(59.56±1.18)%,C组为(61.48±1.09)%,A组成活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显示,应用AdCMV-VEGF治疗的成活皮瓣中,VEGF有表达,组织学切片显示,AdCMV-VEGF治疗皮瓣中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大量形成.结论以腺病毒为载体局部应用VEGF基因能增加缺血皮瓣的成活面积,该法具有高效的特点.

  • 以颈浅动脉为蒂的颈肩背皮瓣几种术式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婷婷;王春梅

    1 发展简史1973年McGregor发现轴型皮瓣远端有超灌注现象,提出轴型皮瓣可携带随意型皮瓣作为整体掀起应用.1974年陈宗基[1]报道经细小吻合支跨区供血的逆行轴型皮瓣.1983年王业江[2]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局部皮瓣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随后国内司徒朴等[3]于1986年首次报告了真皮下血管网的带蒂薄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糖尿病大鼠随意皮瓣的影响

    作者:何智灵;李浙峰;高伟阳;李俊杰;林康;吕雷;高自勉;茹翱

    目的 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糖尿病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为对照组(A组),其余24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随机平均分为两组(B组、C组),再次构建大鼠背部任意瓣(3cm×10cm)模型,成模后B组术后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 U/kg),A组、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10天取皮瓣检测成活面积、组织学观察、VEGF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SDF-1α及MMP-9含量.结果 皮瓣面积C组(33.34±2.01)%明显低于A(50.17 +2.29)%组与B(48.3±2.43)%组(P<0.01),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B组皮瓣的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比C组减轻;新生血管计数B组17.5±3.29/平方毫米明显高于A组22.08±3.84/mm2,A、B组均明显高于C组11.33±2.42/mm2(p<0.01).VEGF表达量A组4528.16±551.26、B组3671.67±482.04明显高于C组2571.08±535.45(P<0.01),A组与B组无差异(P>0.05).血清中SDF-1α、MMP-9的含量A组、B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通过增加SDF-1α、MMP-9、VEGF表达等途径促进皮瓣生血管增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提高糖尿病大鼠随意型皮瓣的存活.

  • 低分子量肝素钠乳膏对大鼠体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作者:王亚荣;李丽芬;王树华;叶锦文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钠乳膏(heparin sodium cream)对大鼠缺血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只,肝素组(外用低分子量肝素钠乳膏)和对照组(外用凡士林).再根据检测时间的不同,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即肝素24、48、72 h和7 d组;对照24、48、72 h和7 d组,每亚组6只.在大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随意型皮瓣,面积为8 cm×2 cm.各组大鼠皮瓣分别外涂相应药物,消毒敷料包扎,术后每只大鼠单笼喂养,每日观察大鼠皮瓣情况并继续涂药,分别在术后24、48、72 h和7 d麻醉大鼠,摘除眼球,取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并在皮瓣上中下3段各取一块组织,进行皮瓣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每组皮瓣成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肝素组(66±18)%,对照组(22±16)%,肝素组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肝素组血中SOD活性较高而MDA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结果显示,肝素组皮瓣中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大量形成,而且毛细血管内膜较完整,细胞肿胀轻,线粒体结构较稳定.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钠乳膏可以明显改善皮瓣血液循环,促进皮瓣成活.

  • 皮瓣移植技术的发展趋势

    作者:李军辉;邢新

    皮瓣移植技术作为一种修残补缺的手段,是修复重建和整形外科医师对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主要方法之一[1].20世纪50年代以前,移植皮瓣的类型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有较多的肌瓣和轴型皮瓣移植术的报道;70年代,随着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开展,出现了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80年代,有了逆行岛状皮瓣、筋膜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静脉皮瓣和预构皮瓣等移植术的报道;90年代,又出现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穿支皮瓣移植术等[2].

  • 面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原理:101条穿支的区域分析

    作者:Quentin Qassemyar;Eric Havet;Raphael Sinna;朱利娜;魏峰;高景恒

    背景与目的 面动脉穿支皮瓣已发展为口周及鼻翼缺损的精确再造修复技术.该技术让移植再造术由传统的两步缩短为一步.尸体研究已描述了面动脉穿支的数量、位置和尺寸.已清楚了面部动脉的血液供应,但是每条穿支的皮肤血液供应情况仍不清楚.方法 作者对新鲜尸体的20条面动脉进行了解剖分析.剥离所有直径大于0.5mm的面部动脉穿支并测量其直径.所有穿支皮瓣选择性注入1ml的墨水稀释液.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解剖分析了20条面部动脉,平均长度为12.06cm.每条面动脉上直径大于0.5mm的穿支数量平均为5.05支.穿支的平均直径是0.96mm.共101条穿支选择注射墨水,所有注射皮肤区域的平均面积是8.05cm2.确定了7个主要的穿支体区.结论 面动脉穿支似乎主要集中于口角连和横向1~2cm处.确定了7个主要的穿支体区,可作为局部皮瓣设计的基础.本研究增加了我们对面部血管化的理解,并将结束我们在面部重建术中使用随意型皮瓣的历史,让面部重建术更加精确.

  • 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在手部的应用

    作者:苏艳;李贵香

    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移植修整12例手部烧伤瘢痕挛缩,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15~40岁之间.对12例手部烧伤瘢痕挛缩切除后,行腹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其皮瓣小面积为2cm×6cm,大面积为15cm×18m,蒂宽2.5cm~4cm,均为随意型皮瓣,皮瓣全部成活.

  • 鼻唇沟随意型皮瓣修复外鼻缺损13例体会

    作者:王健

    目的:探讨鼻唇沟随意型皮瓣修复外鼻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鼻唇沟随意型皮瓣修复外鼻缺损13例,均为病变切除和外伤所致,缺损部位主要为鼻翼和鼻背下部,手术均先行病变切除和清创,再同期手术皮瓣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直接缝合Ⅰ期愈合。术后13例获随访0.5年,术后皮瓣色泽、质地、耐磨性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供区无明显瘢痕。结论:鼻唇沟随意型皮瓣具有设计简单,操作简便,组织量足够且与外鼻邻近,术后瘢痕不明显等优点,是外鼻缺损修复的佳选择,值得在基层耳鼻喉科推广。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对提高随意型皮瓣缺氧耐受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一衡;王安远;薛继鑫;陈广军;褚庭纲;李志杰

    目的 探讨纳米微囊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HIF-1)对提高大鼠随意型皮瓣缺氧耐受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改良大鼠McFarlane皮瓣制作方法,在28只健康SD大鼠的背部设计随意型皮瓣.在距皮瓣蒂部近、中、远三处局部分别注射药物.根据注射药物不同分为4组,纳米微囊包裹bFGF联合HIF-1组(实验组)、纳米微囊包裹bFGF组(对照组1)、纳米微囊包裹HIF-1组(对照组2)和纳米微囊组(空白对照组).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分别测量皮瓣的成活面积、HE染色及目的蛋白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及皮瓣新生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等.结果 术后第7天,实验组皮瓣存活率(92±5)%,MVD(44±7)个,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皮瓣组织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比其他各对照组减轻.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中能观察到目的蛋白的表达,而空白对照组中无表达.结论 以纳米微囊为载体包裹bFGF和HIF-1,能显著提高大鼠随意型皮瓣的缺氧耐受,增加皮瓣成活面积,促进皮瓣存活.

  • 硝酸甘油软膏对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李卫;齐鹏飞;于德军;毕佳琦;李宝林;费剑峰;张守相;胡清海;郭振贵;孟庆刚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软膏对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外伤清创后一期行随意型皮瓣修复术的45例患者(23名为治疗组和22名为安慰剂组),将硝酸甘油软膏或安慰剂在手术结束后按预先随机分组和设计方式分别涂擦外用到皮瓣之上。结果随意型皮瓣术后,接受安慰剂治疗组皮瓣坏死5例(22.7%),而接受硝酸甘油软膏治疗的实验组有2例发生了皮瓣坏死(8.7%)。结论在接受硝酸甘油软膏的患者皮瓣坏死率有明显的减少。硝酸甘油软膏应用能够帮助预防术后皮瓣的坏死,是一个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猪背部窄蒂随意型皮瓣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嵩;程新德;赵天兰

    目的 用实验的方法 探讨随意型皮瓣的成活长度与蒂宽的关系.方法 在6头猪背上制作两组瓣长、瓣宽相同而蒂宽不同的随意型皮瓣,比较分析两组皮瓣在大体表现、成活长度、皮温变化和病理学表现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皮瓣在上述各方面的观察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猪背部随意型皮瓣的成活长度与蒂宽不呈正比例关系.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