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iR-124a通过抑制TGF-β通路促进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祖细胞分化

    作者:陈冬梅;马海滨;刘淑丹;王立斌;李玉奎;魏军

    目的 研究miR-124a参与抑制TGFBR1和BMPR1B的转录后调控,及其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向胰腺祖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慢病毒过表达miR-124a前体,建立PMSCs中过表达miR-124a细胞模型;转染miR-124a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24a表达;real-time PCR分析miR-124a与其调控的靶基因TGFBR1和BMPR1B的表达调控关系;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miR-124a过表达后,胰腺祖细胞特征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PMSCs中过表达和抑制表达miR-124a,能反向调控其靶基因TGFBR1和BMPR1B的表达;miR-124a过表达后,胰腺祖细胞特异性基因PDX-1、Nkx6.1、NGN3和β细胞特征基因Insulin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PDX-1和Insulin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同样升高.结论 miR-124a可能通过抑制TGFBR1的表达,阻断TGF-β/TGF-β R信号,使细胞发生间质上皮转化,并可能通过抑制BMPR1B的表达阻碍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从而 指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祖细胞分化.

  • 程控降温法与二步法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冻存效果的影响

    作者:章毅;陈侃俊;李萍;李冉;陈亮;陆薇;伍婷;金魏名

    目的 观察对比程控降温法与二步法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深低温冻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程控降温法和二步法对3个批次的pMSCs进行液氮冻存,3个月后进行复苏,测定细胞存活率、活细胞数,观察体外培养1~4 d时的细胞形态,CCK8法进行细胞增殖检测,同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抗原,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S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细胞三向分化能力鉴定.结果 程控降温法对比二步法冻存的细胞活率在冻存前、复苏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均在24 h时贴壁,呈短梭形,96 h时细胞密度达到95%左右,均匀铺满视野.增殖测定结果显示,培养第3~5天为两组细胞的对数生长期,第5天时增殖倍数达到高,分别为第1天的6.44倍和6.29倍,经过短暂的平台期后进入衰亡期,增殖趋势一致;但分别在第4天(P<0.01)、第6天(P<0.05)和第7天(P<0.05)时,程控降温法冻存的细胞存活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二步法冻存的细胞.两种方法冻存细胞的表面标志性抗原CD73、CD90、CD105阳性细胞数百分比分别为99.85%、99.87%、96.45%和99.73%、99.73%、96.17%.诱导14 d后两组pMSCs均出现明显的成脂、成软骨、成骨细胞特性.结论 采用程控降温法或二步法冻存pMSCs均能很好地维持细胞活力及生物特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宜采用程控降温法,以获得增殖能力更好的种子细胞.

  •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章毅;陈亮;李萍;许惠利;王哲;伍婷;张澄宇

    目的 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上清模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与H9C2心肌细胞transwell共培养(微环境组),观察其对H9C2细胞的生长状态、细胞增殖影响情况.同时设置10%FBS的DMEM为空白对照、pMSC/H9C2 transwell共培养为阳性对照(pMSC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增殖状态;共培养72 h后将H9C2胰酶消化按5×106/ml每孔进行96孔板铺板,分别在24和48 h进行CCK8细胞增殖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上清与心肌共培养72 h后心肌细胞密度达到8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组,与pMSC组无明显差异.共培养处理后的心肌细胞培养24和48 h增殖结果均显示,微环境组与pMSC组心肌细胞增殖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24 h增殖结果显示pMSC组与微环境组心肌细胞增殖差异极显著(P<0.01),而48 h增殖结果显示pMSC组与微环境组心肌细胞增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提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微环境有望部分替代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损伤修复治疗功能.

  • IFN-γ对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上 PDL2表达及诱导外周血 CD8+IL-10+T 细胞亚群分化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恒;王国艳;王炜玮;王斐斐;刘冉冉;栾希英

    目的:探讨IFN-γ对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hPMSCs)上程序性死亡配体2(programmed death ligand 2,PDL2)的表达及诱导外周血CD8+IL-10+T细胞亚群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酶消化法分离hPMSCs;RT-PCR 和 FCM 分析 hPMSCs 上PDL2的表达,以及IFN-γ对PDL2表达的影响;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并用E花环法纯化T细胞;FCM分别检测PDL2单克隆抗体( McAb)阻断及IFN-γ刺激条件下,hPMSCs对 PHA 和 CD3/CD28 McAb 活化的 T 细胞中 CD8+IL-10+T 细胞亚群变化。结果hPMSCs高表达PDL2,IFN-γ能够上调hPMSCs上PDL2的表达;FCM分析结果显示,hPMSCs可诱导CD8+IL-10+T细胞亚群的分化,在PHA和CD3/CD28 McAb活化条件下,外周血T细胞中CD8+IL-10+T细胞亚群比例在有hPMSCs存在组明显高于无hPMSCs存在组(P<0.01);阻断PDL2的表达后, hPMSCs对T细胞向CD8+IL-10+T细胞亚群诱导分化能力明显下降;IFN-γ刺激后的hPMSCs对外周血中CD8+IL-10+T细胞亚群的诱导作用明显上调。结论 hPMSCs 能够诱导外周血中T细胞向CD8+IL-10+T细胞亚群分化,PDL2能够协同hPMSCs诱导CD8+IL-10+T细胞亚群形成;IFN-γ通过上调hPMSCs对PDL2的表达,促进hPMSCs对外周血T细胞向CD8+IL-10+T细胞亚群转化的调节作用。

  • 胎盘源性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建;朱争艳;杜智

    人类胎盘源性干细胞(hPDSCs)是干细胞的混合群.再生医学已将其用于某些功能衰竭和损伤器官的细胞再生、抗细胞凋亡、抗炎,抗肿瘤和细胞功能恢复研究.目前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证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DMSCs)可以在体外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并于体内外促进干细胞增生和抗肝细胞凋亡,在动物肝损伤模型抑制肝纤维化.本文就胎盘干细胞的来源、分类、生物学特性以及胎盘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治疗研究做一综述,以便为进一步探讨胎盘源性干细胞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胎盘来源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刘太行;王应雄;丁裕斌

    干细胞应用于再生医学治疗多种疾病近年来已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然而由于种细胞的来源和伦理学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快速发展.胎盘不仅能为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同时作为多种类型干细胞的存储器,为干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种源,且来源广泛、易于分离、不存在伦理争端.由于胎盘干细胞优良的分化潜能及独特的免疫学特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研究中.本文就目前关注较多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和胎盘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应用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做论述.

  • HLA-G阳性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Treg的实验研究

    作者:崔桂玉;白剑;苗兰英;林大勇;刘鸿;李亚丽;刘喜成

    目的:研究HLA-G阳性的胎盘间充质干细在体外诱导Treg的产生.方法:从新生儿胎盘中分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式将PEGFP-N1-HLA-G质粒转染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PEGFP-N1组和PEGFP-N1-HLA-G组,每组设置5个复孔,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HLA-G的表达,将鉴定后的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中CD4+的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24 h和48 h,并检测CD4+CD25+Foxp3+Treg占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PEGFP-N1-HLA-G转染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表达HLA-G蛋白,与空白对照组和PEGFP-N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HLA-G阳性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与CD4+的T淋巴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24 h后,Treg细胞占全部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6.41±0.94)%,在培养48 h后,Treg细胞的占全部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6.46±0.59)%,与空白对照组和PEGFP-N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LA-G基因修饰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有效的在体外诱导CD4+CD25+FoxP3+Treg产生.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沙文琼;折瑞莲;柯茹;王硕石

    目的:纯化和体外培养子痫前期患者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pMSCs),研究子痫前期患者pMSCs的免疫抑制能力。方法从子痫前期患者及正常妊娠者胎盘组织中纯化培养pMSCs,应用Transwell板将pMSCs与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淋巴细胞数,计算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在培养基中加入干扰素γ,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pMSCs的吲哚胺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表达水平。结果来源于子痫前期患者的PMSCs和正常妊娠者的形态相同,表达CD44、CD29、CD73、CD90、CD105、HLA-I类分子,极少表达CD34、CD45、CD14及HLA-Ⅱ分子。能够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分子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表达低水平的IDO,但当受到IFN-γ刺激后,表达水平显著提高( P <0.05)。对照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pMSCs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和表达IDO水平,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 pMSCs所表达的IDO和释放的可溶性分子可能与PE的发生、发展无关;由于现有体外培养技术不能反映pMSCs在体内的状态,也可能导致原本存在的差异难以体现出来。

  • 表达PEDF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作者:陈巧玲;白亦光;肖东琴;刘康;冯刚

    目的 探讨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腺病毒转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 取足月产胎儿的胎盘组织,分离、培养P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用携带PEDF基因的腺病毒(Ad-PEDF)转染PMSCs,并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转染了Ad-PEDF的PMSCs细胞(PMSCs-PEDF)培养上清中PEDF的表达.MTT测定PMSCs-PEDF表达的PEDF对HUVECs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PMSCs-PEDF所表达的PEDF蛋白对HUVECs迁移的抑制作用. 结果 用流式细胞术对分离的PMSCs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CD44、CD73、CD90、CD105表达呈阳性,而CD34、CD45表达呈阴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成功将PEDF基因传送至PMSCs细胞内并产生分泌性的PEDF蛋白.ELISA结果显示PMSCs-PEDF可并分泌高水平的PEDF至培养基中[(65.2±4.9)ng/ml].MTT结果显示,PMSCs-PEDF培养基上清在稀释比例为1∶2时对HUVECs抑制率为56.3%±8.7%,随着稀释比例的增加抑制率逐渐降低.而PMSCs及PMSCs-null的培养基上清则对HUVECs抑制作用很弱.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PMSCs组(208.8±14.7)及PMSCs-null组(199.0±20.7)相比,PMSCs-PEDF组(79.4±14.5)可显著抑制HUVECs迁移(均P<0.05). 结论 PMSCs-PEDF可在体外高效表达PEDF蛋白,并抑制HUVE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杜莉莉;杨晓漪;吕润潇;辛娜;马玲

    目的 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组织块培养法提取pMSCs,流式细胞技术鉴定.24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l130min再灌注6h组(I/R组)和再灌注1h尾静脉输入5×106个pMSCs组.缺血再灌注6h后观察肠道情况,HE染色观察肠组织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TNF-α、IL-6及IL-10含量.结果 pMSCs阳性表达CD29,CD44.与Sha组相比,I/R组肠道损伤明显,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多,而pMSCs组肠道损伤轻,细胞脱落少.I/R组和pMSC组小鼠血清中DAO、TNF-α、IL-6及IL-10含量明显多于Sham组(P<0.05).与I/R组相比,pMSCs组小鼠血清中DAO、TNF-α、IL-6含量减少(P<0.05),Ⅱ-10含量增多(P<0.05).结论 pMSCs可减轻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抑制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相关.

  •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4种消化分离方法的效果比较

    作者:陆琰;陈丽;张洹

    背景:目前已从多种组织器官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如何更高效地获取大批量纯度佳的干细胞仍是研究目标之一.目的: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采取4种不同的消化分离方法,比较其分离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于2007-07/2008-01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材料:胎盘标本来源于足月正常剖宫产胎儿,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胶原酶Ⅱ、胶原酶Ⅳ为GIBCO产品,羟乙基淀粉为B.BRAUN产品,淋巴细胞分层液为上海试剂二厂产品.方法:胎舷组织剪碎后甲均分为4组:胶原酶Ⅳ+羟乙基淀粉沉淀组、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胶原酶Ⅱ+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组、胶原酶Ⅱ+氯化铵裂解红细胞组,5份标本/组.将第1组置于1 g/L胶原酶Ⅳ中,另外3组置于1 g/L胶原酶Ⅱ中,37℃消化45 min.过筛后收集各组细胞悬液,按组别对应施以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进行分离.主要观察指标:观察4种方法在获取细胞数、培养成功率、细胞出现伸展时间、原代培养时间方面的差异,并对培养得到的细胞进行表面标志检测.结果:与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比较,其余3组获取的细胞数均明显减少(t=2.92~8.16,P<0.0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培养成功率为100%.其余3组分别为80%,80%,20%.胶原酶Ⅱ+羟乙基淀粉沉淀组细胞出现伸展时间及原代培养时间均短于胶原酶Ⅱ+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组(t=5.27~5.37,P<0.05).亦短于胶原酶Ⅳ+羟乙沉淀组(2.46~2.50,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示第3代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透明质酸受体CD44和整合素家族成员CD29,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和CD45,也不表达内皮细胞标志CD106及HLA-DR.结论:使用胶原酶Ⅱ消化胎盘组织,结合羟乙基淀粉沉淀法能较好地分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 人胚胎滋养细胞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作者:沙文琼;王自能;王冬菊

    背景:胎盘的细胞成分较复杂,其中所包含的滋养细胞在母胎免疫耐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以及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特性,常规分离方法通常难以获得大量且纯度较高的上述两种细胞.目的:拟建立一次操作即可同时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滋养细胞和胎盘间充质于细胞的操作方案.方法:人胎盘组织洗净剪碎,采用胰蛋白酶和DNAse I共同消化,分3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恒温37℃下180 r/min消化2 min.重悬消化产物,200目筛网过滤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液分离,分别收集滋养细胞层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层.滋养细胞层以差速贴壁法去除成纤维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接种于75 cm2培养瓶中培养.观察胎盘组织消化情况,计数滋养细胞数量及其细胞角蛋白7的表达,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表型及成骨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经胰蛋白酶和DNAse I消化后,胎盘组织仅剩少许残渣.差速贴壁后,滋养细胞数达(5.48±1.98)×10~8个,细胞角蛋白7阳性率为(90+4.36)%.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接种19~21 d达90%融合,细胞数为(1.96±0.24)×10~6个,强表达CD29,CD44和HLA-ABC,不表达CD34,CD45,CD14和HLA-DR,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呈鲜艳橙红色,可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提示采用胰蛋白酶和DNAse I共同消化胎盘组织,并结合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液分离细胞,可同时一次性获得大量的滋养细胞和较多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纯度和活性均较好.

  • 大鼠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刘志鹏;韩之波;孟磊;杨萍;张睿婷;邵元康;王涛;李扬秋;韩忠朝

    背景:研究报道,人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实验动物研究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所以考虑使用大鼠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动物实验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尚未发现大鼠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报道.目的:建立从大鼠胎盘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从大鼠胎盘分离并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用MTT法测定其生长动力学并绘制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及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组化法证实其成脂及成骨分化的潜能.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培养8 h后细胞贴壁,24 h内细胞形成集落,第4代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一致,以梭形为主.细胞周期检测提示G0/G1期、S期、G2期的比例分别为83.76%,8.01%,8.23%.免疫表型分析其表达CD29和CD90,不表达CD45.体外诱导实验证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的潜能.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

    作者:牛婷;李爱斌;曹景云;沈兰;陈力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点成为种子细胞的新来源。
      目的:阐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新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 PubMed、ScienceDirect、OvidSP、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时限为2003至2015年,英文检索词为“Placenta,Mesenchymal stem cels,The 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s, Cel transplantation , Application mechanism”,中文检索词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应用机制”,从中筛选出与主题相关且论据可靠的部分文献,终纳入57篇文章进行归纳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已成功分离培养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证明其具有干细胞源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目前有较多关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实验动物及临床的研究,在骨组织工程、血管再生及神经组织等修复过程中均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具体应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陆婧媛;鹿全意;林进宗;胡嘉升;洪秀理;陈亚玫

    背景:目前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方法为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干细胞移植,后者由于供者来源少而受到限制,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在白血病治疗中常见应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较少应用。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患儿,女,7岁,确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年半,2012-07-09接受HLA单倍体相合的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母亲。预处理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结果与结论:移植后+9 d中性粒细胞>0.5×109 L-1,+12 d完成造血重建,+100 d查STR提示植入完成。移植后+8个月停用免疫抑制药物,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随访18个月,无病生存。结果表明, 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联合胎盘来源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探索的方法。

  • 针刺联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性瘫痪大鼠模型

    作者:史华;张璞;郭鑫;介小素

    背景:针刺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对脑性瘫痪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移植组和针刺联合移植组,除对照组外,其他4组建立脑性瘫痪模型。造模后7 d移植组大鼠在右侧纹状体区和大脑皮质下移植10μL胎盘间充质干细胞(1×1011 L-1);针刺组在水沟、大椎、百会、关元、承浆和气海6个穴位针刺治疗;针刺联合移植组按上述方法给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针刺治疗;模型组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干预7d后,测量大鼠的体质量、神经功能,并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大鼠的体质量增长率:对照组>针刺联合移植组>针刺组及移植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移植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相似,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握持牵引、足错误实验和迷宫觅水实验结果:对照组>针刺联合移植组>针刺组、移植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相似,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病理形态学变化:模型组大鼠大脑组织和海马区脑组织的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聚集,细胞结构模糊。针刺组、移植组和针刺联合移植组大脑组织和海马组织病理改变介于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其中针刺联合移植组的病理改变较针刺组和移植组好,有向正常大脑组织接近的趋势;④由此可见,单纯针刺、单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针刺联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脑性瘫痪大鼠的神经功能,其中针刺联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好。

  • 玻璃酸钠及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软骨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修复膝骨关节炎

    作者:李治;赵伟;刘伟;周晔;贾京桥;杨立枫

    背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能向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以及胰岛样细胞等诱导分化,但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并修复膝骨关节的研究不多。
      目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软骨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修复兔膝骨关节炎,并比较璃酸钠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的修复效果。
      方法:①选新西兰大白兔制作骨关节炎模型,左后肢膝关节炎造模后石膏固定5.5周,镜下观察关节软骨情况。②利用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培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证实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实验,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软骨诱导培养基向软骨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③将大白兔随机分成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组、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组和诱导软骨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组,分别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连续5周取膝关节软骨镜下观察,比较软骨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体外诱导培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形成大量贴壁细胞,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间充质细胞形态;应用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后,细胞只保持微团,不继续增殖形成贴壁细胞,微团基部无贴壁细胞,显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发现,各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均有修复,诱导软骨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后兔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较好,优于玻璃酸钠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膝关节腔内注射组。

  • 比较人脐带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作用

    作者:李娟娟;王有为;马凤霞;杜文静;宋宝全;王昕;冯影;田健健;韩忠朝

    背景:目前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一些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临床实验及动物模型中展现了良好的预防效果,但两种干细胞哪一个对GVHD的治疗更为有效尚无文献报道。目的:观察比较人脐带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以及对小鼠急性GVHD的预防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4组培养,单独培养组、植物凝集素组、植物凝集素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植物凝集素联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5d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及培养上清干扰素γ分泌水平;②动物体内实验:取BABL/c(H-2d)小鼠57只,8.5 Gy全身照射后分6组,单纯照射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同基因脊髓移植组尾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骨髓有核细胞悬液0.5 mL;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悬液0.5 mL;急性GVHD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与脾脏单个核细胞混合液0.5 mL;脐带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脾脏单个核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混合液0.5 mL;胎盘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异种骨髓有核细胞、脾脏单个核细胞与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混合液0.5 mL。移植后11 d,进行GVHD临床症状评分;移植后3周,进行生存时间分析;移植后2周,进行皮肤、肝脏及小肠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炎功能;②动物体内实验:脐带干细胞组、胎盘干细胞组GVHD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急性GVHD组(P<0.05),小鼠存活率高于急性GVHD组(P<0.05)。急性GVHD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均未发生皮肤组织病变,各组均可见小肠组织黏膜脱落病变,组间差异不明显;急性GVHD组小鼠肝脏组织可见多发性灶性坏死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胎盘干细胞组和脐带干细胞组仅见小的坏死病灶和较少的炎症细胞浸润;③结果表明,脐带和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均可预防小鼠急性GVHD,两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陈东平;侯淑红;郭元;胡职舟;胡小红;陈衍贵;陈明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修复,但其在骨髓中含量极低,难以分离和纯化.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成功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模型的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只,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治疗后第1,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第14天,TTC 染色法计算脑梗死体积,抗人特异的线粒体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迁移并存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数量,TUNEL染色检测脑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治疗后第3,7,14天,用ELISA法检测脑缺血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第1,3,7,14天,治疗组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②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在治疗组脑缺血区只发现少数移植的干细胞,治疗组缺血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③治疗后第3,14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④结果提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可使脑缺血区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细胞凋亡减少.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阿尔茨海默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的神经递质

    作者:何佳;鄢波;宋晓征;伍雪英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来源有限,并且取材对人体创伤较大,因此寻找更加合适的种子细胞有很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或处理;模型组与实验组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联合脑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肽25-35的方法,建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每组15只.造模成功后,向实验组大鼠双侧海马内注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1×108L-1,每侧5 μL),模型组不进行细胞移植.细胞移植4周后,进行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脑组织匀浆神经递质检测及脑海马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实验不同时间点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 0.05),在目标象限的活动路程减少(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实验不同时间点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 < 0.05),在目标象限的活动路程增多(P < 0.05);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胆碱乙酰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胆碱乙酰转移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神经数量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增大,胞体发生退化,细胞核出现固缩,核仁不明显,部分细胞出现空泡;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神经形态较为完整,趋于正常,神经细胞数量有所增加;④结果显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阿尔茨海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调节其脑内神经递质水平.

5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